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俠軍,是台灣玻璃藝術的代名詞。出身印尼華僑的他,1960年代因印尼排華暴亂,隨父母遷居來台,自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世新大學)電影系畢業後,做過攝影、編輯、房地產、廣告企劃、演員,拍過電影,一路走來,路徑多元。
1987年34歲時,急於突破的心讓他放下一切,遠赴美國學習燒玻璃,從零開始;回國後,與張毅、楊惠珊成立「琉璃工房」,5年後(1994年)自創「琉園」,將台灣的玻璃藝術帶到一個新境界。2003年琉園上櫃,成為台灣第一家以藝術創意產品為主業的上櫃公司,股價從上櫃時的17元攀升到目前45元(11月下旬)上下,高於不少電子股與金融股,終於可以享受收成的甜美果實。
然而,自稱是「設計過動兒」的王俠軍停不下來,他的創意新歡是取名為「八方新氣」的生活瓷器用品──各種幾何、直線、有稜有角造型的茶具、花器,顛覆傳統卻又帶有東方簡約禪風。由玻璃跨入瓷器,這回王俠軍帶來了什麼驚喜?
座落於台北市仁愛路林蔭大道旁,2006年開幕的「八方新氣」瓷器旗艦店,數十組純淨瓷白的茶具嫻靜地躺在深色木料裝潢的展示架上。
天圓地方的開放空間裡,櫃台中央一組名為《不能沒有你》的花器,插著豔紅的火鶴,搶眼的吸引目光。上圓下尖的花器,接近頂部開了幾個圓洞,單獨一個無法獨自站立,必須藉著幾根長木棍串連互相依靠的花器,才能達到平衡直立,構成一幅孤立又群聚的美感。

靈感來自商周酒器「尊」的茶壺組《帝國記憶》,腰身內縮、抬頭昂然,讓主人以莊重、豪邁的氣派迎接來客。
為現代人打「氣」
另一組名為《帝國記憶》的茶壺,靈感來自中國商周時期的酒器「尊」,茶壺中央腰身內縮,如綽約美女,左右支撐的把手90度頂天立地,姿態莊重、風範岸然,動靜對峙之間,格局磊落。杯具則設計成一片結實的提耳,神聖自在,碟子上的抬座,重複著簡潔的弧線,品茗時一口口尊貴的滋味,拔高的自信,自然渲染開來。
由蓋房子必須經過精密工程計算發想而來的《愛情建物》,兩組菱形交相融合,頂部是一道道鏤空圍欄。最特別的是這組茶壺沒有握把,倒茶時必須以手掌緊握菱形壺身,就像愛情得時時小心呵護。
其他如尖底的茶壺組彷彿踮起腳尖的優雅舞者,名為《芭蕾》;一大片平面壺蓋是湖面,邊緣層層弧線如同陣陣漣漪,而弧形把手就是掀起波浪處的《風水》等。
除了這些大氣作品,八方新氣也有些可愛的小玩意,例如民間廟宇執掌神明旨意的兩瓣「筊杯」,成為餐桌上的鹽罐和胡椒罐;以及圓型糖果盒、葫蘆造型的筆筒等。
一件件現代、簡約的設計,是視覺上的驚喜,也是享受,但為什麼王俠軍要將瓷器設計得有稜有角,迥異於傳統的圓潤造型?
在玻璃創作領域浸淫近20年的王俠軍說,玻璃創作很藝術,可遠觀不可褻玩,是一種心靈交流,但他一直覺得創意可以從生活切入,瓷器就是和一般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用品,可以用手指肌膚感受它的重量、機能和造型。
「過去提到瓷器,大家都認同是中國文化生活的最佳代表;然而兩、三百年來,現代瓷器卻始終無法有進一步的突破,」王俠軍說,即使是歐洲的百年瓷器大廠,這麼多年來也不過在彩繪圖案上做變化,能打破型制的猶如鳳毛麟角。
王俠軍表示,宋代汝窯的簡潔內斂、明清青花瓷的繁複華麗,深刻的烙印在中華文化史上,然而現代的生活器皿該如何被註記、呈現?用哪種文化意象來表達?如何搭配目前的生活步調?成為他設計的思考重點。
以《帝國記憶》為例,藉著壺身弧度線條的重複,彷彿看到帝國時代層層疊疊的繁文縟節,品茶時一股莊重、豪氣、骨氣油然而生,人的精神也為之振奮。
2003年琉園順利上櫃後,營運管理由執行長二哥王永山全權負責,王俠軍轉將部分精力投入新品牌「八方新氣」,由太太沈靜君擔任總經理、高挑亮麗的女兒王筱杰負責行銷,希望用精神奕奕的生活瓷為現代人注入「新氣」。

如同戀人形影不離,亦步亦趨的看照彼此。
20年的瓷器夢
然而,要打破傳統是知易行難。王俠軍深知,傳統的壺具杯盤花器多從功能著手,之所以設計成渾圓飽滿造型,「是因為瓷器有其材質上難以改變的宿命條件。」
瓷土一旦進入攝氏上千度的高溫爐窯後,就會軟化成液體,逐漸冷卻後體積也會因收縮而變形,圓形造型是為了等待冷卻時,收縮力量能夠平均傳達;但王俠軍認為,現代人的生活空間、生活用品各種的材質早已大幅改變,器皿設計也應符合現代的美感語彙。
琉璃是王俠軍藝術創作的初戀,但他與瓷器的結緣,也有20年之久。
1987年王俠軍遠赴美國底特律創意學院學習燒玻璃時,離宿舍不遠處就是「曼菲斯」家具店總部,這家1981年由曾在米蘭設計展大出鋒頭的設計師Ettore Sottsass創立的後現代流派,曾短暫引領全球設計界風潮。
王俠軍看到店內家具、花器有各種材質和不可思議的前衛造型,例如書架的間隔以45度角向上延伸,看起來很張牙舞爪;以及由幾個圓形玻璃堆疊而成的長型花器等。閒暇之餘,他也隨手畫了三、四張瓷器器皿的設計圖,沒想到竟被看中。
只是,當時買走他設計圖的公司,始終沒有推出商品。「到底是我的設計不實用,還是他們做不出來?」這個疑問一直盤旋在心中。
回國後,他曾經拿著設計稿走訪鶯歌、新竹一帶的陶瓷工廠試燒,竟沒有一家可以燒出樣品,還被師傅嘲笑:「你到底懂不懂瓷器啊?」在台灣四處碰壁後,王俠軍不得不把瓷器的夢想放在一邊,專心衝刺琉璃事業。

花器作品《不能沒有你》。
火與土的試煉
1993年王俠軍離開「琉璃工房」,暫時沈潛的他想到了一度無疾而終的瓷器夢,於是轉赴日本第三大陶瓷廠Nikko公司拜訪,這家完全以機器自動化生產各式骨瓷器皿的工廠,沒有幾名師傅。
當Nikko社長看到他的四瓣梅花造型的壺杯設計圖,壺把如幾道高高垂掛的隧道交織而成,很感興趣地表示,請他把圖留下,「我們會請師傅燒燒看,如果燒得出來,就幫你賣。」
經過一年的試燒,Nikko卻只燒出了杯子,而且考慮工法過於繁複、良率太低、成本太高等因素,只把這款概念商品放在公司當作技術展示。
儘管講究技術、對細節一絲不苟的日本陶瓷廠,都不得不屈服於現實的侷限,但看到日本廠商為他開了4個模具才燒出杯子的王俠軍已經很高興,「原來若是用對了態度和方法,把功夫花下去,我的設計是可以燒得出來的!」
「放眼全世界知名瓷器品牌如英國Wedgewood、德國Rosenthal,都有百年以上歷史,在既有領域已擁有強大知名度、完整產品線、天羅地網的銷售點,如銅牆鐵壁般的進入門檻下,新品牌要找到生存之道,就要從工藝技術上突破,」王俠軍認真的說。
堅信慢工出細活的他,再次以初生之犢的膽識,重新來過,花了4年時間,從台灣到中國、日本、歐洲、東南亞等地,找了二百家大小工廠試燒樣品,經過無數次失敗,產品才逐漸成形。
陶瓷發展已有千年歷史,在製作技術上各有不同的應用,基本製程不外乎練土(調配土質配方)、塑形、整修、素燒、上釉及釉燒等步驟。

細框眼鏡、頭髮紮於腦後,富有人文氣質的王俠軍,浸淫於玻璃藝術多年後,帶來了創作新歡──純白、造型新穎的生活瓷器,希望為生活美學注入「新氣」。
浴火鳳凰
由於「八方新氣」的作品都是如雪般光可鑑人的白瓷,只要有一丁點瑕疵或混雜其他顏色,就會被放大數十倍。
王俠軍表示,西方加了動物骨粉的骨瓷,雖然顏色高雅,但不太環保,也不符合八方新氣的現代感。
「骨瓷的白色,細看其實有些偏黃,而中國的青花瓷又有些偏灰。有時數十種白瓷土看得眼花後,得再換個光線細瞧,光是調配出晶瑩無瑕、軟硬適中的瓷土配方,就實驗了3年。」
再說,不同土質有不同收縮率,中國紫砂壺雖也有少數方型設計,但用的是含鐵量高的陶土,收縮率為6%,而瓷土含鐵量少,收縮率高達15%,「燒出來壺蓋與壺底的天、地比例都不一樣,」他說。
其次,八方新氣的器皿,充滿了線條和幾何造型,直線、弧線、稜角、彎度、鏤空等設計,工藝師依照圖稿雕塑出石膏打樣的模型胚體,送進攝氏千度高溫的爐子後,直線會歪斜、平面會凹塌、伸長的線條會縮短,比例已不成原形,一開始燒出來的作品是東倒西歪,慘不忍睹。
為了讓瓷土胚體能「站」好,燒製過程中必須使用很多托具,就像蓋房子在旁邊搭起鷹架一樣,支撐住還未固定成形的瓷土。
今年初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宋代汝窯青瓷,展場中也出現當時工匠的燒造工具,包括放在胚體底部的墊餅、墊圈等模具,用以隔開胎體和匣缽,讓瓷器不變形。
「即使是常見的圓形杯子,都要用托具撐著,但我們對托具的要求更高,尤其很多不對稱壺具需要的托具都要特別設計。」王俠軍解釋,一旦瓷土收縮得不均衡,就會碎裂,為了預防收縮率差異而變形,一起放進窯爐燒製的托具也特別使用相同配方的瓷土,經常一件作品所需托具的瓷土用量,就是作品本身的二倍,而已經窯燒收縮過的托具也無法再重複使用,成本很高。

(左)成長於殷實家境的王俠軍,從小就對線條、繪畫、設計很有興趣,奠定他的藝術創作因子。
開窯剎那的驚喜
甚至有些特殊設計的壺具,例如壺底採圓弧線條、壺把是105度大轉彎的「海量」,就得用倒掛式燒法。因為這款壺具的把手懸空、壺蓋是大平面,若「正」著燒,把手會塌陷、平面會凹下去,整個壺身都會變形。倒過來燒可以讓壺蓋貼在窯爐平面上,把手則用托具支撐,且這件作品要設計5個托具,才能完成;另一款如「酒尊」造型的《帝國記憶》更需要用到8個托具。
除了模具設計,後續的整修工作更需要一絲不苟的精確細膩。例如《愛情建物》上的鏤空圍欄,得用如針頭般的利刃細細割出四方輪廓,稍有一厘米的差距,龜裂的狀態就失之千里。「陷阱很多,沒有銳利的眼、年輕的手、靜定的心,是做不來的,」王俠軍說,由於製程變數太多,這件作品到目前為止只燒出一件。
八方新氣造型獨特、潔白如玉的生活器皿,每一件都耗去難以估算的人力和心血,卻不一定保證成功,一切成果都要等待最後開窯,才見分曉。
「當爐子打開那一剎那,看到自己繪製的手稿,蛻變成極致完美的食器,當下的感動與興奮,無法形容!」王俠軍說,一開始的失敗率幾乎是百分之百,4年的經驗累積下來,成功率已經提高到30%,所有工序都是百分之百手工製作。

從絢爛多彩的琉璃到簡潔禪風的白瓷,肩負「琉園」與「八方新氣」兩大品牌設計重任的王俠軍,以精緻工藝技術打造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圖為其琉璃作品《迎賓風光》。
創意三部曲
從「琉園」到「八方新氣」,從絢爛多彩的玻璃到返璞歸真的白瓷,王俠軍有個「創意三部曲」的體會。第一是「態度決定高度」,創作要有「好事輪不到你」的心理建設。這不是悲觀,而是體認到輕鬆好康的事別人早就想到了,輪不到自己,才會勇於開創一條人跡稀少、沒人走過的路。
第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以水晶玻璃的製作技術來說,有熱工的吹製、拉絲、脫蠟、熔合、烤彎,與冷工的噴砂、磨刻、切割、拋光、彩繪、鑲嵌等十餘種方法,交互運用,變化萬千。當初王俠軍選擇工序達47道、最複雜的「脫臘鑄造」,就是為了和國際上既有的吹製玻璃、雕花切割玻璃等工法區隔,雖然成本高,但終有回報;也才能達到他所謂的第三部──「天涯何處無芳草」。
2000年琉園執行長王永山請曾經協助雀巢、三星等國際企業評量過品牌價值的法國顧問公司Brand DNA,為琉園進行品牌總體檢。他們分析琉園的品牌有6大特色:一、作品顏色多彩繽紛、晶瑩剔透、造型獨特;二、具世界頂尖的精緻工藝技術;三、兼具結構設計感和藝術美感;四、蘊含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五、作品充滿情感和故事;六、深具時尚感。
王俠軍認為,國際顧問公司的診斷很符合他堅持的文化創意產業5大元素:包括理想性、專業度、時尚感、工藝技術和文化深度。
他分析,專業包括了行銷、財務、創意等面向的集結。例如琉園剛起步時,「設計」這件事在他心中毫無步驟可言,只要什麼靈感萌芽就做什麼,隨興所至,單打獨鬥。當團隊逐漸壯大後,分工細密,才開始和外界互動,透過行銷、業務的分工,了解市場反應,才能把創作故事說得更完整。
以他為琉園設計的佛像來說,每個朝代的美感、審美觀不一樣,唐宋佛像造型飽滿有力,但現代佛像可能更重視傳達歡喜感;加上現代人認為伸展台上的「九頭身」身材比例才叫做美,琉園的佛像就設計成「九頭身」比例,擺在家裡像朋友,時時鼓勵自己,而不是只能敬而遠之的「供」起來。
「工藝技術和文化意象更是一種區隔,」他說,巧奪天工本身就有很高價值,文化更是一種驕傲,因此禪的意境、風生水起的一靜一動、太極的陰陽平衡等概念,都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王俠軍常以藝術創作忌犯「六氣」為警惕,清代作者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一書中寫道:「畫忌六氣:一曰俗氣,如村女塗脂;二曰匠氣,工而無韻;三曰火氣,有筆仗而鋒芒太露;四曰草氣,粗率過甚,絕少文雅;五曰閨閣氣,全骨無力;六曰蹴墨氣,無知妄作,惡不可耐。 」
「台灣的陶瓷工藝,有些作品的美學、線條比例,還在模仿30年前的美感,但又學得不像,工而不雅,就是犯了俗氣和匠氣,很難引起共鳴,」他說。

名為《雍容》的葫蘆造型筆筒。
品味生活
成長於殷實家境的王俠軍,兒時住在印尼時,家中開設布莊、照相館、鑲牙舖,父親品味獨具的真傳和母親多才多藝的巧手神工,奠定了他的藝術創作因子。
王俠軍是「琉園」與「八方新氣」創意設計的靈魂支柱,他以個人獨特的魅力傳遞品牌形象,對品味的講究呈現在他的衣著與打扮上,以及帶有文人感的儒雅眉宇與神態之間。
一肩扛下玻璃與瓷器設計重責的他,甘之如飴,因為當他尋找人生新座標時,是「帶著畫好的藍圖勇敢的跳入,而全身能量也將隨著創作希望的方向閃爍。」

《芭蕾》杯壺組:長細線條的把手支撐起半圓弧壺身,如同一位掌握平衡技巧、踮起腳尖的芭蕾舞者。

《愛情建物》杯壺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