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台北市信義區,高級商場與豪宅林立,還有世界最高的101大樓,不分晝夜地炫耀著屬於現代的財富與華麗。然而,就在不遠處,卻有一個號稱現代佛教叢林的象山社區,有一群人十多年來在其中快樂生活,透過共同修行,追求人類最古老的解脫大夢……
初到象山社區,如無人提醒,你完全不會察覺這裡與其他都會社區有何不同。建築是毫無特色的老式5樓公寓,道路是再平凡不過的柏油鋪面,巷弄並不特別寬,車輛停放也並非特別整齊。唯一不同之處,或許是它位於台北四獸山森林公園象山登山口,因而比其他社區多了一份清新的氣息。
不過,稍加留心,你會發現這裡許多戶人家的鐵窗外都刻意掛著一片綠色的爬藤,似乎是某種標誌;許多一樓的房子門口都貼有「歡迎停車」的牌子,這在大家設路霸佔停車位的台北市裡十分反常;樓梯間與牆角都貼有以古樸的隸書寫成的書法作品,寥寥數字透顯出禪意;社區中的一棟4層樓公寓外牆上還畫著巨幅的世尊佛像,經過時還能依稀聽到屋中傳來朗朗的念佛聲……
你這才發現,這個社區不一樣。
大隱隱於市,成佛在人間。圖為象山社區念佛堂外牆上的巨幅佛像。
緣起
在這個總共四百多戶的社區裡,佛教徒就佔了一百多戶,而且都屬於同一個教團,叫做「淨土宗彌陀念佛會」。他們當初之所以會同住一起,並組成了「象山修行社區」,是因為這裡曾住有一位指引他們生命方向的上師──李元松。
故事要從十多年前說起。淨土宗彌陀念佛會的前身是「現代禪教團」,由李元松居士創立於1989年,提倡學佛應在日常世俗中修行,對七情六慾並不排拒,重視現世的安居樂業與倫理道德,並且講求符合現代的科學、民主與人道原則。儘管「現代禪」的教義與傳統佛教追求身心清淨有很大的不同,且對傳統佛教多所批判,曾引來一些爭議,但是它的組織運作模式卻與一般宗教差不多,信眾們都是利用下班或放假時到一個專門的道場修行。
直到1994年8月,李元松為了培養新禪修師資、督促教團成員靜心潛修,毅然中止了道場與雜誌的運作。在沒有外部活動場地的情況下,許多弟子為了向李元松請益,經常來到李元松居住的象山社區,與李老師一同信步談法。久而久之,一些遠道而來的弟子乾脆租下社區的房子舉家遷入,方便隨時請教。其他同修陸續仿效,甚至為此辭職或提前退休,遷來者逐漸增加,這才意外地形成了日後「象山修行社區」的雛形,並於1996年7月成立正式組織。
社區活動中心裡設有卡拉OK,使嚴肅修行與輕鬆休閒並行不悖。
成型
儘管開頭是無心插柳的隨緣發展,但實際運作起來仍有一番功夫。
「要入住社區,需先向教團宗務會議提出申請,審核通過了才能入住,否則即使自己買了房子搬來,也會被教團排斥,不受承認。」哲學系出身的溫金柯,平常在大直中央廣播電台上班,一家人於7年前住進社區。之前他曾兩度申請入住,但因李老師評估他「向道之心不足」,所以均遭否決。「別人開廟都是希望人愈多愈好,我們卻顛倒,」溫金柯笑著說,「只有修行到了一個程度的人才能夠住進來,而且上師會看你是否以道業為念,以及搬進來會不會干擾、影響別人。」
「但是通過之後,生活上的一切教團都會照顧。比如我的房子是教團幫忙找的,連整修、裝潢、搬家等,教團同修都會分組來幫忙,我根本不用煩惱,只要帶著家人過來就行了,」溫金柯解釋。
教團提供的照顧還不只如此。每位住進象山社區的同修,會依據專長進行功能編組,比如律師就編進危機處理小組,協助處理成員遇到的大小糾紛;醫生則編進醫療小組,擔任成員最親切的家庭醫師;有團康技能的就編進活動祖,逢年過節舉辦各種旅遊、趣味競賽;手巧的就編進工務維修組,成員家中裝潢、水電、電腦修理統統包辦。這樣有來有往,很快整個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了。
「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好處很多啦!」溫金柯說,「因為我們在共修會時,通過對義理的討論促使彼此交心,可說是生死之交,非常信任,因此什麼事情都會互相幫助,彼此放心──爬山有朋友陪伴,老人家、小孩隨時有人幫忙照顧,夫妻吵架也有人幫忙調解,就連發生車禍,一通電話立刻有好幾位同修趕來幫忙處理,多好!現在社會去哪裡找這種地方?」
即便在最繁華的台北信義區,你依然能見到台灣獨特的宗教人文風景。圖為象山修行社區成員登上四獸山森林公園,親子同樂。
黃金年代
儘管在教義上強調「修行與生產並行不廢」,教友們照樣士農工商各自營生,但這並不表示修行可以放鬆。在通過審核搬進社區之後,另一階段的修行才正要開始。
在這裡,除了自家的親子時間外,所有休閒活動都與道業相結合,散步、爬山、聚餐,幾乎是事事照見本心,三句不離佛法。此外,所有成員更編組成一個個小組,每週在成員家中進行正式的共修,研討經義、探求真心。在2003年李元松以47歲盛年因病驟然往生之後,念佛堂裡更有早、午、晚三場念佛會,可說是時時處在性靈的鍛鍊之中。
由於強調紅塵即道場、穿衣吃飯無非大道,李元松生前對於弟子的日常生活表現極為關心,既有指導也有處罰,而且對修為愈高的弟子愈嚴格。曾任教團秘書長的華敏慧就曾因「看聽者臉色而改變講話方式」,被上師批評是「我執」太重,要她下跪接受藤條責打。「在我們看來,被打並且公開悔過,可以迅速消除業障、清淨內心,」華敏慧解釋。
奇特的是,象山社區「佛化家庭」的管教方式也與眾不同,一切要依照教義進行調整。由於李元松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見解與個性,再加上從小對於教義耳濡目染,孩子跟父母吵架時不僅會互相以教義來「壓」對方,甚至還會去向上師告狀,如此,傳統家長權威式的管教自然無法維持。「上師自己也有兩個女兒,因此特別寵愛孩子,還會調查我們給小孩多少零用錢,說我們給太少,要『加薪』。小孩可高興了!」華敏慧笑著說。
現代禪象山修行社區創始人李元松。
轉折
不難發現,在這個互助合作的修行社區裡,李元松是靈魂人物。不僅大人三句話不離「上師」,一些孩子即使在李元松過世之後,還是習慣出門上學前要對著李元松的遺像燒香敬拜,甚至有心事或遇到難關時,還會燒香傾訴。在信眾所編的紀念文集中,許多成員都說,李元松是改變他們一生的人。
李元松只有小學畢業,原為一貫道講師,讀了印順長老的《妙雲集》之後始轉向佛法,自學成家。親身接觸過李元松的人,幾乎都一致對他的人格魅力留下深刻印象。生平只見過李元松一面的佛教史學者江燦騰便回憶,李元松既敏銳又雄辯,且外貌俊秀瀟灑,「是屬於那種初識時,便可與他一見如故地盡興長談,而別離後,則又令人不禁懷念起他的魅力型特殊人物。」
正因為這樣的人格與思想魅力,象山修行社區才得以成形,然而,也因為李元松太過重要,所以在他去世後,社區組織的運作不免受到影響;修行方面,也因為失去了眾人共同信服的詮釋者,內部開始出現分歧。
李元松早年提倡理性、自力的禪風,不空談不存在或常人無法經驗的玄理,而是傾力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走的是對信仰存疑求證、自立自悟的難行道。然而,其後他卻逐漸由禪宗轉向淨土宗,認為自己過去「自力」的修行態度等於是不信佛,其實是貪瞋癡慢的表現;並轉而強調人類的渺小與理性的不可依恃,最終皈依了偏向信仰、他力的淨土法門,一逕念佛,認為靠念佛可得彌陀願力,即得以往生西方淨土。李元松不僅在過世前兩個月發表了「向佛教界公開懺悔啟事」,表示自己過去有「部分知見不純正」,更將原本的「現代禪菩薩僧團」改為「彌陀共修會」(即如今的淨土宗彌陀念佛會),並迎請淨土宗的慧淨法師接手擔任導師,甚至再三表示可以把自己過去的所有著作燒掉。
此一由「禪」轉「淨」的巨大轉變,在李元松在世時並未引起弟子群太大的騷動,但李元松過世後,這些歧異卻不免逐漸發酵。弟子們有的在新來的慧淨法師指導下一心念佛;有的則在念佛之外,努力整理李元松的著作與記錄,希望將他一生「快樂、聰明、有品」的智慧典範發揚光大;有的則轉學其他法門,或與新舊兩方皆拉開距離。社區成員依然保持友好,但修行生活改以各團體自己的方式繼續運作;社區組織仍在,但因為失去了日常生活的全面指導者與推動者,社區成員的互動也就不再那麼熱絡。
以目前的情形看,這個修行社區未來將如何發展仍是個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群修行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給嚮往人間桃花源的現代人一份寶貴的資糧。
成立年代 1996
地點 台北市信義區
創始人 李元松
主要教義 活在當下,南無阿彌陀佛。(由禪轉淨)
人數 100多戶
經濟型態 各自營生,財務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