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帶起高潮
去年在台北舉行的「抗日文學研討會」中,新加坡寫作人協會會長王潤華在論文裡,談到當時南下的中國作家對新、馬文學的貢獻:他們不但帶領了抗日救亡的歷史使命,他們留下的作品,再加上新、馬土生土長,或已經生根的移民作家的創作,便促成新、馬華文文學的「繁盛時期」。如果沒有他們的參與,又沒抗戰文學運動,相信新、馬華文文學在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二年,不會那樣繁榮,更不會有那樣高水準的作品出現。
事實上,除了抗戰時期,在日本投降到中共竊據大陸期間,也陸續有大批知識份子來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並定居下來,成為華文文學陣營中的生力軍。直到大陸關閉,這種人才交流的現象才逐漸減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新馬華文文壇,朝具有「馬來亞特色」的方向發展,反映當地社會及人民的生活、思想與情感,以中國社會為創作題材的作品逐漸減少,但在寫作風格及技巧上,仍持續受「五四」時期作家與作品的影響。
「一直到六○年代,本地作家都是將『五四』的書,視為最佳的學習對象,有許多人還刻意摹仿某位作家的風格」,王潤華表示:「到了七○年代中期,本地讀者發覺台灣不少作品也很突出,看台灣的書才逐漸蔚為風潮。許多寫作的人也在不自覺中,受到台灣作品的影響。」
新、馬華文文學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中國文學的影響,並從中汲取養分;追求獨創性,讓同樣的種苗,在不同土地上開出獨特的花,則是兩地華文作家共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