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是冷漠的現代社會裡更需要親切招呼與熱情,也或許是嗜吃懂吃的國人特別執著於生鮮、溫體肉類的新鮮滋味,即便大賣場營業時間長,進口及在地的食品雜貨樣樣齊全、便利商店可近性佳,要吃要喝隨時有,但仍有人熱愛流連傳統市場。
清晨六、七點,當許多「暗光鳥」仍在甜蜜的睡夢中時,散居全台各地的傳統市場已經熱鬧開市……
在電玩遊戲「模擬城市2000」裡,玩家扮演市長一職,為了替市民周延考慮各種需求、打造理想城市,遊戲模擬現實生活,只要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就需要設立一座市場。
的確,市場是都市發展必備的條件,市場和人潮更是「魚幫水,水幫魚」。只是都市重心會移轉,民眾的消費習慣也會改變,市場如果不能跟上時代,就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竹東市集裡有著豬籠粄(客家菜包)、粄條等客家風味美食,還有在地農民自己耕種的當令蔬果和醃漬的橄欖、鹹菜(客家酸菜)等,讓外地客三不五時「揪團」來尋寶。
從位於羅斯福路4段、公館商圈的「水源市場」的興衰,就可以看出端倪。
成立於民國42年的水源市場,在民國66年改建行政大樓、69年重新開幕後,曾經歷一段人聲鼎沸的美好時光。
水源市場自治會會長謝德洋,在市場裡經營「祥記」餐飲已經二十多年。他指出,早期市場對街都是商家、住家,附近人口日常所需幾乎都在水源市場消費,各類攤商的生意都很好做,但在民國80年代土地被徵收作為台大用地(現為立德台大尊賢會館與停車場)後,住家、商家拆遷了,主要客源也跟著消失了。
原本市場攤商寄望捷運開通後能帶來消費者,沒想到結果卻正好相反。
謝德洋指出,過去公館是北市僅次於台北車站的第2大公車轉乘樞紐,一整排站牌就設立在市場門口,凡是要往基隆、中永和、土城的人都在這裡換車,上下班時間人潮洶湧,學生、上班族正好換車兼買菜覓食。但民國88年捷運新店線開通後,卻只繁榮了起點(淡水)和終點(新店碧潭)兩個站;要往中永和的乘客則改由捷運古亭站換車,公館客源大量流失。4年前羅斯福路設立公車專用道後更雪上加霜,「人都跑到路中央去等車了! 」

竹東市集裡有著豬籠粄(客家菜包)、粄條等客家風味美食,還有在地農民自己耕種的當令蔬果和醃漬的橄欖、鹹菜(客家酸菜)等,讓外地客三不五時「揪團」來尋寶。
都市發展的更迭、交通動線的移轉,影響了各地傳統市場的興衰,而超市、超商和量販店的興起,導致民眾消費習慣改變,更對傳統零售市場造成衝擊。
早期菜籃族都記得悠閒逛「菜市仔」的樂趣:買菜送蔥、買蛤蠣送九層塔,魚蝦活跳跳,豬、牛、雞、鴨都是當日現宰的溫體肉,任由消費者又嗅又摸、精挑細選,再由攤販貼心地去鱗、切塊,打點的妥妥當當。
以水源市場二樓賣黑毛豬的「吉興號豬肉舖」為例,至今仍是從豬頭到豬尾巴「全豬」上架,無論是里肌肉、排骨、豬肚、豬肝…要什麼有什麼,還可以請老闆預留個豬肚或現場兜出一副「下水」來。老顧客說,數一數攤位上有幾個豬頭,就知道今天殺了幾頭豬!
然而民國58年,台灣出現了第一家從食品到生活用品,本地、進口商品樣樣齊全的超級市場(西門超市),其後20年間,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在街角如雨後春筍般萌芽,以低價取勝的量販大賣場則在郊區接連開設,三面夾擊下,傳統市場的生活補給功能逐漸被取代。尤其是近年市區連鎖超市也仿效傳統市場提供生鮮魚貨,傳統市場的利基一一被侵蝕,遂逐漸從人們的生活與記憶中淡出。

有了老字號名攤「阜杭豆漿」的加持,再加上二樓重新裝潢增設共食區,重新開幕的華山市場,每天從早到午大排長龍,人氣強強滾。右圖為透明隔間中的阜杭作業區。
都會區因超商、超市林立,傳統市場的式微尤其明顯。以台北市為例,傳統零售市場數量已從10年前的76處縮減至目前的46處、九千多個攤位。其中以擁有1,323個攤位的環南市場規模最大,北投市場的623攤居次。
部分市場因商機不佳,或陸橋拆遷等因素已回收關閉(如西門市場、東園市場);部分市場雖仍繼續經營,但規模亦已縮減,如中崙及興隆市場的二樓都已歇業。其中獨占鼇頭、最有人氣的,首推士林區的士東市場。
士東市場規模雖不及南(環南)、北(北投)兩大市場,但素有「全國最好的市場」之稱,自從民國81年設立以來,一直是個完全沒有空攤(一樓127攤、二樓128攤全滿),人丁興旺的「好市」。
業界認為,士東市場之所以人氣旺,主要在於興建較晚,所以「一步到位」──整座市場整潔明亮,設備新穎,有中央空調,攤位則從生鮮魚貨、雞鴨牛豬、蔬果到南北乾貨、花卉、美食、百貨……樣樣齊全,可以說是個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市場。
然而,士東市場的勁敵其實不少。自治會長鄒志堯指出,鄰近天母商圈的士東市場,半徑一公里內就有家樂福、頂好、大葉高島屋、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等各類型賣場環伺,但由於市場勤於維修,加上攤商自動「加班」、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全天候營業,才能一直維持熱市不墜。

位於公館商圈的水源市場,不僅環境整潔明亮,空調、電梯一應俱全,又不失傳統市場的新鮮與熱情。小吃、生鮮、熟食及修改衣服,都是水源市場的特色。
在士東經驗的鼓舞下,從民國96年起,台北市政府陸續投入4億台幣,推動「傳統市場新風貌計畫」,目的在修繕市場硬體設施,要一改過去傳統市場給人陰暗、潮濕、污穢的印象。
此外,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也從98年起,以「擴大內需方案」名目,先後投入30億元經費,進行全國傳統市場的修繕工程。
「『菜市仔經濟』攸關地方產業、社區興衰和大小攤商的家計,絕不能輕易放棄!」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主任沈榮津強調,目前全台大大小小的公有市集高達1,005座,約10萬個攤商,加上市場貨源多來自當地小農,總計約20萬個家庭賴以維生,因此要想振興地方經濟、增加在地的就業機會,就必須大力扶持傳統市場。
在政府帶動下,這2年老店新生的「樂活市場」逐漸在全台各地熱鬧開張。位於北市忠孝東路一段捷運善導寺站出口的華山市場,就是打破過去傳統市場老舊形象,再現光芒的例子。

有了老字號名攤「阜杭豆漿」的加持,再加上二樓重新裝潢增設共食區,重新開幕的華山市場,每天從早到午大排長龍,人氣強強滾。右圖為透明隔間中的阜杭作業區。
已有30年歷史的華山市場,在前年10月完成一樓修繕,去年二樓又耗資二千多萬元改頭換面,仿效百貨公司地下美食街,設立寬敞明亮的共食區,於12月25日正式開幕營運。
開幕當天,位於市場二樓的「阜杭豆漿」吸引了大批人潮,等著買燒餅豆漿的人龍從樓上一路排到市場外的走廊上,連華山市場裡的攤商都看傻了眼。
創立於民國47年,原就名氣不小,尤其是日、港籍遊客最愛的阜杭豆漿店,如今一改過去樸拙模樣,以大扇透明玻璃隔間,讓消費者可以清楚看到製作過程。
第二代老闆徐立耀表示,「透明化」後每天得花更多時間刷洗、維持碳烤大爐與廚房的整潔,工作人員的穿著也不能像過去一般隨性,身上的雪白制服還得天天送洗,但他對自己能搭上「觀光產業」的列車,還是覺得與有榮焉。
為了配合市場整建,阜杭豆漿不僅史無前例地歇業2個月,徐立耀更二話不說,員工休假、薪水照發。果然重新開幕後,生意比過去更好,「每天從清晨3點做到中午1點,收拾、洗刷好都已經下午3點了,回到家只能『癱』在床上睡覺。」他也創下了一個月瘦8公斤的紀錄!
對徐立耀來說,做餅容易做人難,慕名而來的客人多了之後,每天大排長龍,讓一些吃慣了的老鄰居忍不住抱怨,近在咫尺,竟然每天「看得到、吃不到」。也有客人打電話一訂就是100個,說要帶出國;抬眼看著不見尾的排隊人龍,他賣也不是,不賣也不是,現在嚇得連電話都不敢接了。

竹東市集裡有著豬籠粄(客家菜包)、粄條等客家風味美食,還有在地農民自己耕種的當令蔬果和醃漬的橄欖、鹹菜(客家酸菜)等,讓外地客三不五時「揪團」來尋寶。
華山市場不只是硬體修繕,在經營方向和策略上也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轉變。
依照經濟部「零售市場管理條例」,公有市場有固定的設置佈局,一般分成雞鴨、魚、肉、飲食、百貨、雜糧雜貨、水果蔬菜和其他等8大類,攤商每個月繳二千多元的低廉租金向市場處承租,各市場則自組自治會管理。
「空攤是傳統市場的一大敗筆,」華山市場自治會會長烏汝芳指出,過去部分攤商雖按期繳納租金持有攤位,卻長期不營業,導致市場稀稀落落繁榮不起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華山市場在整修前花了半年時間溝通,最後由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出面協調,以一攤60萬元權利金的代價,徵收空攤。
華山市場自治會將徵收的空攤集中,在一樓引進了「創意市集」,二樓美食部則設立共食區,一舉解決長期以來的攤位閒置問題,也帶來了人氣。
新華山的一樓採「回」字型空間設置,外圈為蔬果、雞豬、花卉、喜樂蛋捲、辣媽魯味等五味雜陳的傳統攤位;中間區塊則是手工香皂、手繪絲巾、串珠飾品等「創意市集」,這樣看似完全不搭軋、「既鄉土又文創」的拼貼搭配,究竟效果如何?目前還在測試中。
無論如何,華山自治會長烏汝芳指出,拜美食強攤「阜杭豆漿」之賜,目前華山來客量較以往至少多了4倍,又因中正區屬文教區、台北車站周邊又觀光客聚集,在此引進創意市集,或許可以開發這些新客層,提供他們另類的台灣「菜市仔」體驗。

竹東市集裡有著豬籠粄(客家菜包)、粄條等客家風味美食,還有在地農民自己耕種的當令蔬果和醃漬的橄欖、鹹菜(客家酸菜)等,讓外地客三不五時「揪團」來尋寶。
華山因「阜杭」而人氣不墜,並不是特例。
「傳統市場要找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立足之道,『獨家美食』正是最佳秘密武器。」
水源市場自治會長謝德洋表示,放眼街頭及賣場,餐飲業大多已淪為制式連鎖店的天下,擁有獨門手藝卻無力負擔高額店租的人只能黯然退出。而整修後的「菜市仔」,靠著好區位及低廉租金,除了可讓老字號招牌更響亮外,有心角逐的好手也不妨前來一試身手。
以美食匯聚人氣並不止於都會區,全台各地都有「名攤」吸引遊客遠道前往。例如新竹竹東的中央市場,就因粄條、菜包、米苔目、湯圓、麻糬、紅糟鴨等多個客家美食攤而聲名大噪。
「彭記麵店」是竹東市集的名攤之一,四十多年的老店,主要賣餛飩、粄條、米粉,和粉腸、豬頭肉等小菜。從早上六點半開始營業到中午,座無虛席,有時餛飩賣完不得不提早打烊收攤,總會令向隅的老客戶跳腳不已。

有了老字號名攤「阜杭豆漿」的加持,再加上二樓重新裝潢增設共食區,重新開幕的華山市場,每天從早到午大排長龍,人氣強強滾。右圖為透明隔間中的阜杭作業區。
為了吸引顧客回流傳統市場,台北市市場處也不斷與各市場自治會溝通協調,希望能打破既定的經營模式,跟上時代腳步,因時因地制宜。
市場處市場經營科劉仲偉指出,市場處一直在鼓勵習慣「早市」作息的攤商改變營業時間,例如,配合職業婦女的作息經營黃昏市場,就是一種可行的模式。
他以目前北市唯一與捷運共構的西湖市場為例,該市場雖然擁有緊鄰捷運站的絕佳位置,卻因一樓生鮮部、二樓美食百貨的配置而大打折扣──當一樓生鮮部於中午打烊後,整個市場便顯得靜悄悄人去樓空,路經此地的消費者根本不知道二樓還在營業。他相信若能說服生鮮部門配合上班族延長營業時間,將會更具競爭力。
除了各市場因地制宜、努力摸索轉型外,台北市市場處也從民國97年開始定期舉辦「傳統市場節」,藉由各種展售、票選活動,為市場集體行銷。
去年網路票選「天下第一攤」活動,就吸引了41萬人次網友熱情參與投票,估計整體業績因此成長一成。
票選活動分小吃、熟食、生鮮、百貨4類,票數前3名者,由市場處發給「天下第一攤」的榮譽錦旗。以去年為例,熟食部分以水餃為主題,票選「市場狠餃色」,士東市場的「123水餃」從100個參賽攤商中脫穎而出,再經媒體報導後,生意更是旺到不行。
今年的「傳統市場節」預計在農曆5月5日端午節前展開。市場處經營科科長王夢龍指出,除了主題活動外,照例仍會舉辦網路票選「天下第一攤」,各攤商早已摩拳擦掌,許多熱情的消費者也已經開始「跑市」、「跑攤」打分數了。
傳統市場努力轉型,「樂活菜市仔」已非夢事。很久沒去傳統市場的你,找一天逛逛吧,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好市」就在你身邊呢!


竹東市集裡有著豬籠粄(客家菜包)、粄條等客家風味美食,還有在地農民自己耕種的當令蔬果和醃漬的橄欖、鹹菜(客家酸菜)等,讓外地客三不五時「揪團」來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