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球比賽瞬息萬變,非到最後關頭,不能論斷勝負。看的人時時緊張,場中的投手、捕手、打擊手、守備員、及場外指揮全局的教練,也是全神貫注,分秒戒備,隨時準備集平時之力,奮力一搏。
紮實渾圓的棒球,握在手中,只有一個拳頭大;用力捏它,硬梆梆地;拍拍它,卻無聲無息地滾在地上,不跳也不躍。
這樣一個貌不驚人的小球,究竟有什麼魅力?

棒球員的條件——手長腳長眼力好
少有運動如棒球般瞬息萬變,在兩軍對陣的每場比賽中,每局都可能有出人意表的狀況發生,除非比數太過懸殊,往往到最後一局來個「再見全壘打」,還可反敗為勝。非到結束,不能論斷勝負。
因此,雖然一場比賽長達三、四個鐘頭,卻時時引人入勝,讓人不知不覺地一路看下去。
在美、日,棒球是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每當周末例假,電視都有棒賽節目。每年五至八月棒球季時,每週都有球賽舉行。前年五月,美國職業棒球隊員因要求加薪不成而罷賽,大批民眾抗議無賽可看,棒球聯盟只得同意球員的要求。可見棒球迷的數量之多,及著迷之深。
在我國,棒球是對外比賽成績最輝煌的運動項目,因此也最受大家重視與矚目。
要成為傑出的棒球員,需具備什麼條件?
屏東美和中學教練李瑞麟指出,除了運動員基本的能力,如彈性好、爆發力強、耐力足、反應快外,棒球員最好還要「手長腳長」,手長防守範圍大,腿長便於訓練腳勁,增加跑壘速度。
而且,攻防時都要依球的來速與方向,採取行動。因此,「還得眼力好」,李瑞麟說,「不能有近視、遠視、散光等『時髦病』。」
除上述基本條件外,不同的角色——投手、捕手、守備員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不只要投得好,還得投得穩
投手是棒隊的靈魂人物,對比賽的勝負,常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有新球員都要接受投球訓練,一方面是從中選拔投手,另方面則是對投球有基本瞭解,有助判斷球的來勢,無論打擊或防守都有助益。
現任國家隊教練吳祥木指出,從球員對握球要領、投球動作的體會,及控球能力……等的表現,可大略看出球員是否適合當投手,若是可造之才,再全力訓練。
投手投球方式,依球路可大分直球、曲球兩種,直球是一切球路的基礎。
直球又有快慢之分,快速直球強勁有力,來勢洶洶,往往在打擊者還沒看清楚,球已到面前,不容易打到;但一打中,藉著球勢常能擊出高飛安打或全壘打。投慢球,投手較省力,可用以調節體力。
曲球就是俗稱的變化球,投手出手的球勢與進壘時不同:進本壘板前,常會有上飄、下墜、左曲、右曲等變化,使打者「防不勝防」。
投變化球,投手以食、姆、中指捏球,投出時須轉動手肘及手腕,對肘、腕關節是很大的負荷。投多了,容易受傷。
因此,對於擅投變化球的投手,常給予「魔手」之稱。
好投手必須能投各種球,比賽時調配出現,但仍各有專精。如郭泰源擅投快速直球、莊勝雄精通慢速球、劉秋農以上飄變化球見長等。
「投得好還不夠,重要的是需投得穩」,吳祥木說,「十場球能投好八場,就算是『穩定性』極高的投手。」

投手要注意保護手臂
「投手靠的就是手臂,訓練時要特別注意保護。」李瑞麟指出:「過度練習及投太多變化球,都會縮減投手的壽命。」
早年的少棒魔手,如「紅葉」胡武漢、「金龍」陳智源、「七虎」盧瑞圖與陳志舜、「巨人」許金木……,都因未好好保護手臂,早早結束了棒球生命。前陣子,中華成棒隊投手郭泰源、莊勝雄也因上場次數過多,而患有「投手肘」(投手因投球次數太多,引起手臂酸疼)。
如何保護呢?
「投完球,務必作投後『整理』運動」,李瑞麟說:「投球時手臂用力過猛,會加速充血,投後應作緩和動作及冷敷臂膀。」
此外,李瑞麟建議,教練在調配投手時,不要集中在同樣的幾個人身上,在大勢已定——輸很多或贏很多時,應多派後援投手上場。
棒球領域裡,好、壞球是以球的進壘位置來判定,在本壘板之上,自擊球員胸部以下、膝蓋以上(術語稱為「好球帶」)的都算好球。
但投手投球不一定都投好球,有時也投「戰略性」壞球,讓對方擊球員搞不清該不該揮棒;若打者是個強棒,還得以慢速球、變化球來「吊他胃口」,以免一棒擊中,成為全壘打。因此棒球運動鬥智的成分相當高。

捕手負指揮全局的重任
投手要投何種球(好、壞、直、曲等),除按教練的原則性指示外,都是與捕手共同決定。所以好的投手,一定得有好的捕手搭配。傑出投手如高英傑、莊勝雄、李居明,都有「最佳搭檔」李來發、呂明賜、塗忠男配合。
捕手與投手須有良好默契。例如:李來發與高英傑從初中就合作,兩人感情極好。高英傑初任投手時,每遇對手得分,心急之下常暴投,此時,李來發就站起來,走向前去,拍拍他的肩膀,使他情緒穩定下來。
對投手投球的優缺點,最瞭解的,也是捕手。高英傑就常接受李來發的建議,修正投球動作。
棒球球員都說:球場中的英雄是投手,但投手眼中最睿智的是捕手。
捕手頭戴鋼盔、身穿鐵甲,蹲在打擊手後方,實在不怎麼「起眼」,但卻身負指揮全局的大任。
第一項重任,是捕手得根據臨場狀況,通知投手投何種球。
捕手依打擊員的站姿(打長、短打,及高飛、滾地球的姿勢都不同)、揮棒力量(聽球與球棒接觸的聲音),及教練傳來的暗號,決定下一個球是好、壞球,來勢是直、是曲、快速或慢速、內角或外角,然後以暗號告訴投手,投手若反對,則搖頭或以手勢表示欲投什麼球,捕手再修正,到雙方同意,投手才出球。「說時遲,那時快」,這段過程通常只有幾秒鐘。

棒球場上暗號多
「捕手的暗號因人而異,通常以手指、手掌及手套的移動,蹲的位置(可稍向左或右移動)來表示」李來發說。
例如:手掌向上代表好球,向下是壞球;直豎食指代表直球,直豎二指是曲球,三指是上飄球,手套向內移動是內角球,站起來再蹲下、然後把手套向外移動是這名球員擅打外角球……等。
如果有人在壘,捕手也作牽制的暗號。如:一壘有人時,捕手在地上抓起一把土拋向一壘方向,一壘手收到這個暗號,通常以手摸帽緣作為回覆,表示「知道了」。待會兒,捕手便把球投向一壘,牽制對方盜壘。
捕手通常在賽前,就和投手商定幾套暗號,「暗號得不斷變換,非但每場不同,通常在一場球賽的前後局也不同,以防對方擊球員或教練識破。」李來發說。
美、日職業棒隊因競爭激烈,為偵破對方戰略,甚至有專人在觀眾席以望遠鏡觀察捕手動作,分析其所代表的意義,再以無線電告訴教練及擊球員。捕手對比賽勝負的影響,由此可見。

吳祥木曾多次擔任我國成棒代表隊總教練。(鄭元慶)
內野手擅接滾地球,外野手長於接高飛球
守備員包括內野手(一壘、二壘、三壘手及游擊手)及外野手(右、左、中外野手)。
內野手接的通常是滾地球,滾球會跳動,須準確地判斷球的落點,很不容易接好。因此,「訓練時,得從180°的各方位擊球給他們接,接多了,『習慣成自然』,就能判斷球的落點。」高英傑說。
打到外野的高飛球,如果漏接,很可能成為二壘、三壘安打、甚至全壘打,因此封鎖高飛球,是外野手重要的任務。
由於外野手防守範圍寬廣,需有很快的腳程移位接球。最近在國內舉行的六國七強成棒邀請賽,中華對韓國之戰,擔任中外野的李居明,曾將靠近全壘打牆邊、被認為是不可能接住的安打球接住,且立即傳回一壘,造成雙殺。
「外野手可以跳躍運動、韻律操,來訓練彈性及手腳靈活。」高英傑說。
教練運籌帷幄,決勝場中
球場如戰場,教練宛若主帥,臨場調度及戰略指導是決勝關鍵。
在國內,以臨場調度靈活著稱的是吳祥木教練。
吳祥木出身球員,從少棒教練、一直當到國家成棒代表隊總教練,許多球員都是他看著長大的,因此他對球員十分瞭解,調度起來得心應手。
談起戰略,吳祥木說:「打擊員可依照球員的個性及專長來調度」。例如個性急躁,打擊力強的球員,適合打直球,避免安排他打短打;冷靜、具分析力,選球能力好的球員,可特別用來對付擅投變化球的投手。
對手不同,戰略也應有所改變。例如日、韓等亞洲球員較精明、擅選球,就應選派長於投快速球的投手應戰,使其無法招架而揮棒落空;而中南美洲球員較「老實」,喜歡揮棒,就應派球路陰柔、擅投變化球的投手來「吊」他們胃口。此次世界杯中華對古巴一役,吳祥木大膽起用擅投變化球的郭進興,結果以七比四獲勝,就是戰略應用成功的例子。
棒賽不能隨便叫停,臨場指揮費功夫
由於棒球比賽每局叫停的次數有限制,教練須依臨場狀況來傳達指示。
用暗號傳達指示,國內教練以曾紀恩最擅長。曾有球隊暗地以望遠鏡觀察,並作記錄研究,但仍無法「破解」。
究竟他的暗號,有何玄虛?
「沒什麼大道理啦」,曾紀恩笑著說:「只不過多了『開始』和『結束』的關鍵暗號,因此除『自家人』外,即使看了半天,仍捉摸不清。」
舉例來說,他在賽前和隊員約好「摸鼻子」是開始的符號,則在摸鼻子的動作之前,任何動作都沒有意義。關鍵符號,也幾乎局局改變。
在球迷眼中,小小手掌能指揮江山,真是神奇無比,但所有教練都知道,表達一個手勢之前,還須累積更多經驗、技術與智慧,才能使預期實現,而如何達到則是所有球員竭力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