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漫畫記憶。從40年代台灣開始出現漫畫以來,每一個世代更有不少漫畫家投入,默默耕耘這塊創作土壤。
今年文化部第3屆金漫獎頒獎典禮上,有兩張臉孔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是投身漫畫領域近50年,奪得終身成就獎的東立出版社創辦人范萬楠,另一位是入行兩年多,就奪得年度大獎,更在國際嶄露頭角的新銳漫畫家顆粒(本名柯瑩玫)。
一老一少,兩位各自代表新舊漫畫世代的創作者,在台灣漫畫創作環境面對諸多挑戰之際,正以自己的力量實踐對漫畫的熱愛。
在擺著藤子不二雄、鳥山明等漫畫家簽名的透明櫥窗前,東立出版社創辦人范萬楠拿起畫筆比劃兩下,馬上流暢的在白板上,畫下一幅男子的漫畫肖像。40年前輟筆,退居二線成為出版推手後,他的漫畫功力絲毫沒有減弱。

經過多年磨練後,顆粒終於在漫畫派與寫實派畫風中取得平衡點。顆粒筆下流暢的分鏡圖,展現台灣創作者少有的編劇功力。
范萬楠家住台南,從小因為喜歡看漫畫,17歲時就加入專門臨摹日本漫畫的本土出版社「藝昇書店」,成為製圖人員。原本只是天天拿著圖稿,照著臨摹、描線,但經過四、五個月後,范萬楠逐漸摸索出作畫技巧,嘗試創作武俠漫畫。
彼時,漫畫家陳海虹的作品《小俠龍捲風》風靡全台,范萬楠深受吸引,以筆名「范藝南」投稿負責出版的文昌出版社,初試啼聲,畫作即獲得讚賞,應邀北上創作。
1963年,范萬楠第二部作品《血魔劫》推出後,打破漫畫界半月刊、月刊出版週期,每7至10天就能發行一輯新作,成為全台灣第一本「單行本」漫畫。隨後,文昌出版社趁勝追擊,推出《血魔劫》精裝版,改變原有平裝、輕薄的裝幀,在業界掀起革命。
入行一兩年,年紀尚不滿20歲,范萬楠出版多部漫畫創作,包括《醜劍客》、《美劍客》等武俠漫畫,直到21歲入伍後,豐富的創作能量才短暫中止。退伍後,范萬楠打算重拾畫筆,繼續創作,但市場環境已經發生巨變。
1966年,政府頒布《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等法令後,規定出版社發行漫畫前必須送審國立編譯館。因此,台灣漫畫年出版量從極盛時期的4,000多冊逐年減少,到了1970年,送審冊數已下滑至200冊,加上銷售通路僅限於出租店和少量書店,短短不到4年下滑幅度驚人。范萬楠回憶,當時全台漫畫發行量不到500本,不少出版社在獲利大幅縮減下,結束營業。

90年代,東立發行本土漫畫期刊《龍少年》、《星少女》,提供創作者發表平台。
本土創作量萎縮,當時著作版權規定未如現在嚴謹,有的出版社變通應對,遊走在灰色地帶,拿著日本漫畫描繪本送審,范萬楠的老闆即是其一。隨後,范萬楠也乾脆仿效當起出版商發行漫畫。
1975年下半年,他聯合5位漫畫家、2位編輯,集資100萬元在台南成立「弘光出版社」,外界熟悉的《怪醫秦博士》就是由弘光出版。不過,弘光初期經營並不如想像順利。
同樣以日漫為摹本,弘光必須定期從日本功學社取得原稿後,才能送審。但當時往來於日本與台南的船班並不多,光是等待原稿送達,就耗時2至3個月,又因審核期延宕,等到漫畫上架,時間已經是半年後了。前半年,弘光幾乎都在吃老本度日,加上中盤商每3個月收款一次的票期,直到開張第10個月,第一筆帳才進了弘光口袋。
由於資金與稿件問題遲遲無法解決,一年多後,范萬楠決定出脫手中股份,轉賣給其中一位股東。為了順利交接,范萬楠由南到北,一一向下游通路交辦業務。來到台北時,他聽聞老友林光華提及一家位於林森北路的日漫進口店,親自來到此考察。
一走進店面後,滿滿的漫畫令范萬楠極為興奮,一經詢問,進貨時間只要一週。至此受原稿延宕問題所苦,打算收山的范萬楠又重新燃起希望。

本土漫畫家蔡鴻忠與輕小說作家御我攜手創作漫畫《1/2王子》,打造新型態的合作模式。
1977年,范萬楠重起爐灶成立東立出版社。有了前次經驗,范萬楠原以為會更熟悉市場,也能縮減送審程序,但沒想到這回的起步,同樣遭遇波折。
甫創社的東立決定買下日本出版的世界名著系列漫畫,例如《湯姆歷險記》、《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著作,作為打響招牌的第一砲。當時范萬楠的考量是,世界名著系列具有教育意義,能洗刷外界對漫畫的偏見,也能縮減審核時間,但卻沒預料到,雖然解決了送審問題,市場卻一片慘澹。
有一回范萬楠南下準備收帳時,還赫然發現,這批交由中盤商銷售的漫畫,連開都沒開封,成箱堆在倉庫裡。最後,這批首刷2,000本的世界名著漫畫系列連一半都沒賣完,全成了庫存。「當時簡直賠死了,」范萬楠說。
創社初期押錯寶,讓東立慘賠,直到引進《好小子》漫畫系列,才讓范萬楠谷底翻身。年少在台南藝昇時期,范萬楠時常接觸日本漫畫家千葉徹彌的創作。因此東立創社後,便將千葉徹彌原作《俺叫鐵兵》改名為《好小子》發行,上市後廣受讀者歡迎,熱賣二、三十萬本的好成績,更一舉奠定東立基礎。

范萬楠曾創作《血魔劫》等多部漫畫,並首度推出單行本,改寫傳統漫畫發行模式。
儘管出版社改以發行日本漫畫獲得一線生機,但本土創作者卻因送審制度,日本漫畫強勢進軍台灣等因素,慢慢凋零。心繫本土創作,踏進漫畫領域近30年後,范萬楠又再次帶領趨勢風潮。
1992年,東立舉辦第一屆漫畫新人獎,鼓勵本土漫畫家,當時超過500人報名參賽,參加者不光只有台灣創作者,還吸引香港、新加坡等地人才,沈寂許久的台灣本土漫畫終於綻放生機。後來,畫出知名漫畫《火鳳燎原》的香港漫畫家陳某即是第8屆新人獎得主,至今此獎舉辦超過20年。
除了舉辦獎項,范萬楠還創辦第一本本土漫畫期刊《龍少年》、《星少女》,成為本土創作家發表作品的平台。90年代的台灣漫畫界也迎來另一次高峰,例如漫畫《YOUNG GUNS》作者林政德、《傾國怨伶》游素蘭,都是此時期的新生代漫畫家。

東立出版社創辦人范萬楠跨入漫畫領域近50年,曾舉辦新人獎項,發行漫畫刊物,孕育本土創作人才不遺餘力。
儘管台灣新生代漫畫家正積極投入創作,但范萬楠憂心忡忡點出目前創作環境的三大隱憂。
第一是專業人才缺乏。漫畫創作中,畫作技巧與編劇功力是兩大關鍵,但在范萬楠的眼中,台灣漫畫人才能同時具備兩種能力者少之又少,不是獨具畫技缺乏編劇能力,就是徒有故事卻少了圖像技巧。
他直指,由於台灣缺乏系統化的漫畫培訓制度,現有的教育體制中也不見專門科系,多數漫畫家只能自學,摸索鍛鍊筆下技巧,至少得花上一、兩年時間才能磨練出成熟畫技。
范萬楠認為,若透過在校培訓,打下基本畫功,進入業界工作後,即能減去許多「修正期」,把時間精力專注放在劇情構思上。
其次,則是數位革命帶來的衝擊。范萬楠分析,網路傳遞間接導致盜版快速散播,使得市場銷量不斷下滑。
由於網路無所不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興起,以及網路社群、線上電玩等多元娛樂吸引了更多民眾的目光,原來規模不大的台灣漫畫市場益加零碎化。
最後一個難題,則是外界對漫畫創作的偏見始終無法消除。
范萬楠指出,日前有一份調查指出,日本有5成以上的小學生未來希望成為一位漫畫家,相較之下,在台灣不僅父母輩反對子女將創作漫畫視為職業,本身願意專職投入漫畫創作,以此維生的年輕人也不多。以東立舉辦的漫畫新人獎為例,現在參加人數僅有開辦時的一半不到。因此,業界與教育體系合力培育人才是當務之急。

新世代漫畫家顆粒,希望自己的創作能為讀者帶來正向力量。
台灣漫畫領域前有范萬楠開疆闢土,後有創作新生代持續滴水灌溉。2009年正式入行,短短不到3年,即在台灣、大陸、日本三地奪下漫畫獎項的漫畫家顆粒即是新生代代表之一。
本名柯瑩玫的漫畫家顆粒,繼去年獲得大陸漫畫獎項「金龍獎」,今年年初,在超過30個國家、近145件作品激烈競爭中,她又以《許個願吧!大喜》脫穎而出,奪得日本國際漫畫賞優秀銀賞,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台灣創作者;8月,顆粒又奪下文化部第3屆金漫獎「少女漫畫類優勝」、「年度漫畫大獎」。
如同其他台灣七年級生,漫畫是伴隨顆粒青春時期一同成長的精神食糧。國小時,因為學業受挫,在漫畫中獲得撫慰的顆粒,13歲時就因為受到風靡台日的漫畫《幽遊白書》啟發,決定走上漫畫路。
早早立志成為漫畫家,也讓顆粒並未走上傳統升學的道路,家住嘉義的她,在高中時就選擇進入仁義高中美工科,隨後又就讀東方工商專科學校大眾傳播科,為將來的漫畫創作打下基礎。

范萬楠曾創作《血魔劫》等多部漫畫,並首度推出單行本,改寫傳統漫畫發行模式。
顆粒短短的創作生涯中,她不斷從其他漫畫中摸索畫風,一筆一畫自學練習不同的畫法。然而,畫出《幽遊白書》的日本漫畫家富木堅義博和創作《多重人格偵探》的田島昭宇卻是影響她創作的兩大漫畫家,一個令她從中摸索出作畫技巧,另一個則讓她懂得編寫故事。而「畫技」與「編劇能力」,恰恰正是取決漫畫家能否畫出精彩創作的兩大關鍵。
一般而言,漫畫的敘事方式常常把劇情重心放在主角身上,但顆粒閱讀富木堅義博的創作時,卻發現他賦予小人物力量,透過每一位小人物角色的演變,向讀者傳遞出自己的世界觀。這對顆粒而言,是全然不同的敘事方式。
此外,顆粒接觸田島昭宇「寫實派」畫技後,深受吸引,於是開始嘗試融合「漫畫派」和「寫實派」的畫風。顆粒解釋,美形漫畫派的畫風只是一種符號性的表達,對比之下,寫實派的技巧更能呈現畫中人物細膩的情感,讓快樂、悲傷不只有一號表情。

漫畫迷湧進動漫館,搶購相關商品。業界期許這股市場力道能為國內創作環境注入新刺激。
決定成為漫畫家後,顆粒的生活幾乎環繞著漫畫。在漫畫培訓班結識漫畫家許培育後,2003年,年僅21歲的顆粒更被許培育延攬到上海工作室擔任美術總監。儘管停留時間僅2年,卻讓顆粒快速成長,奠定往後創作最重要的編劇能力。
與顆粒長期合作的尖端出版社資深編輯江美芸表示,「不少漫畫家擁有很好的作畫技巧,卻缺乏說故事的能力,這部分正是漫畫創作很重要的一環,顆粒在這方面表現的非常好。」
停留上海時,雖然不少時間都由顆粒構思題材,負責編劇分鏡、繪製草圖,但有時她也會接到許培育寫來短短一、兩百字的故事大綱。此時,顆粒就得負起全責延伸劇情,或者隨不同刊物、企畫,彈性調整劇情發展,大量磨練累積說故事的能力。
雖然最後因為想專注在漫畫創作上,顆粒選擇回到台灣,但當時除了執掌最核心的漫畫創作,顆粒還不時得主動提出企畫案,思考漫畫異業合作,並且根據不同合作案,隨時延伸或腰斬,讓她成長不少。
大陸漫畫製作流程從編劇分鏡、人事管理到企畫提案一手包辦的工作型態,不只提升她的能力;大陸創作環境貼近商業化市場的操作,也讓顆粒回到台灣時,思考層次更為細緻,除了專注在漫畫創作上,顆粒還能進一步考慮漫畫作品在市場上延伸的各種可能性。
儘管目前顆粒僅有兩部作品,但在競爭激烈的漫畫市場中,顆粒的漫畫都繳出銷售破萬的成績,不僅在本土漫畫中是一項異數,更不輸日本漫畫。

經過多年磨練後,顆粒終於在漫畫派與寫實派畫風中取得平衡點。顆粒筆下流暢的分鏡圖,展現台灣創作者少有的編劇功力。
微笑時,顆粒就如同自己筆下的美麗少女,一提起喜歡的漫畫,眼裡不時綻放出晶亮的光采。從一開始只是興趣,到最後將漫畫視為志業,顆粒認為,以往畫漫畫只要自己開心就好,但成為一位漫畫創作者後,必須要對讀者更負責。
當年在漫畫獲得正向力量的她,也希望自己的漫畫能為讀者帶來體貼、鼓勵的作用,就像她從前在漫畫裡得到撫慰那般。

東立出版社創辦人范萬楠跨入漫畫領域近50年,曾舉辦新人獎項,發行漫畫刊物,孕育本土創作人才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