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人民的生活日益進步,豐衣足食之餘,對生活的素質也日漸講求;人們在育樂上所支出的花費,佔生活費用的比例更是愈來愈高。青年學生的課外活動,不再以有了場地即告滿足,他們期望更周全的設備,更高雅的佈置,與更清新的情趣。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多年來一直以服務青年為工作要旨,他們在全台各地的風景名勝區,興建了許多的青年活動中心,每個場所都配合地形,加以精心設計,充分符合青年們的需要。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是本刊所作的這一系列報導之三。

台大森林系負責經營的蜜月別墅與漢光樓。(艾燕)
心中的一項寶藏
對許多人來說,溪頭之晨是一個鐫刻在心靈深處的甜美回憶,是一片翠綠,是一顆晶瑩,更是滿掬的清新。
在十丈紅塵中汲汲營營打滾得累了,煩燥鬱悶感覺無力或無心繼續了,就靜靜地往記憶中去挖掘,翻出待在山中嶺頭時的那一陣充實愉悅的忘我,於是,梗塞胸中的苦雨愁雲就慢慢地消化散去,就連那沈澱著的塵慮俗念,竟也能被袪褪。
再訪溪頭整整間隔了九年,九年間人事景物都有著不可避免的變化,而溪頭,溪頭之晨,竟仍似當年一樣地清麗可人,心中因此十分實在地洋溢著歸來之情。
凌晨,小木屋外的山林組曲悄悄地唱起,演唱者有鳥兒、松鼠、青蛙和小羊,間或有細雨輕打樹葉作為伴奏。屋外的和聲自然又親切地把人從睡夢中喚醒,啊,一抹朝陽已射在光可鑑人的地板上。
踏過冰涼的地板走到窗前,玻璃上矇著一層水汽,不時還有幾顆水珠靜靜地滑落。什麼也看不真切。用手抹一抹,望出去還是一片迷迷濛濛,只有不顧晨寒,推開了窗扇。

台大森林系負責經營的蜜月別墅與漢光樓。(艾燕)
向小羊咩道個早安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隻小花羊在用牠們的早餐哩,牠們吃得是那樣專注,一會兒一棵小灌木就被牠們吃得光光禿禿。牠倆轉移陣地繼續進行,大快朵頤之後就滿足地「咩,咩」叫著。兩隻胖嘟嘟的小羊,不知不覺中把它們的無憂和快樂感染了遠來的遊客。
再望遠山,瞧近樹,陽光塗抹著山頂,其下是一環柔美的雲靉,輕擁著山腰。樹幹則帶著潤濕,非常神氣地一柱擎天,杉木的挺拔俊秀,好似競向雲空伸展,為了更多爭取陽光的眷愛。
坡地上盡是綠色的覆地植物,大片大片的姑婆芋葉特別引人注目,它不僅葉片大,又綠得嬌豔悅目,露珠在葉面上滾動發光,不禁讓人興起去彈動它的慾望。
深深地吸進一口沁涼、芬芳而微濕的空氣,所有隔宿的倦懶一掃而空。一天開始了,讓它精精神神地開始吧。
路徑經過山雨的洗刷,乾乾淨淨叫人歡喜。而花草樹木似乎不僅曾經洗滌且經重新染色,青翠黛綠美得好似翡翠。
一群覓食的白鴿飛落徑上,在孩子們的追逐下,又撲翅滑翔於枝椏之間。孩子們無邪的笑聲語聲,鴿羽的雪白,樹、草的鮮綠,組合出最美的聲音和顏色。

青年活動中心的森林小屋。(艾燕)
一親山林的芳澤
晨間的山林是這般多情而溫柔,它擁抱著我們,我們也靜靜地享受著它胸懷中的安寧。
位在山巔的神木,已有二千八百年的高齡,自然的歲月,人類的歷史,多少悲歡離合,恩怨愛恨,在在構成它粗糙佝僂的樹幹。分不清是太上忘情的冷漠,抑或人類多情的干擾?促使它漠然又莊重地矗立於斯,什麼也不在意。
鞠身而入神木的軀幹,不知它是否厭煩這麼多窺其隱私的凡夫俗子?樹幹內部的天地是小的,卻經過幾個世紀陽光風雨的變化。人類的生命是短暫的,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一代代都有其成就和進步。實在毋須再嘆息年華似水或世事無常,是不?
它的身高約有四十六公尺,樹圍也有十六公尺,是一棵年邁的紅檜巨樹。從它的存在,可以推測這個地方過去有天然的紅檜林,但都被人砍伐了。只剩下這棵老樹,孤獨且尊貴地傲視著附近的人造檜木林,它和它年幼的後裔無法並肩為伍,可以想像出它的難言寂寞。
從山上往下走,山徑宛曲,常是路窮迴轉之處,幽泉傾瀉而來,在亂草怪石中一勁流去,水流聲在空谷中顯得特別清亮。然後看到了竹林,繞行於修長婀娜的枝幹間,撫摸那中空有節的幹身,這類比君子的中國傳統植物,引人興起思古幽情。

森林小屋中的客廳,擺設潔淨雅緻。(艾燕)
蕭索的美感
接著見到銀杏林,因為時至深秋,銀杏的樹葉已轉變成金黃色,配著白色的樹幹,以及滿徑的落英繽紛,有股說不出的蕭瑟之美。
俯身拾取一片落葉,葉呈扇形,中端略為分叉,十分特殊。路邊豎著的告示牌說明它又名白果或公孫樹,是一最稀有的樹種,它已是地質時代的遺物,僅存於東亞,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裸子植物門。這是全台唯一的人工銀杏林,栽培不易。美麗的葉片讓人著迷,細細選出一片最完整的,要帶回去當書籤,留作紀念。
再往下走是柳杉造林地,柳杉是溪頭最多的樹種,它挺拔又俊秀的身型,有著高聳入雲的威武。這是溪頭早期試種柳杉最成功的一塊造林地,也是目前國內最好的一塊林地。
柳杉又名孔雀松,台灣原來沒有這個樹種,是由日本引進的,它性喜潮濕,最適合移居於溪頭。日人在民國九年時在此處栽下,距今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因為它的樹幹通直,利用價值極大,無論建築、造橋、電桿或家具,都可以用得著它。
這片林子已過了砍伐之齡,因為林相優美,就被留下來作為標本林,以供遊客觀賞。

青年活動中心的大餐廳。
到底是本地樹好
走著,走著,看到了台灣杉林,不細加端詳,分辨不出它與柳杉的異同之處,但它可是土生土長固有的本地樹種。這一片台灣杉林是民國廿七年栽植的,它因為毫無水土不服的問題,生長得非常繁茂,甚至後來居上超過柳杉。它的品質及用途,也都超過了柳杉。
但是台灣杉卻又名「亞杉」,光聽名字,似乎有遜人一籌的意味,原來當年日本人害怕台灣杉在國內或國外的聲名超過柳杉,影響他們杉木外銷的收入,就別具用心地叫台灣杉為「亞杉」,有心在稱謂上維護日本杉木的冠軍地位。
小徑拐彎處出現一座涼亭,它是以原木搭建,亭頂覆蓋著茅草,簡單拙樸的結構,不曾加染任何人工色彩,這使得它能與附近山林的環境充分配合,予人親切自然的感受。
進入涼亭歇歇腳陣。人一靜下來,即感覺到身邊輕吹著的山風,十分溫柔地輕拂著我們的衣襟和髮絲,彷彿在表達著歡迎之忱。
一會兒,周遭清晰的景物有了變化,它們悄悄地被一陣輕煙籠罩。煙霧愈來愈濃厚,竟把我們都包裹住了。啊,輕煙成了濃霧,我們已身在虛無飄渺間。

森林小屋中的臥房設備乾淨舒適,還都備有除濕機,以除寢具上的濕氣。(艾燕)
就是這份朦朧迷人
山谷亦整個為雲霧掩蓋,矇朦朧矓中架構著引人的太虛幻境,卻是不得其路,不得其門,無以造訪。
不一會兒,又飄起了霏霏的山雨,似有若無地拂在面頰上,有一點兒「濕意」,又有更多的「詩意」。淒迷之中,似有一絲哀怨,美得讓人哀愁。
彷彿又在霎時間,霧氣盡都散去,太陽又露出了和氣的笑臉,表示她絲毫不在意方才雲霧的姿意遊盪。整個山林此刻成了鏤空的浮雕,遠遠近近,深深淺淺,可以從最外層透視到最內層,盡都是造物主的精心創作。
走到林場的苗圃了,自動噴水管正在進行每天一次的灌溉,銀白色的水幕籠罩著整個坡地,小苗們得到了成長中所需的滋養。
苗圃乃是實驗林的搖籃,人工栽植的森林所用的苗木都要先經苗圃的培育,而後「出栽」(拿去山上栽植)。溪頭這個苗圃面積有二.八公頃,每年培養的苗木多達一百六十餘萬株,供應整個實驗林的造林之需。

大學池是溪頭的一個標幟。(艾燕)
驚人的生命力
在苗圃中的工作,包括有:整床、播種、灌溉、除草、施肥、遮蔭、病蟲害防治、挖選修剪、包裝、移植等等。一棵棵小樹苗是高大杉樹的縮影,它具體而微的幼弱身型,與長成後的挺秀壯麗相較,教人不得不嘆服「生命力」是多麼神奇而又偉大地在宇宙中運行。
一棵樹從苗圃,一直到移栽於造林地,其間悉心呵護得發揮無盡的愛心和耐心,就好似母親撫養幼兒一般,一點疏忽乎不得。而後,小苗被移植到林地,仍需細心地照顧與觀察。就在這種呵護備至的情態下,小苗一天天成長與茁壯,終於長成一大片鬱鬱蒼蒼的森林。我們望著這參天的巨木,亦可揣得當年造林人員所花下的心血。
苗圃下方營建了一個鹿苑,竹頂、竹欄、竹槽,全是金黃的色澤,這是小鹿們美麗溫馨的家園。苑內的住客包括有本地的水鹿、羌、赤鹿、白鹿,以及遠來的日本黑鹿、印尼水鹿和歐洲梅花鹿,它們悠遊自得的神態,顯然對這兒的居住環境相當滿意。

漢光樓附近的野營區。(艾燕)
最初的旅宿建築
再住下走就是溪頭餐廳,這應該是溪頭最早的一幢營業性建築,外觀非常樸實,曾經有餐廳部、販賣部、和旅館部(有大眾房與小套房二種)包容其中,後經不斷擴充發展,這幢建築已成為純粹的餐廳。而新建的鳳凰賓館、漢光樓中都闢有非常精緻舒適的房間,總共可以容納五百位以上的遊客歇住。
另有一種別墅式套房,中有三房一廳,還有廚房、浴廁,全為原木建築,質樸且舒適。旅舍都散處林中,起居其間,尤能享受山居野趣。
溪頭餐廳和旅舍都是由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系負責經營的,因為這裡原是台大森林系的實驗林區。談到它的緣起,就得話說重頭,回溯至民前八年之時。
當時台灣還在日本人的佔領之下,台灣大學的前身是東京帝國大學,帝大的農學部在溪頭闢了一個實習林場。台灣光復後,這個林場初由台灣省政府接收,隸屬於林務局,更名為「第一模範林場」。後又為當時的嘉義山林管理所與台中山林管理所先後接管。

青年活動中心的總統蔣公肖像。(艾燕)
台大森林系正式接收
至民國三十八年七月二日,正式撥歸台大,成立實驗林管理處,提供森林系師生教學、實驗研究及示範經營之用。
實驗林位於中央山脈中段,海拔自二二○公尺至三九九七公尺,因為垂直高差很大,山中林相熱、暖、溫、寒四帶兼備,樹種繁多,足以代表台灣森林的垂直分佈帶型。由於它的地理環境與豐富的植物種類,可以提供學者對植種的識別,生態的觀察,各樹種造林撫育保護技術、生長與收穫,以及林產物與森林福利之利用等有關學問,作有系統的研究,並提供森林經營的參考。
溪頭營林區是台大實驗林的一個經營單位,總面積二千五百公頃。這是一個交通方便,經營最集約的一個林區。台大及外界林業工作人員有許多試驗地都設置在這裡,台大森林系學生每年寒暑假都要來此作各種林學課程的實習。
區內地形變化多端,有峭壁、溪谷及嶺線,整個地形構成盆地,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邊缺口。盆地之內空氣涼爽清新,年平均溫度16℃,最高29.8℃,最低零下2℃,夏季平均溫度21℃,是極佳的避暑勝地。此地日照短,溫度低,相對濕度平均在九○%以上,因此經常雲霧瀰漫,充滿著朦朧之美。

落葉滿經的銀杏林。(艾燕)
一傳十,十傳百
溪頭之美慢慢地為人所知了,真應了「天生麗質難自棄」的說法,除了台大的師生而外,入山來欲一睹真面目的遊客愈來愈多,漸漸地就發展成一個有名的風景區。
從溪頭餐廳再往上行約一公里,有一個漂亮的人工湖,就是有名的大學池,這是溪頭的一個標幟和象徵。
大學池原是供貯放木之用的,後來加以刻意經營,成為純粹的遊覽區。
池水碧綠明淨,水面上波瀾不興,映著水上的拱橋,兜成一個滿圓。水中的倒影還包括有茅亭、石橋與綠樹,與實體相互輝映,更富意境。
從大學池往上行約半公里,就又回到了此行的居亭——青年活動中心的林間小屋。
林間小屋是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在此處闢地興建的。救國團覺得溪頭林區清麗又開闊,應該闢建一個場地提供青年朋友旅遊、休憩或舉辦活動,就向台大森林系商洽,借得這塊土地。
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於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動工,六十六年元月完工,開始對外開放使用。
整個活動中心佔地有五公頃,周圍全是杉木林,林間小屋是為配合周圍林相環境而設計建造的。名建築師漢寶德採用竹、木、石作為建材,沒有使用水泥和鋼筋,因此整個中心都顯得極其拙樸、自然,具有濃郁的原始風味。

青年活動中心的石板道。(艾燕)
典雅質樸的設計
林間小屋共有十棟,每棟內有四間團體套房,每房內有八個床位,都有獨立的盥洗室。房內的床鋪、桌、椅、地板、屋頂亦全採用原木,別緻而精美,每個人每天僅收費新台幣八十元。
每棟木屋中都有一間客廳,可供青年朋友聚會交誼。屋後有一個小陽台,並置有木頭几椅。推開紗窗,憑欄而立,一陣陣清風透過樹梢吹來,將簷下掛著的風鈴吹動,發出清脆悅耳的鈴聲。
仲夏之夜,青年朋友們都喜歡在陽台上納涼,拂面而來的是涼爽的山風,入耳而來的鳥語和蟬鳴,草叢間閃爍著的螢火亦映入眼簾。三五知己或坐或臥,輕輕吟唱起來,擅奏者撫著吉他,坐在欄上為大家伴奏,唱罷一曲又來一曲,甚至終宵不歇。
地上美麗的野草花,在路燈的照射下,特別顯得楚楚動人。四周亦有小溪流,夜間寂靜時可以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與林梢的風聲互為唱和。
林間小屋之間有石板路相通。路旁設有路燈,路燈都嵌在挖空的樹幹中間,別具風味。晚間散步在石板道上,很有情調。
活動中心的公共建築包括有餐廳、石板廣場、服務台、交誼廳、供應部和辦公室。
所有公共建築與林間小屋一樣,內內外外全採用木材,所有的家具、擺設也都是木製品。大餐廳是兩層樓建築,可同時容納四百人用餐。餐廳供應價廉物美的餐點,對青年學生的收費是一個人一餐四十元,可以吃到四菜一湯。

(艾燕)
犧牲奉獻,服務青年
餐廳的對面是活動中心的辦公室,共有二十餘人在此地服務,其中有五位是從救國團本部派來的,其餘則就近在當地聘雇。
由於活動中心佔地甚廣,場地的維護、活動的安排、對青年朋友生活上的輔導,以及提供種種不同性質的服務,使得工作人員相當辛勤忙碌,每天差不多都得從早晨六點忙到晚間十點。
工作人員在溪頭有宿舍,而他們的家人則多住在台中,寒暑假中活動特多,他們往往一、兩個月都不得回家一趟。而平時至多也只能一週下山一次,這種公爾忘私的服務精神是令人欽佩的。
工作人員一直任勞任怨為提供青年朋友們最好的服務,幾乎每個人都身兼數職,一個個也都忙得勁頭十足。他們心中都有一個信條,那就是「我為青年服務,青年為國家服務」。
活動組長鍾仁琴畢業於政大教育系,對於自己學以致用的工作相當滿意。他的工作主要在為來到活動中心的青年朋友策劃活動,但也兼任安排住宿、用餐與旅遊嚮導等工作。夜間通常還得起來巡夜,以確保整個中心的安寧。

下圖是台大森林系的師生在實驗林中工作。(艾燕)
不斷動腦筋安排活動
在活動的安排上,除了放映電影、安排參觀遊覽、團體遊戲、跳土風舞、座談會、歌謠演唱……外,他且主動地將溪頭附近的地理環境、民情風俗、名勝古蹟等,作了一番整理,為的是向青年朋友作介紹,期使他們在瞭解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不易之後,能夠更加愛惜腳下的土地,並進而激發服務、奮鬥、造福鄉里的人生觀。
有時人來得太多了,種種服務工作有忙不過來之虞,大家就一起動手,有時下廚切菜、洗碗,有時幫著拖地、擦桌椅,往往忙到夜深人靜,客人都睡熟之後才得休息。
次晨又得早早起來,忙著為大家準備早餐。七點正在石板廣場舉行升旗典禮,七時十分即開始用早餐。客人們開開心心地用餐之時,哪裡知道工作人員四、五點即起來蒸饅頭、熬稀飯了。
鍾仁琴說他們不怕忙也不怕累,人來得愈多,大家幹得愈起勁,因為這才證明他們的工作得到了迴響。對於這種極具熱誠的服務態度,他謙遜的表示:「這些都是我們該做的事!」但是,他也談及他們的總幹事李兆衡一直以身作則,夙興夜寐地忙個不停,這對大家有極大的精神感召力。
喜見一代勝似一代
李總幹事隻身在台,幾乎從不下山,經年累月待在山中,就以這個活動中心當家。他經常披著雨衣、穿著雨鞋,靜靜地四處巡視,有時通水溝,有時掃落葉,有時清理垃圾,有時更親自下廚做個宵夜為忙碌的屬下加餐。他不大說話,只是天天埋頭苦幹,因為他認為他所做的乃是盡忠職守而已。他說他喜歡為青年們服務,看到他們身強力壯,積極進取,聰明活潑,總使他感覺萬分欣慰,因為他從一批批青年人身上,看到了國家新生代的優秀與活力,也因此看到了國家光明的遠景。
入夜後,真個夜涼如水,這是此行最後一個晚上了,我們仿古人秉燭夜遊的精神出來散步。整個山林是這樣地幽靜、清新,活動中心的建築是這樣地典雅、樸實,工作人員是這樣地熱誠、親切,都在在留下了美麗難忘的回億。
曙色初透時揮別了溪頭,在瀟瀟山雨中依依下山,啊,群山也知道了我們的離愁別緒嗎?願早日能再度拋開塵囂俗務,再訪溪頭。
回返囂市,溪頭之旅竟頻頻入夢,就在夢境中恣意將心靈與形骸融入那一片深邃和清新,醒來後有點兒精神恍惚,仍念念不忘那溪頭山色,以及枝頭繫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