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企業界已成為喊「狼來了」的孩子?
去年元月,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在四十比一上下盤桓,到了八月,新台幣開始一天升值一分,國內廠商的叫苦聲隨之響起。
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在去年十一月發表的調查報告,業者認為所能忍受的「最高限度」是三十六元對一美元,再升值則會出口困難,企業連垮。
就在廠商的驚呼、政府官員的憂慮聲中,新台幣一路猛漲,去年底衝破三十六元大關,今年四月達三十三元,至七月底已屆三十一元兌一美元;但「沒有看到明顯的倒閉情形」,經建會副主任委員葉萬安坦白表示。
不只如此,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我國對美的貿易順差持續增加,今年上半年達九十四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居美國第二大貿易逆差國,六月份並創下過去一年來的單月最高紀錄。
此外,我國的外匯存底仍在增加,在全世界鬧窮的時候,獨獨我們為錢多傷腦筋;工廠開工率正常、失業率沒有上升……,一切的「經濟體檢」結果都顯示我國經濟健康又強壯。
企業界所說和數據顯示的,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比較接近真實的畫面又是如何?
新台幣應繼續升值?
理論上,當一個國家出口大於進口,就有了錢,經濟力量也強,它的貨幣價值就應比較高;貨幣價值一升高,若再製造相同的產品,由於成本,如所需付的工資高了,就不划算了,因此必須走向生產自動化、製造高附加值的產品,也促成一國的產業升級。相反的,如果該升值的時候沒有升值,就會繼續生產舊的產品,延緩了經濟升級,產生經濟學家所謂的「資源扭曲」情形。
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自民國四十五年「外匯匯率改革方案」實施後,就固定在四十比一,在去年以前,只有小幅波動,一九八○年曾漲到三十六比一,一九八五年又跌回四十元上下。
「匯率應反映一國的經濟力」,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認為,過去新台幣幣值並沒有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調整。去年五月,經濟部次長李模也表示,新台幣應作適度升值。
問題是多少叫「適度」?從我國對美出超仍持續增加的情形看來,新台幣匯率雖然去年八月以來已由四十比一漲到將近三十比一,還是應該繼續升值吧?
答案卻不僅「是」或「不是」這般單純。
誰解了企業的危?
去年八月,新台幣漲幅初起,從一天一分到一天三分,月初依當時匯率估算成本接來的訂單,月底出貨收到的美元,再換回新台幣時已成虧本生意,國內業者驚呼聲此起彼落。
由於我國出口廠商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中央銀行擔心他們受不了匯率升值的衝擊,決定放寬「預售外匯」的條件,允許廠商接到訂單時,把交易額的百分之九十,按遠期匯率賣給央行。從接單到實際收到貨款期間的匯率變化風險,全交給央行。
舉例來說,今年五月底的匯率為卅一.四九;但五月出口的產品很多在去年底就接到訂單,廠商當時就憑單把貨款的百分之九十按遠期匯率賣給央行;而去年十一月底的一百八十天遠期匯率為卅五.四二。
因此,雖然今年五月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已升至卅一元左右,業者做生意時用的匯率卻大多在卅五元左右,真正受到的衝擊,與匯率變化應帶來的有相當差距。(表一)
加上去年新台幣雖然對美元升值,西德馬克升得更多,新台幣對歐洲貨幣相對貶值(表二),我們對歐貿易於是大幅成長;今年上半年韓國因學潮、罷工等造成的不安,使不少訂單轉來我國,因此出口始終暢旺。
繁榮背後的惡性循環
而央行採取的措施,不只解了部分企業之危,也給了投機分子可乘之機。任何人只要弄張假訂單,就可把美金賣給央行,換成新台幣,待新台幣升值再換回美元。「一百萬美元進來,換成新台幣拿去炒股票,炒房地產,賺了錢再換成美金,又賺取匯率差額,一出一進,半年後就變成二百萬帶走」,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分析。
根據統計,央行遠期外匯交易量在今年二月不過七億五千萬美元、三月一躍為卅八億、四月達五十九億。「遠期外匯交易成長幅度這麼大,真的接了這麼多訂單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問題;」一位經濟學家說:「大家都來『吃』央行。」
破財未必能消災。央行吃了虧之後,大量湧進的「熱錢」,又使我國帳面上看來,外匯存底快速增加,從去年年初的二百廿五億美元,年底四百六十三億,到今年八月底達六百廿五億。這也和出口暢旺一樣,成為美國要求新台幣再升值的有力理由。
而新台幣愈升值,引來的熱錢愈多;外匯增加,新台幣再升值……。面對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央銀行終於破釜沈舟,從今年六月一日起將收購遠期外匯自九成降為四成,到七月十五日全部取消。但「央行至少已損失三千億新台幣」,一位經濟學家估計。
對美出超已呈負成長
企業界頓失依恃,六月份接單時匯率等於一下子從卅五升到卅一,八月又升到卅,而將升到什麼地步,不可預測。市井傳言,美國要求新台幣升值到廿七元兌一美元,也有人說會比照日圓升值幅度,升到十六比一。訂單接了之後,如果新台幣猛漲,只有虧本的份;訂單不接,豈非馬上面臨關門?
此時加上馬克對美元貶值,我國對歐的匯兌優勢不再,業者真正面臨匯率升值的考驗。根據統計,我國在今年六月以前出超都有成長;但到了七月,雖然按美元算還在成長;但按新台幣計算,總出超已呈百分之○.六的負成長,對美出超的負成長更達百分之十。(表三)
一向被廠商視為「命根」的優惠關稅待遇(GSP),相較之下似乎也顯得微不足道了。不少業者表示,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寧可舍GSP,換取匯率穩定在卅比一。「取消GSP,每年需額外負擔新台幣廿億之關稅;」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辜振甫說:「而新台幣每升值一元,外銷產業每年就損失新台幣二百五十億。」
停工,不是倒閉
不少行業也有了反應。例如:向為我國重要出口項目的紡織品,已出現出口配額用不完的罕見情形,訂單則大量湧向匯率長期穩定在二.一坡幣對一美元的新加坡。新加坡紡織業盟主製衣公會會長鄭維強承認,今年新加坡紡織業如此業務興隆,與新台幣升值有密切關係。
七、八月為接單旺季的鞋業,大多採卅比一的匯率報價;台灣區製鞋同業公會副總幹事李振泌表示,在今年八月十五以前,廠商接到的訂單比去年同期約少了三分之一。
「雖然在六月以前,靠著預售外匯,業者受到的衝擊較小,但新台幣還是由四十漲到卅五,許多廠商看來訂單不斷,但利潤減少了,以前通常有百分之三到五,現在只剩百分之一、二」,李振泌說:「七月以後,每家都叫沒賺錢,『停工』的不少——他們不願說倒閉,也不敢聲張,怕銀行催討借款,通常只說暫時停工。」
反敗能不能為勝?
工廠沒有倒閉,只是「暫停」,員工還算是員工,如果另無高就,就稍事歇息——好在廣大的農村可以收納人口,家裡也不差這付碗筷,待工廠開門再去上工。如此,也使得我國的失業率低估。
當然,靈活的我國中小企業也不會坐以待斃。不少廠商一邊看匯率風向,一邊就開始行動——加強管理,以降低成本;積極開發、設計新產品,走出自己的特色,以賣得較高價錢;到工資較低的開發中國家投資,最近興起了一股泰國投資風。
剛剛帶領業者組成的訪問團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瞭解投資環境歸來的台灣區玩具同業公會理事長崔中說:「以前提到對外投資,大家意願不高,現在興趣大了。」
這種種努力可以增加多少競爭力?崔中認為彈性很大。「有一次我到日本參觀一家為三菱、松下等產品做零件的工廠,對方談到日圓升值幅度太大,在日本生產已無利潤,打算到台灣設廠,我提醒他新台幣也在升值,他回答:『沒關係,台灣的工廠只要加強管理,產量可以提高百分之十五到二十。』這句話相當對。」
資料不夠正確與全面
到底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應當多少?目前被業者視為「底線」的卅比一,是不是就是最合適的?
「從各國匯率對美元的變動來比較,新台幣漲到卅比一應該停了」,葉萬安分析:「從一九八○年至今年七月,新台幣已對美元升值了百分之十六.六,幅度僅次於日本;以短期來講,最近一年新台幣對美元升值了百分之十五,比日本的幅度整整高了一倍,漲幅已居世界第一。」(表二)
反觀我國幾個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一年來韓圜升值百分之六.六、港幣只升值百分之○.一,新加坡幣升值百分之二.八,我國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相形已大為降低。「新台幣說不定已漲過頭了」,葉萬安說。
但是也有人認為,我國的經濟力不可限量。「如果維持現狀就可以賺錢,廠商為什麼要想辦法變?外來的壓力,可以促使產業調整體質,不再具競爭力的就淘汰,如此對整體經濟發展有利」,哈佛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洪良浩說:「而且在企業能承受的限度內,升值並不是壞事。想想看,如果新台幣升值到與美元一比一,我有廿萬新台幣存款,馬上變成廿萬美元,多好。」
「雖然有人樓塌了,但也有人在起高樓」,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說。今年七月底聯合報進行的一項調查中也顯示,雖然有百分之四十六的廠商表示匯率已接近成本,談不上利潤,但也有四成的廠商承認仍有利潤,獲利率在百分之一至四十不等。
由於今年上半年我們的出口、外匯存底等數字,並不是在完全沒有人為干預下表現的成績,經建會主任委員趙耀東坦白承認:「目前政府手上的資料,不夠正確,也不夠全面,新台幣的匯率應該停在那裡根本看不出來。」
「狼」來了?
所以,「新台幣應在目前的匯率——卅比一停三至六個月」,趙主委說,這一方面是在今年底以前,有些貨還是六月以前用預售外匯方式接的訂單,還有就是經濟學上有所謂的「J曲線效果」,貨幣升值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反映在貿易上,「今年十一月以後,大概就能看出來現在的匯率是否合適。」
十一月以後,如果我國出口依舊成長、外匯存底繼續增加,那麼,新台幣就應再升值;如果出口衰退、工廠倒閉,那麼,新台幣就是已經漲過頭了。
至於目前只能說狀況混沌,仍待觀察。新台幣短期內會不會再升值?趙主委雖然主張匯率應固定三至六個月,但「如果美國的壓力再來,怎樣傷害大,我們要權衡」,他說。
業者已經呼救多時。現在,狼是不是真的要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