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台北的物價不低,但直到去年日內瓦國際商務公司針對世界一○二個城市做過調查後,才有了明確的比較——「台北的物價水準比紐約還高」。
一位計程車司機憤憤地引述報上言論:「我們國民所得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為什麼東西反而比美國貴?」
台北的東西是否真的比紐約貴?
從紐約時報最近報導的台北市消費水準:來來飯店一宿一百六十美元、雙人咖啡七元七角、一頓像樣的晚餐四十美元來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也有人不以為然。
「一定要在台灣享受台灣沒有的東西,花費當然高」,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在國外商務旅行的友利公司總經理崔中認為,喝咖啡、吃漢堡是外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喝茶,吃牛肉麵,才是我們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東西不但沒有比較貴,還很便宜」,崔中說。
經濟部物價督導會報副執行秘書陳朝威也認為,現在大家都說台灣物價高,其實是一種「錯覺」。他指出:「新台幣升值了三分之一,用美金算,當然什麼都馬上貴了三分之一。」

在國內,進口化妝品、汽車的售價,平均是國外產地的二、三倍。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令消費者不解的是,新台幣不斷升值,關稅也連番下降,進口商品卻沒有降價多少,有些甚至不跌反漲。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去年一月為了這個問題與進口商展開談判,甚至提出各種進口商品適用的降價公式,據以力爭,也都不見具體成果。
進口商的說法不外是:以前的存貨太多,無法馬上反映;要走高價位路線,不願影響品牌形象;水貨太多,生意不好做……不一而足。但根據瞭解,無論是進口的冰淇淋或化妝品,在我國的售價都比美國高了三、四倍。
消費者抗議歸抗議,物價督導會報卻表示無法干預:「這是供需問題。」
大家迷惑了——消基會的「降價公式」與經濟部的「供需理論」,究竟孰是?孰非?
「物價確實是由供需狀況決定的,但廠商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利潤,卻要看市場的競爭是否充分而定」,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吳忠吉表示。
旅館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據統計,今年我國觀光飯店的客房還不夠六千間。因此,儘管外籍觀光客與商務旅客對收費已心疼得哇哇叫了,國內幾家觀光飯店仍有恃無恐地漲價百分之十。然而這個好景怕也很難再持續多久——倒不是旅客被嚇跑了,而是國內現在已有四家大型觀光飯店在興建,繼續申請者也眾,幾年內供需應可達到平衡、甚至供過於求,屆時,旅館業者必定要以降低費用、提高服務品質來爭取顧客。
新加坡的旅館業就是因為供過於求,所以同一級的旅館,新加坡比台灣足足便宜一百美元;太平洋島國中的吐瓦魯,則是典型的壟斷市場——全島只有一間旅館,所以住宿一晚四十五美元,這費用大概可以讓島上居民生活五十天。

在國內,進口化妝品、汽車的售價,平均是國外產地的二、三倍。(本刊資料)
過去重視生產,忽視消費
要避免廠商有不合理利潤,最好的方法是開放市場,造成競爭。但一國為了保護自己正在萌芽的工業或競爭力較弱的農業,都會利用較高的關稅,或各種名目限制進口。
「我們和韓國一樣,不巧有幾千萬人口,要用來保護幾個產業也還保護得起;不像香港、新加坡,沒有足夠的國民去『犧牲』,只好開放進口」,經濟建設委員會法規小組執行秘書石齊平表示。
五年前我國消費品關稅極高,例如紡織品即高達百分之七十至一百,直到這一、二年,才大幅降低為百分之十二.五至廿五,但今天汽車關稅仍有百分之四十二.五,比美國平均百分之三至十高出許多。
「過去我國太重視生產、忽視消費;太重視出口、忽視進口,所以今天毛病都跳出來了」,吳忠吉指出。
但這情況也已有了改善。政府開放服務業以後,野心勃勃的港商「屈臣氏」已決定來國內開設五十家銷售個人衛生用品與藥品的連鎖商店。它的英藉總經理尹輝立信心十足地表示,以目前台灣的物價水準,他們一定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售價、更好的服務品質。
「台灣很多產業被保護得太久,價位要怎麼訂就怎麼訂,不合理的利潤卻由消費者承擔。現在市場慢慢開放,情形會好些」,尹輝立說。
果不其然,國內一家較早設立的連鎖商店,就在幾個月前宣佈降低部分商品的售價。

東區高價位的百貨公司旁的地攤,所賣的貨色與百貨公司類似,價格卻差了一截,雙方各有各的顧客。(本刊資料)
應為農業付成本?
和工業情形相似的是農業。
對發展農業而言,台灣、日本與韓國的土地說大,不夠大到像美國、澳洲的量產規模;說小,卻又不夠小到像新加坡、香港那樣乾脆放棄農業,而從全世界最便宜的地方進口。這就是為什麼台灣連香蕉、蔗糖等特產,都會比在香港買還貴的原因。
「保護農業當然構成了消費者的負擔,但我們有百分之廿二的農民,能不保護嗎?何況消費者同時也享受了保護農業的好處」,陳朝威認為:「台灣田野多,生活空間比香港舒服,這是國人應該付出的『成本』。」
然而,這個成本卻還可以再低一些。
以蔬菜來說,我國不像美國,農產品可以由產地直接運到各大超級市場賣,而是一層層轉手。因此中間不但被賺了好幾回,也因為大盤、中盤、小盤的來回輸送而增加了耗損。據瞭解,一般蔬菜的耗損率幾乎是一半。如何縮短產銷管道,已是我國農業政策的當務之急。
此外,對農產品中什麼該保護?什麼不該保護?可能也有重新檢討的必要。尹輝立便認為台灣的水果太貴。
「英國不產水果,但水果由澳洲進口,所以很便宜」,尹輝立說。
某一市場被一家公司獨佔,或幾家廠商聯合起來壟斷市場,也會造成不充分的競爭。
我國目前獨佔性事業,可說全是國營事業,例如油、電、郵政等。但由於價格受議會的監督,所以這方面的物價在亞洲諸國中排名中等,比日、韓低,較星、港為高。但由於台灣幅員小,其他產業雖沒有獨佔,卻容易形成聯合壟斷的現象。
像國內化妝品業者、水泥業者,一向極為「團結」。尤其是水泥業在全省分成二區,南泥不能北運、北泥不能南運,一旦產量超過市場需要,就部分停產,以免彼此殺價競爭,讓客戶漁翁得利。

沒有經過層層剝削,大型超市的物價反而常比菜攤上便宜。
擒賊先擒王
對於聯合壟斷,除了寄望公平交易法早日通過實施外,吳忠吉教授認為,消費者的聯合抵制,也會是有效的化解方法。
「廠商都有一個通病:繁榮時互相勾結,可以共繁榮;患難時削價競爭,不可共患難」,吳忠吉指出,消費者應該聯合起來,針對某一家最大的廠商共同抵制,去買別的品牌;這家廠商為了維持其市場佔有率,一定得採取降價措施,這時消費者又回去買他的產品,別的廠牌也只好再降價。
但對於某些產品,這招卻不見得管用,因為如果消費者對品牌信賴程度極高,有時雖然貴一點,仍然不願改換其他牌子。化妝品,就是典型迷信品陴的例子。
「我認為應鼓勵消費者向國外直接郵購,甚至利用出國機會在外採購,讓大家都能享受匯率升值及關稅降低的好處」,吳忠吉說:「日本的代理商也不願反映匯兌利益,但他們的消費者已經很流行直接向國外郵購了」。
充分競爭,還包括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
和美國比起來,我國消費者的消費資訊實在非常貧乏。美國書店隨處可買到一種「二手車型錄」,書中對於各種廠牌的車子,都根據不同的車型、出廠年份,列出不同的參考價格。買賣雙方有了依據,再按車子的實際狀況略為增減,就不會吃虧太多。每到周末,報紙更附有鄰近商店的特價目錄,消費者經過比價之後,再決定要買什麼、到那兒買。
國內消費者「鬥」不過廠商的問題,所幸已漸漸有了改善。消基會每月發行的消費者報導,便經常針對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的百貨公司及超級市場,展開物價調查。今年元旦報禁開放後,也有些報紙開始在禮拜天增闢消費資訊版,給打算逛街購物的先生、太太們參考。

沒有經過層層剝削,大型超市的物價反而常比菜攤上便宜。(本刊資料)
看不見的成本更高
除了市場競爭不夠充分外,國內物價結構還有些「先天不良」的問題。
從成本來看,一項產品看得到的成本包含原料、工資,看不到的成本還有稅金、利息、房租、行銷費用……。拿這些項目與亞洲鄰國相比,我國農工產品的關稅仍然偏高:香港全部免稅、新加坡為防止汽車增加過多,寓禁於徵地徵收百分之五十的汽油關稅外,其他也都免稅;總括來說,我國關稅高於日、星、港,而與韓國互有高低。
工資方面,我國去年由於勞工荒,使製造業工資上漲了百分之十,比美國的百分之二.一、韓國的百分之八.九都高,因此去年進口的原料價格下跌,但消費者買到的商品價格卻漲了。
在隱形的成本中,我國的營業稅、房地租都不低;銀行一年期放款利率是百分之六,並不算高,但中小企業卻很難向銀行借到這麼便宜的錢,轉而求助於其他來源,利息就高了;行銷方面,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無論在採購、廣告、人事管理……各方面,都沒有大企業的優勢。
「我覺得台灣東西貴,可能還是因為你們太有錢」,一位由美國來台學中文的華裔美人錢文這麼說。他曾在百貨公司看到一幕令他瞠目結舌的畫面:
一位年輕的顧客在專櫃買東西,售貨小姐告訴他:這個很好,是很貴的。那人就掏出錢來買了。
美國的國民所得是我們的三倍,為什麼連美國人都覺得我們太有錢?
錢文分析,這可能跟美國人一到高中就與父母分開住,而我國大部分子女都到結婚才搬離家庭有關。「你們住家堣ㄔ峊I房租、伙食費,當然比較有錢囉!」他說。

西式速食在國人心中,有不一樣的「價值」。(本刊資料)
國民所得不只五千美元?
也有人認為,台灣的高物價,和我國稅制有很大的關係。
和西歐、美、日各國比起來,我國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率算是較低的,因此我們每人在公共建設及社會福利方面負擔的費用較少;但相對的手上可用的錢就較多。這些錢又因國人的消費型態而集中在吃、穿上,使台灣這方面的物價相當不低。
「外國人去吃飯時,你會覺得他購買力很小;但他去看戲劇時,你又會覺得他購買力很強」,吳忠吉認為:「台灣還沒有建立起消費文化,我們可做的選擇很少。」
但是外國人來台灣時看不到這一面,他們只看到國人一席萬金、豪飲X. O.時的神勇。有位外國商人來台洽公臨走前丟下一句話:「你們一年五千美元的國民所得,怎麼能供得起這樣的生活?」
事實上,這點連國人自己都不信。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便認為,台灣的地下經濟太龐大,政府並沒有統計出真正的國民所得來。
況且,這二年來,我國的貨幣供給增加率一直是正常值的二倍,早有學者說台灣錢太多了,會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不是沒有來臨,只是被新台幣升值及關稅降低使物價下跌的力量抵消了」,石齊平肯定地說。

消基會為消費者保護法催生,期望以後消費者能得到更周全的保障。(本刊資料)
物價愈低愈好?
「解剖」過台灣的物價之後,可能會發現物價問題中,有許多「可為」之處,也有些「不可為」的地方。
事實上,物價是一個社會經濟活動最後所呈現的「結果」;從整體來看,物價也不是愈低愈好。友利公司總經理崔中就指出,國內物價多年來不但沒有上升,甚至有小幅下跌,這對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並不是件好事。因為物價完全不升,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意願,投資少了,經濟成長減緩,對大家都不好。
看來,今天台灣的物價,已是一個如何求得各方利益平衡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