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以為,國畫作品以水墨為主,講求意境,而設色並不豐富,其實不然。我國早期的繪畫顏色繁複,自唐、宋以降,水墨才成國畫主流,顏料自此漸不受重視。
直到近代,國畫受到西畫與社會多元發展的影響,彩繪重新受到肯定,顏料的重要性也因此增加。
但由於從事製作國畫顏料的人原本不多,跟隨中央政府來台者更少,又加以台灣較缺少製作國畫顏料的原料,因此很長一段期間,國畫家只能使用港、日進口的顏料。近年來不少有心人研製國畫顏料成功,為國畫家解決顏料取得不易的問題,宋國華是其中一例。
當我們在故宮博物院觀賞唐、宋以前的古畫時,常會發現,雖然畫幅已呈斑駁,但依稀可見畫中色彩的繁複、豔麗,唐朝的「明皇幸蜀圖」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國顏料屬天然顏料,材料皆取自大自然,例如:榨取植物的汁液,研磨銅綠、鐵鏽或黃金等礦物,甚至包括珊瑚、蛤蚌、胭脂蟲、雞冠等動物,它最大的優點是——永不褪色。

圖2.3:製造國畫顏料的原料:花青、藤黃、洋紅(圖2.),及朱砂(圖3.)(楊永山)
早期國畫設色豐富,顏料皆取自大自然
中國早期繪畫的顏色非常豐富,由敦煌壁畫可窺知一二。但顏料的製作、取得十分不易,多半由畫家自尋材料、自行研製。在太平盛世,畫家尚有閒情逸致從事;但宋代以降,社會動亂,騷人墨客無餘力研製,遂以水墨畫抒發感懷,畫中強調意境、內涵。水墨自此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顏料不若以往受到重視。
在此一背景下,專業的國畫顏料製作雖在唐朝即已萌芽,但數目極少。清末民初,只有江蘇姜思序堂最具聲名,其他尚有杭州西冷印社、紹興本立堂等寥寥幾家。
政府遷臺後,這些研製國畫顏料的專家都留在大陸,製造國畫顏料的行業遂顯得後繼無人。然而國畫受到西風與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影響,許多國畫家又開始在顏色上下工夫;但因國內無人製作,只好購買港貨或日貨。物以稀為貴,國畫顏料最貴時,幾乎與黃金同價。
宋國華自小就喜歡繪畫,來臺後,在憲兵學校擔任教官,偶爾替藝術館修補古畫,或臨摹古畫出售。但是,「一錢花青顏料,要花上半個月薪水,實在是一大負擔。」他便動起自製顏料的念頭。

圖2.3:製造國畫顏料的原料:花青、藤黃、洋紅朱砂(圖3.)(楊永山)
研製國畫顏料,傳揚固有文化
原來宋國華念高中時對化學課程就很感興趣,在憲兵學校任職時,常和校內一位化學老師聊天,也常到實驗室觀摩,奠定他化學知識的基礎;再加上他老家紹興本立堂擅製國畫顏料,小時有機會耳濡目染,長大後還依稀記得一些顏料的製法,所以興起「試試看」的念頭。
民國五十六年,先總統蔣公提倡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宋國華是忠黨愛國的軍人,對於這項運動有深刻的體認。他想到:國畫顏料也是國粹之一,而今卻賴進口,實在不甘心!便決定申請提早退伍,實踐他研製國畫顏料的理想。
他首先蒐集有關國畫顏料製作的文獻,如芥子園畫傳、繪事瑣言、本草綱目等,詳加閱讀,以大略瞭解各色顏料的製法,及各種礦石、植物、動物、昆蟲的產地與特性。
隨後,他到處蒐集材料,到臺灣各地山區找尋硫磺礦(制朱砂、硃磦、銀硃),鐵礦(赭石、赭黃),銅礦(石青、石綠、翠藍、翠綠、洋綠),也到低窪濕地尋找野生的蓼草(花青)……等。
宋國華指出,國畫顏料的材料部份在臺灣可以找到,但有一些地域性產物,必須進口。例如藤黃產於泰、緬、越一帶,除能做顏料,還可入藥,國內藥材商經常大批進口,宋國華就向進口商購買。
另外,像紅色顏料有數種,其中最高級的一種叫紫金,以黃金為主要原料,一般畫家買不起,只好退而求其次,採用胭脂蟲做的洋紅。而胭脂蟲是寄生在仙人掌上的一種介殼類小紅蟲,國內難尋,沙漠地區產量頗豐,壓搾曬乾後可製成胭脂,宋國華也是向國內進口商購得。

圖4:宋國華改良的花崗石碾壓機,以此製作國畫顏料速度快,品質也較細緻。(楊永山)
出師不利,潛心研討、改進
民國五十九年,幾樣主要的國畫顏料,如花青、赭石、石青、石綠、蛤粉、胭脂、朱砂等陸續研製完成。宋國華興高采烈地寄給許多國畫家試用,卻被澆了一盆冷水。
他當時十分氣餒,但冷靜檢討後,心想一定是有地方出了差錯。於是前往拜訪老畫家賴敬程,請求指點「迷津」。
賴敬程畫國畫已有五、六十年歷史,他告訴宋國華:「你的顏料質地不夠細,畫將起來,顆粒分明;顏色也不夠『正』,沒有國畫顏料應有的『沉、淳、厚、重』,所以不被接受。」
顏料要細,只要多費工夫研磨即可,但「正色」的觀念卻點醒宋國華:「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正說明中國向來有正色的觀念。」宋國華恍然大悟:「同樣是赤鐵礦,隨氧化程度不同,可析取深淺不同的黃色調。我大概是其間的分寸掌握不當,做出的顏色和傳統顏料有出入。」

圖5:朱砂製成朱砂墨,研磨即能使用。(楊永山)
國畫顏料以質細、色正為上
他開始在賴敬程的指導下,研究如何把各色顏料做得質細、色正,以下是幾種顏料的研製過程:
花青是中國特有的顏色,因此它的英文名稱就叫「中國藍」。花青以藍草或蓼草製成。一般來說,植物性色素的取得不外是:壓搾、浸漬和發酵,花青便是採發酵法。
製作花青時,先將藍草浸濕置於密閉箱中,約三個月發酵完成。然後加入石灰攪拌,再以文火燒煮,濾渣後再煮,並摻入膠、礬攪拌,待濃如膏狀時熄火。再以此膏製成片狀或杯狀曬乾。因曝曬容易沾染灰塵,宋國華改以機器烘烤。
花青製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發酵時間的控制,時間過久則帶黑,時間不足則帶紅。宋國華先前製作的花青顏色不正,就是因發酵時間不夠。
動物製成的國畫顏料,目前只有洋紅,其他以珊瑚、蛤蚌或雞冠做的顏料,因用得少,現已無人製作。
宋國華向國內進口商購得乾胭脂蟲後,將它浸在酒精中溶解,再將酒精蒸餾掉,把剩餘的水溶紅色素,濃縮成豬肝色或棗紅色,再加入膠、礬蒸煮攪拌至稠厚。

圖1.2: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作品,圖1.為水墨蔬果。(楊永山)
以機器代替手工,省時、省力、又能提高品質
至於礦物性顏料的製法,根據芥子園畫傳記載:「先宜以鐵椎擊碎,再入乳缽內,用力研方細」,不過這種土法子費時、費力。以朱砂來說,四兩朱砂要研磨兩個工作天,才能研細如泥。
宋國華靈機一動:現代製作粉、膏、塗料等,多以機器滾筒將材料碾成細粉,礦物性國畫顏料應也可仿照此法。不過一般機器滾筒多用金屬做成,容易和礦石起化學作用,例如朱砂含汞量大,與金屬磨擦會變黑,宋國華便加以改良,以硬度比鐵高、又不會令礦石起變化的花崗岩為滾筒。
為了降低成本、節省時間,宋國華製作礦物性顏料,是向工廠購買已初步碾為顆粒的礦石,不再親自到深山搜尋。利用滾筒兩天可碾朱砂四千一百六十兩,速度比前人約快一千倍。

圖2.為青綠山水,使用的顏料大多是宋國華製造的。(楊永山)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宋國華指出,製作國畫顏料只有一個要訣:「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舉例來說,讀芥子園畫傳中一段:「有一種石青,堅不可碎,以耳垢少許彈入,便可研細如泥。」他頗為不解,便假設其道理:耳垢因含有帶油性的乳化脂肪,與礦石結合後,使其不致太澀,所以容易研磨成泥;他加入肥皂一試,果然與假設吻合。
宋國華說:「古人製作顏料多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出各種顏料的成份,有助於顏料的研製。」
也正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宋國華才能不墨守成規,在技術上引進機器生產,提高效率;在品質方面,更力求超越,赭石和鉛粉便是其中兩例。
自古以來,國畫顏料中的赭石和墨調和時,都會分離,通常只好先打墨再上色,許多畫家對此已習以為常。但宋國華不這麼認為:「過去許多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已變為可能,為什麼不多用點心思試試看呢?」

圖3:名畫家劉墉認為,宋國華製造的顏料,質細色正,他很喜歡採用。(楊永山)
善用現代物理、化學的知識
這個問題在他腦中盤桓了六天,終於從核細胞分裂的原理中得到靈感。他把赭石濃漿倒入壇內,再調入適量氧化劑,使赭石細微粒子中的核心達到完全氧化,比原來的粒子要細得多,就能和墨合一使用,終於解決長久以來畫家對赭石與墨分離的困擾。
又如鉛粉:鉛粉的原料是金屬鉛,色白;擱久了,會因氧化或硫化作用,變黃、變黑。不少古畫中的白膚美女,日久變為「黃臉婆」,便是這緣故。為防止鉛粉氧化或硫化,宋國華半年內做了五次實驗。他說:「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加入適量的防氧化劑與防硫化劑即可。」
除赭石和鉛粉外,宋國華在自製的十多色顏料中,最滿意的有花青、洋紅、硃磦、及石青、石綠。這幾種顏色做得最「細」,顏色也很「正」。
國畫大師張大千生前就很喜歡用宋國華製的花青,所畫的潑墨山水畫也經常使用他的石青、石綠。
嶺南派大師歐豪年則認為宋國華做的花青、赭石,品質比港製為佳。

圖4:製作國畫顏料所需的清膠。(楊永山)
調膠功夫高
除「質細色正」外,調膠也是一門學問。國畫顏料所加的膠稱為「清膠」或「水膠」,由牛馬的皮、筋、骨、角等加水熬製而成,含大量黏性硬蛋白質。膠若摻少了,附著力不夠,裱畫後,顏色容易褪落;膠若加多了,成本較低,但顏料凝結不易化開,加水蒸煮軟化才能使用,顏色往往顯得較淡。
近年來,某些大陸和港製的國畫顏料便有這些缺點,但宋國華做的卻能避免。名畫家劉墉,就對宋國華的調膠功夫極為稱許。
宋國華製作的顏料價錢也很公道,一錢只售卅多元,比進口顏料便宜數倍,為許多學畫者和畫家節省可觀的開銷。
談到國畫顏料的應用,宋國華指出,國畫不像西洋畫以色彩為主,而是先以墨色打底,然後上色;但也有用調好的顏色直接畫的。不同的顏料,用途自不相同。例如花青最常用來畫遠山、綠葉;胭脂、洋紅用量最多的莫過於花鳥;朱砂、硃磦和銀硃通常用來畫宮殿的門柱、窗格、斗拱、欄杆等;赭石與赭黃則幾乎無處不用,一幅國畫有了赭色,便能將其他顏色都襯托出來。
宋國華說:「中國顏料和西洋顏料最大的不同,是顏色穩重淳厚、不浮華。至於使用的材料則大同小異,只不過西方油畫顏料加油,而國畫顏料加水性膠質。加油、膠的目的,是為使顏料容易附著在畫紙上。」

5.6:國畫顏料的成品,有片裝(圖5.)及杯裝。(楊永山)
不藏私,願與有心人相互切磋
宋國華製作國畫顏料有成,但他對顏料的製作要訣,從不藏私,常以文字公諸大眾;只要有人請教,亦無不傾囊相授。
民國六十七年四月,宋國華以研究成功的國畫顏料,得到中國書畫學會頒贈的金爵獎後,又開始研究印泥製法。宋國華說:「真正好的印泥與黃金同價。普通用的廉價印泥,只能算顏料。」
所謂「真正好的印泥」,原料主要包括:珊瑚末、珍珠粉、朱砂末、洋紅、琥珀、金箔和蜜蠟,且製作過程費事、費時。宋國華的研製已臻完成階段,但準備經名家鑑定後再公諸於世。
十多年來,宋國華憑著一股傻勁,與努力研究的精神,不僅為國畫家節省大筆向外購買顏料的消費,亦對發揚國畫藝術及中華文化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圖6.)二種。(楊永山)

圖:劉墉採用宋國華製造的顏料,繪成的絹本工筆畫。(楊永山)

圖:劉墉採用宋國華製造的顏料,繪成的絹本工筆畫。(楊永山)

圖:劉墉採用宋國華製造的顏料,繪成的絹本工筆畫。(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