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中國人名你認識嗎?
早年的顧維鈞、蔣廷黻、宋子文、胡適、馮友蘭;近期的李煥、倪文亞、楊西崑、吳舜文、張京育、余夢燕、陸以正、魏崢……,他們的背景互異,表現各擅勝場,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出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身列長春藤盟校之一的哥大,年資、規模都不算老大,但它位於世界之都——紐約市的優勢,卻是其他七大重鎮所難以比擬的。
「長春藤盟校」不但在美國有響噹噹的名號,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菁英;而位在美國的「大蘋果」——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更因它的地利之便,使得想躋身為「國際人」的莘莘學子,前來一窺堂奧之美。
即使鄰近治安不佳的哈林區,哥大仍以它幽雅古典的希臘、羅馬式建築,傲然挺立於龍蛇雜處、寸土寸金的曼哈頓上城。世界第二大天主教堂,也是全美最大的教堂——聖約翰教堂就在哥大東邊,兩相映照,氣質非凡。
到此一遊的人都驚訝地發現,紐約這座大都市裏如此負盛名的學校,竟然這麼小。
「校園雖然小,但很『緊湊』!」在哥大任教三十餘年,甫於今年五月四日退休的東亞系教授夏志清形容。
而它也是唯一沒有長春藤的長春藤盟校。「空氣污染太嚴重,長春藤無法長春」,中華民國留學生組成的社團,「松社」前會長魏士晉打趣道。
沒關係,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傳播、藝術……中心的大紐約市,彌補了這些缺點。東南方向那座縱身有五十條街之長的中央公園,春天有亮眼的綠茵、冬天有皚皚的雪地,儼然是哥大的「衛星」校園。

在石椅上小憩曬太陽,是哥大人的休閒活動之一。(卜華志)
哥大加紐約,聲勢驚人
也難怪哥大總以「哥倫比亞和紐約的混合」為號召,而此計時常「得逞」。
在這些環境、條件配合之下,縱然學費、生活費領先各家長春藤盟校,也有人譏其作風為「一切向錢看」,仍有許多人擠破頭也想擠進來。
初抵哥大校門,舊生一定會興沖沖地帶領新鮮人朝「聖」去,那是行政大樓前一座由校友捐贈的青銅像——愛瑪.瑪祂像。這座被認為哥大精神象徵的銅像上,藏著一隻代表智慧的貓頭鷹。哥大人口耳相傳的說法是,「沒找著的人恐怕畢不了業!」
無怪乎新學年開始時,銅像前總有人搖頭晃腦地搜索貓頭鷹,這種只有新生才有的舉動,常引得老生莞爾一笑,有時會自告奮勇前去指點迷津。
通過這關,事實上「好戲」才要開始呢!
哥大政治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蘇起,回憶一九七六年初入哥大攻讀政治時,系老闆開宗明義:「平均要念八.四年。」非但如此,「『陣亡率』也很高」,蘇教授指出,真正能畢業的不到二分之一。
三軍總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魏崢表示,哥大醫學院也流行考前猜題,但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魏崢說,考古題裝訂成冊,跟教科書一樣厚;其實把考古題看過一遍,就等於把書看一次。但考古題的好處是,可以幫助抓住重點。況且,老師出題總會出變化球,沒有讀過、光靠死背,仍無法過關。

名聞遐邇的哥大新聞學院。(卜華志)
地靈人傑
在哥大的中國同學圈裏,人稱「老英雄」者,就須具備以下條件:首先是讀了很久還沒畢業,其次是人頭熟且單身。由於博士學位,尤其是文史哲科目實在難過關,稱「雄」的機會很大,甚至有些人一當數年。
正因哥大把關嚴,進去難出來也難,遂在學術殿堂逐漸掙得一席之地。
美國獨立的開國功臣,亞歷山大.漢彌頓,就是哥大畢業生。在傳播界甚孚名望的「普立茲獎」,由哥大新聞學院評審、頒發。普立茲,這位美國報壇名人,是哥大新聞學院的創辦人,他不但造就四千多位新聞界好手,也因這座獎頒得慎重、嚴謹,使哥大新聞學院的地位為之提昇。
美國實驗主義教育大師杜威、心理學名家桑代克、進步主義先驅柯普屈……,都出自哥大教育學院。而紐約市有十四位市長、紐約州有十位州長,也都是哥大校友。
就業率高,正是哥大吸引人之處。念MBA出來,華爾街的銀行和其他企業搶著要;新聞系的畢業生,很多是紐約時報及三大電視網的中堅分子;法學院的校友也是紐約法律圈的天之驕子。有個非正式的統計,哥大畢業生,幾乎每三個人,就有一個留在紐約地區居住和工作。

即將申請大學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慕名前來哥大參觀。(卜華志)
長春藤盟校之一
哥大創校於西元一七五四年,比起常春藤老大——創於一六三六年的哈佛,的確是年輕了些,但它也是貨真價實的百年老店,年資比美國建國的歷史還悠久哩。
當年,美國仍屬英國殖民地,紐約市民以英皇喬治二世贈款,籌設了這所以教授語言、人文和科學為主的「國王學院」。美國獨立後,為紀念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遂改為「哥倫比亞學院」。
一八五七年,基於經濟因素,院區由曼哈頓下城遷至中城。在中城的四十年間,學校增設了醫藥、法律、工程、建築等系和政治、哲學、理論科學等研究所。
到了一八九七,學校再遷至目前的校區。直至一九一二年,新聞學院、口腔外科、圖書館學系、教育學院……等相繼成立或納入,哥倫比亞才正式成為一所綜合大學。
早期的哥大只有大學部,且只收男生;後來男女平等的風氣漸開,學校另創巴納學院,專收女生。而只收男生的哥倫比亞學院,於一九八三年破例收女生,成為當時一條轟動的新聞。
哥大裏十六個學院、六十九個系所彼此並不完全隸屬,有的機構在行政、人事和經費上甚至完全獨立。因此新生在註冊時會驚訝地發現,同樣一個學分,在不同學院、學科,學費不一,要求也有別。
在哥大現今約二萬名的學生中,研究生約佔了三分之二。有些學院,如新聞、法律和教育學院等,只收研究生。一般說來,大部分的系所都是「短小精悍」——人數不多但素質整齊;文史哲、法律、管理、新聞、國際關係系所,口碑尤佳。比較而言,由於工學院成立較晚,表現略遜於其他學院,而這也是長春藤盟校共通的現象。

古典的希臘羅馬式建築,是哥大的特色之一。(王志成攝)
師資傲眾人,實習機會多
師資方面,全校有四十二位諾貝爾獎得主,七位國家科學獎章得主,獲選國家工程學院會員者十人,八十九人獲選美國文理學院會員……。X光、長途電話、調頻廣播、雷射……的發明,也都是哥大教授的傑作。
曾在教育學院念教育媒體、去年拿到碩士學位的鄧潔,因修過的一門課「兒童節目製作」,老師正是美國電視節目「芝麻街」的製作人,她也跟著邊看邊學邊做,得到不少實務經驗。
因為副修是新聞系,而系上跟傳播媒體有著良好關係,哥大國際關係研究所畢業的台視記者張雅琴得以到美國三大電視網實習,這也是人人稱羨的機會。
正因紐約地利佳,哥大又是紐約的重鎮,學校不但時與聯合國、跨國大公司合作,安排各種研究計畫,且有許多國家領袖政要到此訪問,因而常能邀得學術、企業界的翹楚前來演講、討論。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二點,哥大同學為了趕場聽演講,忙得不亦樂乎!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講國會;被釋放的俄國政府異議分子那坦.史倫斯基談蘇俄的猶太人;前尼加拉瓜總統丹尼爾談政治……只要有心吸收,絕不會空手而返。
與紐約市相輝映,自由、開放是哥大的傳統校風。

學校活動中心提供免費的茶水以吸引「來客」。(卜華志)
校風自由、開放
嬉皮運動,哥大居領導角色之一;美蘇冷戰之際,哥大有一批人主張雙方應和解……。而哥大也是長春藤盟校中唯一發生過學潮者。
也是哥大校友的中央日報董事長莊懷義認為,哥大是一所非常傳統、極富學術氣氛的大學,同時又能隨時配合社會脈動的大學。他舉例,在反戰期間,哥大曾替美國國務院研究如何消除第三世界國家武力革命;也一度為美國研究反暴亂等。
此外,相較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哥大的通識教育也是名聞遐邇的特色。大學部規定無論念何種科系,都應熟知哲學、文學、歷史、藝術音樂等四大「核心」學科,文理學院四門都是必修,工學院必須修其中二門。經過四年分析、思考的訓練後,一個具有人文知識、藝術素養及專業學識的大學生於焉產生。
物理系博士班的夏明指出,上文學課時,從古希臘作品講至羅馬時代,從「罪與罰」、唐吉訶德、莎士比亞講至小人國遊記。音樂課則從宗教音樂開始,而後介紹海頓、貝多芬……,每堂課老師放唱片讓學生聆賞,再一一解析其風格。哲學課堂上,舉凡希臘哲學及聖經、馬克斯、康德、尼采等人的作品,都名列必讀的書目。大部分的情況都是一周念完一本書,一懈怠就趕不上進度。

古典壯麗的學生活動中心。(卜華志)
注重通識教育
電機系的楊政憲記得文學課的小考是由老師抽錄一句話,問作者和出處。上音樂課,除了交作業,老師還要求附上一張卡耐基廳或林肯中心的音樂會票根,證明學生做了「課外作業」。
在紐約這個國際大都會裡,各種膚色的人種都隨處可見。哥大的外籍學生也佔了全部學生的四分之一以上,人數頗眾,因此老師不會特別照顧外國人,也沒有「另眼相待」這回事。蘇起的經驗是,托福考不到六百分的學生,很難應付教授指定一周看一千頁書的要求。張雅琴第一次交報告,以為外籍學生的作品只要內容好,文字技巧和文法結構不要緊,不料被教授一字一句改得「面目全非」,她這才痛下決心用功琢磨。
集各方菁英的哥大,一方面要求學生,同時也提供他們研究、讀書的優越環境。
當一個哥大政治系學生想知道莫斯科發生了什麼事,他不必捱到晚間看電視新聞,因為哥大的蘇聯研究所能直接、迅速地接收來自蘇俄的消息——這是哥大向新生「炫耀」的一項事功:看看學校有多麼充分的支援系統!

哥大東亞圖書館由於佔地利之便,吸引各方人士前來查閱。(卜華志)
圖書館使用率高
圖書館藏書,也是哥大人引以為傲的一點。廿六所極具規模的圖書館,藏有全美第七、超過五百六十萬冊的圖書。
各個圖書館部有其特色。以新聞系圖書館為例,裏面集有廿年來紐約時報的剪報檔,分門別類的資料,鉅細靡遺,不但嘉惠師生,也吸引了外界人士、尤其是傳播界從業人員到此「挖礦」。教育學院的圖書館,則收藏了美國七十年來的中、小學教科書和世界主要國家中、小學的課本。
而東亞圖書館的藏書,雖比不上國會圖書館及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但由於紐約是世界之都,國際人士來往頻繁,東亞圖書館又對外開放,「我們的圖書借閱率可以說是全美東亞圖書館中最高的」,東亞圖書館館長魏瑪莎驕傲地指出,地方誌和家譜正是館內收藏的重點類別。而館內一套古今圖書集成還是清朝的慈禧太后所贈,這也是哥大的第一部中文藏書。
傳說中國人在哥大有三個寶藏:一是胡適的油畫,一是清朝李鴻章手植的樹,還有黎元洪以總統名義贈送的匾額。後二寶或因照顧不周,或因保存不妥而不見蹤影;倒是身為校友的胡適贈給母校的油畫,靜靜地懸在哲學系館大廳的牆上,默視學弟學妹們在此清談、辯論。
學術生涯之外,哥大學生在生活上佔有絕對的優勢——不過,當然是得撇開生活費來談。

哥大有關中國的三景之一。這碑文之後,有二棵樹為清末名臣李鴻章親手所植。(卜華志)
生活不慮匱乏
身在紐約,衣、食、行、育、樂,只要有錢,無處不便。說來只有住的問題,還算較讓哥大學生傷腦筋。宿舍一屋難求,住在附近又怕治安不佳。為此,哥大在夜間派有巡邏隊視察校方四周,對住在校外的學生盡一份保護之責。
吃的方面,「除了沒看到吃狗肉以外,其也應有盡有」,哥大中國同學在給新生的學訊上這樣說。這的確不算誇張。
在育樂上,身處紐約曼哈頓上城的哥大,可與位居曼哈頓下城的紐約大學媲美。林肯中心、卡耐基廳,百老匯、蘇荷區、小義大利、格林威治村……,有數不盡的藝文表演活動。雖然有人把紐約生涯比喻成鎖在「都市叢林」裏度日,但大部分的哥大人對前衛、自由、原創力十足及多采多姿的課外活動,仍樂在其中。「真的值回票價!」在哥大念了兩個碩士學位的鄧潔大呼:紐約太好玩了。
此外中國同學也組織了一個「中華之音」的社團,專司在哥大電台播音,錄製以音樂為主的華語節目。面對唱片常跳針,又找不到錢修理的窘況,大學部生物系畢業的李宜弘無奈地說:「這是世界第一座調頻電台,但它也是如今紐約最簡陋的電台。」
「中華之音」傳鄉音
「中華之音」服務的不只是哥大學生,還有不少華僑、甚至外籍人士。前年天安門為百日祭製作的特別節目,獲得不少好評;有位美國老太太,每次都來電話點蔡琴的歌;一位在服刑的大陸留學生從監獄打電話來聊天……。
本來只是個由大學生製作主持的學校電台節目,在獲得出乎意料的迴響後,工作人員做起節目來更為賣力。「寒、暑假大夥接力回台灣補貨」,生化系的林孟青和音樂系的呂昭瑩解釋,因為唱片需求量實在太高了。在傳播節目競爭無比激烈的紐約市,連製作「陽春」型節目都得精益求精才成。
不錯,紐約有一切大都市的缺點:治安差、交通亂、貧富懸殊、空氣污染嚴重、人情味較淡……,但它在與哥倫比亞大學結合之後所產生的魅力,卻是許多想培養國際觀的學子所不能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