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冷愈過癮
冰箱裏養活魚已不多見,而此魚的長相更不尋常。從攝氏五度的冰箱中將小傢伙取出時,兩隻身長不到十公分的山椒魚四隻「腳」緊貼地面,還瞪起圓鼓鼓的金魚眼,好奇地打量著人。
何方神聖有此能耐,竟在冰箱中安然無恙,直可媲美愛斯基摩人?
原來,它們的祖先是十萬年前冰河時期由西伯利亞「移民」來的。當時,整個亞洲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山椒魚便由西伯利亞向中國大陸東北、日本、韓國……等地四處遷徙,有一部分則來到當時經年寒冷的台灣「定居」。
來處雖遠,它卻是青蛙的近親。山椒魚屬兩棲類中的有尾目(青蛙為無尾目),由蝌蚪變成體時,尾巴不退化,腳短、又不似青蛙有長短之別,只好用「爬」的。這樣的長相,在蜥蜴群中魚目混珠,真可以假亂真。
是兩棲類,不是爬蟲類
「山椒魚長得像蜥蜴,常被人誤以為是爬蟲類」,師大生物系助教陳世煌說,其實它的皮膚可比爬蟲類「美」多了。
因為山椒魚也是由卵孵化成蝌蚪,再發育為成體;呼吸器官由鰓變成肺的過程中,發育較差,皮膚上於是分佈了許多黏液腺、分泌黏液,使皮膚保持濕潤、幫助呼吸。比起爬蟲類角質化的粗糙皮膚,它是「光滑、美麗」多了。
雖然山椒魚「跳」不起來,身價卻比青蛙親戚「高」。
因為冰河期一過,台灣陸地氣溫上升,山椒魚在平地多無法生存而死去;劫後餘生的「碩果」,則往「上」發展。如今想看山椒魚,非得到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上去找,否則就只能到師大生物系,看冰箱裏的小傢伙了。
師大生物系這兩隻山椒魚也得之不易。為了寫山椒魚論文,陳世煌跟隨教授呂光洋、生態攝影家張正雄幾乎踏遍中央山脈。
欲見山椒魚,更上一重山
除數量少,難覓其蹤,它還是個「安靜」的小動物。山椒魚不會叫,無法循聲去找;它又喜愛躲藏在溪谷裡落葉聚集或石縫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深褐色的皮膚在枯葉、石間,常能躲過敵人的覬覦。
因此,即使是專家上山,也只能憑直覺判斷它們可能存在的地區,而後翻遍所有枯葉、石頭,才能有所斬獲。
果真幸運找到了,下山途中還得小心呵護。「七十年八月卅日,我們由玉山主峰下帶回三隻山椒魚,就有兩隻受不了高溫熱死了」,陳世煌心疼地說。
山椒魚「移民」到台灣已有不少時日,基因的變化,使它內部器官構造與其它地方的山椒魚有了差異,成為台灣特有種。
至於本島發現的山椒魚,也隨分佈區域而略有差別:生長在二千公尺左右與三千公尺以上的山椒魚,鋤骨齒(在口腔上方,可輔助捕捉食物)就不同。「但差別究竟不大,現在仍歸為同一類」,陳世煌表示,師大生物系仍在研究中。
生長緯度最南的嬌客
不管什麼樣的差異,肯定的是,只要生長在本島的山椒魚,在學術上都有極高的價值——因為它們不僅是生長在緯度最南的山椒魚,且在兩生類有尾目八科中,台灣只擁有這麼一科,一科中又只有一種,便是這位來自遠方的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