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處的農民在田裏耕作時,不會有成群的傘兵從天空冉冉而降,陪著他們播種、收割。
在其他地方,也絕沒有人會任由水管嘩啦嘩啦地流,不去理它。
除了潮州。
對初到潮州的人而言,從田地上空緩緩飄降的香蕈——傘兵,是他們最愛看的「節目」。因為在全台其他地方,很難看到類似的奇觀。
潮州人則不然;陸軍空降部隊自遷台後,就在此訓練傘兵。卅八年後出生的潮州人都是數「香蕈」長大的,看久了自然覺得沒啥稀奇,照舊在田裏除草、施肥,看也不看一眼。
除非傘兵偶爾失算,飄啊飄的偏就落在那家田地裡;當家的氣惱之餘,難免嗔怪,然而每見不速之客那付「比你還倒楣」的狼狽狀,主人往往也就附贈水果少許,但求小老弟下回「足」下留情罷了。
另一個會使外地人「大驚小怪」的,是自地洞中汨汨湧出、流之不竭的地下水。
每一個外來客,尤其是經常面臨缺水問題的台北人,看到此景總要大呼:「這不是太浪費了?」當地人卻不作如是想,志成商工註冊組長陳顯裕說:「從小就看著水這麼流,看了卅年,它都沒有停過,如果要我們裝個水龍頭把它關住,還真怕它會把水管衝破咧。」
潮州鎮(圖表)(張良綱)
位於屏東縣心臟部位
這個天降神兵、地湧活泉的好地方在那兒?桃花源倒並不在什麼深山幽谷,從這兒坐對號快,只要十五分鐘就到屏東市,十分鐘可抵臨海的林邊吃海鮮!
若把狹長的屏東縣比做一個人,潮州鎮就是他的心臟。鎮內四通八達的省、縣、鎮公路,正像血脈一般,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畫出一條一條直線,通往屏東、恆春,以及鄰近的崁頂、新埤、萬巒、竹田、來義等鄉。當地人口中的「四線道」,則是新近開發的四線屏鵝公路,它通過潮州中部,直達台灣最南端的風景線墾丁、鵝鑾鼻。
發源於潮州東北邊、牛角灣山區的東港溪,則挾著豐沛的水量流過潮州北界。鎮長蔡本仁說:「東港溪的中游經過潮州,溪水部分滲入地下,形成伏流,這就是源頭活水的來歷了,鎮民還因此省了自來水費這項開支。」
這張綠絨絨的地氈竟然是大豆田,讓人看了真想躺在上面睡一覺。(張良綱)
沒有自來水的現代化城鎮?
「民國六十四年政府推廣三期水稻時,就屬潮州最沒有問題」,農會推廣股股長林汝圖說:「因為水源不缺嘛!有一件事你們一定覺得很不可思議——潮州鎮內除了少數靠山地區,因為地下水較少裝了自來水外,平地至今還不必裝設自來水呢!」
地下水在潮州的五魁里最為「猖狂」,家家戶戶的手搖幫浦,甚至毋須人手壓動,即自動日夜噴出水來。奇怪的是,潮州周圍的八個鄉,卻沒有受到這樣的德「澤」所惠。
蔡本仁為潮州這項得天獨厚的條件解釋說:「其實從前潮州周圍各鄉和潮州一樣,地下水源源不絕,只是潮州沒有糖廠和大規模的養鰻中心大量抽水,所以保存了這項天然資源。」
豐富的地下水,潤澤了潮州的土地;全年平均氣溫廿三.六度的溫和氣候,也為此區的作物,提供了最佳的生長條件。於是,這堛犒A民有了最佳的選擇:推廣三期水稻時,可順利種植成功;稻米過剩,只種二期水稻時,又可趁此空檔,栽培紅豆、大豆、香瓜、西瓜等農作;待到發現養殖鰻魚可銷至日本大賺其錢時,抽取現成的地下水養鰻又成了農家的新興事業。
五魁里的手搖幫浦,不用人壓,水即源源不絕。(張良綱)
養鰻人家小,出口金額大
潮州的養鰻業規模並不大,一方方的鰻魚池點綴在綠油油的的田埂間。活鰻外銷由鎮上兩個鰻魚生產合作社代理;加工的鰻魚外銷,則由全鎮唯一的一家鰻魚加工廠收購活鰻後加工出口,據說每年營業額在七、八百萬美元之間。
這樣的成績,在全省廿一家加工廠中,名列中等。這是由於潮州向以農作為主,四、五年前因木瓜、香蕉遭受嚴重的病蟲害侵襲,果農才轉而從事養殖業,算來還是新手。
大多數鎮民仍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農業生活。
潮州的農田像是一個聯合國,作物包羅萬象,稻米之外,各式各樣的豆類、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其中較特殊的作物屬紅豆與蓮霧,是為大宗。
潮州的地下水豐富,連滴出的樹汁,都像瑪瑙般剔透晶瑩。(張良綱)
紅豆生南國
紅豆是屏東縣特產,又以潮州為主要產地。潮洲的紅豆屬塈@,每年在二期水稻收成後種植,佔地一千公頃,大部分銷往日本。
一位當地記者表示:「和鰻魚一樣,日本人也視紅豆為極補的珍品,需求量很高。」此外,紅豆也是中藥藥材,日本人尤愛在慶典時食用「赤飯」(即紅豆飯)。
除了外銷,潮州鎮農會特別編印了紅豆食譜,以推廣內銷。翻開食譜:紅豆粥、相思豆花、紅豆薏仁湯……,一顆顆漂亮逗人的紅豆,變成了令人垂涎的佳餚。
潮州的蓮霧有六百多公頃,佔屏東縣全境蓮霧種地的十分之一。蓮霧的獲利相當高,鎮公所農業課技士李獉]表示,收成好的時候,一公頃的蓮霧可賣到二百萬元。
「潮州也是屏東縣主要的農產集散地」,鎮公所秘書陳育裕說:「標準窄軌鐵路在民國九年,就由高雄延伸而來。」由於交通便利,潮州與鄰近地方往來頻繁,潮州以南各地的鄉民也跑到此地來從事交易活動,日積月累,潮州於是成為縣內僅次於屏東市的第二大集散中心。舉凡各項南部「特產」,包括紅豆、檳榔、椰子等的大盤商,都在此地麇集,再批發至外地。
吹法螺賣豬肉,沒見過吧?(張良綱)
吹法螺,賣豬肉
潮州的「活動」因此特別多,把四面八方的人,全都吸引過來了。和周圍各鄉比較,這婸行多、醫院多、電影院多、菜市場多、商店多,鄰近鄉民常來此「逛街」,儼然是縣內「活動中心」。還有鼓吹將屏東市升格為省轄市的縣議員主張,將屏東縣府遷到潮州呢!
事實上,潮州只是個四十二.九六方公里的「小」鎮,人口不過五萬餘。鎮中「最高學府」是省立潮州高中和其他三所高職;國中原來只有一所,升學率不錯,又引得鄰近鄉鎮學子「聞風而來」,因而擁擠不堪,屏東縣遂在四、五年前在此地成立另一所國中,化解「人口危機」。
潮州的「熱鬧」,其實也只限於火車站到鎮公所方圓一公里的中心地帶。出了這個範圍,潮州仍然保持了它純美的鄉間特色:良田阡陌,農家散落其間,村路上還常可看到肉販騎著機車,帶著全部家當,外加一支法螺,遊走各村,吹螺賣肉,服務到家,一派小鎮風貌。
各類貨物以潮州為集散中心;人,似乎也以潮州為集中地。
和常人比起來,這塊大石上所鑿的巨人腳印可不是蓋的。(張良綱)
潮州人不說潮州話
沒到過潮州的人或許會納悶:潮州人講潮州話嗎?事實上,身在潮州,耳聞皆是閩南語,間或聽到客家人攀談。鎮長蔡本仁說:「經過外地人不斷『移民』,現在真正的『潮州』人已經不多,像我的父母,就是從東港遷來的。」
這裏有來自廣東的潮州人、客家人,有福建人,有來自東港、台南的閩南人,有來自新竹的客家人,有大陸遷台的軍眷、大陳來台的義胞,還有來自周圍山地鄉的山胞。
諸多移民之中,最早來此安居落戶的,自是「正」字標記的廣東「潮州」府人,他們在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四年)渡海而來,由打狗(高雄)登陸,找到水佳土沃的潮州,開始屯墾,隨後將此地命名為「潮莊」。民國初年,此地產業開發、鐵路通車後,益形繁榮,許多外鄉人就在此時遷居潮州;尤其是土地貧瘠處的居民,紛紛來到這片「沃土」。
民國卅五年,潮州正式稱作「潮州鎮」,隸屬高雄縣;卅九年縣市行政區域整編後,才劃歸屏東縣。
民國五十七年潮州國中設立,周圍新社區日漸發展,潮州國中升學率又居周圍鄉鎮之冠,外地人士在此購屋移居者愈來愈多。
正因為此地居民均自外地零星遷入,再加上本身為集散中心的特性,農會的林汝圖分析潮州人的特點,是「不排斥外人」。
此地人情味濃郁,看到生人在附近徘徊,多會慇勤詢問:「是不是找不到路?要不要我帶你去?」親朋好友晚上更聚集一處,喝茶乘涼,暢談農事。
到雲端去偷巨人的金雞蛋?非也,我們是要摘椰子。(張良綱)
明華園成了潮州之寶
大夥在一起聊天,不免說說唱唱,興致來時,富裕的潮州人更會在宴飲、廟會時,找戲團來一享耳福。
頗富盛名的「明華園」歌仔戲團,就是這樣在這兒生根、成名的。現年七十四歲的戲團創辦人陳明吉回憶說:「我從十三、四歲,就跟前輩跑江湖,廿歲成立戲團。十多年前,潮州人常請我們做戲,本來我們也沒有『家』嘛,索性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他育有七子二女,來到潮州後,家族日益「膨脹」,媳婦、女婿、甥姪姑舅、孫子女……等共卅多人,都是明華園的基本班底。
自從他們在七十一年奪得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的冠軍後,聲名大噪,兵分二路在全省各地,甚至遠至澎湖、小琉球巡迴演出。他們也是第一個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歌仔戲的劇團,曾應華視之邀演出國語連續劇「大廟口」,每年更準時向台北市藝術季「報到」。忙碌的生涯,使近水樓台的潮州人反而無緣多看幾回他們的演出。
小小的潮州國小,被校內外遍植的香蕉、檳榔、蓮霧樹「淹沒」了,師生吃水果都不必花錢。(張良綱)
「紙」影戲亦聲名遠播
潮州的歌仔戲如今聲名遠播,而另一項「紙」影戲,也已進軍台南、高雄,甚至有機會遠渡重洋。
年過半百的陳處世是一位國小退休教師。他小時候常看皮影戲,印象特別深刻,常拿棉紙、蠟燭,自己做、自己玩。在國小任課時,為了吸引小朋友聽課,他做了不少皮影戲偶,將課本中的主題「表演」出來。
看到小朋友們有興趣,他又進一步教小朋友做皮影戲偶,還讓他們自己演故事。陳處世表示:「不但小朋友上課專心了許多,還使原本沉默的小朋友也變得敢講話。因為隔著一層布幕,他們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天地裏;即使講錯了話,惹得班上同學哈哈大笑,他們也認為:『這不是我說的,是戲裏的豬八戒說的。』」
潮州的「紙影戲」馬上就要「遠渡重洋」了。(張良綱)
愛說話的小朋友安靜下來了
有一回,陳處世在一所幼稚園表演給園中的小朋友看,一位外國神父事後用生硬的國語對他說:「太棒了!我第一次看到兩百多名小朋友在一起能那麼安靜,能不能請陳老師教我們做?」
就這樣他開始到各幼稚園教小朋友做皮影戲玩,但是牛皮對小朋友來說太貴了,也不易雕刻,於是他教小朋友用三百磅的西卡紙製作。身為國立編譯館美勞科教科書編審委員,他又趁此機會在六十七年把「紙影戲」編入國小美勞科教學指引,紙影戲就這樣愈傳愈廣。最近台南師專和高雄師範學院,也相繼邀請陳老師指導成立皮影戲團。
紙製的皮影戲偶容易破損,陳處世又試以透明塑膠板做原料,最近還有人和他接洽,想將這些塑膠影偶外銷到美國、日本和馬來西亞的華僑社會。
姊姊轉得比你還要快吧!弟弟被逗得樂不可支。
民俗曲藝大集合
潮州還有一位業餘的「文化輸出」者,是刻木偶頭的布袋戲偶師傅蘇明雄。
蘇明雄原本務農,但因哥哥以演布袋戲為業,一方面替哥哥省錢(民國四十八年時,一個木偶頭索價六十元以上),一方面也為了好玩,他從十六歲起就自己摸索,看著別人的木偶,一刀一刀地刻出相同的形狀。
廿七年後的今天,雕刻戲偶仍是他農忙之餘的重要工作,常可為他帶來一筆豐厚的「外快」。常在電視上演出的黃俊卿、黃俊郎都是他的客戶。找他雕刻的人遍及全省,他們不須交給他任何樣本,只要告訴他是曹操、關公、反派、正派、小生或老生,他就會刻出令顧客滿意的頭形。這幾年來,他還教出了四個徒弟,分佈在內埔、屏東市等地。
地靈人傑難自棄
潮州鎮水好土沃,算來真是天生福地。證諸里巷傳說,更可發現此地「異人」不少。
相傳清朝有一個身長八尺多的巨人,居住在現在的光春里大腳仙林。有人還為他在巨石上鑿出了腳的形狀,長五十二.五公分,寬廿三公分,長、寬各是常人的兩倍,把「小」腳放在這個大腳印上,果然是「小巫見大巫」。
潮州還有個三星里,由三個村落組成,日據時期,三個村落各有一名百歲人瑞,「三星」即意為三位壽星。也許是風水好,由三星里產生的政壇人士特別多,潮州鎮現任的鎮長、鎮民代表會主席及副主席皆出身於此地。
地靈人傑是潮州人的財富;潮州不用特意裝飾什麼,就能顯出它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