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航空公司在去年三月廿日首航美國紐約,四月十二日開闢臺北——荷蘭阿姆斯特丹航線;今年四月十二日,又將紐約和阿姆斯特丹的航線銜接起來,開創我國民航事業的新里程。其中又以中荷航線的開闢最受矚目,一年多來所產生的增加溝通、促進瞭解、締結友誼的成果,極為豐碩。
多年來,華航的航運範圍集中在亞洲和美國,對歐洲則是一片空白。因此華航一直在設法取得歐洲國家的飛航權,努力開拓新的航線,以加強我國和歐洲的交往,增進兩地的實質關係。

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經理黃春生,侃侃談起他所綜理的業務。(楊小萍)
幾經交涉,終於告成
航權必須由政府授予,由於我國與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沒有正式邦交,因此交涉過程十分艱辛。華航曾透過各種管道,與法、英、德展開多次談判,希望能取得巴黎、倫敦或法蘭克福的航權,但一時都沒有結果。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開始,華航增加了一個交涉的對象——荷蘭。荷蘭政府很看好我國的經濟發展潛力,然而在交涉過程中,仍遭遇許多困難,可謂一波三折。
首先是中共的阻撓。中共向荷蘭政府頻施壓力,表示荷蘭若與我通航,它將降低與荷蘭的外交關係層次。但荷蘭未為所動。
其次是七十一年十一月荷蘭大選,原執政黨在國會未能得到半數席次,只好和另一政黨聯合組閣;新政黨起初對中荷航線有異議,我方花了不少力氣去斡旋溝通,後來他們終於也表贊同。
第三是飛越權的取得。由臺北到阿姆斯特丹必須經過十多個國家的領空,必須一一取得這些國家的飛越權。由於多數國家與我沒有正式邦交,但和中共有邦交,因此在協調上,也比其他國家的航空公司要費周章。
航空史上的一大突破
上述困難陸續克服之後,中荷航線終於在去年四月十二日首航,中間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停留一小時,航程共需十八小時,為歐洲與遠東間最便捷的一條航線。
中荷航線的開闢,可說是我國航空史上的一大突破,對增進我國與歐洲的實質關係,無論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裨益。
更重要的是,這將能發揮帶頭作用,有助於我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建立新的通航關係,增進雙方的瞭解與交往。
至於開航後歐洲方面的營運情況如何?我們訪問了華航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經理黃春生,以下是問答紀錄。
問:請介紹華航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目前的業務概況。
答: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目前我們有兩條航線,一條經杜拜到臺北,另一條經紐約到臺北。
載運內容分客貨兩種。
「貨」的內容主要是機械、電子及紡織品,沒有季節性。通常我方輸往荷蘭的,以電子組件、紡織品、成衣、塑膠、橡膠產品居多;而荷蘭輸入我國的,則以電器、皮革、化學、機械產品為主。
「客」方面,在杜拜∼臺北航線中,荷蘭、日本、國人各佔三分之一;紐約航線則90%以上是荷蘭人,以六至九月為旺季,幾乎班班客滿,載客率達88%,淡季也有55%上下。
增設商業艙,以提高收益
問:可見營運情況非常良好?
答:表面上很好,但實際上由於很多航空公司都飛這兩條航線,競爭激烈。我們為廣泛招徠生意,把許多票交給本地旅行社代售;而為了使他們樂於推銷華航機位,只有給予較大的折扣,通常回收時,只能有定價的一半。而其他航空公司的情況也差不多,因此各家都不怎麼賺錢。
問:在現實情況下,有什麼好方法可另闢財源?
答:因為收益太低,現在每家航空公司在經濟艙和頭等艙之間增設商業艙(在華航又叫「華夏艙」),來爭取較高的收入。
如果乘客想坐比較寬敞的位置,及享受更周到的服務與更豐盛的餐點,只要直接向我們訂票,付經濟艙全額的票價,就能坐華夏艙。由於坐這種中級艙位的,多是因公外出的生意人,由公司付錢,所以又叫商業艙。
問:開航一年多來,本地分公司所遭遇最困難的事是什麼?
答:到目前為止,尚未遭到很大的難題。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點,就是荷航的地面代理不夠理想。因為它同時代理四十多家航空公司的起降業務,飛機一天進出上百架,所提供的服務也就未能盡如人意。
僱用當地人,以利業務推展
問:目前分公司有多少職員?
答:共有廿二人,其中國人九位,其餘都是本地人。
問:為什麼用這麼多本地人,而不由國內派人過來呢?
答:因為本地人才瞭解本地的情況,各方面的關係也比較好,有助於業務的推展。
問: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在管理上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答:還好,並沒有。我一直很注意讓中外同仁打成一片,不能有差別待遇。只要兩邊的同仁同時出現,就用第三種語言,也就是用英語交談。我們不說國語,他們也不講荷蘭話,免得大家有隔閡。
問:本地人的英語說得好嗎?
答:荷蘭人自小就學英文,通常說得比我們還流利些,溝通不致有問題。
問:除了每週來去兩班飛機,你們得到機場招呼之外,其餘時間都忙些什麼呢?
積極開發業務
答:處理行政事務及開發客戶。
問:向那些方面開發呢?
答:歐洲人愛旅遊,旅行社很多,營業狀況也很好,如果要他們肯代銷我們的機票,並且會積極主動地代為推銷,並不是容易的事。其他航空公司也給予相當低的折扣,這時他們為什麼要大力替某一家航空公司推銷呢?我們就得下工夫了,除了交朋友、拉交情之外,還得反覆再三說明我們飛機的安全性高、服務好、餐點可口、飛行時間短……,才能說服他們向旅客多多推薦華航。
此外,我們推出華夏客艙,目的在增加營收,這就得向大公司打交道。他們常須派職員出國公幹,買的機票都是華夏艙或頭等艙,是我們最想爭取的客人,因此常派業務員去拜訪他們。
問:除了生意人之外,有沒有辦法多吸引一些觀光客到我國觀光?
答:到目前為止還很難。因為我國近年來已快速工商化,正處於尷尬的過渡時期,一般而言,不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尼……那樣有觀光特色。其次,臺灣夏天太熱,秋冬又常下雨,不太合歐洲人的口味,因此只有先對商人多下工夫。
問:中荷通航後,荷蘭人對臺灣的瞭解、興趣有無實質上的增進?
答:目前除華航外,荷蘭每週也有兩班飛機飛臺北,由他們申請從明年要增為三班次看來,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問:華航和荷航都有臺北∼阿姆斯特丹的航線,那家生意較好?
是歐洲與遠東間最便捷的航線
答:應該是我們較好。因為我們的飛機是全客機,大約只能載五噸的貨,其他都是載客;荷航則是客貨兩用機,一半載客,一半載貨,而載貨的運費較低,營收不如我們。且對方途中停站較多,而我們只停杜拜,可以縮短飛航時間,因此較受乘客歡迎。
問:外國乘客對華航的服務有沒有表示意見?
答:歐洲人對飲食比較講究,尤其是酒類,而這是我們東方人較弱的一環。所以總公司特別派空服員來此受訓,使對選購和調配酒類更內行些。我們也建議總公司烹製更適合歐洲人口味的食物。
問:貴公司有沒有機會觀摩別家航空公司如何經營這條航線?
答:有的。我們經常搭別家航空公司的飛機,只要有空位,航空公司之間的同仁都可免費搭乘。這時我們都會用心觀摩,做為改進業務的參考。
問:聽說分公司人員須花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送往迎來」上,這種情形未來能否減少?
答:國人到美國、東南亞,多半會有親友來接機,但在歐洲就比較少,而且有語文障礙,心裡自然會膽怯些。通常人還未到,就打電報來請求協助。站在服務國人的立場,這項工作短期內恐怕還得繼續下去。
邊做、邊學、邊改,努力求其至善
問:您以前在日本分公司待過,您認為在此地推展業務和其他國家有何不同?
答:華航對歐洲或歐洲對華航,原來都是一張白紙,有待加強之處仍多。我們邊做邊學,很多做法都不斷在修正中;票價也不斷在調整,希望能在賺取利潤和爭取客人之間,找一個既能賺錢而客人也不會跑掉的均衡點。
問:中荷航線的建立,是否能幫助華航在歐洲其他國家再闢新航線?
答:華航一直不斷在努力尋求突破,希望能在歐洲多找幾個據點。透過臺北∼阿姆斯特丹航線的交往、溝通,確實增進了歐洲人對我們的瞭解與好感,並對我們的飛航作業產生極高的信心。透過這個基礎,相信再闢其他歐洲航線會比較方便些。而我和此地分公司同仁的責任,就是盡心盡力把這條航線上所有有關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