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保護工作的良窳,嚴重影響作物產量。植保研究的重要,不僅因臺灣還有許多農業人口,更由於如果農藥使用不當,殘留在作物上,會禍及廣大的消費者。
位在霧峰的臺灣植物保護中心,是國內唯一專職評估農藥安全及經濟效益的機構,多年來一直默默進行這份寂寞但重要的工作。
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濕,是病菌、蟲類滋生繁衍的溫床,農作物易生病蟲害。據統計,如果不噴灑農藥,全臺作物將平均減產43%,使農家毫無利潤可得。
為消除病蟲害,國內在農藥方面的花費極大,且不斷在增加中。民國七十年,全國農藥花費已逾新臺幣卅五億元,約佔農作總成本的10%。
面對農藥支出的龐大,消費者不禁怵目驚心,深恐每天食用的飯、菜與水果,殘留農藥毒素,食後有礙健康;而對農民來說,在噴灑農藥過程中首當其衝,也是相當冒險的事。
既然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知道過量使用農藥之不當,也對農藥的有害人體健康有所瞭解,為什麼我們的農藥支出卻仍不斷增加呢?非得用那麼多農藥才能提高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嗎?其間利害得失該怎麼權衡?
臺灣植物保護中心的工作就在研究上述問題,主任李國欽說:「目前國內農藥的使用的確過於浪費,並且不夠安全。」

下圖:植保中心主任李國欽認為,目前國內使用農藥過於浪費,且不夠安全。(植保中心提供)
農藥使用量偏高,造成浪費
植保中心做過一次實驗,研究農藥用量與蔬菜產量、農藥支出與蔬菜價格間的關係:
如果有三隻菜蟲,會使蔬菜減產多少公斤?如果有五隻蟲,又會減產多少?十隻時又減產多少?在消費者能接受的情況下,最多能有幾隻蟲?使蟲數由五隻減至三隻要加噴多少農藥?得花多少錢?所增產的蔬菜能多賣多少錢?……由這些統計數字,可推算出噴多少農藥,能獲得最多利潤。
結果顯示,國內農家農藥使用量偏高,多用的農藥固然可使產量再提高,但所增加的收入,不敷多支出的農藥費。
以芥藍菜及花椰菜為例,一般農民的習慣是生長期間噴九次藥,研究結果顯示,噴五次藥最划算。李主任說:「我國全年用在蔬菜上的農藥費逾新臺幣十億元,其中至少有三億元可省下來。」
稻米方面也一樣。植保中心曾研究水稻最主要的害蟲——褐飛虱存在的數目與稻米產量間的關係,並衡量農藥及稻米價格,依各地特殊情況(如褐飛虱數量的多寡),告訴農民最理想的噴藥次數,並將此觀念推廣。
對病蟲害防治著力甚深
植保中心位於臺中縣霧峰鄉,是國內唯一專職研究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機構。該中心研究人員的素質相當高,目前編制內的五十位工作人員中,有七位博士,十多位碩士,其餘則為學士。
防治作物病蟲害的方法,除用農藥外,還有很多,例如:培育抗病及抗蟲性強的品種、在隔離的空間內栽培作物等。
「然而,抗病及抗蟲的品種不易栽培,即使在實驗室培育成功,但田間的環境複雜,變數很多,頗難控制。例如風將其他品種的花粉吹送過來,與其交配,致使品種不純,抗性便大幅降低。隔離栽培的成本則太高,即使在美、日等先進國家,也僅最高級的觀光飯店及做為禮品才採用。因此,迄今使用農藥仍是最便宜、方便、有效的防治病蟲害方法。」李主任說。
農藥的種類很多,可大分為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及滅鼠劑等。其中以殺蟲劑最複雜,依作物種類、使用對象,又可細分為許多種,是各種農藥中應用最廣、藥性最強的,因此它的安全問題也最受關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使用農藥須小心
一九三九年,DDT殺蟲劑問世,它強烈的殺蟲效果,震撼了全球,引起農業界的大革命。此後各類農藥相繼問世,漸次滲透各國農地。
農藥所以能殺蟲、殺菌、除草,在於含有相當強的毒素,因此它也帶來不少後遺症。例如:越戰期間,美軍在越南使用除草劑,汙染了農地,造成當地孕婦胚胎變形,產下許多畸形兒;日本也曾發生「水候病」,患者肌肉逐漸衰弱、視力減退、精神異常,乃至死亡。
國內使用農藥始於民國卅九年,由農復會引進DDT粉,贈予農民,以防治水稻和蔬菜的蟲害。
當時我國對農藥的管理較不嚴格,各農業機構也偏重評估使用效果。民國六十一年植保中心成立,以經濟效益及安全評估為研究重點,農藥的安全問題才真正受到重視。
民國六十四年起,經濟部委託植保中心檢驗申請上市的農藥,合格者方可公開銷售,以保障農民與消費者的健康。
植保中心進行的檢驗項目包括:是否具急毒性(使用後立即對其他生物產生不良影響)?是否有慢毒性(短期內看不出影響,但毒性已藉呼吸、皮膚接觸、食用等方式,侵入人體,累積至一定數量後發病)?進入土壤後能否分解?到了安全期(農藥噴灑後經一定期限會分解,使毒性減輕或消失,食後不致影響健康,因此農藥標籤上都會註明採收前幾天停止使用,過了這段期間稱為安全採收期)採收,還有多少殘留量?……都得符合一定標準,才能通過檢驗。
農藥研製不斷進步
農藥工業也在不斷進步,李主任以殺蟲劑為例說明:「DDT屬第一代農藥,不易分解,慢毒性強;五○年代,經過改良、慢毒性較低的第二代農藥出現,但因毒性較弱,效果較低,所以農民多提高使用濃度,造成急毒性增加;接著是第三代農藥,仍具急毒性,但較易分解,中毒後容易復原。」
「四、五年前,以合成除蟲菊為主的第四代農藥出現,殺蟲毒性與第三代農藥相同,但對人的毒性則降至萬分之一。這種農藥現廣為農民採用,只要依標籤上的指示噴灑,應不致影響農民及消費者的健康。」李主任說。
但農民中毒事件仍時有所聞,幾乎每個農民都有過噁心、嘔吐等輕微中毒的經驗;而且六十歲以上的老農,因長期接觸農藥,患肝病的比例相當高。問題出在那裏?
為什麼常有農民農藥中毒?
植保中心另一位專家指出:「農藥上市前雖都經過檢驗,但國內大部分農藥廠規模嫌小,產品品質不穩定;甚至有的不肖業者,為圖厚利而以某些成本較低的物質代替原材料,因此往往檢驗時合格,但上市的產品卻未達安全標準。」
他建議:「主管單位應加強抽查市售農藥,使品質不佳的產品無所遁形;農民也不要貪小便宜,寧可多花點錢,購買聲譽較佳、規模較大廠家的產品,以免害人害己。」
農發會及省農林廳都曾編制農藥使用手冊,發給農民,教導他們正確、安全地使用農藥。例如:噴灑時須穿防護衣、戴口罩、不得赤腳;噴灑後應立即洗澡,未洗澡前不可抽煙……等。農民常嫌煩,未能徹底遵守。
「這是國內常發生農民中毒事件的原因之一」,農發會組長林世同分析:「在先進國家,大眾對可能影響健康的事物不會掉以輕心,都能遵照規定去做;而且他們多半耕作規模大,可採空中噴藥,農民與農藥直接接觸的機會不多,中毒事件因此較少發生。」
積極教導農民正確使用農藥
國內耕作單位面積小、作物種類雜,實施空中噴藥有實際的困難,因此降低農民中毒機率端賴農民自覺:安全第一,莫怕麻煩。
此外,農民使用農藥的知識不夠,常會誤用、混用(農藥不能隨意摻雜使用,否則會起化學變化,非僅影響藥效,還可能對植物有害),致使效果不佳,因此擅增使用劑量,造成農藥的濫用。
農藥濫用的結果,不僅農民自身經常接觸,危險性增加,也可能殘存在作物上,禍及廣大的消費者。
還有些公德心不夠的農民,每當天候潮濕,病蟲害繁殖特別快時,就趕忙增加農藥的使用量,也不管採收期將至。
目前臺灣植保中心正負起教育的責任:全省各地農會常安排農友到中心參觀,聽取專家簡報;專家也常至各鄉鎮舉行座談,教導農民正確使用農藥的方法,推薦他們那些病蟲害宜用那些藥……。他們總是以經濟評估結果為依據,勸導農民少用農藥等。
消費者應注意什麼?
殘留在作物上的農藥無色無味,消費者如何避免吃下?
李主任指出:「水果、蔬菜宜儘量削皮食用,不能去皮的,就用清水多浸泡沖洗,如能用30℃左右的溫水,效果更好。有人用鹽水或清潔劑洗滌果蔬,其實它們對農藥都無能為力。尤其清潔劑還可能殘留在食物上,又多了一項有害物質,最好不用。」
此外,「目前採用的農藥,遇熱多半會分解,故宜多吃熟食。每種果蔬的病蟲害也多半不同,使用的農藥因此相異,消費者可換著吃各種果蔬,避免某一種物質的累積,是保障健康的好方法。」李主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