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萬種
一般說來,國劇的生、旦、淨、丑都有水袖戲,而又以青衣使用水袖最為頻繁,原因是青衣的扮相莊重賢淑、衣著樸素,遠不及花旦的自由靈活;而且青衣角色的內心戲又特別多,水袖遂成了輔助表達意念的工具。像「貴妃醉酒」中貴妃醉態可掬的那場戲,「白蛇傳」中白娘娘哀求法海一幕,都是有名的水袖戲。
名老生哈元章指出:「各種角色的水袖運用基本原理相差無幾,但在呈現時卻有不同的風貌,譬如武角所展示的水袖功夫,明顯的要比文角硬些。」像黑旋風李逵的水袖動作,就比「紅娘」裡的張生簡潔有力。
肢體的延伸
擅畫國劇人物的畫家王藍指出,國劇和西洋戲劇很大的不同點,除了寫實與非寫實的懸殊之外,就是國劇裡的音樂,必須「跟」演員的動作,而水袖即有「叫鑼鼓」的作用。擔任音樂總指揮的打鼓佬見演員抖袖,都會特別注意。通常「抖」得愈久表示情緒愈激動;打鼓佬便依照演員的暗示掀起相稱的鑼鼓。再配合抖的節奏,使整體文武場搭配得天衣無縫。
水袖也被運用在現代舞中。雲門舞集的「奇冤報」、「星宿」、「夢土」、「烏龍院」……等舞碼中,便有許多國劇水袖融合西方芭蕾的靈活表現。「雲門」的創辦人林懷民認為,國劇的水袖像毛筆一般,可以做出肢體所不能呈現的「行雲流水」動作,引出有力的情感表達。
用「長袖善舞」來形容一個人,可能有褒有貶;但若用來形容梨園中人、乃至現代舞者,可就是讚譽有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