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翔是中華民國一位頗見成就的西畫收藏家,是目前收集中國畫家西畫作品最多、最完整的一人。二十餘年來,他使自己愛好藝術、卻未有機會成為藝術家的夙願得償,促進了國內收藏西畫的風氣,更使畫家受到許多的重視和鼓勵,促使畫壇活動更為蓬勃。他所收集的作品,已為近代國內西畫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見證。

趙翔雖然是一個商人,但從不把時間花在酬酢上,他也不吸煙,工作餘暇就是欣賞畫和享天倫之樂。這是他的全家福。
有一顆熱愛藝術的心
民國二十四年,趙翔出生於臺灣臺中清水鄉下的一個貧困家庭。排行老么的他,上面有八個姊姊和一個哥哥。兄弟姊妹眾多,使他幼時無法得到很多的照顧,因而培養成他獨立奮發的個性。
他的父親曾為一位公司老闆做了四十八年的管家,收入相當微薄。
幼年時的趙翔,終日與草木農務為伍,大自然美麗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映在他的腦海裡,他很想把眼中所看和心中所想的用筆畫出來,但他買不起畫具。
窮困的生活,令他壓抑下對繪畫的傾心,跟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他想到的只是:如何賺錢來改善生活?
十五歲那年,他聽說臺北賺錢容易,也想到這個大都市淘金。一個仲夏的涼夜,他挽著布包袱,腳趿一雙日式木屐,悄悄地離開純樸的家鄉,搭乘清晨三點半的夜車北上。
步出台北後車站,他舉目無親,又身無分文,忽覺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感到從未有的無助。
「少年仔!愛呷頭路(要找工作)嗎?」一個操著閩南語的中年男人向他走來,是職業介紹所的人。
「愛!」趙翔毫無選擇地接受了。

趙翔精心佈置的客廳,四壁掛著他最喜歡的幾幅畫,他認為抽象畫用於裝飾現代居室最為合適。
奮鬥不懈,大都市中掙得一席之地
他被帶到一家貿易公司當小弟,每天煮飯給二十幾個人吃,還要掃地抹桌椅。每個月新台幣卅元的薪水卻逐月被他父親領走了。
窮苦的生活並沒有使趙翔畏縮,他白天做小弟、做雜工、當送貨工人,換了不少工作,晚上則到學校夜間部苦讀,初中、高中都是這樣度過。直到考上了台大歷史系,他還是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業。
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美軍顧問團工作了十三年。美軍撤離後,他獨立經營木材和遊艇生意,由於他過去養成的刻苦精神,使他的事業蒸蒸日上。
趙翔說:「我在求學期間,得到許多同學、朋友、同事的幫助,使我能完成學業。後來經營生意,又得國內經濟起飛之賜,使我事業也能有所成。我常想,我要拿什麼來回報社會呢?我選擇了一向所嚮往的:現代藝術收藏。」
廿一年前,趙翔在弘霖畫廊買下他收藏的第一幅畫。他說:「那天,李元亨舉辦畫展公開賣畫,這在當時是件很特殊的事。因為在二十一年前,臺灣經濟不似今日這樣蓬勃發展,一般生活水準很低,很少人買畫,也很少人賣畫。畫家做畫多半只是消遣,常將作品當禮物贈送親朋好友,並不以賣畫為生。」
因為一向熱愛美術而常逛畫廊的趙翔,到弘霖畫廊參觀,與這位畫家聊天,才知道原來李元亨是為了想籌旅費到法國去留學才賣畫的。

丁雄泉的作品。丁雄泉出生於民國十八年,曾留學巴黎,擅長油畫和壓克力畫,作品在國外很有名。
盡力幫一點忙
趙翔直覺地感受到這位畫家對繪畫的熱忱和嚮往,「如果因為錢的問題而不能成行,對他來說,一定是個很大的打擊。」他想起小時候為了生活而不能學畫的遺憾,將心比心,一時感觸良深,立刻把口袋裡所有的二千元掏出來,買下了兩幅作品。
從那次開始直到現在,他沒有間斷過藝術的收藏。目前,趙翔擁有兩千餘幅國內現代畫家的作品,雄踞國內收藏現代畫的第一位,他太太常對他說:「你如果把買畫的錢拿來經營房地產,台北大概有半數房子都是你的了。」可見他投下了可觀的資金在這方面。其中最貴的是一幅廖繼春的畫,買進來時花了五十萬元。
趙翔認為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並進而改善社會風氣,所以他常拉朋友一起逛畫廊和買畫。
由於趙翔的大量收藏,對鼓動國內的收藏風氣頗有功勞,加速了國內現代畫壇向前邁進的速度,使一向被漠視的現代畫家作品有了出路。
然而,他為什麼不收集國畫或外國畫家的作品呢?
趙翔說:「外國畫家的作品,對我們國內的藝術發展沒有太大的助益;而傳統國畫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一向受到國人的重視,並且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都有系統的在收藏。西畫在我國則比較不受重視。我一向佩服國內西畫家在追求藝術上所做的種種努力,希望我的收藏能給國內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一些助力,並為面臨轉變階段的中國現代藝術做一個見證,所以我把收集的重點放在現代西畫上。」

民國二十年出生的陳銀輝,現任師大美術系教授。這幅作品「東灣灣」寫於民國六十八年,靈感得自蘭嶼寫生,色面分割,多用中間色,柔和、含蓄,卻表現了深厚的素描基礎。
為要表達對整個畫壇的關懷
為了對整個畫壇多付出一些關懷,他買畫的原則是一定要向畫廊買,而不直接向畫家買。趙翔說,畫廊雖然向畫家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但畫廊提供場地展出、做廣告、印海報,可以使更多人參與,使大眾知道畫壇動態。畫家與畫廊簽約,生活也較有保障。向畫廊買畫,是支持畫廊,也是支持畫壇。
曾經有一段時間,國內畫廊因經營不善而有好幾家相繼關門了,趙翔為了挽救這個情況,多次把整個畫廊的畫全部買下。他常自嘲說:「我是趙大呆!」但他從沒有後悔過。他說:「我不是藝術家,但藝術是我生活的重心。我唯一能表達自己對藝術的熱愛與支持的,只有傾囊而出,用經商所得的盈餘來買畫。」
剛開始買畫的時候,趙翔並無意成為一個收藏家,他買畫時感情成分非常濃厚,他說:「剛開始,我比較缺少藝術素養,並不太從藝術的角度來挑畫。」後來看的畫多了,閱讀的有關書籍也多了,他鑑賞畫的能力就愈來愈高。
然而,趙翔仍然頗忠於自己的「感覺」,看來喜歡、甚至能百看不厭的畫,他就把它歸類於好畫,就認為值得收藏,而不理會藝評家的批評。他看的美術方面的書籍很多,對各種繪畫的理論學說相當瞭解,但他認為用各種理論學說來評判一張畫,而忽視欣賞者的感覺,恐怕仍是「捨本逐末」。

「礦坑」是洪瑞麟所作,他為了作畫親身進入礦坑工作三十五年,實際體驗礦工生活的甘苦,用心靈與畫筆表現出來。
感情因素所佔比重大些
除了畫本身的好壞以外,有時候他收藏一張畫,也是因為他對畫家特殊的感情。例如掛在他家客廳牆上的一幅版畫,是畫家江漢東在視力只有○.一度,幾乎失明的情況下,臉靠近畫布一筆一筆地慢慢畫,畫完一小塊地方就把顏色記在腦裡,再畫另一塊,經過長時間才奮鬥完成的。趙翔不只欣賞這張畫,更佩服這位畫家的毅力和決心。
這種憑著喜好及熱情的收藏,在廿多年間,趙翔不免會收集到許多「次級作品」,他認為這是一個收藏藝術品的人很難避免的過程。他說:「那是個必經的過度時期,就像我們想要學一項技藝,總要繳一點學費一樣的。」
長期的投入,趙翔漸漸成了行家,所選的畫也就愈來愈好。
對畫家來說,他們最感安慰的,是把自己花心血繪出來的畫,賣給真正「識貨」的知音保存下來,就像為女兒找一個好婆家一樣。趙翔就是國內許多西畫家心目中的「好婆家」,因為他不只能欣賞,而且能妥善的保存,不致於流失。
趙翔將一些畫寄放在畫廊,另一些則擺在家裡。他準備明年舉辦一個收藏展,讓社會大眾籍著他豐富的收藏,以瞭解國內早期畫家的一些作品,和整個畫壇演變至今的歷程。然而,他不準備賣掉任何一張他所收藏的畫,「因為如果讓這些畫零星的散佈在許多收藏家手中,就很難再將它們收集在一起,也就無法看出近代國內西畫界的整個風貌。」

莊哲作品。莊哲生於民國二十三年,擅長壓克力畫。
為現代美術活動做一個見證
此外,他希望在有生之年,除繼續收藏之外,並成立一座美術館,陳列這一代畫家的代表作,讓它們永遠流傳下去。如果這個願望無法達成,他將把畫捐給公立博物館,「我想藉此讓後世子孫看到這一代,有這麼多忠於藝術、真正埋頭作畫的畫家。」
由於多年來一直與畫打交道,趙翔對國內畫壇非常熟悉,因而他立下了一個撰寫中國現代美術史的心願。目前,他已開始進行收集資料,準備五十歲時就從自己的公司退休,全力來做這件事。
對他來說,收藏畫的動機不是為投資,他不想從畫的買賣中牟利,但他並不反對這種現象。
趙翔說,把藝術品變成有價的東西,更能引起大眾的關心和參與,其實是很好的。世界各地,不論畫也好、雕塑也好,或其他藝術品,多半都有價格,而且很少有跌價的可能。如果我們的「藝術品拍賣市場」能早日出現,隨時可將收藏的畫變現,買畫的風氣,一定會更盛行。
他同時強調,許多人以為有錢人才收藏畫,是很錯誤的觀念。他說,目前國內有很多公務員或中等收入階級,他們並不富有,卻經常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來買畫。
身為一個生意人,趙翔也常為了付畫款而奔波調頭寸,但他覺得只要是把錢用在買畫上,一切就都值得。畫家也因為知道趙翔喜歡畫,關懷畫壇,常以較低的價錢賣給他。

趙無極的作品,他生於民國十年,是第一位以抽象的方法表現中國山水虛無飄渺境界的畫家,被譽為「世界十大抽象畫家」之一。
多年不間斷的付出,現已卓然成家
趙翔希望社會大眾能普遍接近藝術。他建議剛接觸畫的人多看畫展、多看書、多請教行家,就可以漸漸提高鑑賞力。趙翔目前的美術修養,也是長時間進修的成果,他幾乎把看畫當成固定的工作,各種畫冊、美術書刊和全臺各地的畫展,他從來都不放過。
他進一步解釋說,看畫時,除了注意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外,還要注意畫布、顏料的好壞。有些畫布很容易破碎、或顏料容易龜裂,就不適宜買來收藏。「一個負責任、慎重做畫的藝術家,應該用好的畫布和材料。」他同時建議畫家研究顏料可能的化學變化,經過長時間是否會變色等。
收藏了廿幾年,趙翔看到許多畫家的興起和沉落,也看到許多畫家觀念的突破和技巧的進步。
從趙翔收藏的畫,和他對國內藝壇的關切與瞭解,可以體會出他平實的外表,蘊藏著一顆豐富的、熱切的、充滿感情的心,所以他能為收藏畫、為表達他對國內畫壇的支持,投下了鉅額資金而從無悔色。

現年四十二歲的楊興生,擅長抽象及半具象的風景寫生。
在付出的過程中所得亦豐
藝術豐富了、美化了趙翔的生活,也兼帶給他修身養性的效果,使他更熱誠、更謙和、更坦率。他說:「我還要繼續往既定的目標努力,希望在離世之時,能回顧此生感覺了無遺憾。」

吳炫三的「鬥牛」吳炫三是畫壇元老廖繼春的得意門生,為了作畫,曾遠赴非洲等地旅行。

江漢東是國內資格很老的畫家,因患青光眼而視力極弱,幾經治療後,視線恢復到0.1,視野也只有手電筒光圈大小,但他堅持對繪畫的熱愛與信心,仍辛勤作畫。他作畫時必須在強烈的日光下,而且因視野狹小,畫一小塊地方就必須把色彩記在腦裡,再把視線移到他處繼續作畫,這張畫就是這樣歷經千辛萬苦完成的。藝評家認為它最大的優點是色彩和構圖空間都處理得很好,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他的畫主要吸收敦煌壁畫的形態,做超現實的表現,也是以中國文化為底,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並常表現出童稚的幻想世界。

陳正雄的「山」。民國二十四年出生的陳正雄擅長油畫。

留學西班牙的青年畫家林惺嶽,大部份以樹為主題。他的樹也和中國古代畫家筆下的樹同樣講究意境,但古人的樹拘謹、溫婉、他畫的樹則強調樹的奔放與個性。

江明賢的水墨畫。

劉其偉的「雞鳴早看天」。民國六十八年作。民國二年生於廣東的劉奇偉,對繪畫、原始文化及建築都極有研究。

民國二十四年生於小琉球的陳瑞福、繪畫特色是:用色乾淨、用筆豪邁、色彩明朗。這幅畫名「愛河之畔」。

趙春翔的畫深受黑白強烈對比的中國畫法和抽象表現畫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