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早在十一世紀的南宋時代,即發明養珠技術,是世界上最早會養珠的民族,後因無人承襲、發揚光大,而逐漸失傳。
如今大家都知道日本的養珠業十分發達,他們採企業化經營,從養殖、加工到銷售一貫作業,並設置研究發展部以改進品質,尋找海外養殖地以增加產量,……成為名聞世界的養珠王國。
台灣四面環海、氣候溫和,養殖業也十分發達,很適合發展養珠。近年來民間在水產研究單位的輔導下,興起一股養珠熱潮,為我國失傳已久的養珠技術重續生機。
晨曦微露,李松樺一骨碌地從床上翻身而起,匆忙穿上整齊的西裝,趕往火車站。
他提著一個手提箱,箱內裝著兩天前剛採收的養珠。
他這次上台北,是為了參加農發會所舉辦的農產品展售會。
展售會上,許多觀眾圍在李松樺的攤位前,嘖嘖稱奇地看著攤在白絨上的養珠。
「我們這裡也會養珠了?!光澤這麼好,真是在這裡養的嗎?」一名男子說道。
「這顆泛粉紅光的養珠怎麼賣?」一個打扮入時的小姐問。
類似問題在兩天的展售會上已被詢問了無數次,李松樺一一耐心予以解答。
這次展售會,李松樺共賣掉上百顆養珠,每顆售價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他開心地滿載而歸。
李松樺是典型的農村青年,國小畢業後,往都市求發展,但因學歷有限,又乏一技之長,始終沒做出什麼名堂來。
意興闌珊之際,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利用家中的土地闢池養珠。由於他很肯潛心鑽研,終能養珠有成。如今在雲林縣麥寮鄉,人稱他「養珠大王」哩!
在不瞭解養珠技術前,李松樺和一般人一樣,以為珍珠是渾然天成的,殊不知利用其貌不揚的河蚌,也可培養出晶瑩美麗的珠子來。

圖2:淡水養珠呈淡粉紅色,形狀不固定。(楊永山)
珍珠是世界最古老的裝飾品
人類發現、使用珍珠的歷史,當可遠溯至文明之始。相傳先民在海邊、河裡尋找食物時,意外發現了蛤蚌裡的珍珠,由於其渾然天成的光澤與美感,很快便受到人類鍾愛。
從巴比倫楔形文字的記載,與古埃及文明、伊朗王國的遺物裡,都不難發現珍珠在古文明之始,即普遍被當作交易品及裝飾品。
珍珠也是西方皇室獨享的珠寶,深受王公貴族喜愛,佩戴它象徵權勢和地位;相傳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因覬覦東方的珍珠,不惜舉兵攻伐印度。
中國古籍「尚書」亦記載著珍珠是當時的朝貢物;古來王公巨室嫁女所佩戴的華麗鳳冠,上頭便綴滿亮閃閃的珍珠。
珍珠之所以受到珍愛,除因光澤晶瑩、渾圓美麗外,主要因為它得之不易,只能從活的蚌蛤中採集。而蚌蛤含珠的機率,又僅有千萬分之一。

圖3:淡水養珠主要用來入藥,但串成長鍊亦有樸拙之美。(楊永山)
採珠多是國營事業
由於珍珠可貴,古時中外的採珠業,均劃歸國營。我國唐代設有珠官,元朝設採珠提舉司,皆負責管理採珠事宜。
一般百姓未經官方許可,如任意下海盜珠,要被判死罪;私往珠池盜珠者,輕者帶枷,重者得充軍邊塞。
古代沒有潛水設備,下海採珠是件大事。宋朝「天工開物」曾記載,廣東蜑戶採珠前需先擇定良辰時日,下海前要殺牲祭海,以求平安。採珠人腰繫長繩,一端綁在船桿,手攜竹籃躍入水中,僅靠一支錫管,含在嘴中呼吸,其間屢有人意外喪生。
外表看起來晶瑩剔透、美得令人神迷的珍珠,是怎麼形成的呢?

圖4:內含養珠的活蚌,養在家中的水族箱,寓意吉祥。(楊永山)
蚌有病,乃成珠
省水產試驗所所長李燦然指出,珍珠的成因,是由於海底的異物,像泥沙、石礫、蟲卵或其他硬骸,無意間落入蚌體,貝類無法排出,感到十分不適,便分泌體液把它包裹起來,經年累月,便形成了珍珠。
「實際說來,蚌蛤生珠是種病態現象。」李所長說。
宋朝蘇東坡頗瞭解此現象,因而有「人有病乃成文,蚌有病乃成珠」的詩句傳世。
天然珍珠要靠運氣才能碰上,人們對珍珠的喜愛又與日俱增,聰明的人類因而想到利用異物入侵使蚌生珠的原理,發明瞭養珠技術。

圖5:淡水魚塭是很好的養珠場所。(楊永山)
我國是最早開始養珠的國家
據文獻記載,世上最早發明養珠技術的是我國。
遠在西元一○八二年,南宋人龐元英所作著的「文昌雜錄」,便記載著古人將小圓石或人造珠置入大蚌中,再將蚌放回水中,經兩年即成珠。相傳宋朝時,也有人將鉛制小佛像放進蚌殼裡,成功地鍍上珠液層,被稱為「真珠佛像」。
世界各國開始養珠,始於十八世紀。瑞典、美國、錫蘭都有養殖成功的記錄,但均不出實驗性質。真正大規模養珠,大規模銷售的,首推日本。
九十多年前,日本有位名叫御木吉本幸的商人,借用中國的老法子,將不同物質的小粒,置入蚌蛤內,經多年實驗,終於研究出穩定的養珠法。
他並開創企業化經營養珠的局面。將養殖場、加工場、銷售門市部一貫作業,並設立研究發展部以不斷改善品質,開發海外養殖據點以增加產量。
御木公司所在地的鳥羽市,因此成為世界聞名的養珠市。來自全球各地的珠寶商,每年固定到此地收購養珠。在各國高級的珠寶店中,日本養珠和其他各種珍奇飾品擺在一起,熠熠生輝。

圖1:淺海養殖業者正抽取海水樣品,以測量水溫和水質。(楊永山)
國內養珠以淡水養殖較多
人工培育的養珠可分為兩種:日本以淺海養殖為主,我國則以淡水養殖發展較早,成果亦較佳。
民國六十四年,曾在台大生物系任職的羅進宗及他的朋友藍昭典,在觀察台灣淡水魚塘生態環境時,想到可以淡水河蚌養珠。
他倆在桃園內壢作實驗,附近農民看見了,也躍躍欲試。
那時許多試行養珠的農民,由於缺乏經驗與技術,且沒有接受水產專家的輔導,因此成效不彰。
這其中有少數業者不願輕易放棄,他們在摸索中學習,並努力閱讀日本的養珠技術專書,向水產研究單位請求輔導和協助,甚至不遠千里遠赴東瀛學習,……因此累積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使養珠技術漸漸成熟、穩定下來。
家住楊梅、已有十二年養珠經驗的范國賓,今年五十六歲,他當年曾費了不少力氣與資金,闢池養珠,親友鄰人均投以詫異的眼光。如今他養珠有成,每年的純收益在新台幣百萬元以上。
他的做法是:利用台灣土產的河蚌養珠,並加以改良品種——台灣的河蚌由於體型小,分泌的珠液有限,真珠層較薄,養出的珠較小,顏色也較淡,因此他將池塘水質加以改良,使河蚌因所吸收的養料豐富而變肥變大,更適合養珠。
另有水產專家引進日本淡水養珠所用的池蝶貝,發現這種貝類在本地的生長情形頗佳,沒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因此開始做人工孵化,大量繁殖,以提供更佳的養珠貝。

圖2:位於澎湖的供你恩淺海養珠場。(楊永山)
養殖研究單位傾囊相授
除民間自行摸索外,水產養殖研究單位多年來也在不斷努力,從民國六十九年起,竹北水產試驗分所即將多年悉心研究的成果,包括河蚌的生長習性、養殖方法、水池管理、植珠技術等,以講習會方式,教導農民。
目前國內的淡水養珠,多分佈在各地供灌溉用的蓄水塘及泥底淡水魚塘,以桃園、新竹一帶最多。
竹北分所長劉嘉剛指出,本地氣候溫和,水溫高,極適合貝類生長;四萬多個淡水魚塭,是現成的養珠池;供養珠用的河蚌,來源豐、售價便宜;又可與草食性魚類一起混養;……發展淡水養珠,實具無限潛力。
淡水養珠的過程是:首先選擇適合的貝類,待它長大成熟,用人工方式植入「異物」,然後再放回池中,經二到三年即能採收。

圖3:業者潛水撈起養珠蚌。(楊永山)
用河蚌養珠可謂廢物利用
目前國內淡水養珠業者使用最多的是河蚌,學名叫田貝,它生命力極強,繁殖率亦高,喜棲息在池底的軟泥處。
河蚌肉質堅硬,不適食用;幼貝身上有蚌勾,會寄生在魚鰓或魚鰭上,使幼魚窒息而死;池中過多的河蚌還會與池魚爭食,消耗水中溶氧,並攝食浮游植物,是養魚者的「心腹大患」。
因此,選擇河蚌養珠,是極具經濟效益的「廢物利用」。

圖4:內含養珠的黑蝶貝樣品。(楊永山)
淡水養珠植入之「異物」乃蚌體組織
淡水養珠採用「無核法」:農民先從池中撈出二至三年生、體色淡綠、外觀肥滿的河蚌兩枚,將其中一枚當作犧牲蚌,打開其外殼,取它內部能分泌真珠液的上皮細胞組織,切成長條狀數片,植入另一枚河蚌內。手術時間不能超過五分鐘,否則河蚌會死亡。植入的「異物」數目,從八至十五片不等,此即將來形成的養珠數。
手術後的河蚌,就像受傷的病人一樣,要細心照料。通常是先將河蚌集中,放養在加有消毒藥水的預備池中,以免感染細菌,約經一至二周的調養後再移入池塘。
不像養魚,放養河蚌並不直接拋入水中,而是將河蚌整齊勾掛在鐵絲網上,垂吊在水深二至三公尺處定養,如此可避免放養過密,或與魚爭食,將來成珠時,也方便採收。
蚌中之珠是否已生成?通常依放養時間來判斷,一般體型大、較成熟的河蚌,植珠後一年多即可採收。

養珠池可同時混養草食性魚類。(楊永山)
田貝不開口,真珠不現形
採珠時需將蚌殼打開,用攝子夾出包在貝肉裡的珠子;而經過這一個過程,這個田蚌也就死了。
但並非每個河蚌都能生珠,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國內的養珠技術可做到60%的河蚌能順利生珠,其中20%是上品,40%是異形珠。
以田貝所養之珠,呈悅目的粉紅光澤,採收後多毋須加工,即能直接鑲嵌飾品。
近年來,在水產研究機構大力輔導下,本省約有近百戶農家嘗試養珠。其中養殖面積最大的,是文前提到過的李松樺。
李松樺雖僅國小畢業,但頗富企業頭腦,他從在日本森浦養殖會社任職的親戚處學會淡水養珠技術,從六十八年起,賣田鬻地,投資數百萬從事養珠。
為提昇養珠技術,他不斷向水試所水產研究專家、漁會水產人員、日本養殖技師請教和討論,自己亦十分用功地研讀日文養珠專書,並每天記錄進度與心得,檢討失敗原因,據以訂定改善辦法。

圖1:養珠者為活蚌作植珠手術。(楊永山)
家中養真珠,財源滾滾來
並且他頭腦靈活,除了生產養珠之外,也供應與養珠有關的產品,譬如販賣內含養珠的活蚌,供人放在水族箱裡養。
本省有句俗諺說:家中養真珠,財源滾滾來。在家媥i個活的珠貝,據說能帶來吉祥和財源,因此向李松樺買活珠貝的人不少。
除淡水養珠外,本省近年也開始發展淺海養珠,但因起步稍晚,技術還不穩定。目前僅澎湖馬公的供你恩養殖場正試行開發。

將小圓珠放入蚌體中。(楊永山)
海水養珠比較困難
淺海養珠技術比淡水難,澎湖水產試驗所所長胡興華指出,淺海養珠的地點是靠岸邊的海域,範圍廣、面積大,不僅無法控制海水溫度和水質;當風浪來襲時,蚌蛤還會被打落。此外,淺海養珠的植珠手術也較難。
省產淡水養珠在植珠時採「無核法」,因此可植入蚌體內範圍較大的外套膜中。海水養珠則須採「有核法」,是植入一顆小圓珠,且要不偏不倚塞進蚌體的生殖器官內;此器官範圍甚小,只能憑經驗揣摩出正確的位置,因此相當困難。
有核法因植入的是小圓珠,成珠的形狀因此能控制其渾圓度,硬度也較高。

圖3:淡水珠可和珊瑚搭配製成飾物,這是耳環。(楊永山)
澎湖附近海域極適合養珠
澎湖四面環海,海岸線曲折;海水清澄,潮間帶(海底暖流匯集處)廣闊;當地又盛產養殖黑真珠最好的材料——黑蝶貝,發展淺海養珠條件極佳。
黑蝶貝因能分泌黑色真珠液,故能生成美麗的黑色養珠。澎湖海域所產黑蝶貝體型大、真珠層厚,品質為各海域之冠。
澎湖養珠事業曾在民國六十四、五年間盛極一時,當時曾有日僑陳成暉投資數百萬元養殖,澎湖漁會、水試所也曾輔導民間作小規模養殖,農復會亦在此設立養珠工作站,但皆因養殖地點選擇不當、養殖技術欠佳、後繼資金不足而失敗。
胡所長指出,澎湖發展養珠最大的困難在技術。由於日本視黑真珠養殖技術為高度機密,因此我國業者無法借重他們的經驗。
目前在澎湖試驗開發養殖黑蝶貝的供你恩公司,運用私人關係,聘有一位日籍顧問駐場指導,因此較有成效。

圖4:渾圓、晶瑩的淺海珠。(楊永山)
初步告捷,未來還有待努力
前年,供你恩公司採收第一批成珠,欣喜地發現他們已成功地試養出黑真珠,收成率有50%,其中上品約佔5%。該公司曾將其中最大的幾顆送往日本鑑定,證實品質已達國際水準。
水產專家指出,日本人為了試驗養殖黑真珠,曾派遣研究員在琉球駐紮了卅年,才獲成功。澎湖業者開發的淺海養珠法初步告捷,只能算走出了一小步;要使品質穩定、產量增加,還得續作鍥而不捨的努力。

5:喜愛珠飾的女性不分國籍。(楊永山)
淡水珠適合食用、擦用,海水珠適作飾物
養珠的用途一般可分藥用及裝飾兩種。淡水珠因採「無核法」,體積、形狀不定,養珠內無「異物」(用的是貝類細胞)、成分較純,因此適合磨粉入藥或制面霜。海水珠內裹人造珠,真珠層較薄,硬度高、形狀圓,多作裝飾品。
真珠自古以來就是漢方裡的高貴藥材。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真珠能祛痰拔毒、收口生肌、治驚熱痘疔、下死胎胞衣,塗面好顏色、點目去翳膜、綿裹塞耳治聾……」
時至今日,真珠成分所含的碳酸鈣、蛋白質及有機質,已在臨床上被肯定對治療小孩官能性疾病,如幼兒驚厥過度、睡眠易驚易醒、啼哭不休、食慾不振等症,十分有效。
真珠粉亦能治咽喉不爽。中醫師常用真珠、牛黃、青黛磨粉治療喉痛聲啞。用真珠粉敷治久潰不愈的瘡傷,亦能加速傷口痊癒。

養珠可鑲製成項鍊、別針、手鐲、戒指、耳環等飾品。(楊永山)
市售真珠面霜多未摻用真珠粉
民間相傳真珠粉有潤膚、美容的功效。時下坊間也賣有真珠粉、真珠膏等化妝品。
台大醫學院藥學系教授陳瓊雪指出,真珠的美容療效,在臨床上未獲證實。由於真珠粉價昂,市售化妝品並未真的摻用,而多在其中添加汞、鉛等成分,短期擦用確會使皮膚轉白,但長期使用後,會使毛孔變粗,並長出雀斑、黑斑。
中藥店賣的真珠價格頗高,上等珠每錢可達一、二千元。判定藥用珠好壞不在大小,而在色澤,顏色溫潤無雜質的才是好珠。本省所產藥用珠,品質甚佳,常是中藥店的搶手貨。
裝飾珠的加工製造,目前因上游養殖業發展尚未成氣候,珠寶業者故未致力配合。養珠業者多揀選上品珠送往日本加工(染色、琢磨、鑲飾)。
消費者在選購養珠時,宜取渾圓、瑩亮、色澤美的,但有些假珠也做得極美,幾可亂真。鑑定的方法,是用牙齒輕輕磨擦珠體,若感覺沙沙澀澀的,即是養珠;若珠體平滑,則為假珠。其次是拿到燈光下檢視,呈透明狀、有氣泡者亦為假珠。
俗話說「人老珠黃」,養珠戴久了,色澤多會轉黃,不再悅目。保養之道,在於少碰水,更不要浸到汗水或肥皂水、清潔劑,勤以乾布擦拭,它的美麗即可維持較久。

6.7:養珠可鑲製成項鍊、別針、手鐲、戒指、耳環等飾品。(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