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彰化縣田中鎮的一個山坡上,有幢乳白色平房,四周有寬敞的庭院,院中植有各種花草樹木,環境寧靜幽美,是一個營造甜蜜家庭的好所在。
然而,這幢屋子堛漁a庭卻相當特殊,它的組成份子原來各不相識,是在一個特定的目標下結緣的——「家長」是兩位年輕的未婚女性,「子女」是七個十來歲的男孩。
原來這兒是個「少年之家」,「家」中的孩子是有過犯罪記錄的「畸零兒」。他們如今與具有愛心與耐心的阿姨一起生活,接受開放式的矯治教育。
早晨,天剛濛濛亮,四野傳來幾聲雞啼,又是一天要開始了。這幢白屋裏也發出了聲響,兩位阿姨快手快腳在為孩子們擺早點。差不多就緒時,一位阿姨走向孩子們的臥房,拍拍這,搖搖那的,「起床嘍,快一點,不然會遲到的!」
有的孩子睡眼惺忪地伸個懶腰坐起來了,有的仍沒有動靜,阿姨走過去捏捏他們的腮幫子,並且說:「今天早上有你們最喜歡的菜肉包子喔!」
想必這菜肉包子十分好吃,把瞌睡蟲給趕跑了,他們一一起身,穿衣,疊被,然後去梳洗。
圖1:阿姨帶領孩子信仰基督,圖為他們在飯前禱告。(張良綱)
也求上帝的看顧保守
來到早餐桌上時,一個個已神清氣爽了。桌上擺著熱騰騰的包子和豆漿,但他們並沒有立刻動手,因為阿姨要帶他們謝飯並作早禱,那禱辭是這樣的:「感謝天父賜給我們豐盛的飲食,讓我們吃了得以存活,身體健康。求主不僅賜下食物,也賜給我們智慧和力量,使我們有能力戰勝軟弱和罪惡,並把手中該做的事做好,為主做好的見證……」禱告完畢,接著吃早餐。
當他們吃完早點,幫阿姨把碗碟收進廚房,就趕緊穿外套、戴帽子、背書包……,急著要出門上學了。
七個孩子一起出門,少不得有一番忙亂,阿姨不得不跟在後面又是幫忙又是催趕。好不容易出得門來,一個個回頭對阿姨擺手道再見,小臉上俱是純真的稚情。
孩子們上學後,阿姨仍閒不下來,洗衣、打掃、整理……,總有做不完的家事。似乎僅是轉瞬,一下子就到中午了,阿姨得趕到附近輔育院去拿飯菜,然後到學校給孩子們送午餐。
下午三、四點時,孩子們陸續放學回來,他們回家後,先把分配到的一份整理灑掃工作做完,然後有的寫功課,有的在院子裏騎腳踏車,有的和小狗玩,……和一般孩子的作息沒有兩樣。
晚飯過後,功課沒做完的,就繼續在燈光下用功;功課做完的,就看看電視;阿姨們則檢查他們的課業,指導他們解決疑難問題,並在一旁做些縫縫補補的工作。
洗完澡,上床睡覺時,孩子們和阿姨要在一起做個鄭重的晚禱,年輕的阿姨尤其要把這些孩子交託給上帝,祈求天父看顧保守他們,洗清他們的罪汙,並賜給他們屬靈的智慧,讓他們能好好走人生的道路……。
這些孩子在禱告時虔敬肅穆,實在看不出他們背後都有一長串的犯罪記錄!這樣正常的作息,家庭式的規律生活,良好的起居環境,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是否已能令他們沉靜、安定下來?這樣的寓教誨於生活之中,能收到多少效果?宗教信仰又能幫助他們多少?
圖2:孩子邊作功課,邊聽音樂。(張良綱)
少年之家是新成立的矯治機構
成立「少年之家」是出自法務部長李元簇的構想。他在視察國內少年輔育院時,發現院童的年齡由八歲到十八歲不等,由於年齡懸殊,由兒童到少年到青少年都有,使輔導工作很難進行;又考慮到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心智發育未臻成熟,最需要家庭的關愛,一致化及團體化的感化教育方式較難奏效。因此他指示有關單位籌辦家庭式處遇方式,以彌補輔育院教育的不足。
法務部於民國七十一年修訂「少年事件處理法」時,決定增設「少年之家」,由保護司籌辦,台灣更生保護會(專門協助出獄人就學、就業的機構)負責執行。
為籌辦「少年之家」,保護司司長林榮耀、台北高等法院檢查處首席檢察官兼台灣更生保護會董事長石明江,多次邀集有關學者專家研討,並率團赴日本考察類似機構(教護院)的做法。
研議結果,決定在民國七十二年七月,成立國內第一家「少年之家」,做法是找一幢獨立的住宅,集合八位輔育院的少年,及數位女性擔任輔導工作,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
由女性擔任輔導員的原因,是女性較有耐性且比較細心,能充當母親的角色,彌補院童生長期中欠缺的母愛。除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外,並從中灌輸孩子做人處事的道理,期能改變他們的不良氣質、行為與價值觀,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圖3:阿姨帶孩子去看電影,在回家途中談論電影情節。(張良綱)
輔導人員與院童經審慎選擇
就在尋覓輔導人選時,經常到獄中探望、鼓勵受刑人的更生團契,主動推薦數名女性團員。雖然她們並未受過正規的兒童輔導訓練,但熱誠可感,法務部便欣然接受更生團契的推薦。
八位孩童則分別來自全省三個少年輔育院,挑選的標準是十二歲以下、來自破碎家庭(雙親其中一位或兩位死亡,或離異)、並在院中表現良好,有改過遷善傾向者。在選中八位之後,其中一位在「少年之家」表現不佳,已被送回輔育院,現僅留七名,最近將再補充一名。
地點則選擇彰化少年輔育院大門左前方,佔地六十一坪的原院長宿舍。
法務部保護司林司長指出,居住「少年之家」的兒童,仍處於接受感化教育期間,學校制服、書籍、日常用品、食物等,均比照輔育院學生,由院方負擔,因此少年之家宜設於輔育院附近。
少年之家除前院有紅門白牆外,其餘三面均為矮土牆,門禁一點也不森嚴,是個很「開放」的矯治場所。
圖4:老三裕民最愛狗,還為小狗做了件「衣服」。(張良綱)
體諒孩子們的無知與不幸
負責督導「少年之家」的彰化少年輔育院院長宋白濤指出,這七位小朋友,過去在懵懂無知的情況下,迷迷糊糊地犯了錯,其實他們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且可塑性很強,絕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壞胚子」;只因家庭破碎,或加上父母知識水準不高,沒有得到良好的教養,而致誤入歧途。他們亟需關懷及指引,這也是少年之家想要提供的。
目前負責照顧少年之家孩童的兩位阿姨:吳翠華與翁秀霞,都還待字閨中。
遷入少年之家之初,孩子們對新的生活環境好奇而興奮,也抱著「靜觀其變」的心理,言行都頗守規矩。但當他們發現阿姨都和藹可親時,就開始想要「爬到大人頭上」、不太安份了。
所幸阿姨們也都有「兩把刷子」,很懂得「恩威並施」之道,孩子們漸漸就不再敢搗蛋了。
兩位阿姨認為,孩子之所以會犯錯,主要是因欠缺明確的是非觀念。他們通常出自物質與精神都較貧乏的環境,心理不太平衡,又沒有人教導他們壓抑慾念及謀求滿足之道,於是不明是非、不識好歹、為所欲為,打架、說謊、偷竊……,樣樣都來。
圖5:晚課後,孩子聚在客廳看電視。(張良綱)
教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欲矯正孩子這種偏差心理,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阿姨把行為劃分成三種:一、嚴格禁止的行為,如說謊、打架、偷竊;二、要在特定情況下才能做的行為,如功課做完可以玩耍、看電視,反之則不行;三、一定准許的行為,如休閒時間看童話書、彈風琴等。為讓孩子容易瞭解,分別用「紅燈」、「黃燈」、「綠燈」代表。
教導這群孩子,除了消極禁止他們做某些行為外,當他們有好表現,例如主動幫忙做家事、課業成績有進步……時,也會給予積極鼓勵,像口頭的誇獎或發給糖果、點心及貼紙、畫筆等文具,在賞罰的過程中,使孩子逐漸能分辨出日常行為的是非與善惡。
圖6:老七復興生病了,阿姨帶他到輔育院的醫護室看病。(張良綱)
從養狗中培養責任感
這七個小朋友都有不很愉快的童年,當同齡孩子還依偎在父母懷裡撒嬌時,他們多半已在街上四處遊盪。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與教導,他們也不懂得如何愛人,而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二位阿姨為培養孩子的愛心與責任感,特別讓他們養狗。
這個方法,是吳翠華阿姨在偶然間獲得的靈感。
有一天,不知從何處跑來一隻小黃狗,老三裕民很快便與黃狗玩在一起,並主動為它準備食物。
吳翠華看到此景,知道裕民愛狗,便允許他收容小黃狗。其他兄弟看到裕民有小黃狗為伴,也紛紛要求養狗。不久,後院便有了九條狗。
事實上,孩子們多半是只有五分鐘熱度,或是愛跟小狗玩,卻不懂得善盡主人之責。阿姨教給孩子,每條小狗都是個生命,而生命是應被尊重的;小狗需要有人飼養、照顧,它才能健康長大,並且清潔討喜。養狗時不能光享受和狗兒玩的樂趣,還得善盡責任——餵狗吃東西、幫它們洗澡,否則就不要養。
小朋友在這樣的循循善誘下,慢慢領會了阿姨所說的道理,如今已能盡到小主人之責。同時因為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寵物,在盡責照顧它的過程中,也懂得如何付出愛心。
吳翠華阿姨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曾任基督教勵友中心的榮譽觀護人,有輔導犯罪少年的經驗。而翁秀霞阿姨畢業於實踐家專,到少年之家服務後,惟恐自己在輔導方面的專業知能不足,每週特地抽出一個下午,到西螺浸宣神學院旁聽教育方法。
圖7:孩子喜歡騎單車兜風。(張良綱)
藉上帝的大愛以祛除孩子心中怨懣
翁秀霞談起她的工作:「剛到少年之家時,發現這堛澈臚l性情不太穩定,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點小事就會憤慨或激動老半天。有的還會把牙齒咬得嘎嘎作響,拳頭握得緊緊的,簡直恨不得要『置人於死地』那樣,看了真教人害怕。當時我心中十分納悶,這麼小的孩子,心中怎會有這樣的深仇大恨呢?」
為了要疏導他們胸中的不平之氣,阿姨試著引導他們回顧生長過程中的種種境遇,並給予解析和撫慰,希望他們不要這樣「怨天恨地」。但面對著七個不同的孩子、種種不同的遭遇,在輔導過程中難免有心餘力絀之苦。
由於二位阿姨都是基督徒,就想到了:「在人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於是她們引導孩子認識上帝,期望藉聖靈的力量,來祛除孩子心中的委屈與怨忿,並進一步有屬天的大愛進駐心中,而擁有平寧的心境,好慢慢懂得分辨人間的是非善惡。
上帝果真垂聽了他們的禱告,如今孩子們已相信天地間有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並且無私地愛他們的天父,祂願意聽他們禱告,祂瞭解,祂同情,並願意幫他們解決種種問題。
如今二位阿姨發現,這七位小朋友的性情已穩定、和樂多了,待人接物也有禮貌、懂道理多了。
多方奔走,為孩子申請復學
這七位孩子都在十二歲以下,都是應受國小教育的學齡兒童,兩位督導(即彰化少年輔育院院長宋白濤和彰化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金淵潔)和阿姨,於孩子遷入「少年之家」時,曾為幫他們申請附近東和國小的入學許可而辛苦奔走。
起初,東和國小的校長、老師和學生家長,獲悉七位有犯罪記錄(偷竊、打架、逃家、說謊……)的少年要申請入學,都強烈反對。他們害怕這群孩子到校後會滋生事端,帶壞其他小朋友。
兩位督導和阿姨多次前往東和國小,請求校方給予孩子自新的機會。他們一再向校方說明,住進少年之家的孩子,事先都經過嚴格的挑選,不致惡行太昭彰;而且阿姨一定給予周到而正確的教養,他們只有愈變愈好,不致愈變愈壞。因此請校方本著有教無類的立場,接納他們,讓他們有重新受教育的機會。阿姨並且保證和校方保持密切聯繫,務使「防微杜漸」,不讓孩子有再趨下流的可能性。
東和國小終於接受了少年之家的申請,但另一個問題是:就年齡來看,這些孩子都應上五、六年級了,但因他們從未好好上過學,學業程度和年齡不成比例,只好先給他們做個測驗,各依實際程度分班。目前七兄弟分別就讀於一、二、三年級。
學業成績對他們有特別的意義
孩子們荒廢學業已久,重拾書本自會遇到不少困難。阿姨特別在他們入學前,為他們作課業輔導,以免入學後跟不上,又挫折了學習意願。
第一次月考來臨時,孩子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過去的學習經驗是:反正考不過別人,乾脆放棄;但現在不同了,他們很怕考不好讓阿姨失望,因此事先都向阿姨報備:「阿姨,我以前都只考十幾分,這次只要考及格就算進步了,對不對?」「阿姨,我以前都考六十幾名,這次只要考五十名就可以了,好不好?」
阿姨一面安撫孩子患得患失的心理,一面加強每晚的課業輔導,希望有個好的開始,建立孩子對課業的信心與興趣。
發成績單那天,幾個兄弟放學後,以跑百米的速度奔回家,向阿姨報告好消息。他們的各科成績都在九十分以上,每人在班上都名列前幾名,老三還獲得全班第一名。
吳翠華說,對一般兒童來說,這或許不代表什麼,但對這裏的孩子,卻意義太重大了。過去他們都有一種不如人的自卑感,視「滿堂紅」的成績單為當然,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對上學根本提不起興趣;這次考試證明這些孩子的資質並不差,他們也因而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喜悅。
往後的考試,孩子的成績一直保持中上的水準,當然難免也有人因失常或對某科不感興趣而考得較差,這時阿姨就會加強輔導,以建立他們正確的學習觀念,不能任孩子只對自己喜歡的科目用功。
多方培養能力,以幫助建立自尊與自信
或許是因年齡比同班同學大,理解能力較強,七兄弟的數學成績普遍較同班同學好,但語文程度較差:國語不標準、表達能力也不好。阿姨就在每晚自修時間,要孩子們輪流說故事:可以自己說,也可以照故事書念。幾個月下來,頗有進境。
學校老師起初對少年之家的孩子存有「戒心」,特別注意他們的言行。一段時間後,發現他們並不似想像中那麼壞,也都有心要拉他們一把,常找機會給予鼓勵。例如,老大的老師發現他愛畫畫,也畫得不錯,便推薦他的作品參加校內美術展覽;老四的剪貼作品也常被張貼在班上壁報欄內。
此外,七兄弟中有五位曾被老師選為班長或股長,希望能激發他們「以身作則」的榮譽感。
除了積極輔導課業,期使孩子們在學校中能有好表現外,阿姨特別要教他們認清一個現實,就是:他們固然生長在一個不健全或不幸福的家庭中,父母未能善盡己責,但這是已然的事實,要改變很不容易。唯有自己上進,透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氣質與心境;並透過繼續的教育,使自己將來能在社會上找一個立足點,不僅求得物質生活的無虞,更使自己有能力與智慧,把生活的其他方面處理好,比如建立和樂的家,在家中得到童年時期所缺少的一切,並使子女不致受自己所受過的苦……。
無知的父母也是一種罪惡
雖然孩子都瞭解阿姨對他們所花的心血,他們也都很喜歡阿姨,但母親的分量是誰也替代不了的,他們還是會想家。每當父母來探望時,就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候;其他沒有人來探望的小孩,則會明顯地陷入低落的情緒中。
阿姨把這些都看在眼裡,她們深深體會到,家庭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因此有機會便要呼籲天下為人父母者:當你們沒有決心要好好帶大一個孩子,並對他負責到底時,請千萬別貿然生育;有了孩子,就要好好照顧、教育,以免製造不幸的下一代。
除此之外,兩位阿姨也深知,做事光有愛心還不夠,方法也很重要,但囿於所學,兩人只能在工作中摸索。她倆盼望國內有關犯罪防治或兒童心理輔導的專家學者,能到少年之家與她們共同生活幾天,對輔導方式提供改進的建議,讓她們能將這份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