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資源豐富,深具發展潛力。近年來,該國政府正逐漸將它的潛力發揮出來,除積極開發資源,發展工商業,也致力建設:開道路、建橋標、蓋碼頭……。
我國的中華工程公司與榮民工程事業處,憑著高明的技術、豐富的經驗與吃苦耐勞的精神,先後登陸馬國,承建工程。由於工作人員的團結合作與努力奮鬥,他們的工作成果在當地造成極佳的口碑,甚受該國朝野欽佩與尊重。
國內工程事業單位遠赴馬來西亞承建工程,始於民國五十七年。中華工程公司第一個先馳得點,十六年來,他們已在馬國建立「不偷工、不減料、準時完工」的優良形象。
中華工程公司是經濟部所屬的國營事業單位,成立於民國卅九年,多年來,它不斷累積技術與經驗,並逐步發展,擴大規模。對內曾參與南北高速公路、中正國際機場等重大建設;對外則於民國四十九年起向東南亞及中東許多國家發展,至今已有不少他們完成的、或正在興建的工程。

圖2:中華工程公司駐馬國辦公室,四周停滿工程車。(張良綱)
中華工程標得馬國第一個國際標
登陸馬來西亞的契機是,當時東馬來西亞沙巴州政府以發國際標方式,找人承包古達公路工程。這是馬來西亞自獨立後,首度將國內工程發國際標。中華工程公司認為機不可失,遂派員前往競標,結果以最低標取得承建權。
「中華」旋即指派該公司現任馬來西亞分公司的經理周重仁,率領十八位各有專長的工程師及技術人員赴馬。一行十九人,甫抵沙巴,未及瀏覽當地風光,即展開動工前的籌備工作,包括:設置辦事處、遴聘當地工人、購置建材……。
「由於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早期辦事效率極差,經常是事倍功半。」周重仁回憶說。
例如,在國內一人可完成的測量工作,當時由於語言不通,地形陌生,須聘翻譯與司機同行,三個人才能完成一份工作。
而現在一通電話可以解決的事,在當年「舉目無親」的草創初期,亦得一面翻閱有關法令規章,一面挖空心思想辦法,處理過程費時費事。
最麻煩的是,當地雇用的工人多未具備營造工程所需的技術與能力,無法立即派上用場。

圖1:中華工程公司在馬國承建工程,和當地華人、馬來人與印度人一起工作。(張良綱)
實施在職訓練,以求「一勞永逸」
「為求一勞永逸,我們在工程初期,寧可讓進度慢一點,而把許多時間、精力放在在職訓練上:一方面請當地華僑教國內去的工作人員馬來語,一方面對當地雇工施予有關的技術訓練。」周重仁說。
這個方法逐漸奏效,經過半年的「邊做邊學」後,我國工程師與當地工人已能溝通,工人的工作品質也能達到要求,逐漸趕上預定施工進度。但是,「因為我們對當地勞工法與民性不夠瞭解,又產生了一些管理上的問題。」周重仁補充道。
馬來西亞早期為英國殖民地,因此一般法律與制度,多襲自英國,勞工法亦不例外。保障勞工的條文列得極為周詳,除對工時、工資有所規定,還有:不得無故遣散勞工、遣散費的支付方式、工作時每天須有半小時的「飲茶時間」……。
加上當地資源富庶,居民很容易取得基本生活所需,因而養成易於滿足、及時行樂的民性,常有今天領了工資、明天就不見人影,等到錢用完才回來上班的情形。
起初,「中華」對無故曠職工人的處置辦法是:一律開除。但懂得爭取權益的當地工人,隨即向勞工局提出告訴,「中華」不堪其擾。
遭遇過幾次類似事件後,「中華」在聘任工人時,不但均要簽約,約中明定不得無故曠職外,並把發薪時間定在每兩周的周六,讓他們在周日花錢、玩樂,周一則多會回來上班。

圖2:在棕櫚林中搭建的工寮。(張良綱)
做為「開路先鋒」,一點不敢輕忽
「克服了管理上的障礙,工程在技術無虞的狀態下,進行得頗為順利。」周重仁說。
古達公路是一條二線道的普通公路,對具有豐富道路工程經驗的中華工程公司而言,實在是「牛刀小試」。
「但我們可是一點不敢輕忽,惟恐因大意而有什麼疏失,壞了公司、甚至國家的名聲,影響未來在馬國的發展。因為這是國人在馬國的第一個工程!」周重仁說。
因此,他要品管人員嚴格控制品質,未達標準者,絕不通融,寧可挖掉重做。即使因此而有虧損,亦在所不惜。

圖3:中華工程公司承建東馬沙巴州納閩島的碼頭工程。(張良綱)
信譽卓著,以議價方式承建工程
注重品質,速度也不能慢。遇到大雨等人力無法克服的因素,而延誤進度時,必於放晴後加班趕上,務使在限期前完成。
在嚴格的自我要求、深重的自我期許下,他們如期完工了,不但為馬來西亞帶來了第一條寬敞、平坦的現代化道路,也贏得當地居民的友誼與尊敬。
這個好的開始,為中華工程公司帶來一連串「好運」。他們接著很順利地在沙巴州標到幾條道路工程,施工也都維持一貫的水準,使得名聲愈來愈響,當地居民稱譽這些漂亮的大路為「臺灣路」。東馬政府亦屢將重要工程,以議價方式指定由中華工程承建。
例如目前「中華」正在施工中的納閩島公路,就是議價承建的,工程費為新臺幣十二億五千萬元。
納閩島是東馬沙巴州西南方的一個孤島,面積僅155平方公里,與本島聯繫靠水運及空運。島上約有三萬人,居民多半以農漁為業,也有少數華人在當地經營工商業。
納閩島原是個不起眼的小島,但近年來發現當地蘊藏豐富的石油,馬國政府乃積極開發,並推動島上建設,如今將廿一條縱橫全島、全長近卅公里的道路工程,都交由「中華」承建。

壓土機啟動的情形。(張良綱)
孤島上全力奮?
建道路是中華公司的看家本領,納閩島的公路工程,對他們來說,技術上不成問題,較麻煩的是,當地建材缺乏、交通不便,所需材料,如石塊、石粒、柏油、鋼管……,均賴船舶運送。
因此,每週有三班來自東馬沙勞越的二千噸貨輪,滿載築路石料而來;其他柏油、鋼管等,則來自臺灣。
「建材均需仰賴外來補給,施工單位冒著相當大的風險,因為若發生任何意外,材料補給不上,工程就得停頓了。為避免這種情況,公司投下大筆資金,一直預存半年的施工用料,工程進度因此能充分掌握。」周重仁說。
迄今,中華工程在馬國已承建了道路、碼頭、水庫等大小工程十六項,總收入達新臺幣四十五億元。「勢力範圍」也逐漸擴大,前年更跨過海峽,進軍西馬。
馬來西亞有東馬與西馬兩島,隔南中國海遙遙相望,各有政治體系。東馬資源富庶,開發較早;西馬雖開發較晚,但發展速度卻已凌駕東馬。目前,西馬的西海岸已成為全國最繁榮之處。

圖1:榮工處工程車在晨曦中出發。(張良綱)
向西馬進軍
中華工程在東馬打下根基後,幾度想進軍西馬,皆因當地政府保護自己的工程單位,不得其門而入。直到三年前,西馬中部一條兼具道路運輸與軍事用途的安森道路工程,因施工地段主要是沼澤區,地面以下的「不明狀況」太多,不僅所需技術較高,工作進度也甚難控制,西馬政府才以國際標發包。
許多外國工程單位都知道個中原委,故對這條路「興趣缺缺」。而中華工程將之視為向西馬進軍的敲門磚,毅然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安森道路全長廿四公里,穿過原始叢林與沼澤地帶,沿線螞蟥肆虐,還有毒蚊、毒蛇出沒。工作人員剛開始深入叢林測量時,一面工作,一面與蟲、蚊搏鬥,至夜幕低垂回營休息時,全身已「傷痕累累」。
到測量完畢,設好中心樁,進行整地工程時,工作人員對林中兇悍的「敵人」已找出防範之道——以特製的大蚊帳,將人與機器一起罩住,就不致再被騷擾了。

在大太陽下銲接鐵樁。(張良綱)
沼澤地土質鬆軟,推土機經常「難以自拔」
新的問題接踵而至。沼澤區土質鬆軟,必須尋找其中較為「踏實」處,開始將土方填實,再以它為據點,一步步向外開展。雖然工作人員儘量小心,但仍有好幾次推土機與操作者一起陷身泥沼,無法「自拔」。
只要有推土機「落難」,所有工作人員一聽到操作者的呼救聲,都立即丟下手邊工作趕往援助,以免耽誤時間,使它「愈陷愈深」。這時候,有人開著推土機與汽車在「落難」機身後面用力拉;有人踏入深及大腿的泥沼中,在機身前向後推。推推拉拉中,不時傳出「一、二、三,用力!」的口號,大家一起出力,一次次「落難」事件就此化險為夷。
整地完成,就應打樁、做地基了。但因當地土質實在太鬆軟,打下去的樁不久就逐日沉陷。因此土方填好後,不能立即著手路面工程,得花上半年至九個月,繼續不斷地填土、打樁,直到不再下沉為止。但每個路段的土質密度不同,如此又造成各段進度參差的情形。有些地方已可鋪柏油了,有的還在繼續打地基,工作人員心懸好幾頭,機動地調整工作進度與調配施工人員,得心力與體力並用。
目前,安森道路工程已完成一半。工地主任賀乃驥表示:「前半段工程包括測量、整地、打樁、加強地基等,工作十分費力。好在目前困難多已克服,接下來的工作較好掌握,一定可以在明年四月底前如期完工。」
白天,工程人員全神投入工作,皆把異國寂寞、思鄉之苦拋諸腦後;到了晚上,工作已畢,洗盡身上的塵泥與一日的疲憊後,許多離愁別緒便襲上心頭。
他們多半在晚間做點休閒活動,例如在宿舍內聊天、看電視或錄影帶、閱讀書報雜誌,或三三兩兩一起去逛附近怡保鎮的夜市,把難挨的時間打發掉。
怡保鎮有許多閩南移民,街上不少小店、攤販,賣有中文書刊、中國餐食、華語錄音帶……,帶有中國風味的夜色,能稍稍撫慰他們寂寞的心情。

圖3:白色營房四周,是碧綠的叢林,景緻頗美。(張良綱)
榮工處甫登陸一年
在西馬北方的阿羅士打鎮,有另一群國內去的工程人員——榮民工程事業處員工。他們在收工後,也是以在營區活動及到鎮上的小吃店飲酒聊天,來排遣白日的辛勞與縷縷鄉愁。
街上的商家也多是華裔移民,他們對這些來自臺灣的技術人員非常慇勤。一方面是基於同文同種的感情,一方面則是佩服工作人員的技術、能力,並感謝他們為當地帶來繁榮發展的遠景。
民國五十四年,榮工處開始拓展海外業務,憑藉「風雨同舟、在艱彌厲」的榮工精神及卓越技術,在海外完成不少艱鉅工程,逐漸在國際工程界建立聲譽。目前榮工處的海外業務,已佔總業務的50%。

圖:起重機吊起裝水泥的漏斗,在工人引導下灌模。(張良綱)
不計盈虧,要打漂亮的仗
去年五月,榮工處挾其優異的技術、經驗與設備,以「黑馬」姿態,登陸馬來西亞,標到西馬吉達州高速道路的一段。
吉達州高速道路共分四段,榮工處承建的這一段,自阿羅士打到古龍,長32.35公里,其間包括廿座橋樑、一個交流道與一個收費站工程。
榮工處承建馬來西亞吉達高速道路工程,實際上是在做「賠本生意」。因為當初奉派參加競標的榮工處工程師,對當地情況不太瞭解,故對工程造價的估算偏低。得標承建後,工作人員進駐工地、安排工作,才發覺合約上的造價恐有不敷成本之虞。
「當我們把情況反映回臺北時,總處指示:信譽重於收益。這項工程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以打響在馬來西亞的第一砲,這樣貼點錢才有價值——說不定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榮工處馬來西亞辦事處主任盧廣才說。
主動研究、改善施工方法
因此,榮工處仍大手筆地添置最現代化的設備,期以「利其器」來「善其事」。
以榮工處在技術上的實力,加上這些最好的設備,承建吉達高速道路工程自是遊刃有餘;但他們並不僅是「按圖施工」,還在工程進行中,不斷找出較好的方法使工程進行省時省力,並提供馬國高速道路局參考,也多被採納。例如:
吉達高速道路沿線,約有一半原為稻田區,地質鬆軟,必須將地表軟土挖除,換填合適的土方。
根據馬方設計單位的計畫,軟土挖除後,將填以該地特產的礦砂,這種礦砂亦為其他工程單位換方時普遍使用。然榮工處經實驗後發現,礦砂太細且易流失,難以有效穩固地基;於是建議該國設計單位,改採另一種當地產的硬石。這種硬石碾碎後做為填方,能使路基穩固。
經實驗比對後,馬國高速道路局接受了榮工處的建議。目前,此法已廣為當地其他道路施工單位採用。
此外,榮工處在做好土方後,又在其上加壓一公尺高的泥土,「因為根據研究,未來公路通車後,以交通飽和量來算,每單位土地負荷的重量,約等於一公尺的泥土重。我們加填一公尺土、觀察一個月,若地基會下陷,表示還不夠穩固,未來勢必難以負荷,正好藉此補填;若地層沒有下陷,就將多填的土挖除。」施工處主任陳士儀說。
我國工程實力再次受到肯定
雖然在施工過程中不斷研究、或自動多下「功夫」,但他們的工程進度依然能按原計畫進行,目前已完成20%,可謂「品質與速度並重」。
當地高速道路局對榮工處稱譽有加,並已將原擬開國際標的吉達高速道路古龍交流道,改以議價方式,交由榮工處承建。
中華工程公司與榮工處都能以議價方式承包一個接一個的工程,顯示他們的工作成果,深獲馬國上下讚賞;這也是對我國工程單位技術與表現的一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