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隆號稱「雨港」。它給人的初步印象也離不了「雨」和「港」。天上綿綿密密的雨絲,街面五色雜陳的傘海,廟口邊擁擠熱鬧的小吃,甚至騎樓下濕漉漉的汙腳印……組成了它的市區風貌。商港的船桅、貨櫃、燈塔;漁港喧騰的魚市、嘈嚷的馬達聲、黝黑壯碩的漁民,勾劃出此地生活的脈動;至於海岸線上千奇百怪的海蝕景觀,山上俯瞰全市的大佛像,和海門天險的一級古蹟,又使基隆成為北濱線上,遊客必經的觀光聖地了。
到基隆?——可別忘了帶傘!
對老基隆而言,不論晴雨,外出一定會隨身帶著雨傘;但許多不明究裏的外來客,經常興沖沖到了基隆,卻被莫明其妙的雨,澆得敗興而歸。
唯有愛雨的人,才會對基隆產生特別的感受,女作家謝冰瑩在「雨港基隆」寫道:
「當岸上的人都在被雨淋的抬不起頭來,誰都在詛咒著天公無情的時候,我卻暗暗地高興,居然在半小時之內,看到臺灣的氣候有各種不同的變化……。」
「一陣傾盆大雨降下來,恰像飛機從天上撒下大大小小的雪亮的珠子在海裏……。」
話說回來,不論人們喜不喜歡,千百年來,雨就這樣跟定了基隆。基隆給人的印象,也始終是雨濛濛、濕漉漉的。

圖2.:由高速公路起點鳥瞰基隆市全景。(鄭元慶)
雨量高居全臺之冠
尤其在入冬以後,挾著水氣的東北季風由海上呼嘯而來,基隆首當其衝。季風遇山化雨,就此綿延不絕。到來年春天,季風轉弱,才有暖陽探頭的日子。稀瀝瀝的冬雨,加上夏秋嘩啦啦的西北雨、颱風雨,基隆的年平均雨量約達三千五百公釐,高居全臺之冠,「雨港」之名,也不脛而走。
基隆位於本省東北角,三面環山,一面靠海,與臺北縣瑞芳、平溪、汐止、萬里四鄉鎮為鄰。本島之外,它還有六個小島:彭佳嶼、桶盤嶼、基隆嶼、棉花嶼、花瓶嶼和中山仔嶼。
離本島最遠的彭佳嶼是本省最北的陸地,島上有全省最高、亮度最強的燈塔。燈塔在夜裏所發出的強光,可達卅海哩,引領著來自各地的船隻進入基隆港。
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本不利都市發展,但水深港闊的基隆港由外引來輻輳商船;高速公路和縱貫鐵路又以此為起點,穿山而過,縱貫全臺,基隆於是在便捷的交通條件下,成為面積一百卅二平方公里,人口卅五萬餘的省轄市。

圖1.:燒一炷香,祈求出海的家人平安且滿載歸來。(鄭元慶)
船桅林立,呈現港都風貌
經由高速公路,從臺北到基隆只要卅五分鐘。車過七堵,天空逐漸陰霾,雨絲開始在車窗上劃下無數細線。穿過大業隧道,籠罩在一片水霧之中的基隆,已宛然呈現。
一出基隆車站,濕黏的空氣挾著魚腥味迎面撲來,拉客計程車此起彼落喊著「八斗子!」「中正公園!」……舉目眺望,不遠處便是船桅林立的港口。
港邊不見海天遼闊,只見港面浮著一片片油汙、木屑,但偌大的灰色戰艦、忙著卸貨的萬噸商船,倒也交錯出頗為壯觀的畫面,幾艘駁船零星的來去,在港面上劃起長長的波紋。
順著波紋向海港出口望去,雨中依稀可見白色燈塔遠遠立在島上,右邊山上還有觀音佛像和三層祭壇,民房依山而建。為了應付終年不斷的雨水,這些房子也穿起了「雨衣」。他們在外牆、屋頂塗上柏油,或鋪層黑油布,也別成一景。

圖2.:慶安宮的媽祖是基隆討海人的精神支柱,圖為媽祖像的背影。(鄭元慶)
基隆、雞籠,皆與「雞」籠無關
基隆原名「雞籠」。據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洪敏麟表示,這原是當地土著(平埔族)「頭」、「尾」兩音合成;一般傳說「雞籠」,是因為當地山形如雞籠而得名,應是後人穿鑿附會之說。
基隆的開發始於何時,確實年代已無法考證。目前確知的是,明代天啟年間,西班牙人曾佔據北部基隆、淡水一帶。他們在此築城牆、砲臺、建教堂、創學校,並以基隆為向中國及菲律賓擴展貿易的跳板。其後荷蘭人又佔據臺灣全島,直到明永曆年間,鄭成功逐走荷蘭人。至於基隆真正的開發,要到清朝嘉慶年間漳、泉兩地人口大量移入,才正式扎根。
「開發基隆的過程中,有幾個地名,取得很有趣。」洪敏麟表示。「暖暖」是平埔族社名「那那」的譯音。五堵、六堵、七堵、八堵,則是漢族移名屯墾時,曾設垣(堵)阻止土著侵犯,五、六、七、八……的數字是拓墾成村的順序,宜蘭的頂堵、二堵、三堵和坪林的四堵也因此得名,這些為區別墾拓次序的地名,代代相傳,竟延用至今。先人開發的艱辛,也就這樣清楚地烙印在歷史的軌跡裡。

圖3.:車輛快速通過大業隧道時,拍出的有趣畫面。(鄭元慶)
日據時代擴建商港
道光年間,歐洲人東來中國者漸多。由於臺灣是海上交通要衝,而基隆港灣良好,附近又有豐富的金、煤等礦產,因此備受各國垂涎,英國軍艦還曾數次佔犯,但都為守將擊退。直到天津條約議定基隆開放為通商口岸,此後外來船隻漸多,人口也逐年增加。
光緒年間,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基隆鋪設鐵路,直達新竹,港埠貨物,因此能順著這條血脈進入本島各地。「雞籠」舊名,也在此時另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基隆」。
到了日據時代,日本缺少礦產,也需要由臺進口大量食米,因此積極建設基隆港。他們將彎曲的港區及河流取直,並濬深海口,使基隆稍具港埠的雛型。
光復後,政府重建受戰火破壞的碼頭及港口設施,並逐年增加設備,基隆港於是呈現完整的面貌。
基隆港目前貨物裝卸量是五千萬噸,貨櫃運輸總量高達一百一十四萬個,在世界二百六十個貨櫃港口中,名列第十。
基隆港務局局長鄧世卿認為,基隆港是基隆市的命脈,如果少了港口,以基隆三面環山,腹地小的地理條件,根本無法成為都市。而且基隆的財政,有大部份要靠商港建設捐來支持。去年市政府的此項收入是十四億元,可見基隆港對地方經濟的貢獻。

圖1.:冬天風急浪大,不適合出海,正是船隻歲修的好時候。(鄭元慶)
有三分之一漁業人口
除了商港外,基隆還有六個漁港:八斗子、望海巷、長潭里、外木山、大武崙、正濱。基隆市直接或間接從事與漁業有關行業的人,佔全市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從事漁業得到的收入,每年約卅億元左右。
在漁業人口中,自己擁有漁船的多為世居沿岸的漁民,他們的漁船多是廿噸左右的沿海漁船。而廿噸以上的遠洋漁船,由於造價昂貴(一艘八十噸級的小單拖,約需二千萬元),多由漁船公司出資購買中、大型近海、遠洋漁船,再聘請船長、船員上船作業。
遠洋漁船每次出海作業總要四、五十天,船員們每月平均有二、三萬元收入,但由於他們很久才上陸一次,有些人上岸後免不了揮霍一番,能好好積蓄的並不多,有人甚至還要向船公司借錢安家。
比較起來,自己有漁船的沿海漁民,漁貨量少、危險性也大,但因成本低、漁民肯吃苦耐勞,且有良好的分紅規矩,所以糾紛少、生活較安定。
沿海漁船的漁貨收入,船主拿四成、船員們分六成。由於所需的船員少(三至五人),平均每月也有近二萬元的收入。
沿海漁船的船主自己要上船。家住八斗子,自己擁有一艘廿噸漁船的船主許清標表示,船員都是「在地人」,所以彼此情感很好。剛攢了一筆錢,在長潭里漁港邊蓋了一棟二層樓房的朱榮宗也有一艘廿噸漁船,當別人讚美他的新居時,他靦憨的說:「海邊人嘛,有棟海邊厝,也就滿足了。」言下掩不住歡喜的神情。
由於基隆漁船船數日增,舊有漁港已不勝負荷,尤其在颱風來襲時,附近海域作業漁船大量湧至,超過漁港容納量,泊地、碼頭不足,也造成管理上的困擾。基隆市政府於是有八斗子漁港拓建的計畫,目前已完成第一期擴建工程。第二期工程預定七十五年六月完工。
完工後的八斗子漁港,將可成為一千二百艘漁船的避風港,它還有許多附屬設施,如給水站、加油站、裝冰廠、冷凍廠、修船廠、魚市場……等,將使漁貨之裝卸、漁船作業更方便,連帶的降低成本,漁民們的獲益增加。

圖2.:漁市場內漁貨裝卸的忙碌情形。(鄭元慶)
水產試驗所在研究之外也輔導加工業者
民國六十五年左右,一艘名為「海功號」的試驗船,曾兩度前往南極洋開發南極蝦資源,並以自行設計的「表中層」拖網捕獲南極蝦群。這在當時造成不小的轟動,也為我國漁業史幅添新頁。這艘試驗船的「主人」,就是座落於和平島的基隆水產試驗所。
基隆一向是本省漁業重鎮,早在民國十二年,此地即設鰹魚製造試驗所,後更擴大掌理漁撈、製造試驗及海洋之調查研究。臺灣光復後,改名臺灣省水產試驗所。目前水試所有四部門,分別執行漁業技術、資源開發、水產加工及水產養殖等試驗研究計畫。該所在竹北、鹿港、臺南、高雄、東港、臺東、澎湖各有分所,依實際需要分別執行不同試驗研究。
水試所秘書陳茂松表示,像海功號等具備特殊任務的試驗船,水試所共有五艘,分別在沿海、近海和遠洋進行試驗。現在恰逢烏魚來臨季節,「海建號」已出海利用魚探機偵測魚群,準備隨時將魚汛報知漁民。
除了漁汛調查外,水試所也在水產加工方面,給當地業者許多幫助。
專製蝦乾的建寶食品廠董事長劉錫虎表示,該廠在民國五十六年創設時,水試所即曾協助加工技術。後來機械更新,水試所也曾給予多方建議。現在該廠製造的蝦乾,除內銷外,也外銷到美國洛杉磯等華僑較多的城市。
專製魚漿、魚丸、魚板等煉製品的華聯食品廠董事長林榮吉表示,該廠設立後,有段時期曾因漁船裝設冷凍機,原料魚減少而恐慌。後透過水試所協助,試驗出若干冷凍魚仍可做為魚漿原料,乃解決此問題。該廠有兩種產品,今年在農林廳主辦的優良食品評鑑會中,得到金牌獎和優良特產食品獎。
基隆有三分之一的漁業人口,漁民出外討海,難免遭到不測風雲,基隆也和其他漁村一樣,普遍信奉媽祖,香火極盛。
此地供奉媽祖的廟宇共有九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忠二路的慶安宮。它也是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放水燈」活動的「主辦單位」。

圖1.:雨,跟定了基隆,雨具成為基隆市民的隨身必備品。(鄭元慶)
信奉媽祖,重視普渡
據說基隆開發初期,荊莽叢生、衛生不佳,移民拓墾因病客死異鄉者為數不少;也有漁民出海時葬身海底;漳州、泉州移民,又常因地界或水源時起爭執。
咸豐年間,漳、泉移民曾有一百零八人因細故械鬥而死。有識之士為革除這種好勇鬥狠的心態,並超度亡魂,乃沿襲中原風俗,議定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中元普渡醮祭,由各姓氏輪流主持普渡事宜。
普渡當夜,各姓人家用竹枝紮成簡單紙厝,中插蠟燭及香,門前寫上「水燈頭」,厝內貼紅紙「慶贊中元」或「普渡陰公」字樣,紙厝安置在黃麻編成的筏上。人們手持香燭,由慶安宮列隊出發,還有樂隊、僧道隨行。繞行市區後到八斗子海邊,將水燈一半置於岸邊、一半置於水中。用三牲祭拜,時辰一到,水燈即隨潮水飄流出海。據說那一家的水燈漂流最快最遠,必定家族興盛,鴻運當頭。

圖2.:小吃攤雲集的廟口夜市名聞遐邇。(鄭元慶)
海蝕景觀媲美野柳
自從北部濱海公路通車後,遊客們在這景緻迷人的新路上濱海而行,總以基隆為重要的一站。他們由海邊玩到山上,然後進到廟口吃一頓熱鬧、豐盛的海鮮,才倦然歸去。
基隆的海岸線以和平島及八斗子最有名。
和平島原名社寮島,從前荷蘭人曾在此築寮集社,光復後才改今名。八斗子在和平島之東,原來是海上孤島,日據時代,日人利用人工將之與陸地連接起來,成為陸連島。
和平島座落海上,終日為海水沖刷,造成不少奇觀異景,有名的海蝕奇景:千疊敷、萬人堆、蕃字洞,以及無數蜂巢狀、駝峰狀……等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岩石,景觀之奇,不下野柳。
「千疊敷」又叫豆腐岩,從字面上來說,就是一千張榻榻米的意思,妙的是,景觀正如其名。分佈範圍很廣的萬人堆,則是一片崢嶸怪石,石蕈錯落,遠望像是一個個人頭。遊客們在此,不僅可以遠望海天一線,傾聽驚濤拍岸的壯闊,興致高時,還可脫下鞋子捲起褲腳,在岩石縫中撈小魚、逗螃蟹、寄居蟹……。
海岸奇景之外,市區附近的中正公園也是遊客必經之地。公園座落於市區邊的獨立山頭上,土地原屬顏姓家族所有,後來捐給市府闢成今貌。

圖1.:興建中的國宅在牆上塗上鮮豔的顏色,以吸引買主。(鄭元慶)
中正公園可俯瞰基隆全景
公園分為三層,第一層由正門拾級而上,約經六十層石階,園內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還有溜冰場、兒童遊樂場、網球場。第二層是佛教圖書館,館內藏書頗豐,館外綠蔭避天,每到夏季,是孩子們捕蟬的好去處。
再往上行的第三層,有觀海亭,此地緊臨基隆港,視野遼闊,尤其日暮時分,海邊夕陽,金光奪目。觀海亭南面還有「避雨亭」,可容數百遊客避雨,雨中俯瞰港口景緻,則另有迷濛氤氳之美,觀海亭再向北行,就是基隆最有名的標誌——大佛像。
在基隆市區無時無處都可以看到這尊聳立於山顛的雪白觀世音像。像高22.5公尺,臺座7公尺,寬6公尺,它是基隆佛教界人士在民國五十六年集資興建,五十八年落成的。佛身內分五層,有樓梯上下。沿梯而上,從佛眼中鳥瞰基隆全景車行如蟻,人行似沙,也是奇妙的經驗,原來佛看世事,便是如此出塵。
中正公園每年的遊客高達四百萬人以上,居全省廿五個大風景區的第二名。這裏也是基隆人早起散步、運動的好去處,每日清晨四、五點,也是公園最熱鬧的時候,夏秋之交,逢到晴日,人們還喜歡在此地放風箏,青翠的山上,滿天是五彩繽紛的風箏,也成別緻的一景。
公園附近,還有一處砲臺,被內政部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根據文獻記載,清道光年間,基隆在此地建有砲位,以防衛港口,同時也建造城垣,上題「海門天險」。鴉片戰爭爆發,英國軍艦「紐布達」號,曾進犯基隆,守將邱鎮功憑「海門天險」開砲逼退英軍,並俘虜二百名印度兵。後來英軍又二度進犯,但都無功而退。
海門天險如今只剩三、四個砲墩和二尊大砲,城牆上也長了兩株大樹。親臨其地,依稀可感覺當年清軍發砲拒敵的景況。
隔著基隆港,中正公園對面的大武崙山上,亦有古堡、砲臺,和海門天險分居港之左右,兩面護衛,形勢顯要。
大武崙古砲附近,尚有西班牙人所築聖薩爾多城遺址。該城後為荷蘭人所佔,最後鄭成功又逐走荷蘭人,仍繼續在舊址修建城牆,現在僅存礎石而已。
上山下海,飽覽美景奇觀之餘,多已是饑腸轆轆的日暮時分了,這也正是遠近馳名的廟口小吃最熱鬧的時候。

圖2.:和平島海邊有海蝕景觀,吸引了大批遊客。圖3.:基隆平地少,只好往山坡地發展,圖為建在山坡上的學校。(鄭元慶)
廟口小吃,遠近馳名
廟口夜市是由仁三路前的奠濟宮向二側延伸,並延伸到愛四路,約有上百家小攤。每到華燈初上,就出現一波波的人潮。
此地小吃價廉物美、花樣又多,只是二條街的距離,就能嘗遍各種吃食,無怪乎有人說:「不逛廟口,就不算到過基隆。」
比較著名的小吃攤有天婦羅、豆簽羹、排骨羹、鼎邊銼、潤餅卷、白煮豬腳、八寶冬粉各具特色。
前幾年,市政府為加強廟口夜市管理,將攤販編號,又分全天、夜間營業兩種,秩序、衛生有很大的改善。(本刊曾在七十二年十一月,以專文介紹「廟口小吃」)
北濱公路通車之後,引來了絡繹不絕的遊客,但也使原本就嫌擁擠的基隆街道交通,更形窘迫。
基隆市區的道路都是幾十年前所開闢,路面狹窄,甚少有超過廿公尺的馬路。若要拓寬,又因路旁房屋密度太高,困難重重。近年來因生活水準提高、私有車輛成長快速,常使駕駛人有「行不得也」之苦,停車位更是難尋。
另外,基隆因港口的關係,貨櫃車及貨運卡車通過次數頻繁,易使路面受損;還有下雨天數多,路面受雨水沖刷,不易修補,更有礙觀瞻。

圖3.:基隆平地少,只好往山坡地發展,圖為建在山坡上的學校。(鄭元慶)
市區有「行不得也」之苦
基隆市長張春熙指出:「基隆三邊都是丘陵,平地極少,僅佔百分之五,因此居民在行、住兩方面,普遍感到困擾,這也正是市政建設重點。」
基隆已有一條由高速公路越過基市上空,直達基隆港西岸碼頭的高架道路,雖可分擔一部分船貨的內陸運輸,但仍嫌不足。面對道路問題,市政府將以高架道路、捷運系統和疏散舊市區人口三方面著手改善。
經過與港務局的積極協調,目前市、港主管已同意攜手合作,共同進行地方五大建設,其中包括擴建東岸停車場、興建東岸雙層高架道路、兩岸捷運系統、火車站前廣場整體規劃、主要道路排水系統改善等。一旦這些建設完成後,基隆舊市區的交通自能順暢無阻。
「疏散舊市區人口近年來也略有成效。基隆市人口密度高的舊市區,如仁愛區、中山區,近年來人口逐漸減少。像六堵、七堵、暖暖等郊區,因居住條件佳、工業區設立、再經市府宣導後,人口已逐年增加。」張市長說:「人口疏散不但有助於市區交通改善、且可促進郊區的發展,更能減少市區的居住壓力。」

圖:小學生在港口寫生,每人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基隆。(鄭元慶)
坡地國宅,搶購一空
由於基隆平地少,「天然地形」使許多房屋不得不朝山坡上發展。然而,多年來山坡建築物未經整體規劃,設計、排水不良,致使居住景觀雜亂無章。根據市府的統計,有戶無屋及違建的情形十分嚴重。
為解決這個問題,市政府國宅局在安樂社區、暖暖、碇內、八斗子等郊區,開發山坡地興建國民住宅及漁民住宅,希望能消彌違建,也達到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住的目標。
國宅推出後,普遍受到市民的歡迎。以三千多戶的安樂國宅為例,山坡上的建築排水系統良好、車道規劃完善,階梯狀的五樓公寓,外觀雅緻。加上醫院、學校、圖書館、郵局等附屬設施完備,居住環境極為理想。推出時,登記抽籤的人數,是發售戶數的卅、四十倍,顯示供不應求的程度。目前市府也在積極興建其他的國宅。
張春熙表示,對於港都未來的發展,除積極解決行、住問題外,像頗具特色的「放水燈」活動、廟口小吃和風景區,都是地方性的觀光特色,可加強宣傳,吸引大量遊客,帶來地方的繁榮。例如:往年「放水燈」都由民間主辦,基隆市政府今年主動參與這項民俗活動,臺灣電視公司並將過程錄影播放,擴大了宣傳效果,張市長希望它能像鹽水蜂砲一樣,成為全省聞名的「獨家活動」。
為雨港添加鮮明的色彩
最近,基隆市政府教育局主辦了一項「認識基隆」圖畫比賽,近千名學生在港邊寫生,吸引不少路人、遊客駐足。大人們靠近一看,不由得訝異他們用色的大膽和豐富——畫中的基隆港五彩繽紛、生氣蓬勃。原來在小朋友的期望中,基隆不是大人眼中的灰暗濛朧,而竟充滿如此光鮮的色彩。
可喜的是,這個期望將逐漸實現了!目前,無論新建的國宅或民間興建的公寓,外牆都出現了橙紅、鮮黃……等基隆過去甚少見到的鮮明色彩。據業者表示,這種鮮活的設計,除可刺激購買慾外,也使市容看來活潑、愉快。
近來,連市區人行陸橋的頂蓬,也刷上了各種鮮明的顏色。亮麗的色彩在雨中透著水汪汪的盎然生意,雨港基隆,是愈來愈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