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件寬達一百三十八公分、眼睛突出十六公分的大面具,是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最感「驚豔」的文物。看來似乎有著千里眼、順風耳的通天本領於一身,豐富的想像力,大大地開啟了現代人的視野。(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踏進故宮博物院,通過宛若時光隧道的燈箱門,首映眼中是兩公尺多的巨大銅人,王者般威嚴肅穆地俯視群眾。黝黑的空間裡,兩個發著紅光的祭祀坑內,一個個戴著面具的青銅頭像排列其中;牆面上,是一大幅沈睡千年、方才出土的現場照片,照片前,一個眼睛突出怳誘膜幫牧漸角j面具,直直與進入時光隧道的現代人互相對看……。

三星堆出土的頭像多達五十多個,有的戴著金面具,有的梳著蝴蝶型髮髻,有的頭上戴著辮子一樣的帽箍,有的頭髮像海浪一樣地向前卷,頂上風光各有千秋。(太平洋文化基金會提供)
特展室裡的文物造型獨特,宛若外星人造訪,這一個三千多年前,被中原認為蠻夷之地的「三星堆文明」,與近年來陸續出土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再次說明了中華文化的搖籃不限於黃河流域的一元中心論。
話說四川省廣漢市有一個叫月亮灣的台地,與月亮灣隔著一條馬牧河的對岸,則因為有三座人一般高相連的大土堆而叫三星堆,兩個特殊地形在當地人們口中有了一個浪漫的稱呼,叫「三星伴月」。卻不知浪漫傳說背後埋藏著一個距今四千八百年到兩千八百年之間,面積超過怳郊迨銴膘翩B由數怑茪憭ぞI所組成的大型遺址群。這一個震驚世人的「三星堆文明」歷經考古學家數十年的努力,面貌逐漸浮現。
故事的開頭得從七十年前說起。一九二九年的春天,月亮灣一位姓燕的農民因為農地裡的水車打不到水,於是掏深水車下的泥土,這一掏卻掏出了一大坑的玉器,尤其是玉璧,大的直徑八怳膜嚏A小的怳膜嚏A由大到小堆成小塔。農民將挖掘到的玉器四處送人,「廣漢玉器」的名聲在古董界不脛而走。五年後,也收藏有部份廣漢玉器的華西大學博物館正式組隊開始在出土地點調查與挖掘,除了玉器,又挖到不少陶器,月亮灣開始成為四川考古的一塊聖地。
歷經數度戰火的停頓,考古學家們在五、六○年代才又回到月亮灣與三星堆,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地挖掘,從不斷出土的眾多遺址及琳瑯滿目的玉器、陶器,推測那裡可能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
油菜花田的祕密
七○年代起,川西平原的各個小村莊因為都市發展需要,紛紛蓋起就地取土的磚瓦廠,一大片油菜花田的三星堆和月亮灣的泥土夜以繼日地被開挖著,埋藏的古文物也快速地被挖出與破壞。終於在一九八○年,四川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隊進駐三星堆,決定搶救這個遺址群,開始有計畫的挖掘。現任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的陳德安就是當時考古隊隊長,二十年來一直站在三星堆文物發掘的第一線上。
考古學家們住在又吵、灰塵又多的磚瓦廠宿舍裡,連續工作了六年,幾乎挖遍了整個三星堆地區,清理出了一些房屋遺址、墓葬等等,但是就是沒有挖到那兩個埋藏眾多青銅器、引起國際注目的祭祀坑。「這考古工作有時真是奇怪,自己怎麼挖就是挖不到,」陳德安說起三星堆重大發現的故事。
就在八六年七月決定結束三星堆工作站的時候,突然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一個磚廠工人挖到了精美的玉璋。考古人員立刻到現場進行挖掘工作,工作人員們紛紛議論著:怎麼這裡的土夯得這麼緊呢?裡面一定藏著不少寶貝。
火的洗禮
果然,除了之前常見的玉器、陶器,這個後來訂名為「一號祭祀坑」裡,商代風格的銅尊、銅盤陸續出土,接著一個從未見過的銅人頭像露出容顏;緊接著,頭戴平頂帽、兩頭尖頭盔及面罩的頭像一個個出現,還有真人等高的巨大銅人。那一張張沈睡了三千多年的陌生面容,讓在場的人訝異地說不出話來。
每天都在亢奮狀態的考古隊夜以繼日地挖掘古物,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挖掘,距離一號祭祀坑大約三怳膜堨炙k,又有一個磚瓦工人驚嚇地來報告,說他挖到了兩個人頭:「眉毛是藍的,嘴唇還是紅的。」這讓好不容易才平靜下來的考古隊再次沸騰。一樣是夯得緊密的土坑,一層層地清理出驚人的內容來:先是六十多根的象牙,接著是精美繁複的銅尊、銅罍,裝扮不一的銅人頭像,還有一個一百三十多公分的青銅大面具。這回連考古人員也嚇到了,「怎麼眼睛那麼長,看得我腦子昏昏的,那是我當時認識不了的東西,」陳德安述說著第二號祭祀坑發現時的詫異。
兩個祭祀坑的寶藏經由之前出土文物的比對、碳十四數據的檢測,約為三千多年時黃河流域的殷商文化中期。坑內許多玉器呈現泛白,銅器尾端捲曲變形,明顯的都經過火燒和敲損,再有秩序的放入坑中。這種特殊的「燎祭」方式與獨特的人像造型,使得原本就充滿神秘的古蜀文化顯得更加傳奇。
為什麼這樣尊貴、精緻的銅人、玉器會遭到焚燒、敲毀的命運?巨大的銅人究竟扮演著什麼角色?這兩個重量級的祭祀坑出土文物,為撲朔迷離的古蜀文化帶來了新的契機,卻也同時給考古學家出了更多謎語。
東方巨人
三千多年前,中國的青銅文明在世界歷史中獨占鼇頭,尤其是黃河流域的安陽殷墟出土文物,其製作技術及風格輻射廣遠,東到山東、西達晉陝,北到遼寧、南達廣東。
然而,四川三星堆卻出土了大量技術精良、造型「另類」的銅製人像及面具,這證明除了黃河流域,在長江上游的四川不僅也已經進入高度的青銅時代,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祭祀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首推號稱為「東方巨人」的大銅人。
中國的青銅器一向缺少大型的人像鑄造,實際上,在佛教藝術帶入佛像雕刻之前,除了西安出土的兵馬俑,中國歷來少有真人等大的人像塑造,不論皇帝或大臣,也不曾有替自己塑像留世的傳統,如今早了兵馬俑約一千年的三星堆卻一下子出土了將近八怑茪H頭像及面具與真人等高的大銅人等各式人像。其中大銅人身高一七二公分,加上腳下台座則有兩百六十二公分,這不僅是中國歷來少見的巨大人像,也是同時期世界文明中極為罕見的大銅人。
濃眉闊目的銅人眼神銳利、鼻梁直挺,嘴巴緊閉、寬咧到兩腮,臉部肌肉緊縮、神態肅穆,雙手平舉、拳成環狀,彷彿正在主持一場神聖的祭典。他的頭上戴著圓形的硬帽子,帽上還有羽毛狀的裝飾品;身上穿著三層衣裳,衣服上刻鑄著繁複而華麗的巨龍、雲雷和人面等圖案,顯示他可能是三千多年前身份不凡的蜀王或是祭司。
專門研究商代銅器的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陳芳妹說,單以三星堆銅人的「大」,便可揣度出該文明的層次很高。她解釋:銅人重達一百八十多公斤,製作這座銅人所需要的銅礦高達一萬公斤以上。可以想像,在三千多年前,這裡的人們已經懂得開鑿礦井,製作運輸工具及解決通風問題,才能深入地下去開採銅礦。
此外,這樣兩公尺多高的大銅人,因為外型過大、造型複雜,主體無法一次翻模鑄成,在製作上有著和殷商鼎、尊類銅器大不相同的技術,必須以複雜「分段鑄造」技術來完成。也就是銅人的模型是分成多部份組接而成,接鑄時必須有上下大小的母子口沿,使得母口包住子口,在銅液冷縮時可以緊密結合,並使外觀平整。「因此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在文明的發展上,就像是由地球進入星球的太空時代一樣的具有重大意義,」陳芳妹不禁為三星堆的青銅文明鼓掌。
三千年前的大帥哥
除了巨大的銅人立像,兩個祭祀坑發現了五十七個頭像,銳利的線條刻畫出突出的大眼、緊閉的雙唇,宗教祭典的熱情全部壓抑在面具之下,呈現一股肅穆神秘的氣氛。頭像的頸子下端成尖角菱形,推測當時應該有其他材質的下半身存在,群體羅列,氣勢宏大地圍繞著最高大的銅人豎立在祭祀的廣場上。祭祀完畢之後,或許是因為王朝的更迭,或許是一種藉由焚燒上達天神用意,精美的神像與禮器在熊熊烈火中焚燒、損毀,再埋入土坑之中。
這些中原罕見的人像或神像,神秘地展露著古蜀繁盛時期蜀國人多變的裝扮及髮型。他們剛硬粗直的眉毛「染」深綠色,大大的眼眶周圍描上了深藍色的眼影,嘴唇上了朱色的口紅,耳上都還穿著耳洞。「這些古代蜀國人的打扮,可是比現在四川街上的小姐們還時髦呢!」陳德安笑著說。
對於這些頭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趙殿增表示,三星堆最大特徵就是一個「神」字。一來這些器物都是用於祭「神」,二來他們歷史卻是如此「神」秘,三來這些人像的造型誇張大膽,很有精神,四川話就說「神」來形容。
神話成真
由於三星堆文化至今尚未有文字發現,關於古蜀國的歷史,目前僅知殷商王朝甲骨文中有征蜀、至蜀幾個字的記錄,而漢代楊雄寫過的《蜀王本紀》已經亡佚。至於晉人撰寫的《華陽國志》,歷史與神話雜揉。
相傳古代蜀國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和開明等王朝,較為人們熟悉的就是化為杜鵑鳥泣血的杜宇。根據晉人所撰寫的《華陽國志》中提及:「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過去學者們對於「縱目」的意義百思不解,有的推測是額頭中間多長一隻眼睛;有的推想是在眼睛上刺青;也曾有人提出就是眼睛向外長出;也有學者主張所謂縱目不過是一種形容。
然而隨著三星堆文明的出土,學者們卻發現傳說可能記錄著某些史實,原來古蜀國的祖先神蠶叢就是這樣一個結合人與獸的誇張形象,所謂的縱目,具象地呈現於古蜀人的神像中。而一號祭祀坑中有一支包著金箔外皮、長達一百四十二公分的金杖,上面刻了一些人頭,還有魚鷹鳥扛著箭,箭上射著魚的圖案。根據四川博物館副館長高大倫的推測,這支金杖的主人應該就是傳說中魚鳧族的國王。
百谷自生、冬夏不死
匯集先秦時期各族傳說的《山海經》裡,有一個叫都廣的地方,那裡城方三百里,糧食自己生長肥沃,冬夏不死,鳥獸相互和平地聚居與歡唱,經過學者們的考據,這個人間天堂應該就是成都平原。三星堆的出土更加強推斷,上古成都平原確有一個不亞於殷商都邑,面積達三•五平方公里的古城。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出土的文物中也可見到北方中原遺跡少見的大自然塑像,包括造型豐富、數量上百的鳥獸與大神樹。高近四公尺的神樹上,棲息了九隻羽毛漂亮的鳥兒,鳥兒腳下踩著成熟豐美的果子,樹枝上掛著象徵財富的貝殼掛飾,目的可能是祈求富饒,或是上達天國的「天梯」,是否即是日後流行於漢代、今天慣稱搖錢樹的始祖?而另一件玉璋上的紋樣,刻著一群身穿短裙的蜀人,手拿玉璋跪在地上祭拜山神,也可以看出蜀人有祭山的儀式。
向來我們在歷史課本中讀到中華文化的起源只講在黃河流域,今天古蜀文化出土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再次打破中華文明起源一元論的傳統認知。
前中研院副院長、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考古學家張光直就曾指出,中國文明在公元前四千年前,已經顯形了一個交互作用圈,而這些文化圈各自獨立、自有特色;卻又相互影響,帶著一些共通性,可以說就像一朵重瓣交疊的花朵。
滿天星斗的中華文明
隨著考古的一連串重大發現,證明中華文明的源頭的確一如滿天星斗。這次為三星堆文明撰文解說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杜正勝更進一步地以圖列表現:自五千年前起在今天中國的境域內,北方除了遼河的紅山文化,還有黃河流域的仰韶、龍山、二里頭、殷商文化一脈相傳;至於南方長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長江中游有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如今三星堆的挖掘,更揭開了長江上游、川西平原也有獨特文明起源,在在加強地說明了中華文化源頭的多采多姿。
自從三星堆兩個大型祭祀坑發現以來,新的文物仍不斷出土。像是經由古代城牆挖掘,首先發現相傳是玉皇大帝撒下三堆土而得名的三星堆,原來就是古代坍塌的南面城垣,而附近還有眾多大小城邦。
而出土文物繁多,初步統計有青銅器五百多件、玉器一千餘件、金器近百件,還有數萬片的陶片及象牙、海貝等等。除了銅製人像、頭像及面具展現著蜀文化的獨特魅力,其他銅製容器、玉器、陶器及內陸四川不應有的海貝卻又說明了蜀文化與四方往來的文化交融。
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張光遠在〈商代古蜀文明與四方關係〉一文中,詳細比對了蜀文化與其他文化相同的器物:例如一隻銅尊上出現著虎食人浮雕的「龍虎尊」,在相距近兩千公里外、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有酷似的文物出土;另一件鑄有六隻飛鳥與三個牛頭的尊,則在湖南及陝西都有相似出土文物,證明了三星堆的蜀人對於千里以外中原的銅禮器並不陌生。除了銅器之外,三星堆玉璋的製作,材料來自鄰近西北羌人豐富的玉礦,形式是將鬼方玉璋加以變化,而自成一套演進體系,這又說明了三星堆甚至與陝北高原的鬼方都有往來接觸。「絕對不要把古人想得太簡單了,」趙殿增表示。
消失的大銅人
看過被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稱為「宛若外星人造訪」的三星堆奇特文物。人們不僅都要問:曾經燦爛過上千年的三星堆文明,是否一如中南美洲的馬雅王國神秘地消失了呢?那樣獨特的銅人頭像為何看似曇花一現,空前絕後?今人可能找到答案嗎?
近二十年來,四川地方又有寶墩文化與十二橋文化被陸續發現,與三星堆文化的高柄豆、小平底陶罐、鳥頭型長把勺、尖底罐等陶器脈絡相承,這使得古蜀文明的脈絡可以上推四千八百年前,下至兩千多年前漢初時代。然而杜正勝指出,以現有出土文物看來,銅人頭像的獨特風格終究是消失了,西周之後四川依然還有青銅器出土,然而卻已經明顯的與中原近似,文化特色由原來的大異小同,變成了大同小異,漸成一元。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對於多元文化並存的台灣而言,總是值得思索的課題。
p.105
這一件寬達一百三十八公分、眼睛突出怳誘膜尷漱j面具,是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最感「驚艷」的文物。看來似乎有著千里眼、順風耳的通天本領於一身,豐富的想像力,大大地開啟了現代人的視野。(卜華志攝)
p106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大立人,前所未有地改寫了中國沒有大型塑像的傳統。
p107
三星堆出土的頭像多達五十多個,有的戴著金面具,有的梳著蝴蝶型髮髻,有的頭上戴著辮子一樣的帽箍,有的頭髮像海浪一樣地向前捲,頂上風光各有千秋。
p108
這一個頭頂銅尊、跪在地上的人像,呈現了三千年前蜀人禮器的使用,與部份穿著方式。
p109
四川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瞧這三星堆出土的銅鳥,有的像是戴著王冠,有的飄著長長的羽毛,有的是勾嘴巴的老鷹;還有人頭鳥身像,反應著古蜀人與鳥獸的和諧相處。
p109
昂起大頭、張大嘴巴的金虎,凸顯出三星堆與少見金器黃河流域文明的大異。
p110
為何這些古物要在三千年前經過焚燒敲碎後才埋入土中?仍是考古學家鑽研不懈的謎面之一,為此,故宮博物院特別模仿古代「燎祭」方式來呈現展品。(卜華志攝)
p111
樣子與淮河流域安徽省近似的虎食人紋龍虎尊,黃河流域二里頭文化相似的陶盉,還有形式相近於西北鬼方的大玉璋,在在說明了古蜀文明與四方的聯絡往來。
p112
來自遠古的神祕三星堆文化、特殊銅人為何僅在三千多年前曇花一現?如此先進的製銅工藝卻不見文字,是否還停留在圖像思維的時代,還是答案尚未發現?(卜華志攝)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大立人,前所未有地改寫了中國沒有大型塑像的傳統。

四川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瞧這三星堆出土的銅鳥,有的像是戴著王冠,有的飄著長長的羽毛,有的是勾嘴巴的老鷹;還有人頭鳥身像,反應著古蜀人與鳥獸的和諧相處。(太平洋文化基金會提供)

四川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瞧這三星堆出土的銅鳥,有的像是戴著王冠,有的飄著長長的羽毛,有的是勾嘴巴的老鷹;還有人頭鳥身像,反應著古蜀人與鳥獸的和諧相處。(太平洋文化基金會提供)

昂起大頭、張大嘴巴的金虎,凸顯出三星堆與少見金器黃河流域文明的大異。(太平洋文化基金會提供)

為何這些古物要在三千年前經過焚燒敲碎後才埋入土中?仍是考古學家鑽研不懈的謎面之一,為此,故宮博物院特別模仿古代「燎祭」方式來呈現展品。(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樣子與淮河流域安徽省近似的虎食人紋龍虎尊,黃河流域二里頭文化相似的陶盉,還有形式相近於西北鬼方的大玉璋,在在說明瞭古蜀文明與四方的聯絡往來。(太平洋文化基金會提供)

來自遠古的神秘三星堆文化、特殊銅人為何僅在三千多年前曇花一現?如此先進的制銅工藝卻不見文字,是否還停留在圖像思維的時代,還是答案尚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