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由於戰亂,也由於少數國人的不知珍惜,不少極其珍貴的我國古文物,或遭外人掠奪,或被國人變賣,相繼流落海外,致使後人無緣得見。
如今,國人生活富足,思想進步,對於維護國家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有了較深的體會。不少人以研究及蒐集中華古文物為職志,將流落海外多年的我國古代藝術品,不計任何代價地買回來。香港「求知雅集」以團體的力量致其事,表現相當突出。
求知雅集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於他們能發揮組織的力量,更在於他們以具體行動表現了傳揚中華文化的熱誠,與公開私人珍藏的氣度。
去年年底,求知雅集從會員珍藏的二千多件器物當中,精選一百六十三件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古代陶瓷,假香港中文大學公開展出,深受好評。許多人都建議他們繼續到各地作巡迴展出,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能一睹我國固有文物的精美奧妙。求知雅集會長謝兆邦在徵得全體會員的同意後,選擇自由祖國作為公開展出的第二站,把曾在香港展出的一六三件古陶瓷,悉數空運來台,自今年四月廿日起,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作四十二天的盛大展出。
求知雅集的這項特展,在展出期間吸引了將近二十一萬人前往參觀。史博館平均每天售出五千張左右的門票。

德化窯燒製的白色釉器——清白釉觀音。(楊永山)
費心探尋,不惜競出高價
這次所展出的古陶瓷,都是雅集會員從各國收藏家、各地古董拍賣市場中搶購來的,使得流落海外多年的珍貴古物,得以重回國人懷抱。而促使這批古物「回家」的大功臣——求知雅集——又是如何找到它們、買回它們、讓它們停止流浪的呢?
這次展品中,極受行家讚賞的「明成化纏枝秋葵紋宮盌」,是在拍賣會上經過十分激烈的競價才購得的。謝會長說,去年五月,蘇富比拍賣公司在香港舉行中國瓷器拍賣會,這件磁質極佳、圖繪雅緻的明成化宮盌,非常受人矚目,起價即高達港幣一百萬元。求知雅集志在必得,但日本古董商也意欲得手。雙方鍥而不捨地不斷提高出價,最後,求知雅集以四百二十萬港幣購得這件明代珍品。
被採用作為這次展覽海報封面的「明隆慶青花團鳳紋大罈」,造形渾厚、雄偉,罈高四十四.二公分,如此大壇且又完整無瑕的,全世界沒有幾個。四年前求知雅集以六十萬美金自法國一收藏家手中購得,現值已達一百二十萬美金。
「這位法國收藏家的祖父,曾是八國聯軍的軍人,這件古物就是在當時兵荒馬亂中被帶出去的。中國古文物有不少就是這樣流落到海外,想起來真叫人惋惜!」謝會長不勝感慨地說。這也是促使求知雅集不惜任何代價,在海外四處搜購我國古物的主因之一。
另外,明萬曆的「五彩龍鳳紋觚形大瓶」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謝會長說,這五彩大瓶原屬於一位自廣東到香港的老富翁所有,由於老先生的幾個孩子爭分家產,而這大瓶卻分割不得,於是決定將它賣掉。風聲傳出,許多人前往爭購,其中以一位日本人出價最高。在這筆買賣即將成交之前,求知雅集得知這是一件極具價值的中國古物,便以壓過日本人的高價錢買下,使得這件寶貴的中華古物不致流落外人之手。當時所花的代價是美金六十萬元。
還有三件珍貴的「豇豆紅」,由於得來不易,亦值得一述。這三件是清康熙時的「豇豆紅瓶」、「豇豆紅印泥盒」及「豇豆紅柳葉瓶」,原都是故宮的珍藏,清末宣統皇帝在行將遜位之前,託人從故宮攜出,質押在美國國際銀行,據說那次共押了六件。六年前,美國國際銀行舉行拍賣會,求知雅集去晚了一步,六件統統被別人買走了。後來透過各種關係,才輾轉買回了三件。謝會長說,搜購古物的過程多半是這樣艱辛和喜悅參半。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明成化鬥彩代表我國彩瓷的最高成就,此杯雖有裂痕,但藝術價值未減。。(楊永山)
團結就是力量——蒐集古物也一樣
為接洽這次回國展出,奔波香港、臺北之間多次的謝會長表示,為響應祖國維護中華文化的號召,並提高國人對古代文物的認識與興趣,求知雅集會員一致同意將個人珍藏運回國內公開展示。他們並且希望經由這一次的展覽,促使國人更正視流落海外的珍貴古物,而作進一步有計畫的搜購。「這樣,我們在海外購買中華古物的力量就不會太單薄,也不致於處處讓日本、美國的收藏家專美於前。」
身為香港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董事長的謝會長說,求知雅集會員彼此時相往來,有些交往已達二十年之久,而正式成立組織則是近三年的事。由於搜購古物,財力、眼力缺一不可,於是在創辦會長楊永德的發起下,數十位平日即過從甚密的同好,便組成「求知雅集」,將個人有限的力量結合起來,凝聚成整體的力量,來研究、蒐集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藝術珍品。
求知雅集目前有會員三十五人,他們之中有律師、商人,也有醫生、畫家;有六十多歲的長者,也有三十來歲的年輕人。會員們的職業、年齡雖不相同,但對中華文物的喜愛與研究熱忱則一。他們每月定期舉行研討會,除了會員之間互相提出個人珍藏供切磋研究之外,並經常邀請對我國古物有專門研究的中外鑑賞家蒞會演講。另外,如李芬、張鈴、黎頌平三位,既是會員,也是雅集的長期指導老師。

明隆慶青花團鳳紋大罈,八國聯軍時被一法國軍人攜去國外,四年前由求知雅集購回。此罈現值一百二十萬元美金,是所有展品中價值最昂貴的一件。(楊永山)
只求尋回好文物,不必一定私人擁有
求知雅集的會員,除了對內共同研究切磋之外,在對外搜購古物時,也充分發揮團隊精神。比如說,雅集的成員如果發現某件古物極具價值,而個人財力不足,便設法集數位會員之力將之買回。另外,為避免在拍賣市場上眾人爭購一物,而致哄抬價格,雅集會員如果數人同時看中拍賣市場上的某件古物,就推派一人出面比價,其餘在場內靜觀,待把古物買回後,彼此之間再協商由何人擁有。
為使整個團體的收藏更臻完備,雅集甚至依各會員的特殊喜好,劃定每人的蒐集方向。這種劃分,有的是以年代,有的是以窯系,或者其他特殊類別。例如,有人特別喜愛宋瓷,有人偏愛磁州窯或青花,便讓會員各自循一個範圍作深入的蒐集。
由於一直是有計畫的「分工」,即以此次展出品來看,無論年代或種類,都相當完備,也相當有代表性。上自史前的彩陶壺、晉代青瓷、唐三彩、遼金三彩,下迄宋、元、明、清各代名窯精品,幾乎中國陶瓷史上所有重要內容都涵蓋了。
在穿流不息的參觀者中,最令人感動的是有不少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拿著紙筆,一邊觀賞,一邊作筆記。他們之中有不少是藝術科系的學生,參觀這項展覽,使他們對中國歷史與陶瓷藝術都有了更多的瞭解與具體的認識。

宋黑釉繪褐花紋大罈。(楊永山)
各界均予好評
其他各界人士,對這次展出亦多所稱許。
畫家李奇茂表示,目前我們的社會已走向高度工商化,在一切均追求進步和創新的步調中,常會忽略了維護及傳揚固有文化的重要。但是身為中國人,我們不可忘了祖先所遺留下來的藝術精華;在求創新求進步之時,以豐富的文化遺產做基礎,方是可行之途。求知雅集的這次中國古陶瓷展,讓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多一體認我國藝術精華的機會,意義十分重大。
收藏家鄭中邦認為,將中國古陶瓷作這麼有系統的展出,在民間團體中,求知雅集算是開風氣之先。尤其難得的是,這次展出不乏十分珍貴稀有的古陶瓷,這些陶瓷能再回到國人手中,著實令人欣慰。
授課之餘經常出入古董店的台大教授楊雲萍說,求知雅集這次的展出,讓他看到了平日未曾見過的遼三彩和清順治時期的青花,實在是大開眼界。
服務於金融界的袁先華表示,私家珍藏不輕易示人,是人情之常。求知雅集這次不遠千里、不憚繁瑣,將私人珍藏運抵國內展出,不僅是以行動表示了僑胞心向祖國與維護傳統文物的心志,更是國人收藏態度的一大突破。
作家郭良蕙表示,一個民間團體,舉辦大規模展覽,必須會員和睦團結,不計較個人名利,有對事不對人的觀念,才能公正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展出。並得花長時間作周密的策畫,以期各方面都安全妥善。求知雅集的這次展出,有許多地方足以為我們的借鏡。

明青釉雙獸首銜環耳瓶。(楊永山)
期能有更多私人珍藏與大眾共享
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陳昌蔚認為,求知雅集這次回國展出,不論從展出意義或展出內容上看,都非比尋常。值此中共大肆破壞中華文物之際,求知雅集發起研究、蒐集並公開展示我中華文物的活動,有引人深省之效。他希望在求知雅集這次展出之後,國內的古文物收藏家也能將個人的珍藏,藉著各種展覽活動與社會大眾共享。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何浩天表示,這次展覽,求知雅集除慨然提供珍藏之外,並自行負擔高額的包裝、運輸、保險等費用,至誠可感。這次展出的裝運費用為新台幣二百萬元,保險總額高達一千多萬美元,保費自亦十分可觀。
為紀念求知雅集這次回國展出,史博館特地印製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圖案,上書「一九八二.國立歷史博物館」字樣的圓形標籤百餘枚,送給求知雅集,請他們為這次在國內展出的一六三件中華古物,都貼上這些標籤,將來好走遍世界各地,為宣揚中華文化而盡力。求知雅集則捐贈「戰國席紋黑陶罐」及「宋磁州窯牡丹瓶」給史博館永久收藏。
「中國古陶瓷展」在臺北的展出,已於五月卅日圓滿閉幕。不過,此地展出的結束,卻意味著其他地方展出的開始。據謝會長表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及聖若望大學已來函邀請求知雅集赴美展出,目前在商議細節。

宋白釉剔花卉珍珠地「福德」銘枕,此枕正側面剔雕菊花,枕面作「珍珠地」,以密佈的細小圓圈為底,將「福德」二字烘托得溫雅靜穆。(楊永山)
收藏者的所得不比付出少
求知雅集的成員都事業有成,經濟力量雄厚,絕對有能力過奢侈逸樂的生活,但是他們卻都把時間、金錢和精力節省下來,用在研究和收藏古物上,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領域,生活也得到適當的調劑,還有更重要的,他們集合群力,為保存和傳揚固有文化盡了一份心力。

教育部長朱匯森頒獎給求知雅集會長謝兆邦,表揚求知雅集發揚中華文化的貢獻。(楊永山)

元青花鳳凰牡丹紋梅瓶,此瓶圖繪粗中見細,為我國歷代青花梅瓶中罕見佳品,。(楊永山)

新石器時代甘肅仰韶文化半山期彩陶壺。(楊永山)

清康熙郎江瓶。(楊永山)

唐藍三彩飛雁紋三足盤,據說此盤全世界僅存兩件,另一件藏於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