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滅絕,生態哀歌
順著動線來到標本區,展出約360種台灣蝴蝶標本,約占台灣蝶類90%,包括被認為可能已經絕種的「台灣燕小灰蝶」、已有十餘年未有採集紀錄的「江崎烏小灰蝶」和「黃鳳蝶」,以及標本數量極為稀少的「嘉義小蛇目蝶」、「井上烏小灰蝶」、「鹿野黑蔭蝶」等。
對於有人質疑「蝶翅貼畫」是造成台灣蝴蝶浩劫的主因,策展人科博館動物學組副研究員詹美鈴表示,濫捕固然對族群傷害極大,但總體而言,經濟發展和土地開發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才是致命危機。其中,「大紫斑蝶」、「淺色小豹蛺蝶」、「帝王蝶」確定已在20世紀滅絕,令人痛心。
「大紫斑蝶」是台灣特有亞種,1950年代在恆春半島、高雄、台南等地極為常見,幼蟲可能以熱帶海岸林或紅樹林內的海檬果為食;但隨著濱海土地遭開發破壞,牠們賴以為生的棲地及食草被剝奪,1960年代已滅絕。
1964年在梨山曾採集到兩隻「淺色小豹蛺蝶」雄蝶,1998年經鑑定才發現是台灣特有亞種,但當時梨山為了種植高冷蔬果早已遭到濫墾,研究人員數度蒐尋都無所獲。另外被學者認為非台灣固有種的「帝王蝶」,直到1930年代初期還有不少調查紀錄,但最終也完全消失。
「物種滅絕是不可逆的,一旦發生,有再尖端的科技、花再多的錢,也已無可挽回。」另一位共同策展人助理研究員鄭明倫強調,人類一再擴張的活動對生物已造成莫大衝擊,其中最嚴重的便是棲地的喪失或破碎化,如果發生在某些棲地分布狹小或生存環境特殊的蝴蝶上,後果更加嚴重。
如「夸父綠小灰蝶」的幼蟲是以保育類植物、侷限在北部深山霧林帶的台灣水青岡(山毛櫸)為食;由於「夸父綠小灰蝶」美麗而稀有,加上成蝶只在夏季活動不易採集,不肖商人竟然將附有蝶卵的整株台灣水青岡砍下帶回,以人工飼育養出成蝶再高價出售。這種竭澤而漁的行為,對蝴蝶和植物的棲地和生存都是極大致命傷。

「雌紅紫蛺蝶」的雄蝶(上)為紫黑色,而雌蝶(下)為了欺敵自保,卻擬態成有毒的「樺斑蝶」,蝶翅為橘色。這是蝴蝶「性別變異」最明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