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少子化趨勢加上醫療科技進步,台灣正以驚人的速度邁向「高齡化」社會。根據主計處統計,我國65歲以上人口在2008年再創新高,已達240萬2,220人,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0.4%。
高齡人口陸續增加,如何提供這群「老大人」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安養環境,已成為各國政府最棘手的社會議題之一,各種由公部門主導或民間因地制宜而自發形成的安養模式也日益多元。
在台北縣淡水鎮的偏遠山區,就有個號稱「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那是位於義山里下圭柔山的「蔡家村」。這裡的長者平時共耕、共膳、共學,「松年大學」裡一年到頭有上不完的日語班、北管鑼鼓陣等才藝課,日子過得極為充實。對眾多繭居在都市公寓的寂寞老人來說,無疑是夢想已久的桃花源。
從熙來攘往的淡水捷運站前,坐上開往北淡水的3號免費社區巴士,車子一路搖搖晃晃,穿過市區熱鬧的商店街,身著短褲、背心、夾腳拖的年輕遊客漸漸變少了,車外景觀也轉為稻田、菜園、果樹、雜草坡道等典型的農村印象,沿途所見則盡是白髮蒼蒼的阿公阿媽,正三五成群、悠哉地帶著孫兒孫女聚集聊天。
在蜿蜒小路繞行約半個小時,巴士轉進了有著「祈福保生宮」牌匾指引的小徑,再吃力地往上爬坡約一公里,終於停了下來,眼前的小社區,就是有著「北台灣老人桃花源」美譽的蔡家村。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偏遠山區的「蔡家村」以「共食、共耕、共學」模式,為自己創造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還有「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稱號。
為老人量身訂作的共膳服務
「噹噹噹」,中午12點整,位於保生宮旁的蔡家村老人共膳廚房,準時響起了「來呷飯」的鈴聲,二十餘名阿公阿媽魚貫進入餐廳,拿起貼有自己名字的不繡鋼環保餐具,相當守秩序地排成一列取菜。
從切成細絲的炒高麗菜、蒸到透爛的香甜南瓜、仔細挑過刺的虱目魚湯,以及特別切成小丁的豆乾滷肉等,這些不輸給外頭餐廳的美味菜色,全都是擁有丙級廚師執照的義工媽媽羅碧鳳特別為老人家精心設計的,每道菜都兼顧營養及食用的便利性,即使是齒牙動搖、消化能力不佳的阿公阿媽,也能吃得輕輕鬆鬆。
69歲的蔡輝雄、蔡陳梅夫婦,已在共膳廚房「包飯」5年,是這裡的忠實客戶。「白天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家裡就剩下我們兩個老的,中午菜煮多了吃不完,煮少滋味又單調。來這裡就不一樣了,菜色豐富,還可以和老朋友聊天,比悶在家裡自己吃開心多了。」
蔡家村的老人共膳廚房,不僅有中午「共食」的機制,對於義山里、忠山里及興仁里等周邊社區生病或行動不便的長者,還特別幫忙「送餐到府」,以熱騰騰的美味便當來撫慰老人家的身心。而不論共食或外送,這樣貼心的服務,每頓飯只需花費新台幣30元。
「比自己買菜來煮半天划算多了。」72歲的李楊雪指出,老公5年前中風後半身不遂,必須長期臥床,胃口也不好,每天光是照顧他就疲累不堪,也沒心情去變換菜色,今年5月起共膳廚房提供外送後,終於讓她喘了一口氣。「老公很愛吃,我也跟著清閒許多。後來連寡居的小嬸、做生意的大伯都加入,中午一起吃便當還能順便連絡感情。」

蔡家村的松年大學,已開設了編織(左)、日語班(右)及北管鑼鼓陣等才藝課程。
共耕共學、相互扶持
每周5天、風雨無阻的中午共膳,只是蔡家村眾多貼心活動的一小部分。
為了讓老人家有機會活動筋骨,今年起村民也合力開闢了約一甲(3,000坪)的荒廢農地,免費供長者分工開墾。考量溽暑時天氣過於炎熱,老年人體力無法負荷,因此生機農園在農曆9月入秋後才正式啟用,預計將栽培蘿蔔、芥菜、高麗菜、南瓜等,收成時正好可趕上農曆春節,就能成為最佳的「年菜」來源。
除了共膳、共耕,蔡家村還鼓勵老人家「共學」,去年秋天還向台北縣社會局爭取開辦「松年大學」,提供日語班、編織、烘焙及北管鑼鼓陣等才藝課程,供本地及周邊各里58歲以上的長者選修。由於學費低廉,每學年僅收800元,相當受到歡迎,目前已有近90名的「老學生」加入,甚至還有遠從淡水鎮來上課的。
「我們這裡的老人家節目可多著,像我每天一早6點起來,就一直忙到過了晚上10點才上床,不是在唸書、作粿、用尼龍綑線做提袋、籃子等手工藝,不然就是和同學相約出遊;光是今年夏天就已去過台中谷關、桃園慈湖等地,中秋節前還一起學習製作手工月餅喔,我兒子都笑我是『最忙的阿祖』!」今年75歲、人稱「黑貓姨」的盧張桃理笑說。或許是因為生活順心,四代同堂的她,外表看起來頂多只有60出頭。
「共膳、共耕、共學」的規劃,為老人們帶來充實的晚年歲月,而背後的最大功臣,首推社區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的總幹事蔡瀛。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偏遠山區的「蔡家村」以「共食、共耕、共學」模式,為自己創造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還有「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稱號。
從無趣的老人村變身
位處淡水下圭柔山的蔡家村社區,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這裡過去原是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因盛產可驅蚊蟲的矮生植物「圭柔樹」而得名;清末時開始有一群源自金門瓊林的「蔡」姓農宅大戶移入,並漸漸發展出「蔡家村」的新地名,目前住民有三十餘戶、約二百多人,高達9成以上均姓「蔡」。
蔡家村的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則是在清光緒年間由蔡氏祖先從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分香而來,以行醫濟世普渡眾生的保生大帝,自此也成為村內最重要的守護神。
雖然僻處偏鄉,蔡氏祖先卻曾在台灣史留下重要的一頁。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後,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驍勇善戰的蔡家村第4房蔡白、蔡池父子,曾聯合之前在「中法戰爭」表現出色的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組織義勇軍來對抗日軍,其後雖然戰敗,這對父子仍堅持「絕不接受異族統治」的理念,保護當時的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由淡水河口出海逃回中國大陸。
從清末、日治至光復後,蔡家村住民多半以務農為生,但隨著台灣的經濟起飛,這個純樸村落也難逃年輕人外流的宿命,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約占13%,老化問題相當嚴重。
幸運的是,此地傳統價值根深柢固,宗族凝聚力也很強大,加上幾乎各家族都擁有自己的田地及房產,經濟狀況均屬小康,因此至少會「留」一房兄弟待在家鄉奉養父母,否則就可能被鄰居親友指責為「不孝」,也因此處處可見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生活方式。
即使如此,當青壯年都外出工作的漫漫長日,老人家除了打瞌睡、看電視、帶孫子、串門子以外,幾乎沒有什麼有意義的活動可消磨時光。
這樣的情況在5年前開始有了改變,原本在台中「民眾日報」辦事處工作的蔡瀛,返鄉接任了保生宮總幹事。今年58歲的他,當時也正處於「年輕老人」的尷尬期,為了不希望自己的晚年也總是在抱怨「無聊」中虛度,他開始思索適合當地風土民情的老人安養模式。
「做這些工作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啦!」蔡瀛笑說。

87歲的吳李滿(前右),今年7月才與女兒、兒子、兒媳等人,一家7口同自松年大學畢業。她們一家母慈子孝、相互扶持學習的場景,也傳為地方佳話。
與老人家相處的學問
傳統農業社會雞犬相聞、時常「相招呷飯」的兒時記憶,讓蔡瀛萌生「共食」的構想,並且得到新任里長高木林的大力支持。兩人分工合作,先由蔡瀛向保生宮管委會及台北富邦銀行慈善基金會,分別募得了新台幣60萬及150萬元,在廟旁興建了廚房、餐廳等硬體設施;高木林則向淡水鎮公所申請每月2萬5,000元的補助,並包辦招募義工、排班買菜、洗菜、料理、送餐及整理環境等雜務。
然而構想看似完美,起初卻得不到支持,試辦「免費共膳」的前3個月,幾乎沒有長者願意來吃。探聽後才發現,老人家認為到廟裡免費共膳就是「呷免錢的閒飯」,代表家中子孫「不孝」,「他們覺得好像是被慈善機構『救濟』,會被鄰居說閒話,當然沒人敢來,」蔡瀛說。
為了顧及這群「愛面子」的長者尊嚴,共膳服務開始酌收每人每頓30元的餐費,這才漸漸有人願意加入。
蔡瀛分析,老人家其實很像小孩,個性單純卻很固執,與他們的相處之道,就是得摸清楚每一個人的好惡、脾性,再利用同儕力量,逐一化解偏見。「只要有人參加後覺得不錯,其他人就會跟著有信心,口碑相傳下自然有更多人加入。社區老人的向心力和信任感,正是這樣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撫平創傷、帶來感動
5年來,蔡家村陸續開辦的各項服務,不僅為村內及周邊社區長者帶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吸引許多住在淡水市區的老人躍躍欲試,不惜長途車程往返,也要加入他們的行列。
70歲的王老先生就是一例。5年前,他從某保險公司的經理一職退休,原本希望好好享受含飴弄孫的清閒生活,沒想到退休後他與熱中理財的太太日日相對,兩人對於金錢管理的觀念不同、感情也日益淡薄,終於在今年5月正式簽字離婚。
人到老時才各自單飛,對王先生來說是一大打擊,雖有孝順的子女願意奉養,卻仍無法撫平心底深處的寂寞創傷。在偶然的機緣下,他看到了介紹蔡家村的相關報導,興起了「不妨去看看」的念頭,沒想到一來就愛上此地,從此成為蔡家村的常客。
「山上空氣好,活動又多,現在我有時間就來這裡,跟大家一起吃飯、上日文課,談天說地,心情就開朗多了!」王先生說,自己雖是外省人,但台語說得不錯,和村民溝通無礙,從來也沒有被排斥或格格不入的感覺。
「我在這裡交到很多好朋友,也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年底還打算進軍老同學在大陸的建材生意,開創事業第二春呢!」找回自信的王先生,把這一切歸功於蔡家村帶給他的溫暖和包容。
在蔡家村上課一年的日籍老師出口仁,也對此地的傳統人情味印象深刻。
「我老婆今年2月生產時,阿公阿媽特別做了雞酒要幫她坐月子;我自己過生日時,他們則是偷偷幫我買蛋糕慶生,還有道地的豬腳麵線可以吃。」在各地兼課的出口仁笑說,老人家上課比社會人士還用心,不但筆記抄得認真,還會互相督促不能缺課;也常看到許多母女檔、婆媳檔一同相邀來上學,其樂融融。
「這種相濡以沫、相互關懷的人情味,即使在日本鄉間都很少見了,能來這裡教書,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他由衷地說。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偏遠山區的「蔡家村」以「共食、共耕、共學」模式,為自己創造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還有「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稱號。
擴散效應
蔡家村富有特色的老人安養模式,不但獲選為2009年台北縣的「老人福利觀摩社區」,也吸引了花蓮、宜蘭、高雄、屏東等縣市政府及地方社團前來取經;淡水鎮公所更打算借助他們的規劃經驗,在鎮內其他社區大力推廣。
「老人家每天吃得好,就會有閒情逸致參加其他活動;只要願意打開心房走出去,多交朋友、多與人接觸互動,身心自然就會越來越健康。」淡水鎮長蔡葉偉說,包括屯山、沙崙等鎮內老化問題較嚴重的社區,年底前都將比照蔡家村模式,由鎮公所提供補助,先從推廣「老人共膳」做起,希望能將淡水逐步打造為北台灣的老人樂園。
曾有媒體以「快樂的人民公社」來形容蔡家村,但此地長者並不喜歡這樣的稱呼,因為所謂「一切公平共享」的共產理念,其實並不存在於他們熟悉的文化脈絡中。對這群老人家來說,不管是共食、共耕或共學,其實也只是延續傳統農業社會相互扶持的生活型態罷了。
即使村民自己淡然處之,卻不知道這個老人桃花源,已在不知不覺中聲名遠播,也為眾多來訪的新朋友,帶來滿滿的感動與啟發。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偏遠山區的「蔡家村」以「共食、共耕、共學」模式,為自己創造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還有「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稱號。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偏遠山區的「蔡家村」以「共食、共耕、共學」模式,為自己創造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還有「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稱號。

蔡家村中午所提供的共食便當(左),菜色相當豐富;如在村內的共膳廚房食用(右),還提供熱湯、飯後水果及甜品,每頓飯則僅需花費新台幣30元。

蔡家村「祈福保生宮」的總幹事蔡瀛,是一手規劃「共食、共耕、共學」安養模式的幕後功臣,他手上捧的則是當地野生的魚腥草,不管煮青草茶或燉雞湯都相當美味。

(左)只要遇到傳統節慶、大型活動,或有外人來訪,蔡家村的婦女及阿媽義工,常會一起製作以紅豆沙為餡的傳統「刺殼粿」待客。(右)蔡家村目前正在開闢土地面積約一甲的「生機農園」,免費供老人家栽種各式蔬果。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偏遠山區的「蔡家村」以「共食、共耕、共學」模式,為自己創造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還有「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稱號。

蔡家村中午所提供的共食便當(左),菜色相當豐富;如在村內的共膳廚房食用(右),還提供熱湯、飯後水果及甜品,每頓飯則僅需花費新台幣30元。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偏遠山區的「蔡家村」以「共食、共耕、共學」模式,為自己創造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還有「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稱號。

(左)只要遇到傳統節慶、大型活動,或有外人來訪,蔡家村的婦女及阿媽義工,常會一起製作以紅豆沙為餡的傳統「刺殼粿」待客。(右)蔡家村目前正在開闢土地面積約一甲的「生機農園」,免費供老人家栽種各式蔬果。

今年75歲的「黑貓姨」盧張桃理,是蔡家村松年大學公認最認真的「班長」,上課從不缺席,她說自己年少時都在躲空襲,無暇好好讀書,老來有機會重拾讀日語的樂趣,當然更要好好學。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偏遠山區的「蔡家村」以「共食、共耕、共學」模式,為自己創造了充實的晚年生活,甚至還有「全台灣最快樂的老人聚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