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歲的沈芯菱,出身雲林貧寒家庭,11歲就立志獻身公益,以一己之力,為弱勢學生架設免費教學網站,並協助農民行銷滯銷農產品,還親自走訪台灣各鄉鎮,捕捉底層工作者的勞動身影......。
這些公益事蹟,為她贏得「少女公益慈善家」的美譽,她的故事也被寫入高中、國中、國小等7本教科書。「不一樣的20歲,不一樣的志業」,常登上媒體版面的沈芯菱,你一定不陌生。
清晨5點多,顧不及還沒睡飽的疲憊,沈芯菱急急從雲林家中溫暖的被窩跳起,趕往斗六火車站搭乘頭班北上的自強號列車,因為這天早上,她在桃園壽山高中有場演講。
站在講台上的她,不時傳來幾聲輕咳,但親和的笑容、幽默風趣的語調絲毫不減。談及個人的生命經驗時,她更對著台下的年輕學生大聲疾呼:「幫助別人,不用等到長大!」
演講完畢,熱烈的掌聲持續許久,沈芯菱就像偶像明星一樣被學生包圍、要求簽名合照;好不容易突破重重人牆,她又得趕赴新竹,繼續下一場早已排定的網路視訊會議,連午餐都只能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匆匆解決。
問及會不會太累?身體不舒服該怎麼辦?這個看來黑黑瘦瘦,卻有著堅毅面容的小女生,揚起帶著淺淺酒窩的微笑、一派輕鬆地說:「只是小感冒而已,先買點成藥吃就可以了。」

身為「課本走出來的偶像」,沈芯菱所到之處極受歡迎,演講後總有不少學生圍著她簽名合照。圖為桃園縣壽山高中。
沈芯菱的忙碌程度,從她隨身攜帶的筆記型電腦。行事曆上密密麻麻地行程即可看出,身為「課本中走出來的偶像」,她每天至少有兩場演講;晚上還得勻出時間,更新各個公益網站的內容。
坦言有時也會精疲力竭的沈芯菱說:「只要想到我的故事,或許能帶給其他人尋夢的勇氣和激勵,就覺得應該堅持下去。」
沈芯菱的堅毅,來自她的成長背景。
1989年次的沈芯菱,是家中的獨生女,她出生前,學裁縫的父母,原本開設了一家小型成衣代工廠。但1980年代中期,新台幣擋不住美元的升值壓力,一口氣由原本的1:40,急升至1:26,為出口導向的紡織業帶來極大壓力。沈家開設的小型工廠,也受到上游廠商的拖累而倒閉,更欠下大筆債務。
自沈芯菱有記憶以來,生活就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她跟著父母在南北夜市奔波擺攤賣氣球;父母還接下為寵物店運送動物的工作,年紀小小的她,常常得和一群狗籠一起擠在車後睡覺。
「擺攤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很多同齡小女生,她們的穿著、手上拿的玩具,都比我擁有的多;旁人略帶同情的目光,也開始讓我意識到自己的貧困,」她淡淡地說。
因為居無定所,沈芯菱也不曾上過幼稚園,只能靠舊報紙和媽媽蒐集的二手書學習認字;這段為金錢所逼的日子,更讓她從小就看清貧富差距間的巨大鴻溝,養成了比所有同齡孩子都早熟的堅毅性格。

沈芯菱不辭辛勞地全國走透透,與各地學生分享她努力不懈的公益故事,圖為台南新化國小。
上小學後,沈芯菱一家總算安定下來,在雲林老家租了間鐵皮屋開設小雜貨店。身處偏鄉的社會底層,弱小的她本應無助而無力,然而一個偶發事件,卻讓她無意發現:改變命運之鑰原來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一年,沈芯菱10歲,她和所有國小4年級生一樣,開始在學校上電腦課。電腦和網路串連的廣闊世界,讓幼小的她深深著迷,放學後總捨不得回家,待在圖書館和電腦教室裡反覆自學。
母親注意到她的電腦天份,不顧鄰居「『散赤人』(窮人)想學什麼電腦?」的訕笑,硬著頭皮當掉少女時攢下來的玉飾,為她買了一台中古電腦;她意識到媽媽的苦心,更加倍努力學習。
此時種植文旦的阿公,恰巧因收購價格過低而苦惱,沈芯菱想起曾在網路上看到別人賣東西,憑著一股傻勁如法炮製。她上網查詢中小企業的電子信箱,發出上百封郵件,用小學4年級的天真口吻寫道:「我阿公種的文旦很好吃,有需要的可以來訂!」
沒想到3天之後,真的接到團購訂單,全家喜出望外,阿公還忍不住一直問她:「敢真吔?」結果那年阿公種的三萬多斤文旦都被搶購一空,「這是我第一次見識網路的力量!」她笑說。
透過網路,沈芯菱也進一步改善家中生計。小學5年級時,家中的小雜貨店,因對面新開的超市,生意一落千丈。她建議父母走回縫紉本行,並自學摸索為他們架設網站,專接企業或其他團體的制服訂單,生意從此穩定下來。
如今沈家雖然還居住在那個工廠兼住家的二層樓鐵皮屋,但他們的小型成衣廠,已在中部地區小有名氣,包括華航、家樂福、綠的傢俱、永慶房屋等企業,都曾找過他們承製團體制服。
除了運用知識的力量改善生計,沈芯菱的特別,更在於她的眼中不是只有自己,還有其他相同處境的弱勢者。

有著一張稚氣娃娃臉和甜美笑容的沈芯菱,年僅22歲,已完成了不少「大人」都望其項背的公益工作。
這種希望幫助別人的動能,起點來自家庭教育。「小時候即使家裡再窮,爸媽看到鄰居擺攤的歐吉桑、歐巴桑需要幫忙,一定二話不說出錢出力!」沈芯菱說,爸媽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人要常給,不要多拿,如果自己賺的錢都藏在口袋,老天爺可以給你,有一天也會要回去。」
除了父母影響,另一個讓她走向公益的內在驅力,則源於貧富差距的不平之鳴,以及「不想被人看扁」的憤怒。
小學6年級時,因為自己沒有錢補習,又羨慕班上同學熱烈討論著當時流行的線上教學,她興起為自己和其他沒錢補習的同學,架設免費教學網站的念頭。
「老師們都說,教育是改變貧窮最好的方法,可是我看見的卻是經濟條件、城鄉差距所造成的教育資源階級化,像我們這樣的窮孩子,到底要拿什麼翻身?」她略顯激動地說。
為了幫助教育弱勢者改變命運,也為了讓「不相信她能做到」的大人封口,小6的她,就成立個人工作室,承接企業網站專案以籌措架站費用。接著跑遍圖書館、書店,到處向人借課本和參考書以自製教材;每天還瀏覽不同的網站,學習動畫與音效搭配的技術;她也善用熱心網友的力量,邀請許多老師免費提供自製教案……。
2002年11月,「安安免費教學網站」正式成立,成為偏遠地區及弱勢中小學生自學的最佳園地,十年來已累積了四十多萬筆線上資料和三千多筆教學影片,兩岸三地的使用者超過400萬名。

為了將發言權還給在太陽下流汗的人們,多年來沈芯菱利用課餘時間走訪全國各地,拍攝底層勞動者的工作身影。
沈芯菱演講時不斷強調她的信念:「Impossible就是I’m possible.」,她一路走來都是在挑戰旁人的「不可能」偏見。除了致力拉近教育資源及城鄉差距,她也架設「台灣媳婦學習網」,提供新住民所欠缺的閩南語影音教學、線上模擬考駕照、生活須知、法律諮詢等多種資源⋯⋯。
她關懷弱勢的光譜,更擴及農民及所有廣大的基層勞動者。國中時她曾投書媒體,陳述雲林家鄉柳丁產銷失衡的問題,孰料農委會遲遲未作回應,於是她在網路上發起「全民吃柳丁」運動,其後政府啟動收購機制,柳丁價格也逐漸回穩。
喜歡攝影的她,更利用課餘時間,走訪台灣各鄉鎮,拍攝底層工作者的勞動圖像。多年來累積的照片超過26萬張,名為「草根台灣臉譜」網站。
談及拍照動機,沈芯菱說:「有次我走在路上,看到有個媽媽指著在鷹架上揮汗如雨的工人對孩子說:『你不讀書以後就像他們一樣!』聽到這段話我非常難過。」
她認為,農夫、漁民及廣大的底層勞動者,才是台灣社會的生命力,而拍照紀錄,正是為了將發言權還給那些在太陽下彎腰流汗的人們。這個立志為台灣庶民留下勞動身影的網站,至今已有超過1,200萬人次點閱,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專題特展中,獲頒最佳創意與策劃大獎。
95分的哲學很多人好奇,年紀輕輕的沈芯菱,如何兼顧繁重的課業與公益活動?她自有一套「95分」的哲學。她認為,要從「95」進步到「100」,需要投入極大的心血和時間,才有可能達成目標;但若是將同樣的努力放在原本完全是「0」的領域,就能很快由「0~50」或「0~60」地進步神速。
而她心中的「0的領域」,就是念茲在茲的公益活動。因此她從小到大的學業表現,都僅自我要求在「中上」即可,其他時間寧可拿去做想做的事。
雖然成績並非頂尖,但她多年來熱心公益的付出,無形中也為自己的資歷加分不少,電腦能力更是一把罩,至今已擁有37張專業證照,幫企業架設網站的收入則高達400萬元,她也全部拿來投入公益志業。因此她非常順利地推甄考上清大人文社會學系;今年寒假更從清大提前畢業,並同時錄取台、清、交、政等9所研究所的榜首。
「我曾經擔心她這麼忙碌,是否能兼顧課業,但顯然是多慮了,」高中導師洪百佑說,在班上的同齡孩子中,沈芯菱看起來就是比別人成熟、懂事,「她真的非常特別!」
家人支持,則是沈芯菱的堅強後盾。尤其媽媽許麗娟更是她的超級戰友,陪她熬夜編教材和上山下海拍照紀錄,這對一般想爭取獨立自主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十分特別。
「有時我也會心疼她太過勞累,但只要想到這個孩子是老天對我們的恩賜,如果她真的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應該把她留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許麗娟驕傲又語帶不捨地說。
沈芯菱將在9月進入台大新聞所就讀,未來希望能成為獨立媒體人,繼續為弱勢發聲請命。青春年華的她,忙到沒時間談戀愛,也不像時下年輕人有多采多姿的休閒娛樂,但卻從來不覺得可惜。
採訪過她的記者常深感好奇:年紀輕輕的她,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公益動力?也許即因為這位勇於挑戰自我的年輕人,早已站在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