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佛教四大道場中,山西五台山供奉的是文殊菩薩、四川峨嵋山則是普賢菩薩;而熟讀古典小說的人,對這兩位分別騎著獅子和白象,陪侍在佛祖釋迦牟尼兩側的大菩薩更不會陌生。
這兩大菩薩,被佛教尊為「上首菩薩」,地位僅次於佛祖釋迦牟尼。其中文殊象徵「智慧」、普賢象徵「行願」,知與行結合,佛教精義也可由此窺知。
智慧是什麼?聰明才智?洞悉人性?體察世情?……眾多的答案中,另有一解。那就是佛教中的說法——般若。

騎著白象的普賢菩薩,以「十大行願」為想學佛者指出入內之道,是佛教「大行」的象徵。(張良綱)
了悟「緣起性空」,方稱智慧
「般若」是梵文,中文譯成「妙智慧」。簡單說來,「般若」相當於「緣起性空」——佛教認為,短暫的因緣和合,造就了萬事萬物;因緣一旦散去,一切又復歸空寂。能參透「空」為萬事萬物亙古不移的本性,方是智慧。
「般若」為佛教的無上瑰寶,若想證得佛果,一定要能體悟這緣起性空的奧義,所以有「般若為諸佛之母」的說法。而在諸佛之間,最能代表、闡釋「般若」智慧的,首推「法王子」——文殊菩薩,連文殊的座騎獅子,也是象徵勇猛無畏的金剛智慧。
一般人對文殊菩薩的印象,是祂立在佛祖釋迦牟尼右側,襄助佛祖教化眾生。其實,祂老人家早就超越「菩薩」階位而已成「佛」,聖號「龍種上尊王如來」。只是諸佛常在各個琉璃「淨土」中講道說法,不像菩薩深入五濁惡世度化世人,因此文殊和「倒駕慈航」的觀音菩薩一樣,是以佛之尊化身菩薩。這種「菩薩精神」,正是大乘佛教「己度度人」的表現。
話說文殊不僅早已成佛,祂老人家還是毗婆尸佛、迦葉佛、乃至於佛祖釋迦牟尼等七位佛陀的老師,再以佛教無盡展延的時空觀念來說,文殊不僅是「七佛之師」,更是十方三世無量諸佛的老師——不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要證得佛果的人,都要接受文殊菩薩的教化開示。在「放缽經」中,釋迦牟尼就這樣盛讚文殊:「譬如世間小兒之有父母,文殊師利者,佛道之父母也。」

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分侍在盧舍那佛(即佛祖釋迦牟尼)兩側,世稱“華嚴三聖”,本圖攝於台北市華嚴蓮舍。(張良綱)
辯明真理,質疑權威
當然,般若智慧是諸佛菩薩都必須具備的,文殊的特出處,還是在於祂教化眾生時展現的強烈「個人風格」:祂不僅以智慧著稱,而且辯才無礙、不羈小節。
為了闡明義理,文殊常用反詰、否定,甚至唐突的語氣和佛祖辯答,還曾經演出「仗劍迫佛」的激烈行徑,這和其他菩薩對佛祖恭謹的態度完全不同。而這種開示的方法,本身就破除一切成規,展現從心所欲、解脫自在的最高境界。
要瞭解文殊的風格,不妨舉一段祂的代表作「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做例子。
話說文殊菩薩在道場中講經,提到眾生必須先要「供養無量諸佛」種下善根,此刻才能有福聽聞佛菩薩開示般若智慧。於是佛祖釋迦牟尼問祂:「那你又已經供養了多少佛?」
文殊卻「以虛答實」。祂說:「我嗎?我看我自己和諸佛都是如幻如化,既沒有供養佛的『我』,也沒有受供養的『佛』」。
佛祖又追問:「你說佛如幻如化,難道你自己不是安住在大乘佛法中、為其中一員嗎?」
文殊說:「在我看來,諸法空相,根本沒有任何所謂的『法門』存在,遑論去分別這種法、那種法。又怎麼能說有『佛法』這樣東西讓我安住其中呢?」
佛又問:「那你具有了無罣礙的般若智慧了嗎?」
文殊仍舊用「否定外在的一切」做為回答:「我本身就了無罣礙,又何必去希求了無罣礙的般若智慧呢?」……
華嚴初祖,文殊化身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佛祖對般若智慧「緣起性空」的體悟還不如文殊嗎?當然不是。佛祖只是藉著和文殊菩薩串演的這齣精采「雙簧」,在一問一駁中,把一個個似是而非的世俗觀念層層剝棄,最後就露出了佛教最菁華的義諦——所謂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想想看,「佛果」與「佛法」本是佛教徒念念追求的,但連這些都不過「如幻如化」、終將歸於空寂,塵世的紛紛擾擾、名利爭逐,不更如過眼煙雲嗎?因此文殊菩薩在這本經中勸誡世人破除一切執著,不要算計,也不要有「分別心」,要能「不見好醜、不生高下、不作取捨」,才能明心見性,得到解脫一切之後的無上喜悅。
文殊菩薩的大智,其實已經超越了世俗宗教信仰——要有教主、教義、教團——的窠臼,進入了形而上的、抽象哲思的境界,這也是佛教被視為橫跨「宗教」與「哲學」兩個領域的原因。
不僅如此,文殊菩薩這種強調主觀性和個體性,而不注重傳統權威或外在經典的風格;以及祂所展現的,融合了機智、唐突及不拘尋常格式作風,在在影響了後來的禪宗。
禪宗之外,文殊菩薩並開啟了另一個佛教大宗——華嚴宗:相傳華嚴宗的初祖——唐朝的法順大師(又名為杜順和尚),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關於杜順和尚,還有一些有趣的傳說。
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人
杜順和尚年輕時,跟隨禪宗大師道珍修習佛法,展現很多神驗,後來他駐錫在終南山上傳道,聖名遠播,來求道者絡繹不絕。
雖然如此,偏偏有「無緣」的弟子「不識廬山真面目」。在杜順和尚晚年時,有位追隨多年的弟子向他告假,說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的道場。杜順聽了,也不點破,只是微笑應允,還送他一首偈:「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
這位弟子還是不能領會。千辛萬苦到了五台山下,他向一位老人問路說:「我想到五台山去頂禮文殊菩薩,不知道要怎麼走?」老人回答:「文殊菩薩現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終南山,就是高僧杜順呀!」
弟子聽了大吃一驚,立刻兼程趕回終南山,沒想到杜順和尚已在他回山的前幾天圓寂了。
這個故事展現了文殊菩薩的典型風格,以「身教」點化弟子「因緣」的微妙無常。
話說回來,文殊菩薩儘管智慧深妙,祂在大陸五台山的道場,也和普陀山觀音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以及峨嵋山的普賢道場並稱中國佛教四大道場,香火鼎盛。但到了台灣,由於華嚴宗勢力不盛,加上文殊的經典深奧難懂,少有僧眾能夠傳承,因此祂在民間的影響力也就遠不及「救苦救難」的大悲觀世音菩薩,或是能「延命解厄」的地藏王菩薩。
另外,根據民俗宗教學者阮昌銳的統計,台灣全省數以萬計的寺廟中,沒有一所是專門奉祀文殊菩薩的,祂老人家所受的冷落,由此可見。或許,世人信教禮佛,還是站在比較實際、功利的出發點,但求諸佛菩薩神力護持,以便趨吉避凶,卻不修持內在、破除自我的執著,以達到不受外在吉凶禍福影響,常保內心平靜喜悅的境界。
普賢行願,知易行難
相對於文殊菩薩充滿形而上哲思的般若妙智,代表佛教「大行」的普賢菩薩就顯得務實多了。祂最著稱的「十大行願」,是所有佛教徒必須遵行的「行為典範」,只要切實實踐就能獲得佛教所謂的大功德。
什麼是「十大行願」?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做了一番詳細闡述:一是禮敬諸佛、二是稱讚如來、三是廣修供養、四是懺悔業障、五是隨喜功德、六是請轉法輪、七是請佛住世、八是常隨佛學、九是恆順眾生、十是普皆回向。
佛教注重「發願」,能發願力行,才有「願力」,才能消除一切業障、增長福慧。因此除了「通願」(又稱「四弘願」——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眾生無盡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外,還有各個佛菩薩自發的「別願」,像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以及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等。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細細分析,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中,前八願都是教人如何「上求佛道」,是以「自利」為出發點;後兩願則進一步教人如何「下化眾生」,這就從「自利」轉為「他利」,也就是行大乘佛教自度度人的菩薩道了。
像第五願講「隨喜功德」,就是看到有人有成就、或是發善心做功德時,要隨著他的心意,多加稱讚,讓他更往好的、善的方向走。第六願「請轉法輪」,原來「輪」是比喻佛法上下回轉、飛翔自在,「請轉法輪」也就是常請諸佛門大德為眾生說法。第七願「請佛住世」也有很趣,因為得道高僧相當於活佛化身,信徒應該盡其所能供養它們,請它們長住人間,不要圓寂。
至於「恆順眾生」,則是隨著眾生的根器不同,用不同的法門去度化他們。例如大多數人喜歡錢財,所以佛教有「財神法」、有「善財童子」,希望眾生先因求財而來親近佛法,等「財神法」修到某一境界,或許會突然開悟,舍「財」而求「法」,也就達到了佛法教化的目的。
其餘諸行願,儘管字面淺顯,但其實內中也有深意。
以第一願「禮敬諸佛」來說,佛教和基督教、回教等宗教就有極大差別。
原來佛教禮敬諸佛,並不是把諸佛菩薩當做唯我獨尊的「真神」、或是主宰萬物的「造物主」來膜拜,認為如此只會凸顯人與神間的遙遠距離;相反的,佛教禮拜諸佛菩薩的雕像,目的在以佛為楷模,期望自己有天也能證得佛果;換句話說,就是希望從端視佛菩薩清靜莊嚴的寶相中,引出埋藏在自己本性中的佛性,所謂「自心佛現」、「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都是闡明這種思想。
在這個前提下,普賢菩薩教人要「以清靜身語意業」來禮敬諸佛,不僅因為清靜身心意念可以表示恭敬,更因為清靜本身就是修行的不二法門。若心不在焉、雜念叢生,就算禮一輩子佛、念一輩子經,也不會有什麼修為。
循序實踐,皆可成佛
再以十大行願中的第三願「廣修供養」來說,一般人總以鮮花、素果、珍珠寶絡等財物來供養諸佛菩薩,但普賢卻開示眾生:「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所謂「法供養」,可分成多種層次。首先為所謂「如說修行供養」,是說學佛者要切實遵行佛所說的修行方法,否則即使讀經百部,也是枉然。
此外,普賢又開示了「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苦」、「勤修善根」、「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等六種「法供養」。
其實這六項,名為供養,但真正做到、做切實了,根本就足以修成菩薩正果。只可惜世人汲汲營營於名利,無暇也無心靜修,所以現在的「法供養」幾乎淪為「出錢印經」的代名詞,著實可悲。
最後一願,普賢要求學佛的人,將自己修行所得的種種功德,悉數捐舍出來,全部回向眾生--原來一般人做種種功德,多是替自己積福報,自己福報用不完,還希望庇蔭子孫,這樣的功德以自私自利為出發,說穿了跟累積家財沒有兩樣,因此普賢菩薩開示的「回向」,不僅是打破自我的執著,將功德捐舍出來,還進一步鼓勵學佛者以為眾生解脫痛苦做為修功德的出發點。
大智大行的結合
「普賢行願品」中詳細闡釋的十大願,如今已成為每位學佛者入門修行的不二法門。或許有人奇怪,文殊與普賢兩大菩薩並稱,但為什麼祂們開示的內容一個玄奧虛無、一個務實淺顯?
其實,這正是佛教兼容並蓄的特點--眾生既然賢達愚癡各個不同,就必須針對這多種不同的根器,做不同的開示。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引人入佛門,而文殊菩薩的般若智慧則讓人獲得最終的解脫自在。但這同時又必須兩者並行。
畢竟,佛教縱有千般深奧的般若智慧,但宗教究竟不同於純粹哲學的思辯,而必須從腳踏實地一步步實踐中去體悟。文殊、普賢兩位上首菩薩並列,正是「知行合一」的象徵。
〔圖片說明〕
P.106
騎著青獅的文殊菩薩,素以「智慧第一」著稱,襄助佛祖教化眾生。
P.107
騎著白象的普賢菩薩,以「十大行願」為想學佛者指出入內之道,是佛教「大行」的象徵。
P.109
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分侍在盧舍那佛(即佛祖釋迦牟尼)兩側,世稱“華嚴三聖”,本圖攝於台北市華嚴蓮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