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挫折之來,常如排山倒海,令人難以承受。但挫折有時卻能助人沉靜、穩定,潛心思索平時所無暇想及的問題。於是,失敗往往可化為促進生命成熟、豐美的力量。林靜芸是國內第一位操刀動手術的女性外科大夫,雖令很多人驚異、嘆服,但她自己卻是自然平順地走上此途。而後一次嚴重的打擊,她在憤慨、沮喪之餘,對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有了新的評估和體認,對自我也有了更高的期許。她轉往整型外科,以無比的熱誠、毅力與藝術家的創作精神,在新的領域中建立了自我。醫術的精湛固是重點,但思想的成熟、胸襟的開闊、使命感的提昇,一些內在的涵養,恐更係她有今天、且必有美好未來的要素。
上月中,今年的十大傑出女青年當選名單公佈時,林靜芸正在開刀房裡。當選消息傳來,她毫無所動,繼續埋頭進行手術。手術完畢,她出來為病人家屬講解開刀經過。她對談論病情與手術過程的興致,遠比對發表當選心得來得高。
她對工作一向懷著極高的熱忱,因此還被同事戲稱為「海盜」。目前有些手術,整型外科與其他外科都可以做,但整型外科可以做得更精細些,可惜一般人對整型外科不太瞭解,不懂得利用。林靜芸每回發現這種情形,便積極主動地向病患與該科大夫爭取,千方百計地把病人「搶」過來。
對於名利,她卻並不太熱中。她認為,腳踏實地做事,而且做出點成績來,是最最重要的。手術的成功、病人的笑靨,比任何外來的讚譽,更能讓她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的價值。她也從沒有自己開業的念頭,一心留在設備較好的大醫院裡,為更多的病人、做更好的服務。
憑著她高度的工作熱誠,實幹苦幹,雖然其間也曾受過挫折,但林靜芸——我國第一位女外科醫生,終於在素來是男性世界的外科領域裡,爭得了一席之地。

林靜芸工作時的嚴肅神情。(李影 文.姍姍)
從小即生活在外科世界
林靜芸生長在一個典型的醫生世家,她的父親、叔叔、哥哥都是外科大夫。小時候,她經常出入父親的診所與手術房,看多了血肉模糊的病人及手術刀飛舞的情景。每當看到傷患奄奄一息地被抬進診所,經父親的悉心診治後,又生龍活虎地走出去,心中總是佩服得不得了。當時年幼的她,即已興起了要做一名外科大夫的念頭。
她可說是個得天獨厚的人,從小就身體好、頭腦好、反應快,學業成績一向十分優秀,音樂、體育方面也很拿手。一女中畢業後,她如願考進臺灣大學醫學院,並且令多人感到詫異、欽佩地選擇了外科。民國六十四年臺大畢業時,她進入臺灣大學附屬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成為國內第一位女外科大夫。在接著三年一般外科的臨床訓練中,林靜芸表現優異,不下於一般男大夫。有些人原先不太能接受女性外科醫師,也逐漸改變觀念接納了她。這時林靜芸已經結婚,婚姻美滿,事業順利,不知羨煞多少人。而正當林靜芸志得意滿之際,卻猛地遭到一次挫折,以致改變了她的思想、觀念,及對未來事業前途的安排。

林靜芸的全家福。他們經常利用假日到公園散步或到郊外踏青。(李影 文.姍姍)
馬前失蹄,未被臺大醫院留用
當時臺大醫院擬在七位住院醫師中,由教授們投票選出五位留用,擔任總住院醫師。投票前五天,林靜芸正好開始請產假,無暇展開「競選」活動,因此醫院裏盛傳:「林靜芸已嫁了一個好丈夫,以後要留在家裏相夫教子了,還是把機會留給別人吧!」林靜芸就此沒能得到留用。
林靜芸聞訊後又驚又怒,完全無法接受這個被否定的打擊。她從小到大,各方面都一帆風順,何曾遭遇過類似的挫折?這不免使她手足失措,也以為做為一位外科大夫的願望就此被扼殺,心中充滿著憤慨與沮喪。
但日久天長,她漸漸平靜下來,樂觀、進取的本性又抬頭了,想想就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好怨尤的,這一次的沒有被肯定,並不見得就是「世界末日」了,也不見得就永遠沒有出頭的機會了,是不?何不再找一個「跑場」,奮力衝刺一番,好好證明自己給師長、同學看看!於是她決定不要再坐在失望中傷心,她不允許自己一蹶不振。她對自己因此有了更高的期許,對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也有了較深的體認。她一心想藉著以後加倍的努力,不僅要為自己爭取更多人的肯定,更要為有志從事外科的女性醫師創立先例,開拓坦途。於是,她收起不平之心,振作起精神,透過叔叔林秋華大夫的安排,到馬偕醫院另起爐灶,並由一般外科轉向整型外科。

這位小病人家裏開工廠,他的拇指和食指不慎被機器削斷,經林靜芸為他施行顯微手術接續後,已近痊癒。(李影 文.姍姍)
塞翁失馬,往整型外科發展
整型外科是醫學發展的新境界,不僅講求治癒病人身上的病痛,還要將影響外觀的贅疣或傷疤美化,讓患者不致因而產生心理障礙。診療範圍包括:創傷後的重建、燙灼傷的回復、頭頸部腫瘤的診療、先天性畸型的矯治、及各類美容手術等。它與一般外科基本上的不同在於:一般外科負責把傷處、腫瘤等割除治療,整型外科則要把人體上所有不平整、不美觀、有缺陷……之處,作一巧奪天工的修補。
舉個例子來說:病患體內若長有腫瘤,依生長部位的不同,由腦神經、胸腔等不同科別的外科大夫負責診治割除,而不論腫瘤長在那個部位,割除後都難免留下不平整的傷口與疤痕,這時就得借重整型外科的修補手術,把傷處或疤痕美化。以往有些罹患乳癌的女性,深恐乳房割除後失去女性重要的第二性徵,寧可拖延病情,也不肯動手術;現在則不必有這層顧慮,整型外科可以把背上的肌肉移植到胸前,再接續神經,不但和原來的一樣美觀,還可以有感覺。
創傷後的重建,在整型外科另一常見的重要手術是接續斷指。手指被削斷以後,只要立刻用紗布包好斷指,裝在塑膠袋裡,外面再套上一個裝著冰塊的塑膠袋,將斷指冰起來,二十四小時內送到醫院,大半都可以接得完好如初,運用自如。
嚴重的二度或三度燙傷,表皮肌肉全部壞死,整型外科可以用植皮手術,讓傷處回復原狀。頭、頸等外觀較明顯部位的贅瘤,可由整型外科包辦割除和修補。兔唇、六指、缺耳、塌鼻等先天性畸型,也可藉整型外科精細的手術,修補或再造得與常人無異。若嫌自己的外貌不夠出眾,整型外科也有割雙眼皮、隆鼻、豐頰、豐乳……等手術。

這位沙烏地阿拉伯婦女有嚴重的兔唇,直到五十歲時,才由林靜芸為她矯治。此二圖為手術前後的情況。(李影 文.姍姍)
對付小老鼠,也對付自己的怯懦
為了把傷口修補得天衣無縫,而且痊癒後能運用自如,就得用顯微手術接續血管和神經。所以林靜芸到馬偕醫院後,首先要加強學習的,就是顯微手術。醫學上多用老鼠做實驗,它的體積小、血管細,是練習顯微手術的好材料。林靜芸雖然一向膽大,面對血肉模糊的景象可毫無懼色,但她畢竟是女性,對蟑螂、老鼠之類的小動物是又害怕、又討厭。而這段期間,林靜芸都是早上六點出門,七點到淡水馬偕分院開始工作,負責一些基礎性的外科手術(如割除贅瘤),一直要忙到晚上十點,筋疲力盡之際,還得打起精神到實驗室去加油。
夜闌人靜時,偌大的實驗室堨u有她一個人,看到籠子裏一隻隻活蹦亂跳的小老鼠,她心中直發毛,卻猶自為自己打氣!「不過是小老鼠嘛!有什麼好怕的。」她盡力壓抑內心對那些毛茸茸、尖尖咀、有對骨碌碌小眼的小動物的厭惡感,把它們做為實驗練習的對象。她決心勝過這項考驗,還要經由這些小東西,為自己奠下仁心仁術的堅實基礎。
她咬緊牙關,在淡水馬偕分院「殺」了一年多的老鼠——把老鼠的腿弄斷,再悉心接起來。她的技術逐漸純熟。對付老鼠遊刃有餘之後,林靜芸又到日本、美國進修了一段時間,專攻整型外科,學到了許多最進步的技術,也懂得利用一些最新的藥劑、材料和器具,這些都使得她在整型外科上,為自己建立了信心與地位。

這位沙烏地阿拉伯婦女有嚴重的兔唇,直到五十歲時,才由林靜芸為她矯治。此二圖為手術前後的情況。(李影 文.姍姍)
挺著大肚子進開刀房
除了技術外,她的幹勁更是醫療圈內有名的。在馬偕醫院,她擁有「無敵女金鋼」的外號。因為她可以連開一天一夜的刀,只需稍加休息,就立可繼續第二天的手術。原先馬偕醫院每星期頂多安排一台顯微手術,林靜芸卻每個星期主動安排兩、三台顯微手術。她還有一天連開十二台刀的紀錄。深夜遇有急診,一通電話到她家,她馬上開車直駛淡水,從不猶豫。排再多的夜班也沒皺過眉頭。當了七年外科醫生,只請過產假。懷孕期間,她也挺個大肚子照樣在開刀房中進行各項手術。
生老大時,臨盆當天上午,她還在醫院幫病人做心臟按摩,費力地做了兩、三個小時,直到感覺身體不太對勁時,才輪到自己躺到病床上待產。生老二時就更妙了,清晨四點,她還在替病人開刀,覺得情況有異時,才匆匆交待同事:「下一台刀你得幫我開了,我要生了。」對方還以為她開玩笑,結果她出手術室沒多久就生了。
林靜芸雖是位女性,也有女性的弱點,但她在工作中素來埋頭苦幹、勇往直前,從不以性別的差異作為稍稍怠惰的藉口。她常說:「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女性若想在任何行業上爭得一席之地,首先便得忘掉自己的性別——以我來說,我總是記得自己是個『醫生』,而不是『女醫生』。若依恃女性的身分,而想在工作上求得特權和便利,那是自己先看輕自己,怎能再要求別人以平等的態度待你?」
事後看來,離開臺大醫院實在是林靜芸生命的轉捩點,雖然當時她也曾氣過、怨過,但經過這些磨練後,她的想法成熟了。提起往事,她還有種「塞翁失馬」的喜悅。她說:「當時如果不是被『踢』出臺大醫院的刺激,我也不會以哀兵的心態去學顯微手術,那麼今天我頂多還是個普通的外科醫生。……如今我已深深體認到,人生不怕有挫折、有打擊,但看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有時失敗也能化為祝福的。以我自己而言,過去不知天高地厚,是在接受了刺激和磨練之後,才開始成熟的。」

脫下醫生的白制服,林靜芸就和一般女人一樣,最愛陪兒女玩耍。(李影 文.姍姍)
到沙國「搶」病人動手術
現在的林靜芸,有心多學習、多思索,性情已沉穩下來,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亦有更多的認同。也因此產生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所學和所長,造福更多的病患,對人類有更多的貢獻。去年九月,林靜芸接受臺大醫院的徵召,參加「中沙醫療服務團」,到沙烏地阿拉伯服務一年。初到沙國時,一方面由於人們不瞭解整型外科的診療範圍,另一方面沙國婦女社會地位不高,連帶地他們也不信任女性醫師,所以沒有病人上門求診。
這時,林靜芸又發揮她高度的工作熱誠,每天到一般外科門診巡迴訪問,一發現患有顏面神經麻痺、頭頸部腫瘤等應屬於整型外科診療範圍的病患,立刻就把病人連哄帶騙地拉去動手術。結果,原以為要鋸掉的腿,讓她悉心用「補皮」手術醫好了;原怕會留在臉上的難看傷疤,也讓她用「植皮」的方法消除。逐漸地,許多人都知道吉達醫院中,有個又熱心、醫術又好的中國女大夫。連一向不刊登女性消息的當地報紙,也破例報導了有關她的消息。
林靜芸在沙國做了很多成功的手術,卻都是在設備儀器極端缺乏的情況下完成的,她初到吉達醫院時,那堻s手術必備的剪刀、針線都沒有,全賴林靜芸的克難精神,因陋就簡地蒐集其他各科的開刀器材,以腸線、鋼線及切骨頭的大刀,代替精密的整型手術器材,就這樣治癒了許多整型上的疑難雜症。
有藝術創作般的精神
沙烏地阿拉伯之行的成功,加強了林靜芸對自己醫術的信心;經驗的累積,也使她對整型外科更具心得。現在她覺得自己不只是個醫生,還是個「藝術家」——整型外科對傷患沒有固定療法,端賴大夫的經驗與技術,針對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自行將各種療法組合運用。所以林靜芸說:「如今我為傷患進行診療時,已超脫了他們表面血肉模糊或嚴重缺陷的印象,而把他們視為一個有缺陷的藝術品,而我,則是負責修補的藝術家。在對傷患施予醫療的過程中,我往往抱著一種類似創作的心情,並有著期待作品完成、渴望博得欣賞的興奮,因此我總是工作得十分有勁。待病患痊癒後,眼見他們重拾健康、自信與幸福,我更是覺得安慰無比。」
她對工作就是有著這股如藝術創作般的狂熱,腦筋成天動個不停,隨時隨地都在想如何把某一種手術做得更完美些。在病人心目中,她因此也有點「反覆無常」,常常自己推翻先前的診療計畫與構想。因為她不僅自己不斷在思考,不斷參閱新的醫學書籍,也喜歡和同事討論,甚至和病患討論,想著、想著,說著、說著,她靈感就來了,想到了新而理想的辦法可以一試,於是她會毫不猶豫推翻前議,難免令患者感到憂慮。但她有信心以結果來說明一切,使人不得不信服。
憑著她的能力和工作態度,如今林靜芸在國內整型外科界,已有了相當的地位,連當年把她「踢」出門外的臺大醫院,也主動表示歡迎她回去。這些成果當然令她滿足、欣慰,但更令她感覺幸運和心中常存感謝的,是她有一個能支持她、體諒她的好伴侶。
滿心感謝有個同行的好伴侶
林靜芸的先生林芳郁,和她是同班同學,目前在臺大醫院心臟外科擔任主治醫生。由於夫妻是同行,所以特別能相互瞭解和體諒。對於林靜芸把大部分的時間和心力都花在病人身上,他唯一的感想是:「她實在工作得太辛苦了。」但是他又補充:「她有這方面的天分和興趣,又受過那麼紮實的訓練,如果不發揮所長、學以致用,不僅對她而言很可惜,恐怕也是社會的損失。」因此,他還經常為林靜芸選購相關的醫學書籍、雜誌,供她閱讀參考,鼓勵她繼續進修,並常相互研究、切磋。
今年七月,林靜芸又將到美國進修一年,學習整型外科最新發展的「顏顱骨手術」——矯治面骨的新技術,期使醫術更上層樓。
盛名之累,今後唯有更加努力與服務
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之後,知名度定會大為提高,病患想來也會更信賴她,「所以我要繼續求進步,一定要使名實相符。更好的醫術、更熱誠的服務,是我今後努力的重點,也是我用以感謝大家給我的肯定與鼓勵的最佳回報,是不?」林靜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