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底,香港「調景嶺」十位居民代表,把三百多面國旗帶來台北,同時向政府陳情、舉辦公聽會,希望能得到一些支援,好讓他們在拆遷補償問題上,能向香港政府當局進一步爭取調景嶺住戶的權益。
九七前夕,當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兩岸三地大環境的互動關係之際,似乎沒有人會記得香港「調景嶺」這個偏僻的小地方。隨著香港政府清拆計畫的執行,這個曾有「反共精神堡壘」、「小台灣」等稱呼的調景嶺,也即將在地圖上消失,而多年來象徵這裡民心之所向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陣,卻等不到「九七」,就先撤退了。

(右)今年六月底,老兵夏杖芸降下調景嶺碼頭上的國旗,開啟了「送旗到台北」的活動。
送旗到台北
今年六月廿五日中午一點廿五分,在調景嶺居住了四十五年的老兵夏杖芸,將碼頭上一排中華民國國旗降了下來;有些居民則拿下門前的國旗,送到碼頭旁的「國旗收集處」。原來的旗桿,換掛胸前印有「反迫遷、爭權益」、背後寫著「出爾反爾、無情逼害」等字樣的短袖汗衫。「旗陣」換成「汗衫陣」後,景觀變得十分突兀,更和嶺後山上水泥砌成的大字「蔣總統萬歲」,形成強烈的對比。
自從民國卅九年,近二萬名來自大陸淪陷地區難民在此安身立命之後,數十年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一向在此地飄揚,尤其每逢雙十國慶,更成為遊客聚集之所。這天的遊人不多,倒是有許多記者前來採訪,只是氣氛不再歡愉;因為今天調景嶺「易幟」了。調景嶺和中華民國之間的臍帶相連已數十載,此景情何以堪?
現年七十多歲的老兵夏杖芸表示,降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時心裡砰砰跳,感覺很傷心,但又莫可奈何。原先的國旗已被摺好,收集好後就「送旗到台北」。

民國卅九年,調景嶺搭蓋茅草屋,以容納兩萬名大陸逃港難民。(救總提供)(救總提供)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目前有一千五百餘戶住家的調景嶺,房屋依山而建,狹窄的街道和山坡上的建築景觀,讓人覺得像是走到了台北縣瑞芳鎮的山城——九份。走進縱橫交錯,寬僅一公尺許的巷弄裡,兩旁房屋好像前胸貼後背,排水渠道密佈,這些房屋和排水設施,都是難民流血流汗築成。
中國大陸淪陷之後,許多難民逃到香港,其中將近兩萬名難民,被香港政府遷移到偏遠的調景嶺。當時,調景嶺是墓地,一片荒煙蔓草,既無人煙,自然更無建設。香港政府在此蓋了兩間飯堂供膳,而這兩萬名心向中華民國、被香港政府列為極右派的魯賓遜,就在這荒山上餐風露宿,每天和環境搏鬥,胼手胝足地建立家園。
兩年後,聯合國正式認定此地為國際難民區,居民開始得到麵粉、食用油、肥皂等民生必需品;之後不久,「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給予經濟支援,建醫院、蓋學校、接水電;居民則捲起袖子,合力開闢巷道,將茅草屋翻修成磚房。調景嶺雖貧窮,但還可以安身立命。
調景嶺裡多數的難民仍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祖國懷抱,所以當地永遠國旗飄揚,山壁上還書寫著「蔣總統萬歲」,儼然成為另一個反共堡壘。每年國慶前後,學生還到山上除草上漆,讓這幾個字更清楚。
香港政府曾在民國五十年六月初宣布要接收調景嶺,難民們為了抗議這項措施,進行罷課罷市。當時的救總理事長谷正綱並發表聲明,要求保障難民之土地房舍等權益,學校和福利救助機構亦應繼續存在。
經過協商後,香港政府做了讓步,說明「管理方式和以前相同、不建多層大樓、原居民可無限期居住、並已撥款做為改善學校措施之用」之後,情勢乃逐漸緩和。
可是經過多年的發展,香港因人口增加,住宅房舍不敷居住,開發範圍乃逐漸擴增,調景嶺終免不了要被納入改變;又因調景嶺過去的政治色彩,加上即將碰到的「九七」大限,致使問題更為複雜。

位於高點上的精神堡壘,可以鳥瞰調景嶺全景。(救總提供)(救總提供)
山雨欲來風滿樓
民國七十八年,香港政府公布要清拆調景嶺改建樓房,但卻一直沒法提出適當而可被居民接受的補償條件。於是由救總在香港的工作人員及居民代表,共同組成「調景嶺全體居民反迫遷保權益委員會」,希望能集中力量和香港政府談判。
六歲隨父母逃難來港,在調景嶺長大的孫維榮表示,委員會成立時立場頗為堅定,也曾發動群眾前往香港立法局前抗議。但隨著清拆時間迫近,有些核心份子改變初衷,不再反對,並接受平均每戶約二十餘萬港幣的補償方式,致使情勢急轉直下,香港政府的態度也益發強硬,有些委員懷疑是否其中有人和房屋署掛鉤。另一位反迫遷的居民石桂才說:「事情告一段落之後,我們或許會向廉政公署提出告訴,希望查看這些人到底在搞什麼鬼」。
當地居民只要求合理的補償。一般而言,香港政府若將地權收回,必有一定的程序並給予補償金額;舊區重建時,香港政府都會興建和原住戶相同面積的房屋來交換,且酌付搬遷費用。可是調景嶺居民卻連這種最起碼的待遇都得不到。
因為房屋署認為調景嶺的地權,並非當地居民所有,雖然承認他們的存在有「特殊的歷史背景」,但仍不能用「以屋換屋」的方式補償。
對於土地房舍所有權問題,當地居民皆認為應屬居民所有,毋庸置疑。石桂才表示,在民國五十年六月,調景嶺居民曾獲香港政府承諾「調景嶺居民,大多均可繼續在其現有屋內,作無限期居留」。之後居民申請改建兩層平房時,也都獲合法證明文件。凡此種種都證明他們的權利範圍。

調景嶺居民認為平房雖然破舊,卻比鴿子籠般的高樓舒適。(陳月桂)
請國旗出面
其次,房屋署準備給予九億港幣的補償費用,但若扣除學校、郵局、醫院和福利機構等三億多的補償金;再扣除街道、巷道等公共面積,每戶所補償的金額就更少了!「這和目前動輒一、兩百萬的房價相比,簡直要讓居民無容身之地」,現年五十多歲,幫著貼標語、掛看板,堅決反迫遷的居民陳穗新表示。
經過了這一連串的失望之後,調景嶺居民覺得,若再不積極挺身而出,他們的權益將更沒保障,於是決定「送旗到台北」,希望引起一些迴響,得到台灣的幫助。因為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不只是政治圖騰,更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當他們提出這個構想的時候,不少老兵和他們的親屬反對,但經過說明用意之後也都允諾支持。
但是他們也了解中華民國政府的尷尬角色,所以也不想政府替他們出面,更不要民眾捐款,只希望「依法論法」,從法律的觀點來為調景嶺居民爭權益。可是進行法律訴訟需要錢,居民和救總早先合力籌募的兩百萬港幣,目前只剩一百二十餘萬。他們希望救總能再支援金錢,讓他們和香港政府打一場官司。

山坡上的「蔣總統萬歲」標語,即將隨著調景嶺社區被拆除而消失。(陳月桂)
再度離鄉背井
站在調景嶺高處往海邊望去,一眼就看到香港政府的填海造陸計畫,已從北方的將軍澳填到調景嶺中學旁;而在西側海中工作的母船,也已快將航道給堵住了。這些事實都已證明,交涉時間愈來愈緊迫了。
不遠處的將軍澳正在大興土木,共要蓋上近百棟的三、四十層樓房,如果協議達成,那裡將是調景嶺居民未來的去處;然而相較於高層公寓的環境,許多人還是寧願住在調景嶺的平房裡。這裡的空氣好,居民之間關係密切,又有守望相助的精神,連個陌生人都混不進來,更何況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的血汗,房舍越是老舊越覺不捨。
走路前往巴士站搭車,斜坡上有位老兵就躺在地上午睡。從坡上往下望,調景嶺郵局上還掛著英國國旗,稍遠的調景嶺中學旗桿上,仍然插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兩相對照之下,不免一番欷歔;因為兩年之後,這堙u易幟」的事實將避免不了。而這批仍念著家國的居民,不久之後就將面臨無屋可住的情形,誰能伸出援手呢?
九月廿四日,調景嶺十位居民代表親自將三百多面收集來的國旗送到台北,立刻引起話題,不少傳播媒體也都刊登相關的訊息。

每年雙十節前後,調景嶺四處飄揚的旗海,總會吸引無數的香港居民和外來的觀光客前來參觀。(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以旗為尊,提訴求
他們在台北召開公聽會,並向行政院陳情,希望政府能夠:撥款聘請律師協助居民向香港政府爭取合理的待遇、設置專職機構處理調景嶺相關事務、確實認知調景嶺居民的心意、協助居民來台定居就養等。
現年三十出頭,從小在調景嶺長大,畢業於台大法律系,目前擔任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黃鳴表示,實際上大多數反迫遷委員會的組成份子,或多或少都曾獲救總協助,分別在港、台完成學業。他們並非不知感恩,而是希望在此兩岸三地情勢敏感之際,調景嶺居民的權益仍能受到應有的重視。
〔圖片說明〕
P.118
九月底,調景嶺「反逼遷委員會」將幾百幅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送到台北。
P.119
(右)今年六月底,老兵夏杖芸降下調景嶺碼頭上的國旗,開啟了「送旗到台北」的活動。
P.120
民國卅九年,調景嶺搭蓋茅草屋,以容納兩萬名大陸逃港難民。(救總提供)
P.120
位於高點上的精神堡壘,可以鳥瞰調景嶺全景。(救總提供)
P.121
調景嶺居民認為平房雖然破舊,卻比鴿子籠般的高樓舒適。
P.122
山坡上的「蔣總統萬歲」標語,即將隨著調景嶺社區被拆除而消失。
P.123
每年雙十節前後,調景嶺四處飄揚的旗海,總會吸引無數的香港居民和外來的觀光客前來參觀。(張良綱攝)
P.123
曾經風光一時的調景嶺中學,隨著居民遷出、學生流失而緊閉大門。
P.123
雖然捨不得,但為了爭取權益,表達心聲,還是忍痛降下家中國旗,準備送旗到台北。
P.124
香港政府的填海造陸計畫,已經逼近到調景嶺中學附近,航道都快被堵住了。遠處的將軍澳新社區,就是未來將要安置調景嶺居民的高層樓房。

曾經風光一時的調景嶺中學,隨著居民遷出、學生流失而緊閉大門。(陳月桂)

雖然捨不得,但為了爭取權益,表達心聲,還是忍痛降下家中國旗,準備送旗到台北。(陳月桂)

香港政府的填海造陸計畫,已經逼近到調景嶺中學附近,航道都快被堵住了。遠處的將軍澳新社區,就是未來將要安置調景嶺居民的高層樓房。(陳月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