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縣二水鄉,依山傍水,是中華民國現任副總統謝東閔的故鄉,人說是個地靈人傑的好地方。二水鄉民,熱愛自己的家鄉,因此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建設桑梓,無論推行「客廳即工場」、「社區發展」、「示範公墓」或「媽媽教室」等,均成績優異,可為全省鄉鎮的模範。此外,二水出產的「螺溪石硯台」名聞遐邇;二水的稻米,既黏又香;二水還有林先生廟、國聖王碑等名勝古蹟,在在都值得為您介紹。

香蕉是二水的主要農產品之一。
因有二水流經而得名
二水,原名「二八水」。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清康熙年間興修的八堡圳,自源頭處分支為一、二圳,形如八字,蜿蜒流經現在的二水鄉境,因此得名。二八水在清朝時隸屬於彰化廳東螺東堡,稱「二八水區」;日據期間,改屬台中州員林郡,稱「二水庄」;臺灣光復後,改為彰化縣二水鄉,一直沿用至今。
二水鄉是彰化縣最南端的一個鄉,東北枕八卦山脈,西南臨濁水溪流,背山面水,地形狹長,總面積二九.四四平方公里。
二水鄉一帶,原是平埔山胞聚居的地方。明末清初之際,鄭成功的部將林杞率眾來到二水鼻仔頭地方開墾,於是漢人開始移居此地。後來因漢族移居愈來愈多,原住的山地民族遂轉入深山密林中居住。今日二水鄉民的祖先便多半是清朝自福建漳州、泉州渡海而來的移民。

二水車站附近,從前是鐵路局的倉庫和一些違章建築(圖4),現在已改建成各式的樓房(圖3)
得灌溉之利,土壤肥沃
二水境內河川地及山坡地佔地很廣,可耕地有限。但因濁水溪流經東南,又有八堡一、二圳引濁水溪的水縱貫鄉壤,水利灌溉相當便利,加上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故農產豐饒。主要農產品有稻米、香蕉、蘆筍、鳳梨、菸草等。
據說濁水溪的水含砂量大,經它灌溉的田地,特別肥沃。二水的稻米,因為是以濁水溪的水灌溉,煮起飯來,既黏又香,好吃又營養,所以二水的米店似乎特別多,生意都很興隆。
二水鄉人口約兩萬兩千餘人,由於可耕地面積不大,工廠又少,年輕人到外地謀生的很多,形成人口外流的現象,加上當地衛生機關推行家庭計畫頗有績效,現在全鄉的人口比十年前反而少了幾百人。
因為人口較少,二水鄉的學校數目亦不多,目前僅有一所國中及三所國小,但是義務教育的就學率達到百分之百。此外尚有十所社區托兒所,從事幼兒託管及學前教育的工作。
在社會性的民眾教育方面,設於謝副總統故居,由私立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附設的「鄉村家政實驗推廣中心」,自民國六十一年啟用以來,在地方婦女的家政推廣教育上,績效卓著,譽滿全台。

二水車站附近,從前是鐵路局的倉庫和一些違章建築(圖4),現在已改建成各式的樓房(圖3)
大力推廣家政教育
謝東閔先生,對家政教育一向十分重視。為了推廣家政教育,他於民國四十七年在台北市大直創辦了實踐家政專科學校。
實踐家專的教育方針著重在推廣教育,讓學生走出教室,踏出校門,實際到地方上去,利用新方法,將有關生活的種種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能傳授給家庭主婦,使她們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增加家庭生產、改善家庭生活並促進家庭和樂。
謝東閔先生重視家政推廣教育,也主張地盡其利、物盡其用。因此在民國六十一年,謝副總統的母親黃太夫人過世後,他慨然捐出故居祖地,設立此一鄉村家政推廣中心,附屬於實踐家專,一方面做為鄉村婦女舉辦講習會及各項活動的場所,一方面讓實踐家專學生有下鄉實習的機會。
目前,鄉村家政推廣中心設有一間托兒所。由於中心主任黃秀香女士對學前教育頗有研究,因此托兒所的教學方針著重在啟發幼兒的智能及體能訓練,並特別注重藝術方面的啟發,希望自幼培養當地兒童對歌唱、舞蹈和美術方面的興趣。

謝副總統捐贈故居祖地興建的實踐家專家政推廣中心,在推廣二水地方的家政教育上很有貢獻,經常舉辦各項技藝講習班及教學課程。
為鄉民安排豐富的休閒活動
鄉村家政推廣中心並設有兒童教育班,安排有美術、書法、珠算、柔道等課程,讓國小學童在放學之後,能參加多種陶冶身心的課外活動。
在成人教育方面,設有論語講座、日語、烹飪、手工藝編結、美容、插花等課程。除了前兩項,其餘課程都是專為婦女開辦的。
這些課程,或由二水國中、國小的老師,或由此地及鄰近地區的實踐家專校友擔任教學。他們除了象徵性的車馬費外,不另支取酬勞,純粹是抱著服務地方的態度,將他們的閒暇時間貢獻出來。
此外,推廣中心還定期舉辦土風舞、合唱、健美操、民俗體育活動、婦女聯誼、郊遊烤肉、吉他教彈等休閒活動,參加的婦女非常踴躍。
黃主任說,現在農村的婦女已比過去開通許多。她們忙完了田裡、或是家庭工場的工作,以及家事之後,都願意利用閒暇時間到推廣中心來,學習藝能,或從事休閒活動。
剛開始的時候,太太來了,總有些不放心的先生會跟來看看是怎麼回事。現在不僅先生鼓勵太太多參加活動,有些先生自己也放棄了看電視,到「中心」來聽論語了。

謝副總統與講習會的畢業學員合影。
提高了鄉民生活的素質
黃主任表示,成人教育班能順利開辦,一方面是當地民眾思想較前開放,一方面是經濟成長、農民生活水準提高,使得農村婦女也能有餘暇和閒情來注意自己的容貌體態,發展自己的興趣嗜好及提高生活的素質。
除了兒童與婦女的講習會及活動外,推廣中心並且定期舉辦衛生保健、家庭計畫、家庭問題諮詢、家庭副業輔導等社會服務項目。每年的寒暑假,實踐家專在學的學生也都組織鄉村服務隊到此地實習。
推廣中心自民國六十六年起,受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辦理「臺灣省媽媽教室輔導人員研習會」,四年來共調訓「媽媽教室」活動主持人二千五百餘名,對全省「媽媽教室」活動的推廣,有很大的貢獻。
推廣中心的二樓有一個房間,是謝副總統在二水的「家」。謝副總統每次回家鄉都住在那裡。
房間的佈置極為簡單樸素。進門後是起居、會客的地方,除了六張藤椅和一個茶几外,便只有一架電視機及牆上的一幅謝副總統畫像。會客室後面,隔著木板門是臥房,裡面除了一張床與衣櫃外,別無他物。這裡的佈置多年來都是這個樣子,家具也都舊了,但謝副總統很喜歡這裡,幾乎每個月都會回來住上一、二天,一方面看看「中心」活動的近況,一方面也和鄉親敘一敘舊。

實踐家專家政推廣中心在二水設了一個托兒所,所內的孩童,正在快樂地唱遊。
自立奮發,消滅了貧窮
在「社區發展」及「小康計畫」等基層建設上,二水鄉也有很好的成績,其中「合和社區」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合和社區,位於二水鄉北端,靠近八卦山脈,原名「番仔田」。由於地區狹小,又靠近山丘瘠地,耕地狹隘,所以多數村民除了耕作有限的農地外,均賴在外幫傭為生;遇上農閒期間,就往山上採集山產以彌補日用的不足,生活相當清苦。
但是當地居民「人窮志不窮」,肯吃苦耐勞,又極具研究發展的精神。他們相信只要肯動腦筋、肯苦幹,定能另闢途徑,改善生活。
起初,少數村民發現他鄉居民以當地生產的竹、木,用雙手編製成精緻的裝飾品或加工製成工藝品出售,可以賺取不少利潤,便向他們領取材料,回來加工,賺取工錢貼補家用。
熟能生巧後,他們就開始自行設計簡單的手工藝品生產機器,逐漸獨立生產各項工藝品。
從那時起,村民相互習藝,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生產手工藝品為副業,全村男女老少無一賦閒,充分發揮了謝副總統所提倡的「客廳即工場」的精神。

中心托兒所給予兒童適當的學前教育,特別著重於從遊戲中學習。
富裕了自己,也造福了鄰鄉
政府推行「社區發展」計畫後,有鑑於合和社區加工機器簡陋,生產效率不高,便透過地方有關機關積極加以輔導,改建廠房、添購機器、擴充設備,以提高產品的品質及生產效率,形成大量的產銷中心。
本來手工藝品的生產只是合和社區居民的副業,大量產銷之後,多數居民已經以此為事業,而且愈做愈大,全家總動員仍感人手不足,還需雇人幫忙。每年的寒暑假,本鄉或鄰近鄉鎮的中學生,也會利用假期來這裏「打工」,賺取學費。
這些家庭工場生產的手工藝品,有竹簾、竹席、毛筆捲、壽司捲、「不求人」(搔背的小耙子)、牙籤、棕掃帚、彈簧床墊等,不僅充分供應國內市場所需,更外銷至世界各國,為國家賺取不少外匯。
今天的合和社區,早已不見當年的貧困景象,在鎮日不斷的馬達聲中,合和社區的男女老少,以他們勤奮的雙手,推動了這個地處偏僻的農村的現代化,使它蛻變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新風貌。
由於生產手工藝品,本少利多,多數居民生活都獲得極大的改善。很多人將老宅翻修改建,並添購各項現代化的家電用品;也有人在老房子旁蓋起了二、三層的樓房,從前的房子就充做倉庫。如今在合和社區,已經找不到貧戶;他們甚至還能提供許多就業機會,協助他村他鄉的貧戶改善生活。

推廣中心二樓保留一間謝副總統的居室,佈置簡樸,供謝副總統返鄉時使用。
硯中上品,書畫家至寶
除了一般手工藝品外,二水有項手工藝特產,名聞遐邇,那就是「螺溪石硯台」。
螺溪石石質光潤,製成硯臺後「貯水不乾、發墨佳良、嚴寒不凍」,因此被視為硯中上品,深獲書家珍愛,認為與大陸上著名的「端溪石硯臺」相比,亦毫不遜色。
螺溪石顏色很多,有墨色、暗赭色、青色、濃綠色、水色等。其中以暗赭色(俗稱豬肝色)最為罕見,也最珍貴。
據鄉民說,「螺溪石」產於濁水溪上游河岸,隨流水奔落它的支流東螺、西螺兩溪的河床上。八十多年前,鄉民偶然在東螺溪發現這些鮮麗的石塊,在枯乾的河床上,顯得極為潤澤,便攜回家中,製成硯台,因此稱為「螺溪石硯臺」。
二水鄉的硯臺雕刻師傅,自濁水溪河床中採回螺溪石後,依據其天然形狀,磨平為硯,塗上蜜蠟,便顯出石的原色,外觀古樸而雅緻。有些形狀美、石質細潤的石塊,還精工雕出栩栩如生的盤龍或水牛等圖形,成為價值頗高的藝術珍品。
在二水老一輩雕刻石硯的師傅中,董壬申是碩果僅存的一個。他年輕時開始學藝,到現在已經雕了三、四十年。據他的孫子說,老師傅雕刻石硯,要看靈感。興致來時,搬張矮凳坐在門廊下,一刀一刀地雕刻,幾個鐘頭都不歇手;提不起興致的時候,一擱就是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如此雕雕停停,往往要費時數星期才能完成一個雕龍或雕牛的螺溪石硯臺。所以這種硯臺不能當手工藝品來估價,而應視為藝術品。
家住復興村的謝隆昌、謝茂河兩兄弟,從小跟著父親謝陣學習雕刻石硯。父親去世之後,兩兄弟繼承衣缽,也以雕琢硯臺為生。
民國六十八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二日謝副總統華誕時,他們以親手雕刻的精美「雙牛硯臺」呈獻祝壽。謝副總統讚賞感激之餘,曾親書一幅匾額,敘述螺溪石硯臺的由來,以為回贈。去年韓國雕刻石硯的「人間國寶」李昌浩來華訪問,謝副總統特別為他介紹螺溪石硯臺。他對二水的螺溪石硯臺讚不絕口,還帶了好幾塊螺溪石回韓國,準備自己雕作一番。
前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前外交部長葉公超、前臺灣省主席黃杰,及其他許多我國著名的書畫家,都曾先後託人向謝家兄弟訂購硯臺。

二水的螺溪石硯台,是用濁水溪河床的螺溪石製成,貯水不乾,發墨佳,為硯中上品,有些還雕刻水牛或龍的圖案,成為書畫家們收藏的對象。
鄉民感戴恩德,特為立廟
一般臺灣鄉間,總會有幾座廟宇,供奉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如媽祖、觀音、恩主公等,二水也不例外,境內有安德宮、碧雲寺、贊修宮、武天宮、桃山廟等。另有一座「林先生廟」,祀奉的卻是一位造福地方不欲人知的「林先生」。
傳說中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清朝康熙年間,兵馬司指揮施世榜巡視彰化東南境,看見這一大片榛莽未啟的平原,深覺地利未盡、貨棄於野十分可惜,便籌巨資,在二水鄉鼻子頭附近,設圳頭,鑿水渠,希望能導引濁水溪的水灌溉這一片荒地。
經過十年,圳渠完成,但屢次導引濁水溪水,都因未得要領而失敗。施世榜正在彷徨失望之際,有一天忽然有一位老先生來求見,對他說:「聽說先生正在興建水利,這是對人民的大功德,我願意幫先生完成它。」
於是老先生繪圖說明,並教導施工方法,果然成功引進濁水溪的水——千頃旱地,遂變良田。施世榜為感謝老先生,特贈千金酬謝,老先生不肯接受;請教他姓名時,只說:「就叫我林先生吧!」說罷就不知去向。
民間傳說,老先生可能是隱居深山的明末遺老,不願為清廷做事,故不肯透露姓名。
另有一種傳說是:圳渠引水成功後,老先生就不見了,眾人找他要向他道謝,卻始終找不到,最後看到在兩棵並立的樹上懸掛著他的衣服,因此後來便稱他為「林先生」。

二水的螺溪石硯台,是用濁水溪河床的螺溪石製成,貯水不乾,發墨佳,為硯中上品,有些還雕刻水牛或龍的圖案,成為書畫家們收藏的對象。
台灣水利史上的創舉
林先生所傳授的方法,是用藤紮木或竹,編製成方錐型或圓錐型的壩籠,中間填滿大小石塊,放置於河中,形狀如倒筍,頭寬尾狹,尖端朝下游,一個個連結起來,攔堵水流導入埤圳,水自能源源不斷地流進來。
後人為了感念他的恩德,特在二水鄉鼻仔頭八堡圳頭附近,興建「林先生廟」,每年春秋,由水利會主持隆重的祭典。
民國六十四年,謝副總統在臺灣省主席任內,見該廟年久失修,為了飲水思源,感念先賢,特撥款重修。廟前廊柱上的對聯寫著:「八穀無恙萬民歡稼穡,堡城永存千載念先生。」
林先生廟簷角飛揚,建築古色古香;廟宇周圍遍植花木,環境優雅,是假日郊遊的好去處。
至於古蹟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建於「贊修宮」前的「國聖王」碑。

二水鄉「合和社區」推行「客廳即工場」頗有績效。這是他們生產的竹製工藝品,不僅供應國內市場所需,還銷往海外,賺取外匯。
開臺聖王庇祐,二水倖免於水患
據說八十年前,有一回濁水溪上游山洪暴發,泛濫成災。二水鄉濁水溪畔的良田盡被衝毀,大水迫近現在的堤防下,眼看就要危及鄉民的生命和財產。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滾滾溪水突然改道,水勢減弱。大水退後,鄉民發現一塊「國姓王」碑遺留在該處。
「國姓王」就是開台有功的延平郡王鄭成功。鄉民認為那次水災能轉危為安,倖免於難,是鄭成功顯靈祐護的結果。於是就在那堳堨腄u國聖王」紀念碑,而將原來的「國姓王」碑供奉在贊修宮中。直到今天,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水災紀念日當天,仍有許多鄉民到此祭拜。
二水的公墓花園,是二水鄉近年來一項重要的建設。臺灣各地公墓的設置,大都非常久遠,密埋壘葬,已達飽和狀態,新葬經常有難以覓地之。為了解決墓地問題,謝副總統提出「公墓公園化」的構想。
謝副總統覺得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公墓公園化,可以達到經濟、美觀及衛生的目的,不但使先人窀穸有安,也可解決墓地不足的問題。於是在他的故鄉二水,首先辦理舊墓更新的工作:將第二公墓重新規畫,建靈骨塔納骨,並使墓地公園化,以作為全省公墓的示範。

二水鄉「合和社區」推行「客廳即工場」頗有績效。這是他們生產的竹製工藝品,不僅供應國內市場所需,還銷往海外,賺取外匯。
公墓整潔優美,一改舊觀
公墓公園及七層的靈骨塔於六十五年十二月峻工。謝副總統率先將其歷代祖先靈骨洗骨進塔,以啟民智。漸漸地鄉民也都改變觀念,願將祖先靈骨置於塔中,或將新亡者進葬於二水示範公墓之中。
由於八卦形的墓園地面全舖上如蔭綠草,又種植各色花樹,人行道鋪設水泥,環境清潔優美,全無舊式公墓的陰森氣氛,所以二水鄉民及外來遊客都樂於來此參觀、散步,真正達到公墓公園化的功能。
謝副總統夫人於去年十月廿一日去世後,遺體亦已歸葬於二水示範公墓中,僅佔一塊小小的墓地。
我們去造訪的那天適逢假日,有一位國小老師帶著小朋友到這裡郊遊。在一行行排列整齊的墓碑中,老師告訴小朋友,第五號是謝副總統夫人的墓碑。小朋友列隊走過,到了五號墓碑前,都主動地立正、鞠躬,小小的臉上,滿是莊嚴與肅穆。
在五號墓地旁,謝副總統也為自己預留了六號墓地,預備在百年之後,安憩於夫人之旁。謝副總統的平民化以及處處以身作則的作風,說明了他何以贏得二水鄉民及全國同胞的愛戴。
二水鄉只是臺灣省彰化縣一個小小的鄉村,但鄉民以愛鄉的心、勤奮努力的工作,配合地方政府機關的施政,已將它建設為全台名氣最響亮的地方之一,確已無愧於「地靈人傑」的稱譽。

林先生廟,是為紀念一位教民眾修水利、卻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先生而建的。

林先生廟,是為紀念一位教民眾修水利、卻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先生而建的。

二水的古蹟之一「國聖王碑」。

二水示範公墓,實現了謝副總統「公墓公園化」的構想,對改善地方喪葬禮俗,很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