
英國國會轉播總監葛思德先生的辦公室恰在西敏大廈那著名的「大笨鐘(Big Ben)」正底下。如果歷史書上的說法不錯,這裡乃是過去專關不守規矩議員的禁閉室。
先生一聽此言,趕忙糾正:「不不不,我這位置是當年警衛官坐的;那兒」,他指向後面較小的茶水間,「才是關議員的地方。」老木門上,居然還有一個可監視的圓洞。
葛思德幽默健談,思路清晰,訪問在很輕鬆的氣氛下進行。
問:電視攝影機進入英國國會一年以來,各方的反應和專家評估都相當好,聽說美、日等國對之興趣亦高。近來中華民國朝野也在討論議會轉播事宜,希望建立一套合理的運作模式。您是英國國會轉播工作的最高顧問和監督人,我們因此想聽您的經驗……

由反對黨後排議員席望過去,可以清楚瀏覽議事廳全貌,二樓廊間下的遙控攝影機,懸掛式麥克風和吊燈,都是百年國會的新客。(Quantel-Link系統公司提供)
答:是啊,這一年來,我坐在這個位子上接受過好些採訪,或越洋電話訪談。英國、日本、加拿大、法國記者……都來過,我對台灣的情況不熟。法國人來看了之後十分沮喪,因為他們向來就有記者在開會中的議事廳媔]來跑去,趁人不注意時翻翻議員的手提包,或拍些打瞌睡、抓頭皮的畫面消遣,連某人領帶上的雞蛋漬也不放過……;史特拉斯堡的歐洲國會情形也一樣。他們對於如何把這些人給弄出去,很傷腦筋,因此也想像我們一樣,索性好好建立一套轉播制度,到時候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各位仁兄請便,咱們已經不需要你們老在這兒晃蕩啦!」這個辦法或許可以奏效。
說來我們實在幸運,國會原本就有很嚴格的規定,不只議事廳不許採訪,國會大廈的廊廳接待室也不准。要採訪,等議員們出了國會大廈再說,百年來大家都接受這個傳統,我們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擬訂轉播計畫,並參考世界各地的經驗作出決定。如果記者已經習慣登堂入室,再弄他們出去,就特別難了。
加拿大也有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國會原是照這兒的模式建的,可是議員一腳踏出議事廳,腦袋還沒轉過來,就有記者蜂擁而上,實在很荒唐。我相信建立一套合理的運作模式,和制訂紀律規章,是很必要的。

英國國會號稱有七百年歷史,懷抱深厚傳統的袞袞諸公,始終拒相機於門外。如今雖已允許電視轉播,想拍一張人氣沸騰的議事場面,還是得由螢光幕上取鏡。(下議院新聞室提供)(下議院新聞室提供)
問:制訂規章制度或許還不是最困難的部分,問題是在兩黨政治下,事事涉及「公平」,我記得這也是多年來此間討論攝影機應否進入國會的爭議之一。我很好奇,像您所扮演的監督角色,如何保持公平,贏得公信?能否請您先談談您的背景經歷?
答:我從一九五一年開始,任職國家廣播公司(BBC)前後卅年。這期間我做過廣播製作人,到非洲創立奈及利亞廣播網,然後回到公司進入電視部門,作了十四年的時事節目製作人和總編輯。
在電視部門,我擔任要聞主任,負責首相、黨魁路線,製作新聞雜誌節目(編按:葛思德製作的新聞節目包括了BBC至今最負盛名的Panorama等節目),後來又負責地方台、外派美國擔任公司駐美代表。然後我離開BBC,擔任一家視聽公司董事長,經營軍方在全世界的廣播電視事務。另外,在香港我有一個很好的英語廣播電台,三年前我正要從那兒退休,國內通過了國會轉播案,國會特別委員會打電話請我當諮詢顧問,一年之後我成為首任總監至今。

主控室裡可以看到由八個遙控攝影機所拍出各個不同角度的議場,導播則由手觸式螢幕選擇播送畫面。(Quantel-Link系統公司提供)
問:能擁有您這般經驗的人,恐怕真是鳳毛麟角。您認為在這些經驗當中,是那些特質幫助您扮好目前的重要角色?或者說,您認為一個稱職的總監,需要具備那些條件?
答:我很幸運,在過去四十年的經驗裡,能夠透過廣播和電視工作深入了解英國政治運作;也與許多政壇人物相當熟,尤其是資深國會議員——因為他們跟我一樣,都是老傢伙啦!
當然,在性格上,也得還喜歡政壇這東西。有很多政治記者相當蔑視此道,認為政客們是頗為低等的族類。我從來不從這個角度看他們,我挺喜歡他們,我認為他們的確是一個很特別的族類,倒不是說他們就高人一等,而是這樣的活兒總得要有人幹,而且很重要。我有時候也被他們弄得很毛,可是我喜歡他們,也喜歡了解他們如何縱橫折衝。此外,工程和行政之類技術面的經驗也很重要。

精密的電子儀器在國會轉播中扮演重要角色。(Quantel-Link系統公司提供)
問:在擔任這個職位之前,對國會辯論是否要讓攝影機進入議事廳,您個人的看法如何?
答:這個問題辯論了幾十年,我一直認為國會轉播有其必要,尤其對新聞報導來說,更是不可或缺。觀眾老看插畫、聽聲音是不夠的。(編按:英國國會一律不准拍照。試行轉播前,電視新聞報導係由美工人員畫出假想場面或打出發言議員照片,再配上錄音;法庭新聞至今如此。)以前我們做政論節目真是硬幹無米之炊。你看(指終端機上正在進行的人頭稅辯論),這個辯論甚至會影響到下屆選舉的結果,如果你想做一個有關人頭稅的節目,怎麼能沒有這些基本素材!
問:聽起來您在這場爭議中是相當偏向媒體權益的?不過現在您作為總監,介於國會和媒體之間,是不是有較超然的看法呢?
答:我受聘於國會,對他們負責。我尊重特別委員會制訂的規章政策,並扮演執行監督的角色。我當然希望轉播工作能盡善盡美,皆大歡喜,但別忘了議事廳媮晹酗誚吨迨Q個國會議員,隨時都可以站起來批評我的工作,所以我得非常小心地執行規章,這遊戲規則是很嚴格的。

西敏寺國會大廈建於一八四○年代,是一座壯觀的英式哥德建築經典之作,著名的「大笨鐘」幾成民主地標。(下議院新聞室提供)(下議院新聞室提供)
問:在接下這工作之初,您預估的困難是那些?後來又怎麼解決?
答:我首先想到的正是我的角色問題。你知道國會轉播爭辯經年,投過無數次的票,最後總算以三百一十八票對二百六十四票通過試行。換句話說,直到裝上攝影機,議事廳裡還是有將近半數的議員持反對態度!當時我很猶豫要不要在這把年紀去當政治仗的三明治,因為這個職務如果不小心,很容易會由專業形象變成政治角色。還好沒有這樣的問題,開播以來,反對派的聲音似乎消失了。
我想我這個工作多少有點「促銷」的性質,或許因為我作政論節目的經歷和大家都很熟,他們大概覺得還可以放心,後來也沒發生什麼預期的問題,尤其觀眾喜歡極了,如此一來,就很難再反對下去。
此外,我們以為報導規則的執行也會很棘手。規章公布時,大家都傻眼了,尤其是媒體怨聲四起,這麼嚴苛的規定:只能拍頭和肩膀、只能拍發言者、不能拍作反應的人……,這麼拍出來的東西能看嗎?
腦袋肩膀可以秀,其餘一概不准露規則是很嚴,但這份規章實在擬得很糟,於是我們就「得利」啦!
比方說,它規定只能拍發言者,不能拍其他人的反應,於是每週兩次的「首相問題時間」就出問題了。因為這時候誰都可以發言問問題,很多人站起來爭取議長點名,儘管我們有手觸電腦螢幕遙控,也應付不了,所以非得取廣角鏡頭不可。它又規定拍發言者只能拍他的的腦袋和肩膀,這更是一派胡言!你看(指終端機正轉播中的發言議員),這位老兄沒問題,他站得很直,兩手放在發言箱上,一動也不動。可是如果你看剛才梅傑首相,他整個人往前靠在發言箱上,然後不時轉個身,退半呎……鏡頭根本不可能盯在腦袋和肩膀上。於是我們提出來,章程也修改了,從此可以拍所謂的「群體鏡頭」。
(指終端機)現在你看到環境大臣發言的廣角鏡頭,也同時可以看到他背後的支持者,畫面看起來有趣多了,也比較能傳達現場氣氛。
甜甜圈,熱呼呼問:這樣會不會發生所謂的「甜甜圈效應」——後排議員為了上鏡頭,特意擠在發言人後面當支持者?
答:沒有,現在不會了,沒意思嘛!我們剛開始通過拍攝廣角鏡頭時,經常發現當議事廳只有零零落落的議員先生落座,卻偏有六、七個傢伙擠成一堆,看起來實在蠢。後來他們當然也不興此道了。倒是我注意到兩黨都設法把女性議員放在螢幕可及處。
問:能不能請您談談「失序場面」的處理?當初許多反對者擔心電視轉播會鼓勵某些議員鬧場作秀,一年來您的經驗呢?
答:根據議長先生的說法,轉播以來諸位「可敬的尖頭鰻」的表現比過去還要可敬得多。他坐在那兒七年了,應該不會弄錯吧。我知道很多人擔心議員會利用鏡頭給自己打廣告或特別加演。不過我們有很嚴格的規定,機器只拍議事程序,凡是有任何失序或打鬧,只要議長先生站起來,鏡頭就只能停在他身上。所以你只會看到他喊「秩序!」、「秩序!」而看不到任何失序場面,簡單得很。
還有就是有人會從樓上扔東西,歷史上的例子可多了,所以他們正在討論是否要在樓上旁聽席加維護屏,就像本世紀初女權運動者為爭取投票權時,旁聽席有隔屏,以阻止她們向席間議員扔東西。
吵鬧喧嚷,民主本色?問:昨天的波斯灣戰事辯論進行中,當工黨議員起立發言時,樓上似乎的確有人丟紅色漆粉?因為電視上可以明顯看到很多後排議員在撣西裝。不過令我訝異的是,晚間新聞和第二天早報,對此事隻字未提,反而讓我以為是不是自己看錯了?
答:你看得沒錯,是有人扔漆粉,我正巧坐在正下方給潑了一身。你原來不應該看到的,因為機器根本不准拍二樓廊間旁聽席。事情發生的時候,鏡頭立刻轉向議長先生。但當時發言的恰是一位盲人議員,他根本不知道有人扔漆粉,就繼續發言,所以你後來可以看到環繞他旁邊的議員撣西裝。
問:不過我也聽過一位議員認為偶爾喧鬧失序,本來也就是國會百年傳統的本色之一,同是民主進程的一部分,應該出現在畫面上,否則轉播就失真了?
答:是,你可以這麼說,但是民主進程的最終目的到底還是在爭辯之後作出結論,取得共識,而這不是靠扮扮小丑可以達成的。在加拿大有過一個知名的例子,有人扔一條發臭的鮭魚,又能怎麼樣呢?
美國國會「大悶片」當然還有人擔心的是大雅之堂的尊嚴,在我們這兒也有規矩可循,比方說公然指責某人是「騙子」,你可以立刻給扔出議事廳。這規矩大家心知肚明,於是有一兩個例子,他們故意在地方選舉前動作,引起注意,但最後他們得到的結論是,議長先生人緣絕佳,選民如果知道你無故抗命,形象受傷的是你自己。如今攝影機進了議事廳,無形中又為議長另外增添了幾分權威,所以議員們很留意,別在選民眼前扮小丑,或給議長扔了出去。
如果有人非要辯說政治也是某種程度的「劇場」效果,而我們把攝影機弄進了議事廳,卻減低了它的戲劇性,那我也不能說這是得是失了。
問:有人認定攝影機會減低了國會的「劇場」本色,有人又擔心它會把國會變成「娛樂業」;有些國家的國會議事全武行太過;有些國會,像美國,據說看過你們的轉播又嫌他們自己的演出是大悶片……真難啊!
紳士與悍婦,俱是精采秀答:你說的正是,加拿大和德國的國會,是我所知道世界上最沉悶的地方,而美國參議院根本沒有辯論可言。
其實從劇場角度看國會,挺有意思,佘契爾顯然是個相當特出的角色。去年每到星期二、四下午(首相問題時間),大家都會打開電視,因為那實在是一場好看的秀。如果你看過卡拉漢(佘契爾前任首相),此人絕頂聰明,卻完全沒有佘契爾那種好鬥的戲劇化風格。現在的梅傑首相當然又是另一種性格,我們可以慢慢看他如何發展出自己的風格,這會很有趣。
問:在我看來,這個議事廳本身的設計,就是一個很理想的劇場?
答:是啊,主要是兩黨面對面的座席,每當內閣有人發言,反對黨的影子內閣就在對面,這增加了不少戲劇張力。加上議事廳很小,像昨天下午的波斯灣戰事辯論,很多議員都得坐在階梯上,這在戲院倒是不准的,但在這堻y成一股非常凝聚的氣氛。在美國國會大概體驗不到這種人人引頸聆聽的場面。有好些朋友告訴我,昨天他們的辦公室也都開著電視聽辯論。當然,家庭客廳奡N有更多觀眾了,尤其老一輩,喜歡得很。
腰斬戰事秀,歡樂滿人間問:昨天的開戰辯論的確精彩,人人關切,但也因此很惱人。轉播如常從大約兩點半開始,到五點鐘正進入高潮,反對黨領袖開始發言後不久,轉播居然就結束了,換上老電影「歡樂滿人間」!這實在有點諷刺不是嗎?不知道特別委員會或您對電視網的剪輯和播出方式,有沒有約束的權利或義務?
答:沒有,我覺得有的話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按照特別委員會制訂的規章拍片提供電視網運用,至於怎麼用法,那是電視公司自己的意願。當然在特別委員會去年發表的報告中,提到「希望」電視網如何如何,但也只是希望,沒有任何約束力。對他們有約束力的是轄屬內政部的民間委員會,與國會毫無關係。何況BBC或第四頻道有他們的內部規章,自己對播出的節目負責。
媒體特質,不適公職問:除了特別委員會與電視網,您與實際負責轉播業務的獨立傳播公司關係如何?當初又如何決定及遴選?
答:基本上,國會決定不設轉播部門的原因很多。國會人事安全制度嚴格,萬一有人生病,補一個攝影,花上三個月人事調查,怎麼成?再說國會一年只有卅七週會期,而辯論往往從下午進行到凌晨三點之類的,這些媒體特質,極需彈性,都不適合設置專職。何況設備周全的獨立傳播公司比比皆是,國會何必再費周章?
我們於是公開遴選,由兩家不同的公司分別負責議事廳和各個不同的特別委員會,由我總其事,負責督導,有問題可以提出警告,甚至炒他們魷魚。不過這情形很少,一來他們相當專業,也不希望失去合約;再說一同工作,有問題馬上一起解決。
「同行」成「陌路」?理論上,電視公司的人甚至不許與負責轉播的操作人員交談,我覺得這有點無聊。大家都是同行,平日上同一個酒館,教人不准講話沒啥道理。不過如果真有人藉此向導播施人情壓力,我就會出面干涉了,我曾經給過這樣的警告。
另外,比方說晚上十點左右通常是辯論結束、進行投票的時候,也是第三台晚間新聞的時段。如果電視台來電要求暫時盯住鏡頭,別移動太大,以便他們直接在新聞畫面上運用,我覺得這相當合理,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他們來電要求某位議員的畫面,那就門兒都沒有!
問:您剛才提到傳播公司不願意失去合約,公共電視台對轉播也很積極。但在有些國家,商業電台或傳播公司都興趣缺缺,寧可去做肥皂劇……。
答:是,我可以了解,那就得像美國由有線電視開始做,因為他們通常喜歡打出高水準的形象,也有人喜歡與國會拉點關係,於是兩廂情願,一拍即合。
還是現場好看問:此地的轉播仍朝「專用頻道」的目標努力?
答:下星期一正好有一場公聽會,我個人對它的可行性有點懷疑,國會方面很熱中,但我估計至少硬體就得投入五百萬鎊。我想至少目前政府不會預備花下這樣的經費,而且到底觀眾有限,除非有大事發生,大多數人還是只期望在新聞節目看看今天辯論了些什麼。
問:當初國會決定試行轉播的理由之一,是希望藉此使選民對議事更感興趣,從而對政治投入更多的關注。我很好奇,對於您這樣一位傳播界前輩,又是熟稔政壇運作的元老政治記者,一年多的「忠實收視」,又得到什麼新的經驗呢?
答:我大概沒有得到太多新鮮經驗。因為我最有興趣的部分不只是議事過程,而是整個國會運作和委員會制度。如果你非要知道我得到的好處,我可以告訴你,在這兒幹總監的小特權之一,是可以堂而皇之坐在議事廳裡。在那裡聽辯論要比看電視可精采多了。我萬萬不該招供,但這是實話。
〔圖片說明〕
P.87
英國國會轉播首任總監約翰.葛思德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媒體工作者。(國際廣播出版公司提供)
P.88
由反對黨後排議員席望過去,可以清楚瀏覽議事廳全貌,二樓廊間下的遙控攝影機,懸掛式麥克風和吊燈,都是百年國會的新客。
P.89
英國國會號稱有七百年歷史,懷抱深厚傳統的袞袞諸公,始終拒相機於門外。如今雖已允許電視轉播,想拍一張人氣沸騰的議事場面,還是得由螢光幕上取鏡。(下議院新聞室提供)
P.90
主控室裡可以看到由八個遙控攝影機所拍出各個不同角度的議場,導播則由手觸式螢幕選擇播送畫面。
P.91
精密的電子儀器在國會轉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P.93
西敏寺國會大廈建於一八四○年代,是一座壯觀的英式哥德建築經典之作,著名的「大笨鐘」幾成民主地標。(下議院新聞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