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風練勁旅」,景氣寒冬,正是企業練兵的時機。在等待春燕飛來前,企業更引領期盼的訊息是──台灣下一世代產業的藍圖。
過去,台灣將大部分的雞蛋放在資訊、電子產業的「代工」籃子裡,一旦歐美市場得到食慾不振的重症時,台灣產業也只好跟著餓肚子。
這次長期調養,不少人開出了「擺脫出口、擴大內需」的新藥方。但台灣能夠失去「代工」產業嗎?「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台灣產業,該何去何從?
為鼓勵被迫休無薪假的科技人,利用人生難得的空檔「進廠檢修」,勞委會於2月初推出了補助企業的「立即充電」,與補助勞工的「充電加值」計畫。
「立即充電」指的是,只要員工人數在200人以上的大企業,於今年辦訓,政府就全額補助訓練經費,最高190萬元;200人以下的製造業與50人以下的服務業,則最高補助95萬元。課程規劃分為勞資關係、勞工紓壓與共同核心職能等3大塊。
此外,勞工若趁無薪假時參加公司的進修計畫,也有實質好處,放假時數達到兩週16小時以上的勞工,只要參訓,政府就一小時補貼100元,每月最高可請領一萬元。

(左)友達光電啟動「綠色承諾」方案,將綠色觀念導入於面板設計中;必翔公司(右)研發出電動車鐵鋰電池,兩者都是台灣發展綠色產業的優勢。
企業不裁員,政府補薪資
勞委會統計,國內200人以上的企業約有17.8%實施「無薪休假」,影響人數約20.2萬人。
「立即充電」的目標為補助800家企業辦訓,至3月23日已有806家來申請,雖然已完成勞委會預期目標,但相較於國內115萬家企業來說,仍是滄海一粟。
勞委會的調查顯示,國內辦過訓練的企業只佔13.6%,每年平均經費僅9.7萬元。其中500人以上的大企業,90%辦過訓練,平均經費達512萬元;但29人以下的小企業則只有12.2%辦過訓練,平均經費3.7萬元,落差甚大。
中小企業不辦訓的原因,竟然有超過一半表示「沒有需要」。為何企業對辦訓如此不熱中?
以「充電加值」計畫來說,有科技公司反映,申請條件很嚴格,勞委會規定企業必須在辦訓期間維持99%的雇用率,也就是說,裁員比例不得超過1%,這對製造業來說,有點不切實際。即使像企業模範生台積電,在景氣正常時,雇用率也大約在95%-97%,何況現在是景氣谷底?
「這是藉訓練之名,行薪資補貼之實,」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說,「充電加值」計畫立意良善,但落實執行時卻有補貼不公平、定位不清楚的爭議。基本上勞工要得到補助的前提,是所屬企業必須辦訓,但什麼樣的企業有能力辦訓?自然多是大企業,至於小型或微型企業的勞工,因公司沒有人力或財力辦訓,就得不到補助,對平均薪資與就業競爭力都低於大企業的小企業勞工而言,等於是雙重弱勢。
「『充電加值』以『薪資補貼為主,技能提升為輔』;『立即充電』則希望企業不要裁員,達到穩定雇用的目的,畢竟將來景氣回春或產業升級,仍然要靠這些員工,一旦裁撤過度,可能要花更多成本訓練新人。」勞委會職訓局長陳益民表示,政府補助企業訓練,必須考慮資源運用的最大效益,中大型企業員工多、牽連廣,因此比較有機會成為政府扶助的優先對象。景氣好時,企業訂單滿載,勞工拚命加班,沒時間培訓;如今趁景氣不佳時練功,勞資雙方都可放慢腳步,訓練的效果也比較好。

(友達光電提供)
新能源、新商機
國內中小企業主對人才培育的觀念有待提升,但辛炳隆認為,「企業辦訓往往有特定目標,不外是為了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了解新趨勢、儲備長期幹部,或者因應未來的組織變革等。現在是未來前景不明,企業會有『不知道要訓練什麼?』的疑惑。」
當然,每種產業、每家企業的展望不同,落差極大,然而,不少學者認為,一些全球共同的趨勢已經浮現,跟著新趨勢前進,在新領域中尋求適合自己的價值鏈缺口切入,「錢」景應該比較光明。
第一大趨勢,首推「綠色產業」。除了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月24日對國會演說時提及,要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清潔煤炭及高效省能的汽車外,3月初,馬英九總統提出的6大明日產業──綠色能源、觀光旅遊、醫療照顧、生物科技、文化創意、精緻農業中,綠能也佔有重要地位。
經建會副主委單驥分析,綠能產業是未來趨勢,台灣一定要投入,政府會先務實評估現有的自然條件,例如風力、海洋溫差、電動車、太陽能等,了解其潛力與限制,再集中資源輔導。
以綠能中的太陽能光電為例,將是台灣的優勢,台灣生產的矽晶太陽能電池,2008年產值已逼近千億台幣,佔全球16.7%,很有潛力。
但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也指出,台灣生產的大多是一片片電池,至於以電池組裝而成的模組、或集結眾多模組而形成的系統,在國際上仍銷售不多。大規模太陽能電池集結所形成的系統,需要靠聯結與傳輸技術,台灣業者其實不缺技術,但欠缺承包施工、實際操作的練兵場,因此很難在國際上搶到標案。
朱敬一建議,不妨選在陽光燦爛、平坦開闊的澎湖,讓業者實地演練。即使將來澎湖真的成為博奕島,也可以在賭場的屋頂與帷幕牆上,規劃成太陽能發電系統,成為獨樹一格的「太陽能系統賭場」。

(薛繼光攝)
一場產業淘汰賽
經濟變局、產業洗牌中,明日產業的藍圖固然重要,然而,無論是政府規劃新願景、或是企業轉換跑道跨入布局時,都切忌操之過急。
工研院長李鍾熙為文指出,近幾年民間業者一窩蜂投資興建太陽能廠的現象,讓他很憂心。因為太陽能發電成本是傳統石化燃料發電的2-3倍,迄今各國市場仍仰賴政府補貼,如果台灣業者太過心急,大舉投資建廠,一旦供需失衡,恐怕還沒賺到錢,又會重蹈當年D-RAM投資過熱、競相削價,以致大家都血本無歸的挫敗下場。
李鍾熙認為,台灣企業發展太陽能產業的步驟應是,先投入研發,除了掌握核心技術,著力於製程和電能轉換效率改善,還要有長遠的研發策略,例如開發薄膜太陽能(利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式,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成本較低)、有機太陽光電(利用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傳導特性,將光源沉積在玻璃基板上)等先進技術,以期在未來的全球技術專利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綠能不僅是新興的明日產業,許多人也把它視為解決國內產業燙手山芋──D-RAM沈痾的一帖良方。
D-RAM在台灣發展20年,產值高佔全球20%,僅次於韓國,去年受到景氣循環與金融海嘯的雙風暴衝擊後,國人才發現D-RAM產業亮麗的外表下,內在竟如此空洞不堪一擊,因為只要半導體製程年年改變,無技術自主能力的台灣D-RAM業者就要向國外技術母廠繳交龐大的技轉金,如今需求衰退後落得彈盡糧絕。估計茂德、力晶等6家廠商,負債金額高達3,000億元,只好向政府尋求紓困。
經過思考,依「救產業,不救企業」的原則,經濟部決定投資300億元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由聯電榮譽董事長宣明智擔任籌備小組召集人,希望透過與美、日大廠移轉技術成功,讓D-RAM產業重新在國內生根,以脫離長期以來為人「代工」作嫁的命運。
而這6家債務龐大的廠商,是否有新出路呢?專家建議,由於太陽能光電的製程技術與D-RAM相近,基板、機台等設備也可以共用,若能引導業者轉向,或者吸收部分失業人力,應是一舉數得的上策。
例如原為D-RAM供應商的茂矽電子在2006年啟動「5年轉型計畫」,第二年即快速完成太陽能生產線並展開量產,不但走出D-RAM紅海競爭,也為茂矽增添成長新動力。

(左)友達光電啟動「綠色承諾」方案,將綠色觀念導入於面板設計中;必翔公司(右)研發出電動車鐵鋰電池,兩者都是台灣發展綠色產業的優勢。
製造業走出新局
像茂矽這樣提早佈局未來的企業,國內其實不在少數,其中標榜「從IT走向ET(以服務『能源』和『環境』為取向的科技)」的友達就是一例。
2008年,面板大廠友達光電集團召集了一百多位高階主管,利用3天兩夜時間,腦力激盪未來10年的願景,提出「亮麗創新、曼妙生活」10字箴言,並宣示友達的「綠色承諾」理念,明確訂出2010年將從研發、採購、製造、運輸、服務、回收處理及員工參與等面向,達到「資源回收提高80%、溫室氣體排放降低70%、用水量降低70%」的生態效益指標。
榮獲勞委會2008年「企業人力資源提升計畫」白金牌獎的友達,為凝聚台灣、大陸7個廠區,4萬名員工的共識,自2001年起即透過虛擬的友達學院,規劃出工學、理學、管理、品質、領導、創新等9大課程,為不同階層的員工開辦專業與企業文化課程,總計去年花費3,500萬元的訓練費用,每名員工的平均受訓時間為55小時。
去年底,友達成立了「能源專案室」,利用長期在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的技術基礎,跨入薄膜太陽能技術領域,準備在台中中科園區的新廠區,以實驗性生產線累積實力。
今年3月19日,友達宣布在中科園區的8.5代廠榮獲全球第一座美國綠建築協會頒發的金級認證(全球僅4座廠房得到認證),除了在廠房屋頂上架設17座風力發電組、大面積太陽光電板,並透過熱能、雨水回收及製程用水回收等系統設計,估計每年可省下2.3億度用電,節能成效達21%,具體呼應全球和政府對節能減碳的趨勢。

全球產業大洗牌後,未來產業的趨勢何在?專家一致認為,綠色能源最具潛力,政府也將其列為明日「新」產業。圖為苗栗西濱公路附近的風車景象。
由出口轉回國內
除了綠能產業的潛在商機,其他在馬英九總統名單上的文創、觀光、精緻農業、醫療照顧、生技等,不外希望能扭轉台灣太過依賴出口製造業的慣性,轉向扶植並提升服務業,以刺激、擴大內需市場的規模。
自2001年開始,台灣服務業佔GDP產值一直維持7成左右,已是經濟發展主幹,只是多數服務業仍處於小本經營階段,很少跨出台灣市場、爭取全球認同。然而,服務業的樣貌多元,從批發零售、餐飲、金融保險,到教育、醫療等,為什麼政府獨獨標舉醫療照顧、精緻農業、文化及觀光為「明日產業」?
單驥表示,6大產業並不是為短期促進就業或搶救失業而提出,而是站在現有優勢上,為台灣的中長期產業大戰略鋪路。如果政府再加把勁,例如強化勞動人力資本與競爭力,就能同時在這個關鍵時刻創造就業機會,治標救急與培元固本一起來,更是好事。
然而,單靠台灣2,300萬人口的內需市場,絕對無法撐起目前全球第18大經濟體的規模,因此這些產業雖非以出口為導向,但也要力求「賺外國人的錢」。
單驥以文創產業中的電影為例表示,當初政府為加入GATT(WTO前身)展開協商時,因當時國片發展正值巔峰,無須保護,因此對進口外片配額未做限制,門戶大開,以致日後對國片產生很大排擠;但台灣電視偶像劇
的製作能力,至今仍備受肯定。
例如大陸央視曾買下台灣本土劇《再見阿郎》,引起轟動;去年,長達526集的《意難忘》也在央視熱播,台灣本土劇或偶像劇的版權銷售,在大陸與亞洲其他國家都很有賣相。3月中旬,大陸安利直銷業者搭郵輪來台遊玩,到基隆夜市品嚐小吃時,就嚷著要吃「娃娃煎」,經過翻譯,才知道原來是偶像劇《轉角遇到愛》裡的蚵仔煎。

佔GDP7成的勞力密集服務業,不但是台灣經濟主幹,也可能是解決失業的一帖良方。例如規劃了國際展覽館、商城、農業外銷區、貨運中心的「桃園航空城」,將可創造8萬個工作機會。圖為桃園永儲貨運公司。
高齡社會的內需產業
其次,發展醫療照顧產業的政策思維,也是為了因應台灣老人潮的來臨,又因為其「勞力密集」的特性,也是有效解決就業難題的方法。
台灣老年人口已佔9.70%,預估10年內將達到14%,人口老化的速度僅次於日本。加上家庭結構核心化、生育率降低、婦女就業增加,家庭照顧的功能日益薄弱。估計,國內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慢性精神病患與中重度失能者約為34萬人,對照顧人力的需求相當殷切。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就指出,政府應於此時多培育各類照顧人力,將目前由大約17萬名外籍看護擔任的照顧工作轉手國人,既可提升照顧品質,又能創造就業機會。
不過,辛炳隆則抱持懷疑態度表示,過去5年,各縣市政府委託民間機構培訓出4.4萬名照顧服務員,但最後僅有1.2萬人取得證照、約一萬人投入照顧行業,比例不高,原因就在於雇用本國看護員的薪資需4-6萬元,而外籍看護員只要2萬元,加上照顧工作工時長、勞累辛苦、流動性高,請不起本國看護員的家庭,還是只能依賴外籍看護。
目前政府發展醫療照顧產業的策略是多管齊下,特別是針對那些連外籍看護也請不起,或是由家中女性負責照顧的家庭,由社福、衛生部門提供在宅服務、日間照顧、營養餐飲或喘息服務等,並且補助中重度失能、中低收入戶申請的居家服務費用。
而勞委會也補助各縣市政府負責培訓人力,預計4年內培訓3.2萬人。為鼓勵一般家庭雇用本國照顧員,政府則每月補助一萬元薪資(一年為限),希望透過新人力的培訓與薪資津貼等誘因,逐步以現有的閒置人力來填補照顧人力的缺口。
「海嘯」大變局,讓產業大洗牌,過去我們的眼光總是遙望太平洋彼端的美國市場,但美國經此重挫後,不論景氣回復與否,以往的產業模式均已一去不返,台灣的經濟定位必須重新思考,力求「內外平衡」,以降低全球動盪對台灣的衝擊。創新企業如何在新世紀舞台上開啟新頁,如何救企業也保員工?依靠的仍是多元人才與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