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哪裡最能見證先民開荒拓墾的鮮活歷史、四百年來滄海桑田的地理變遷,以及傳統農漁產業的興衰流轉?位於台南西岸的台江國家公園無疑是首選。
兼具歷史場域、古航道、潟湖、濕地美景及繽紛多元動植物資源的台江國家公園是2009年底台灣成立的第8座國家公園,她不像多數山岳型的國家公園那麼高不可攀或者像位於外島的金門、東沙國家公園路遙難及,平易近人的台江不但可隨時走訪,還能帶你走入時空隧道,領你打開沈睡的五感,再次體驗福爾摩沙的自然之美。
打開地圖,台南沿海密密麻麻分布著魚塭、鹽田、海埔新生地、潟湖、沙洲,這樣獨特的水鄉澤國景象,是三百多年前台江內海逐漸淤積陸化的痕跡。
事實上,不只是沿海地區,現在台南市繁華市中心的西半邊,當年都是汪洋一片,古地圖中這片狀似漏斗、名為「台江內海」的區域,也是當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一戰成名的海戰場。而台江國家公園的陸地範圍正位於此。

養蚵依水深不同,養法也相異,此為七股潟湖3公尺水深區的「浮棚」,一串串牡蠣綁在竹竿下垂於水中,浮棚兩端須拋錨固定;淺水區則是直接插竹於河床。
荷蘭時期的手繪古地圖顯示,台江內海的漏斗開口東岸是陸地,西岸則是由鹿耳門、北汕尾等沙洲和島嶼組成,地形易守難攻,荷蘭人在左邊隘口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堡壘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位置),右邊隘口則是普羅民遮市的行政中心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位置)。
1661年,一心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在福建沿海兵窮糧盡之際,籌謀東走台灣捲土重來,統領了兩萬五千人、四百多艘船隻的龐大船隊,浩蕩地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先抵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停泊整裝後再攻台灣。4月29日夜為了搶潮汐,鄭軍在強風巨浪中向東南方前進,朦朧大霧中悄悄來到鹿耳門外,但因航道淺無法入港,鄭成功擺置香案祈求隨船媽祖庇佑助長潮水,大概誠心感動上天,不久後鹿耳門潮水洶湧而入,使行船如飛,大軍趁勢通過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
進入內海後船隊分為3批,一批留在外海,另二批散布在台江內海的熱城和普城之間,鄭軍先突破防線,登陸東岸普羅民遮城北方的港口,5天後攻下了戰力薄弱的普羅民遮城,迫使荷蘭人全部退守到內海西岸的熱蘭遮城,雙方展開歷時9個月的對峙交戰,鄭軍以長矛、弓箭、鐵彈對抗荷軍的步槍、手榴彈,荷軍火力強但人數寡,加上鄭軍靈活機動的帆船調度,最後荷蘭人終於不敵鄭成功軍隊的圍困夾攻而簽訂締和條約。
滄海桑田,來到當年鄭荷大戰的險峻鹿耳門水道,目前是鹿耳門溪的出海口,登臨河堤眺望蒼茫台灣海峽,「府城天險」的石碑屹立岸邊,悠悠訴說著三百多年前旌旗飛揚的鄭氏船隊乘風破浪驅逐西方勢力的輝煌事蹟,浪濤拍岸中,漢人開台歷史歷歷在目。
溪口幾公里外的大眾廟後方有一座荷蘭人八角型墓塚,埋葬當年戰死福爾摩沙的荷蘭英魂,有趣的是墓塚外包覆多幅荷蘭風土民情圖像,一掃墳塋的肅穆淒清,傳聞是荷蘭兵丁託夢給當地民眾,表示思鄉情切,鄉民於是邀荷蘭在台協會贊助製作這些圖像安慰埋骨異鄉的當年敵軍。

康熙時代的手繪台灣地圖把台灣橫擺,顯示赤嵌樓當年位於台江內海上端(東岸),安平古堡孤懸於內海下端(西岸)。
在荷蘭人據台統治和明鄭之前的台灣,原是一個海上荒島,千百年來,只有原住民過著漁獵游耕的原始生活,直到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權國家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為了取得絲綢、瓷器等貨品,不遠千里來到東南亞及中國東、南方海域,台灣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太平洋海上交通的中繼站──成為西方各國覬覦的據點。
當時對中國而言,台灣是一個瘟疫橫行、土著兇悍的化外之島,只有倭寇、海盜以台灣西部沿海為基地,是漢人移民台灣的最早始祖;明朝中葉後,福建多次旱災,許多饑民陸續前來台灣開墾,找尋生機,才逐漸形成漢人聚落。
鄭成功據台後,在普羅民遮城建立新都,改名為承天府,是第一個漢人在台建立的行政統治中心,為了安頓跟隨來台的數萬名官兵,實施「寓兵於農」的屯田政策,分配土地給各鎮軍民開墾,這些駐紮在各地的軍隊逐漸落地生根繁衍開來,形成聚落如「後營」、「林鳳營」、「左營」等。
鄭氏英年早逝,世子鄭經繼位,任命陳永華為謀士,積極建設台灣,建立孔廟、設立學校、還教人民築鹽埕曬鹽、興築水利設施,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漢人社會。
走訪台江國家公園除了可憑弔鄭荷對戰的歷史遺跡及鄭成功開台勳業外,國家公園還有一海域範圍──從鹽水溪口到澎湖東吉嶼的水道,這段水域除了是大航海時代台灣與閩南貿易的主要航道之一,也是明清時代漢人渡台的「黑水溝」航道南段,台灣祖先艱辛的移民史盡在其中。

四草鹽田文化村仍可見傳統曬鹽法,是在地鹽友為推廣鹽田文化而做,天氣好時平均二天收一次鹽,圖後方即為瓦盤鹽田。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這首〈渡台悲歌〉訴說先民「唐山過台灣」的辛酸血淚。為何閩粵移民要不顧海象險惡的黑水溝,前仆後繼的渡海來台?
話說鄭成功克台後,清廷有如芒刺在背,朝廷頒布「禁海令」禁止移民,並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往內陸遷移30里(18公里),企圖封鎖台灣、斷絕鄭氏後援,卻造成百姓流離、民怨沸騰,偷渡來台者日益增加。
22年後,鄭經兒子鄭克塽降清,清朝雖然取消海禁,但仍嚴格限制兩岸人民來往,從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間清朝一直無法禁絕閩粵人民偷渡到台灣,由於閩粵沿海耕地不足、人口過剩,長期無法擺脫謀生不易的夢魘,窮困居民寧可冒險橫渡黑水溝,不顧「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風險,也要勇闖新天地。據統計,荷蘭時期台灣漢人約10萬人,乾隆末年已增加到90萬人。

鹿耳門溪口正是三百多年前鄭成功進入台江內海的險峻鹿耳門水道,此後經九個月鏖戰大敗荷軍。後方為供奉鄭成功和鄭母的鎮門宮。
台江地區在先民胼手胝足的墾殖留下許多漁撈、曬鹽、養殖等生活痕跡,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居民的經濟生活和習俗文化與傳統漁、鹽業息息相關。
比如車行在台江地區縱橫各地的溪河潮溝旁,最典型的景觀便是一根根竹管平行或成V字型立於水中。
V字型的定置網是利用竹竿架網圍成一個半開放空間,當漲潮時魚兒隨潮水入網到V字底部就無法游出,而退潮時反向的V字網還可再捕撈一批漏網之魚。
台江地區的牡蠣養殖也是一大特色,遍布的河溝、潟湖都是牡蠣的培養場。
台灣養殖牡蠣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最早由閩南移民引進台灣,這種古老水產養殖十分「環保」,插竹於潮間帶,牡蠣苗會附著於空殼上,以潮水中懸浮顆粒為食,由一粒殼逐漸造殼成長成一大串,不必施用任何飼料,又富含豐富的肝醣、蛋白質,營養價值高,自古以來都是沿海地區重要水產食品。
在七股潟湖養牡蠣二十多年的黃智育,對當地牡蠣的品質相當自豪,他表示,東石、布袋的牡蠣養在外海,由於水流速度快,長的也快,但海浪往往把沙捲入殼中,收成後必須泡水吐砂;七股的牡蠣在風平浪靜的水域沒有積砂,不必泡水,重量也非常實在。黃智育說,牡蠣很容易累積重金屬,台灣許多養殖場都受工業污染,而他們潟湖的水是活的,漲潮時乾淨的海水進來調節,所以當地的蚵仔都可生吃,還當場「鋟蚵仔」請我們品嘗。
一千六百公頃的七股潟湖,可說是當年台江內海的迷你版(十分之一),外側有3個沙洲圍繞,除了可保護海岸防止颱風暴潮侵蝕海岸外,還具有調節淡水、海水,濾化魚塭排放池水等功能,因為營養鹽豐富,也是各種魚苗、幼魚最佳的避風港,漁民除了插竹養蚵,也放置定置網、養文蛤等,至少孕育200種以上的魚蝦貝類、是天然的海洋牧場。難怪20年前轟動一時的濱南開發案,財團打算在這裡填海造地,興建石化鋼鐵廠,遭到多數世代捕魚、養蚵鄉民堅決反對。
行船在廣袤的潟湖中,除了可聽船家解說大自然如何養育當地漁民,還可欣賞煙波飄渺間佇立於航道柱子上的鸕鶿,鳥兒仰臉遠望的姿態,似乎提醒著人們:眼光放遠,繼續守護這片祖先留下的珍寶。

七股潟湖的鸕鶿為浩浩水域注入靈動生命,在煙波飄渺間遊湖時更具詩意。遠方為蚵架和定置網。
在台江逐漸陸化的過程中,奮力求生的先民除了設網捕魚、插竹養蚵,明鄭時代就已發展出引水曬鹽、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到清朝逐漸擴大為5大鹽場,分布在嘉義到高雄沿海。
到了日據時代開始出現現代化鹽場,目前四草地區的「鹽田生態文化村」就是當年第一座現代化鹽場「安順鹽場」所在。一格格的棋盤鹽田上,磚紅色的瓦片拼貼彷彿大地的裝置藝術,鹽埕上鋪著一層薄薄海水,瓦片間鹽的結晶處處可見,是傳統曬鹽法之一的瓦盤鹽田(另一種是土盤鹽田)。
鹽田生態村的工作人員解釋,當年的製鹽程序是築堤把海水引入大蒸發池,再把初步蒸發後鹽濃度較高的海水引入小蒸發池濃縮成鹽鹵,最後再引入結晶池而成為細小潔白的結晶鹽。
這片建於1919年的鹽田原來規模有四百多公頃,產量極大,為了方便運輸,還開闢了運鹽碼頭和運鹽運河,運送到安平製鹽總廠加工再送往各地或出口。
光復後,鹽田的民生功能轉為工業使用,八十年代因人工製鹽成本難以和進口機械化鹽相比,加上辛苦的曬鹽人多老成凋零,經濟部在1991年把四百多公頃的一半劃為台南科技工業區,另一半則由農委會規劃為四草生態保護區。1998年安順鹽場完全停產,原本居住此地的一百多戶鹽民陸續遷出,鹽村日益荒涼。
然而荒涼的鹽田加上附近魚塭卻吸引了大批水鳥如黑面琵鷺、高蹺6、東方環頸6在此駐足覓食和築巢,還促成了鹽村的轉型再生。
2001年,建築學者盧建銘受文建會委託到南寮鹽村做產業文化評估,被這裡豐富生態和製鹽遺產吸引,興起恢復鹽村文化的念頭,他認為鹽場建築少了鹽民是死的,沒有人類生活的生態保育,也非完整的保育。
盧建銘主動搬進鹽村,並向文建會等公部門申請經費,找來十幾位鹽民、多位鹽場工人,組織曬鹽班,恢復傳統製鹽技藝,培訓解說員,朝生態旅遊轉型,同時開發海邊廢棄物如蚵仔殼、木麻黃種子、竹架等,做為在地藝術創作的材料。
經過多年培力,在地村民對鹽田文化的保存已生出使命感,第二代子弟組成的鹽友關懷協會近年積極參與,盧建銘逐漸淡出,目前生態文化村已由在地村民主導,遊客前往參觀,只要事先預約都可安排解說和參觀曬鹽、收鹽實況。

台江地區隨處可見的V字形定置網,漲、退潮時魚兒都會隨潮水入網,圖中漁民拉起的是位於V字底部、讓魚兒只進不出的網羅。
台江國家公園擁有鹽水溪、鹿耳門溪、曾文溪等河川出海口地形,因河口、潮間帶、紅樹林等濕地數量多,又有台江內海遺留的七股潟湖、四草內海等濕地,加上漁民曬鹽、養殖等產業,濕地的多樣化領先全台。其中曾文溪口和四草濕地名列國際級濕地,七股鹽田和鹽水溪口則是國家級濕地。
豐富的濕地環境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隱密環境,加上台灣又位於東亞水鳥遷徙的路線上,每年秋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南下過境或度冬,等到隔年春天再北返繁殖。其中赫赫有名的就是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每年約有一千多隻、占全球1/2的黑琵在此過冬。
遊客在10月到隔年3月間走訪台江,絕不可錯過到黑面琵鷺保護區的賞鳥亭中欣賞這些從中國東北和南北韓交界處飛越2000公里來台度冬的嬌客。
賞鳥亭的高倍望遠鏡中,一片廣袤的灘地上,一公里外二百多隻黑面琵鷺逆著海風、緊緊地依偎在一起。輪值志工說,他們正在休息睡覺,大群聚集可以互相取暖,但鳥群中會有一二隻輪值「站崗」守護大家安全,這樣逆風站立是避免海風吹亂羽毛,因為一旦遭遊隼等天敵攻擊,羽毛不順影響飛行可是要丟掉小命的。至於為何不在後方的防風林前休息,原來防風林只能防風、卻會躲藏野狗等敵人,鳥在異鄉安全還是第一考量。
若造訪時間是漲潮之初或退潮之末,淺水灘上可見鳥兒不疾不徐地把長長黑嘴伸入水中左右掃動覓食的可愛模樣,還可見鳥兒展翅撥水洗澡或互相逗弄的畫面。
記者造訪的三月底是黑琵北返的前夕,已經換上黃色繁殖羽的黑琵們將花20天飛回北方並孕育下一代,5月底孵化出幼雛,7月中長成亞成鳥,再以二個多月時間練習飛行,10月初就必須隨著父母踏上長途飛行的嚴格考驗了!
在非黑琵季節,保護區和各濕地也處處鳥蹤。總計台江的鳥類超過200種,鷸科、6科、鷗科、鷺科、雁鴨科等候鳥有140種,占75%,25%是留鳥。此外,台江的潮間帶生物資源也是一大招牌,光是螃蟹就有49種,退潮後的潮間帶成千上萬的蟹將雄兵移動的壯觀景象令人讚嘆。
遊賞台江別忘了在太陽下山前找一處海邊欣賞夕照,曾文溪口到鹿耳門溪口自古以來就是觀潮和欣賞夕陽的重要地點,染紅的天際、歸航漁船、落日餘暉撒在波光粼粼海面上,福爾摩沙之美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