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熱潮,全球延燒。
南亞古文明一轉身成了高科技人才國度,在大筆熱錢投入、牽動未來產業發展的全方位戰爭中,國內高科技廠商感受最明顯、也最期待的,正是印度高科技人才。
2001年起,政府就訂下加強引進印度人才的政策方向,而原本對於印度人才相對陌生的產業界,在歷經多年的摸索後,如今也準備好要大舉引進。在全世界瘋印度之時,我們應該如何善用這些優質移工?他們又可能對台灣產生何種影響?
初秋的傍晚,台南一處甘蔗園旁的科學園區內,一場嚴肅的會議正在進行。
有著低調灰色外觀的這家藥廠,主要產品以原料藥為主。所謂「原料藥」,就是需要再加工,增加成型物、打錠,或是製成膠囊,才能使用的藥物。
藥廠門口的英文招牌並不起眼,但它的設備投資曾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全面查廠認可,也是區內少數擁有外資股東的公司,作風一向開放。這次,為了開發新藥,他們決定聘請2名懂研發、熟悉製程同時又有管理經驗的研發主管,卻一直沒找到合意人選。

除了美食外,印度紗麗近年也盛行台灣。來自巴基斯坦的台灣女婿葛瑞希(右圖)是全台最主要的紗麗進口商。
萬里徵才
在地球的另一端,跨國人力資源集團萬寶華的加爾各答分公司,前一天才寄出4份「推薦報告」給台灣分公司,對於處理這樣的遠距客戶,他們非常嫻熟,畢竟,面對來自全球的客戶是他們日常的工作。
跟所有偉大的城市一樣,加爾各答有最好的、也有最不堪入目的:市區道路用地只有4%(國際級都會一般水準是20%,可以想見其交通擁擠程度),其紅燈區和泰瑞莎修女的「垂死之家」一樣有名。然而,全世界和台灣正逐漸了解,在這些標誌著落後的標籤外,這裡也出產最好的、令所有企業垂涎的人才。
該市著名的加爾各答大學成立於1857年,向來是印度一級的數理人才庫。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落在該校的拉曼教授身上,是該校輝煌校史中最亮眼的勳章。而今,全球競逐印度人才之際,該校校門更是門庭若市,校友在無數的世界大廠裡位居要津。
「在大家熟知的軟體和數理等領域外,印度供應的人才品項多、品質優,」台灣萬寶華南區辦公室經理李燕華說。憑著跨國人才資料庫,李燕華拍胸脯保證,3個月內若不滿意,她將免費找尋替代人選,直到雙方滿意為止。
研發新藥,報酬高風險也大,動輒長達10年以上的投資回收期,沒有絕佳財力熬不過去,因此,國際藥品開發市場幾乎全是歐美跨國集團的禁臠,人才亦然。
「這種特殊高技術人才集中在歐美,待遇非常高,」李燕華說,「中國大陸也有一些,但台灣藥廠對於大陸同行剽竊智財權和惡性競爭的手法十分忌憚,因此沒有考慮。」
除了歐美、大陸,原料藥業另一個人才庫就是印度。得到李燕華明確的保證後,兩個星期後的會議裡,4份4張A4紙釘成的推薦報告送了進來。除了候選人本身的基本資料外,報告上詳列了:候選人原本任職的公司,包括這家公司在印度或其他國家的規模、候選人的直屬主管資料、在公司不同職位的主要成就以及貢獻度;此外,是否有領導經驗?帶過多少人?目前待遇與期望待遇?個性描述?如果來台是否攜帶家眷?也都在報告中詳細列出。
「他們還會詳列推薦這個人的主要理由,」藥廠人事主管透露,「甚至連英語口音標不標準都列入。」看到了推薦報告,延宕已久的研發主管招聘案終於可望落幕。
「等人過來後,還要辦個講習,讓即將有印度主管的本國員工能對對方的文化有更進一步了解,」李燕華說。
英語很關鍵,印度人才的英語能力是各國敢於進用的原因之一,而隨著印度人才湧入國內職場,印度腔調的英語也日趨流行。
「除了把人請過來,還有許多案例是把工作丟過去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道說,台灣科技廠商一方面大量引進印度人才,另外一方面也有許多程式研發工作外包到印度,包括明基等資訊大廠都將部份的軟體設計工作,委託給當地的外包公司。
這是典型全球競爭浪潮下的「工作大搬家」的過程,差別只在於是換個地點(把工作外包到印度)還是換執行者(引進印度移工)。在過去的幾年內,「一覺醒來,工作就不見了」的焦慮全世界蔓延,如果說,1980年代末期台灣開始進用藍領外勞,標誌著台灣民生富裕後,製造業大量缺工的事實;此次,以印度為首的大量白領湧入,又意味著什麼?
牽動這一場變化的起點,在2001年。

伴隨著印度人才大舉進入,在台北和新竹市區也大吹印度餐飲風,以往少見的烤餅和坦都爐大大風行。圖為榮獲今年中華民國優良食品金牌獎的「安里家印度美食坊」。
硬體+軟體﹦?
作為全世界半導體代工產業和資訊硬體製造業大國,台灣軟體產業並不發達;相對的,早在「金磚四國」還未喊的震天價響前,印度早已悄悄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軟體代工國稱號。在這樣的互補背景下,主導國內科技發展策略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在2001年首次宣示,將協助國內科技產業引進印度人才,希望「軟硬兼施」,創造產業新機。
此後5年,印度在台白領人數年年上升,根據核發外籍移工簽證的勞委會職訓局的統計,到今年9月為止,國內已有733名印度籍專業技術人士,成了近年成長最快的白領專技人士來源國。
再看國內學術研究單位,印度人才的比例更是驚人:國科會每年固定全球開放徵才的博士後研究贊助,300個名額當中,印度就佔去了一半;這些人大多分布在中研院、資策會、工研院和台大、清華、交大等頂尖大學中。
「如果把這些人全部聚在一起,大概就可以拼湊出台灣現階段科技發展的面貌了,」國科會負責國際合作的一位官員開玩笑說。

印度人才好用,不分產業和學界。智邦與中研院原分所是國內最早使用印度人才的單位。
業界帶頭
印度人才好不好用?產業界評價如何?實際招募人才的管理幹部最清楚。
七年多前,網路設備大廠的智邦科技透過印度當地人力仲介公司尋覓人才。這批最早進軍國內企業的生力軍人數不多,僅有6人,被安排在智邦的軟體和測試部門。
「當時台灣對於印度了解有限,在缺乏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我們對印度風俗、學制、學校好壞完全陌生,一切都是邊做邊摸索,」智邦科技協理翁陸峰舉例,印度學制的大學等於台灣專科學歷,若要找到等同於台灣的大學程度人才,還得有工作1~2年的經驗才行。
「此外,招募容易忽略的盲點常出現在文化面,」翁陸峰舉例,如在印度特殊的「種姓制度」,階級較高的人往往會拒絕跟階級落差太大的人一起共事,甚至不願一起用餐、同寢,「因此企業在招募印度人才時,應事先了解人才的階級背景,並尊重他們的社會制度。」從早期的6人,到現在智邦的印度同仁已增加到10人,而這群被定位為「技術」本位的印度工程師中,也曾有人坐上了課長或是研發經理等主管職位。
「為何引進印度人才?最主要是國內資訊人才來源始終不足,到處都在搶人,」翁陸峰說,「再加上印度人才引進成本較低,最早大概只有本地工程師的一半。事實上,除了印度籍,我們也曾引進俄羅斯籍的工程師。」
在智邦等企業首開風氣後,台積電、旺宏等大廠,近年也都陸續加入進用印度人才的行列。新竹科學園區內的科技廠商,招聘印度人才的定位非常清楚:短期性或是專案導向的技術人才。「國內龍頭大廠向來只用台、清、交等大學的學生;使用國外人才時,他們也一定只找能力相符的,」翁陸峰說。
「印度人才的工作態度都很嚴謹,穩定性也不錯,的確呈現出舉世認同的品質優勢,」竹科一位人事主管透露,「但國內廠商深怕員工反彈,不敢大張旗鼓,一次引進太多人。」
政策推動與業界需求一拍即合之下,環顧國內電腦、半導體,到光電、通訊、工程顧問設計等產業,進用印度人才的趨勢明顯,「這些產業內的工程師,包括軟體、韌體(把程式燒在IC裡,既不算硬體,又不軟體,性質穩固,所以稱為韌體)、研發、設計和測試工程師,都極可能由印度人來做,」馬道表示。
事實上,雖然全印度10億人口中文盲不少,這個南亞的古文明巨人近年卻在科技產業和學術領域大放異彩。包括加爾各答大學在內,由英國人奠基的高等教育體系在複合型多學科教育下,不但具備與世界接軌的英語能力、令人豎起大拇指的科技強度,「跟他們聊聊哲學、史地和文化,也往往頭頭是道,」馬道說。

推力與拉力
「印度人才好用,當然不是突然變出來的,」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研究所研究員陳貴賢說,原分所十幾年來陸續進用了超過70位印度研究學人,是學術圈內印度人才的大本營。現在,陳貴賢以及和他一起主持實驗的太太──台大凝態中心林麗瓊教授,每次到印度開會,總不忘來場「原分所之友」聚餐,一拉就是一大票。
陳貴賢的實驗室聚焦在新薄膜材料的製程與生長機制,研究團隊的人才來自物理、化學、電機、材料等領域。現有的50人團隊中,就有包括博士後研究、研究生和研究助理共6位印度籍人才,團隊每週的會議,用的也是各種腔調不一的英語。
坐在大批台灣研究人才中,專長是物理的甘古力來台已4年,他畢業自加爾各答大學,博士學位則來自更尖端的印度科學培訓協會,「目前在台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協會』畢業生就有6人,」甘古力說。
從加爾各答大學到「印度科學培訓協會」,原分所多年來發展出龐大的印度人脈系統,有點像是另類的校友會,確保了人才供應品質。
「我之前對台灣的了解不多,但透過同校畢業的加爾各答同鄉、目前在中興大學任教的薛特推薦,我知道這邊的環境沒有問題,」出身小康家庭、自稱很「戀家」的甘古力把中研院原分所的實驗室當做家,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下了班也經常和實驗室同仁「和」在一塊兒,一起看他難得看的台灣電視──王建民的棒球賽。
「台灣生活很棒、很方便,如果真要抱怨,就是同仁的英語實在不怎麼樣,」 對於台灣適應良好的他說, 「我跟他們談話時怕他們聽不懂,都只用現在式,不敢用過去式。前些日子到美國開會,我才發現自己的英語變差了。」
菜英文、破英文,不同的國籍、膚色和腔調,在全球人才自由流動的今日,顯得不足為道;事實上,「對於需要機會的求職者而言,企業的國籍也不是重點,」擎願科技前任研發主任Ari Bhat說。

伴隨著印度人才大舉進入,在台北和新竹市區也大吹印度餐飲風,以往少見的烤餅和坦都爐大大風行。圖為榮獲今年中華民國優良食品金牌獎的「安里家印度美食坊」。
是的,揀到籃裡就是菜!
總部設在台北縣三重、專注於開發手機及電信業者使用的服務,3年前Bhat加入擎願科技時,是公司國際團隊中唯一的印度人才,他隻手帶起公司的軟體研發工作。今年初,擎願科技再次入圍號稱「矽谷創業家聖經」的Red Herring雜誌評選之「亞洲100」新創公司,是入圍的5家台灣廠商中唯一的軟體公司,Bhat居功厥偉。
「找個好公司,跟著公司一起成長,」隨著擎願的發展,Bhat年中如願調往北京分公司,主導該公司在中國地區的發展計畫。
中經院研究員馬道近日完成了國內最大型的印度人才調查,「我們想知道他們來台之前做些什麼?在台灣又做什麼?在台灣發展的生涯目標為何?對台灣環境的看法?作為日後招攬印度人才參考。」
「很多人以為進用印度人成本比較低,但我們的調查顯示已非如此,」馬道指出,以軟體設計人才為例,印度剛畢業的人才在當地的待遇約在2萬2,000到2萬7,000元台幣之間;工作3到4年則跳到4萬元;至於中階主管,月薪少說也有5萬5,000台幣,「考量當地較低的物價,台灣的薪水並沒有優勢!而從廠商的角度來看,『節省人事成本』也已不再是使用印度人才的最主要誘因。」
以「人才向上流動」的觀點,印度工程師應聘時,首選仍是美國、英國兩大英語系國家,除了薪資差距明顯外(以軟體人才為例,初出校門的工程師在台灣薪水大概只有美國的1/2),英美與印度同為英語系國家、生活環境良好、長期居留甚至辦移民的法規較台灣寬鬆,自行創業機會又多,吸引力更大。以最負盛名的「印度科技研究所」為例,其包括昇陽公司創辦人科斯拉在內的廣大校友,最愛前往的國家就是美國。根據印度財經報紙「印度經濟時報」估計,總數大約17.5萬名的該校畢業生當中,在美國工作的就佔了3.5萬名。
話雖如此,正如2001年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政策說帖所指出,台灣仍有其吸引力,「以台灣硬體製造搭配印度軟體,可以創造雙贏。同樣的,許多印度高科技人才來台工作,也是看中台灣原有的硬體製造業經驗,配合自己的軟體實力,可為未來事業發展打下基礎,」馬道說,也有部分印度工程師抱持出國「過水」4~5年,回國即能水漲船高的心態來台,但即使是這類,工作表現也依舊亮眼。
「我們想用印度人才增加台灣的產業競爭力,他們也懂得利用台灣優勢、吸取台灣經驗,好好練功!」馬道說。

從投資到人才,印度熱全球延燒,無法自外於這股熱潮的台灣,也得學習以全新角度認識這個古文明。圖為著名的泰姬瑪哈陵一景合成圖。
白領危機?
展望未來,科技顧問組今年初的調查報告明白指出,2006至2008年間,台灣在半導體、影像顯示、通訊、數位內容、生技、資訊服務等領域的新增職能缺口,將高達2萬4,870人。
今年10月,馬道以及科技顧問組帶領著台灣徵才團直搗印度,這次他們瞄準的就是全球企業徵才的兵家必爭之地、畢業生剛出校門就被微軟、英特爾等IT大廠直接接走的「印度科技研究所」(ITT)。
「根據ITT的說法,台灣以國家領銜出馬,帶領企業整團來徵才,是校史上的第一次,」馬道笑道,從年初開始,他和國科會國際合作處的印度組就積極奔走,促成這項計畫,馬道本人更是一年內3度前往印度,足跡遍及南部科技大城班加洛、清奈和北部的首都新德里等地。
「一如我們對對方了解有限,他們除了對台灣的各項IT產業有所耳聞外,整體的了解也並不多,」馬道說,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在增進雙方的了解。
未來,這種以政府力量,協助企業自印度延攬人才來台工作管道,將會成為常態。

除了美食外,印度紗麗近年也盛行台灣。來自巴基斯坦的台灣女婿葛瑞希(右圖)是全台最主要的紗麗進口商。
天下良材盡為我用
不過,印度人才全球搶,10月這場由竹科管理局局長李界木親自領軍的徵才大戲能夠發揮多少作用?存疑者不少。
「台灣廠商如果還抱著舊觀念,想用便宜的C級價格去徵才,那你肯定搶不到第一流A級人才,」智邦協理翁陸峰說。
事實上,印度人在地就業薪資與台灣日漸拉近的同時,目前看似高階人力充沛的印度,其資訊領域也將在2009年之前,面臨人力短缺。
「比起把人找過來,我比較看好這次計畫中的另一部分──把工作丟過去,」翁陸峰說的坦率,這包括所謂的「知識處理外包」、「專案外包」等合作方式。
「找人過來後,不是只有付薪水的問題而已,」馬道也同意,「包括協助他們在台灣的生活,同仁之間的文化差異、語言溝通在內的管理成本若都算下去,企業並不覺得請印度人比較划算。」
那麼,在國內高科技人才缺口持續擴大的同時,應如何善用印度人力?「就是把台灣現有的工作丟過去,總部只要做好遠距管理,」翁陸峰說,「這樣的管理雖然看不到人,但是看得到產出,這是世界的潮流。」

伴隨著印度人才大舉進入,在台北和新竹市區也大吹印度餐飲風,以往少見的烤餅和坦都爐大大風行。圖為榮獲今年中華民國優良食品金牌獎的「安里家印度美食坊」。
誰的工作?誰的未來?
全天下皆是市場,全世界英才皆為我用,在印度白領移工數大增,同時帶動台北和新竹都會人口大啖印度菜的同時,如何與這股印度風共存共榮,在照顧產業需求外,也兼顧科技人才延攬策略的精神,並保障本地科技人才的機會?
包括政務委員林逢慶在內的官、學代表,對於企業的印度人才熱提出了警言,認為仰賴印度人才與培養本地人才必需齊頭並進,不可偏廢。林逢慶主張,一向仰賴學界提供現成人才的國內各企業,未來應主動擔負起在職場中培養人才的責任,才能在全球人才荒的今日「提早預約人才,確保競爭優勢。」
印度熱,世界燒,熱潮總有過去的一刻,而其背後深刻的問題,更值得長期關注。

印度人才好用,不分產業和學界。智邦與中研院原分所是國內最早使用印度人才的單位。

電車、人力車、汽車與行人交錯而過,昔日的加爾各答淳樸悠閒,如今卻是全球產、學界矚目的高級人才庫。

以待遇和生活環境論,作為全球科技心臟地帶的美國矽谷自然是印度高級人才首選。左、右圖為自矽谷甲骨文總部和思科總部下班的印度工程師。

除了美食外,印度紗麗近年也盛行台灣。來自巴基斯坦的台灣女婿葛瑞希(右圖)是全台最主要的紗麗進口商。

伴隨著印度人才大舉進入,在台北和新竹市區也大吹印度餐飲風,以往少見的烤餅和坦都爐大大風行。圖為榮獲今年中華民國優良食品金牌獎的「安里家印度美食坊」。

伴隨著印度人才大舉進入,在台北和新竹市區也大吹印度餐飲風,以往少見的烤餅和坦都爐大大風行。圖為榮獲今年中華民國優良食品金牌獎的「安里家印度美食坊」。



以待遇和生活環境論,作為全球科技心臟地帶的美國矽谷自然是印度高級人才首選。左、右圖為自矽谷甲骨文總部和思科總部下班的印度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