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台中高鐵車站十來分鐘的車程,座落在一排民宅裡的洪易工作室,頂樓一隻高達2公尺、色彩鮮艷無比、貌似蜘蛛模樣的繽紛創作,遠遠就擄獲過往人們的目光。
一如以往,洪易擅長以動物為主題,充滿童趣、色彩亮麗創作的作品,向來是人潮裡的吸睛焦點。今年4月,洪易動員十多位員工、帶著4大箱貨櫃、近40件大型雕塑來到美國舊金山舉辦個展,成為第一位踏上舊金山市政中心展出的台灣藝術家。繼2013年前進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後,這是洪易藝術生涯中規模最大的海外個展。
隨著能見度大增,他筆下的夢想藍圖越畫越多,指著幾天前隨筆畫下的駱駝圖樣,洪易說,「先準備好,說不定哪天我的作品將前進中東杜拜呀!」
洪易踏上藝術之路十多年來,作品已深入台灣各個角落,2009年仁愛圓環富邦企業大樓外牆的「微笑貓」、2014年桃園地景藝術節上的「奔跑兔」、「大旺狗」、「愛心蝸牛」與今年年初在新光三越百貨的「羊年藝術雕塑展」……,都是他的創作。
沒有曲高和寡的創作技法、不說艱澀難懂的美學理論,洪易創作繽紛的可愛風格,每次展出都吸引大批民眾搶著合影留念。「希望每樣繽紛美麗的作品,都能讓人觀賞後,心裡也留下正面的能量。」洪易說。
非典型藝術之路
雖然畢業自明道中學美工科,但比起其他藝術創作者,洪易身上卻充滿了「非典型色彩」。
台中烏日長大的他,畫筆只是童年玩樂之外,偶爾拿起塗塗抹抹的樂趣之一,但或許是比起同輩小孩多出丁點的藝術天賦,洪易國小時不但進入美術班就讀,更常是班上設計教室壁報的不二人選。兒時的繪畫經驗,更促成他後來報考明道中學美工科。一度萌生成為藝術家的念頭,甚至讓洪易提前入伍,為的是退伍身分能夠為報考藝術科系加分增加上榜機會。
然而,走上藝術之路的夢想沒有如願,他幾經考量,在最後一刻選擇放棄,成為水床銷售業務員、室內設計人員,甚至跑到建築工地做監工。
1990年代泡沫餐飲當紅時,洪易又轉行開起泡沫紅茶店,並以每年一家新店的速度,連續開了「藝術新樂園複合餐飲」、「香蕉新樂園」、「黑貓俱樂部」、「阿荳原始茶店」……。極盛時期,洪易是9家餐飲店的老闆。工作看似離藝術越來越遠,但店裡的裝潢都是洪易為了滿足創作慾下的畫作。「裡頭塗滿顏色、各種圖畫,很瘋狂吶!」洪易說。一幅幅飽含能量的創作,其實都是洪易對於台灣主流環境的無聲抗議。
洪易表示,過去台灣的藝術圈講究正統技法、傳統科班訓練,藝術美學的評價往往受制於這套原則。他記得在學生時代,有回畫作就因大膽的畫風有違傳統技法,而被老師評為低分。因此,在當時藝術圈仍重視科班訓練的風氣下,洪易的作品每每難以獲得青睞。有回他和幾位好友同時投件參加藝廊新銳藝術家選拔,最終也因少了專業的科班資歷而敗下陣來。
心中憤憤不平的洪易,一氣之下,乾脆和兩位藝術家朋友籌資新台幣100萬元,在台中國立美術館旁,開設一家「X世代台灣私立美術館」,展出自己和朋友的作品。9個月的時間,畫廊只辦了3場展覽,「不過結束後,錢也燒光了。」洪易說。
藝術夢難圓,投入10年的餐飲事業,也在此時因為經營不善結束。「講白了,就是生意失敗,一切都沒了。」站在人生谷底的他,選擇回到創作,讓自己的生命重新開始。
回歸創作,生命重新開始
2000年,在文建會(現升格為文化部)的輔導下,台中火車站後方的鐵道藝術村20號倉庫正在徵選駐村藝術家,洪易在朋友的建議下嘗試遞件,竟然幸運入選。如今再看這段人生的轉折,洪易雲淡風輕地說,「或許是老天在告訴我,藝術創作才是我本來的位置。」
首次以創作者的身分生活,洪易坦言並不太習慣。以往因為店裡大膽新潮的創作風格,常常吸引來他口中所說「怪怪」的人們,充滿想法的年輕人和藝術創作者全是店裡常見的座上賓。聊天之餘,洪易對藝術家埋首創作、與世隔絕的生活型態並不陌生。
不過,等到真正成為藝術家的這天到來,洪易不僅得重新適應,還得克服長久以來學歷不如人的心理障礙。「雖然學歷不代表藝術成就,但看到同期進駐的藝術家,就有六、七位頭頂碩博士光環,還是不免有點壓力。」洪易說。
心裡的不安猶疑,直到一位台中收藏家特地登門造訪,表示有意收購他的作品後,才漸漸獲得釋放。「證明有人願意肯定你的作品。」洪易說。僅管創作得到賞識,但駐村生活極為辛苦,收入又非常不穩定,3年來只賣出了2件作品。在創作外,洪易腦裡想的就是積極找尋曝光、合作機會,向外界推薦自己。
跨入立體雕塑,確立風格
2004年鐵道藝術村駐村合約到期後,他租下朴子火車站一處倉庫作為工作室,此時洪易也開始挑戰難度更高、成本高昂的立體雕塑。洪易表示,當時的創作氛圍開放自由、百花齊放,藝術家們紛紛打破過往形式與主題,推出新作。喜歡給自己出難題的洪易,也決定跳脫平面創作的領域,延伸至立體雕塑。
洪易表示,平面創作成本頂多數千元,但立體雕塑除因創作媒材不同,必須委請工廠開模製作,更是增加費用。因此,不是所有的創作者都有能力、成本投入。一如年輕時的冒險與豪氣,為了打破創作的框架,洪易決定跨入立體雕塑領域,從便宜的黏土開始,挑戰不銹鋼、鋼板等材質。「沒辦法,我就是喜歡給自己出功課。」他說。
自2004年後,洪易的作品大量出現立體雕刻,而此時他開始與企業合作展出的模式,促使他在隨後2年逐漸擺脫創作初期的生澀,奠定了後來的風格。
曾委託洪易設計出「一杯子的祝福」、「大貓」等多項大型公共雕塑作品的富邦藝術基金會,是他第一個企業客戶。洪易表示,這樁藝術合作案,富邦原來找的是同樣駐村的藝術家朋友。由於對方沒有意願,才轉介到他的手中。作品透過與政府部門、企業合作在公共空間大量曝光後,意外受到好評,洪易開始為外界認識。
2013年,洪易的創作成就再上一層。他獲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之邀,帶著數十件作品前往進行「動物派對」展覽,這是繼18年前朱銘獲邀後,台灣第2位在雕刻之森展出作品的藝術家。對洪易來說,能獲得行事高標準的日方邀請,無疑是莫大的肯定。
不晚的藝術起步,10年累積創作能量
儘管比起其他藝術家,洪易的創作路走的崎嶇曲折,卻始終未悖離熱愛藝術的初衷。他不後悔30歲才走上藝術創作的決定,「若沒有前10年在社會的打滾歷練,絕不會有後來的創作能量。」他說。
綜觀洪易早年的創作以至今日的大型作品,多重、繁複線條構成的視覺表現,一以貫之出現在他每樣作品中,成為洪易最鮮明的標誌風格。而如此的創作手法,正是洪易在社會打滾10年,藉著藝術展現對人們、對社會的認識觀。
洪易表示,出社會後,因為工作關係,必須和工人「搏暖」打交道;作生意時,更時常需要與五湖四海的人來往。多年下來,練就他獨到的觀察力。因此繁複重疊的線條,是他表現「人性是複雜的,社會是繁複的,人人都是個小宇宙」概念下的創作呈現。
另方面,洪易也希望藉著創作傳遞出東方社會繁複、感性的文化特質。他表示,西方經過多年發展,已走到現代主義洗練、極簡風格的理性階段。對比之下,東方社會裡講究長幼應對進退、禮尚往來的人際互動,則依然處處存在繁複的一面。
在作品裡處處可見顏色對比強烈、色彩繽紛的處理,更是洪易汲取生活周遭而來的創意。像是不少作品的大膽配色,就是洪易取材自廟宇建築的巧思。洪易表示,靈感來源常常出自周遭生活不經意觀察到的細節。因此,時至今日,他依然保有年輕時候養成隨身攜帶畫冊的習慣,走到哪、畫到哪。「有時候回頭翻翻過往的隨筆,就能激盪出許多創作想法。」洪易說。
一路走來,屢屢擺脫框架,總愛不按牌理出牌的洪易,一頭馬尾的形象,和大家印象中藝術家的樣子大相逕庭。洪易笑言,粗獷的外在形象或許正是掩護自己內心感性、浪漫的最佳保護罩。
他透露,自己本名是「洪溢」,有回他向算命師父卜卦算命,對方一見他就打趣笑他個性豪爽浪漫,不僅像是一杯裝著水的水杯,時常將福份、幫助外溢給別人,豪爽的他還可能把裝著水的杯子,連杯帶水地一併送給朋友。心服之餘,似乎也應證洪易一路走來的處事作風。
登上國際舞台後,洪易心中還有一個夢。近年來,他在創作之外,經常在台灣尋覓空間地點,希望打造出「洪易園區」,將創作多年來累積的作品,一次呈現在大眾眼前。「有了這個園區,作品不會在散落各地,民眾就能一次觀賞我的創作。」猶如高掛在工作室一幅幅紀錄創作軌跡的畫作,這回不用畫筆,洪易已在腦海中,替未來畫下繽紛美麗的藝術藍圖。

洪易以不按牌理出牌的非典型創作風格,帶來色彩 繽紛、充滿童趣的藝術作品。(林格立攝)

繼18年前朱銘獲邀展出後,洪易成為日本雕刻之 森美術館邀請的第2位台灣雕塑藝術家,在國際發 光發亮。

「希望帶給人們快樂的感受」是洪易藉著創作想向人們傳達出的信念。

洪易作品在全台各個 角落處處可見,作品 鮮明的可愛圖樣,每 每吸引過往路人的矚 目。圖為洪易在新光 三越百貨主題展「馬 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