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是中國人傳統生活藝術中的一項,中國人種茶、製茶、飲茶,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台灣的地形、氣候、土壤,特別適合種茶,因此茶園佔地頗廣,茶葉產量也高。近年來,農林單位更以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與技術,改進台茶的栽種、採收與製作,使得台灣茶葉的產量和品質,都能逐年提高。其中的包種茶,是一種高級茶葉,價格頗高,但內外銷一直很暢旺,本文特別介紹包種茶的製造過程與它受品茗者歡迎的原因。

清新翠綠的茶山風光。(光裕)
是國粹之一
茶,起源於中國,是中華傳統生活文化中的一項。
據說,中國人早在五千年前神農氏嘗百草時,就已認識茶,不過這說法很難考證。根據實際的文獻記載,中國人喝茶始於西漢,那時叫做「荼」,是四川西部的一種野生植物,不是一般飲料,而是當藥用,做為一種有益身心的保健藥,屬於高級藥材的一種,只有宮中才飲用得到。
到唐代,陸羽著「茶經」,把「荼」改為「茶」,全書分為十章: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等,把茶的知識,有系統的介紹出來,「喝茶」風氣因而大盛。
到了宋代,更發展至顛峰狀態,不只王公貴卿好飲茶,連一般市井小民也都養成飲茶的習慣,茶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與柴米油鹽醬醋並列為開門七件事。家居中,客人來訪,先奉上一杯茶,也成為應對進退的禮數之一。
一六九七年間,福建、廣東兩省居民遷居到台灣來時,帶來茶種,栽培種植出茶樹,也把喝茶這項國粹在台灣傳佈開來。

茶園內,這種由採茶姑娘人工採茶的鏡頭,已愈來愈少見了。(光裕)
適合栽植茶樹
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茶樹生長,許多山谷,經年雲霧縹緲,更是茶樹生長的絕佳之地。因此,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宜蘭、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台東、花蓮等縣,茶園處處,台灣的茶業十分興盛。
尤其是中央政府遷台以後,農林單位積極輔導茶園改善耕作管理技術,並舉辦茶園肥料及生產週轉金貸款、指導茶園病蟲害防治、設立茶葉生產專業區、以及推行茶園機械化共同作業。設在桃園縣的茶葉改良場,更不斷研究出優良品種茶葉和取代手工的製茶機器,推廣給茶農和製茶工廠。如此一來,台灣的茶葉不但品種多,產量更逐年增加,不但能滿足國人的需要,也成為我國外銷的主要農產品之一。
像去(六十八)年台茶的總產量已達二萬七千多噸,其中百分之七十外銷,行銷世界各地,為我國賺取了兩千五百多萬美元的外匯。
至於台茶的茶種,可以分為四類:不醱酵的綠茶、完全醱酵的紅茶、醱酵程度為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烏龍茶,和醱酵程度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包種茶,以適合各種不同的口味。其中以綠茶的外銷量最大,約佔全部台茶外銷量的百分之六十五。但是品質最優良、最名貴,在國內外最享盛譽的,還是包種茶和烏龍茶,這兩種茶彼此間很難分高下,完全按品茗者的喜好而定。不過依銷售數量來比較,包種茶無論內銷或外銷都遙遙領先。

國內經常舉辦品茶大會,請專家們來為各種茶葉評個高下。(光裕)
文山地區盛產包種茶
提起包種茶,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台北縣文山地區,這一地區包括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等鄉鎮,是台灣茶葉的發祥地,具有兩百多年的植茶歷史。至一八八一年,從福建引進包種茶的製作方法,這兒就成為包種茶的重要產地,所生產的包種茶品質絕佳,有「露凝香」、「霧凝春」的美譽。
還有一種比文山包種茶聲譽更盛的茶葉,即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茶,在凍頂山下有一個小湖,當地人稱做「大水堀」四周都是茶園,此地標高八百公尺,終年霧氣輕罩,加上土質特異,茶樹品種優良,採收製作方式嚴謹,因此凍頂茶成為台茶中的「寵兒」,也是極為名貴的茶葉。
茶農稱它為「凍頂烏龍茶」,一般人就以為這是烏龍茶中的一種,事實不然。
政府經多年試驗研究,選定了青心大有、青心烏龍、硬枝紅心、大葉烏龍、阿薩姆等五種優良茶樹品種,推廣到各茶園,這五種品種茶樹的葉子,可依製茶方法的不同,分別製成紅葉、綠茶、包種茶、烏龍茶等各種茶葉。

茶製好後,包裝成小袋茶。(光裕)
凍頂烏龍實係包種茶的一種
而南投縣鹿谷鄉所栽種的茶樹,都是青心烏龍種,茶農就把所出產的茶葉,稱為「凍頂烏龍茶」,以訛傳訛,名稱就固定下來,無法改變。事實上,凍頂茶的醱酵程度介於烏龍茶和包種茶之間,而且更近於包種茶,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把它正式歸類於包種茶。
凍頂茶還有一個傳奇故事,相傳一百多年前,南投縣鹿谷鄉的一位秀才林鳳池,要渡海到福建考試,但缺乏盤纏,凍頂的善士林三顯得悉,解囊相助,使他得以成行。後來,林鳳池中了舉人,為感謝林三顯的恩德,就從武夷山帶回三十六株茶苗,送給林三顯,栽於凍頂山,繁植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成為台灣最有名的凍頂茶。
除了文山地區和南投縣鹿谷、名間等鄉產高級的包種茶外,新竹、苗栗等地也產包種茶,只是品質略遜一籌。
茶樹從茶苗種下去後,經妥善的育苗、栽培管理,三年後就可以採收。台灣的茶葉一年四季共可採收六次,分別為春茶、第一次夏茶、第二次夏茶、第一次秋茶、第二次秋茶和冬茶,其中以春茶的產量最多,風味最佳,也最適合用來製造包種茶。

目前國內非常流行「功夫茶」,這是功夫茶的沖泡表演。(光裕)
採茶過程極其講究
每天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之間,是最理想的採茶時間,茶葉經過一夜露水的滋潤,第二天再經陽光蒸發,可以發揮良好的光合作用,使得葉、芽更嫩、更甜。
包種茶從採茶開始,就非常慎重,雨天不採,露水不乾不採。採下來的茶青不能壓,裝滿一簍,必須立刻送廠製茶,儘量保持茶菁的新鮮度。至於包種茶的製造方式是這樣的:
先把茶菁放在室外,曝曬在陽光下,做日光萎凋,曬到茶枝已軟得有彈性,就移到室內做室內萎凋,蒸發茶葉中的水份。然後攪拌,破壞茶葉邊緣的細胞,使茶葉開始發酵,中央的細胞必須保持完整。到香氣溢出後,開始用高熱殺菁,殺死酵素,使茶葉不再醱酵。然後揉捻,把茶葉揉成一條條,破壞茶葉內的細胞,使茶汁容易泡出。接著解塊,把結塊的茶葉解散,再用焙籠或烘乾機乾燥。最後篩分精選,去掉茶梗或粉末狀的碎茶葉,這才製成包種茶。
在政府的輔導推廣下,許多茶農和製茶工廠都漸以機器代替手工,來採茶和製茶。

古色古香的茶行。(光裕)
茶園風光與昔日大異其趣
先就採茶來說,過去每到採茶時節,各地茶園可見一群群身穿花衣,頭戴斗笠,背負竹筐的採茶姑娘,一面雙手忙碌的採摘茶葉,一面哼唱著山歌,為寧靜的茶園添增蓬勃的生氣。
手工採茶可以精挑細選,採摘最軟嫩的葉芽,品質比機器採得的茶葉整齊。但機器採茶速度快,茶葉製成後,再經過一道篩分精選的手續,照樣可以獲得不含茶梗、粉末的高級茶葉。
因此,昔日綺麗的茶園風光已愈來愈少見,許多茶園裡,身強力壯的採茶工人取代了採茶姑娘,隆隆的動力採茶機聲取代了採茶歌聲,構成另一幅現代化的茶園景觀。
至於製茶,過去都是靠著手工和經驗,只能處理數量少的茶葉,而且製出的茶葉品質不太穩定,時好時壞。
茶葉改良場研究出各種製茶機器,包括有:攪拌機、殺菁機、揉捻機、解塊機、乾燥機、篩分機等,連陰雨天無法做日光萎凋時,也可使用熱風萎凋機。

古色古香的茶行。(光裕)
自動化製茶好處頗多
機器製茶的品質,雖然無法和一些具有幾十年經驗老茶農製出的茶葉相比,但能有固定的水準,品茗者的反應良好。而且機器製茶可以大量生產,也較衛生。
製茶機器推廣多年,現在已經沒有完全以手工製茶的茶農和製茶工廠。若非全面機械化,至少也是採半手工、半機械的方式,使包種茶的生產技術大為提高。
製成的包種茶,品質隨產地、茶樹品種、採茶與製茶技術的優劣而有不同,價格也相差懸殊。普通的包種茶,批發價大約每台斤新台幣五、六百元,上等的要一千元左右;茶葉比賽中冠軍茶的身價,則高達萬元左右。至於一般茶行的零售價格,又得要貴上一倍。
高級的包種茶,雖然昂貴,但依然暢銷,深受品茗者喜愛,因為它確實色、香、味俱全。
好茶葉所具備的特點
先就「色」來說,乾的茶葉,葉片自然捲曲,和幼枝連結在一起,顏色呈濃豔的墨綠色,沖泡出來的茶,則是清澄的金黃色。
「香」是指茶泡好後,捧起茶具,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飄而不膩,沁入心脾,久久不散。
「味」是指茶喝入口後,不苦不澀,十分清純,至喉嚨後,又令人覺得甘潤舒暢,回味無窮。
懂得品茗的人,非常講究茶具和沖泡方式。沖泡包種茶,應該用品質好的有蓋茶碗或是陶磁茶壺,免得破壞原有的好茶味。沖泡時,放入適量茶葉,再加入沸水,一般標準是十五至二○公克的茶葉比一公升的沸水,沖泡五分鐘,倒入茶杯中飲用。
最近幾年,國內非常流行喝「功夫茶」,或稱「老人茶」,就是以小型陶瓷茶具,非常講究的沖泡。
小型陶瓷茶具的組合,包括一個小陶瓷茶壺,和四至八個小陶瓷茶杯。使用時,先以熱開水燙溫茶壺和茶杯,再在壺中放入適量的茶葉,然後將開水壺高舉,慢慢把熱水倒入小壺中。到泡沫浮出,用壺蓋抹去泡沫,迅速將壺中的茶汁倒進船盤,這步工作叫做「溫潤泡」。
泡茶步驟耐人尋味
然後再度將開水注入茶壺,注滿之後,接著把開水倒入船盤至五分滿,做為保溫及洗杯之用,大約浸泡半分鐘,提起茶壺,以姆指和中指握於壺把,食指按在壺蓋上,順沿船盤邊緣繞兩周,滴淨壺底沾的水,再以巡迴注入方式裝滿每個小茶杯。不可於裝滿第一杯後,再裝第二杯,這樣各杯的顏色和茶味,便會濃淡不一。
喝這種茶,必須先聞茶香,再細細品茗,若一口喝掉,就沒什麼情趣可言了。
飲茶除了可以止渴品味之外,還有保健的功能,根據中國古代文獻上的記載,茶能:強心、祛除精神勞頓、興奮呼吸循環、消熱降火、消氣化痰等,這是古人由經驗而得的結論。
近代科學發達,對茶葉詳細研究,也發現茶葉中所含的多種成分,都對人體大有裨益。其中功能最多的是茶素,可以止渴、強心、刺激血管運動中樞、解除煙酒之尼古丁和酒精中毒、強化肌肉收縮作用、消除疲勞、治頭痛、具醒覺作用。
含有多種有益身體健康的成分
另外還有茶單寧類,具有沈澱金屬、菸鹼、嗎啡的作用,有防腐殺菌功能;單寧酸類則可排除人體內的放射能;推阿芳協助腎臟排泄;維他命C增加血管韌性,減慢皮膚老化,有美容作用;氨基酸類對偏食蔗糖、脂肪或蛋白質所引起的血液酸性中毒有中和作用;氟素可預防蛀牙;兒茶葉預防高血壓;茶色素對貧血症和肺結核有治療功效;精油可清醒精神,除口臭;無機鹽類對人體的新陳代謝有益。
甚至還有人研究的結果,發現飲茶有防癌作用。日本靜岡藥科大學教授林榮一博士經調查發現,日本產茶區村民的胃癌死亡率,遠低於其他地區。最近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劉榮標以小白鼠腹水癌作研究,發現茶葉能抑制甚至減少癌細胞。
未經實際的臨床治療,茶能防癌一說尚未成定論,茶葉也非仙丹妙藥,對疾病沒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不過長期飲用後,確可防止或逐漸治療某些病症,品質愈好的茶,效果也愈好。
近幾年來,國內外人士都已逐漸領悟到飲茶的好處,在各地逐漸形成了飲茶之風,而且因茶葉供應充裕,一般人對茶葉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由此推斷,高級的包種茶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