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入冬,自由中國臺灣中、南部的甘蔗園裡,便開始顯出活躍繁忙的景象。甘蔗一根根抽得又長又結棍,茂密的蔗葉在風中婆娑起舞;一望無垠的嘉南平原上,一管管高擎入雲的煙囪,也開始冒出濃濃的黑煙,蔗糖的甜香瀰漫在空氣裡,糖廠又「開工」了。
新營糖廠的廠房外,一車車的甘蔗,正準備進廠壓搾。
人聲鼎沸又到開工期
平時僻靜的甘蔗園裡,這時候混雜著人聲、牛哞聲、機器聲,顯得熱鬧無比。男的女的,戴上手套,持著鐮刀,在蔗園裏忙著採收。一捆捆去頭砍尾的白甘蔗堆滿了田壠,蔗農樸實的臉上,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在更大片的蔗田裡,機器取代了人力的採收。在機器採收之前,先得放火燒掉枯乾的蔗葉。因此,在廣闊的平原上,到處都可看到一叢叢黑煙自蔗園裡升起,猛烈的火舌,幾分鐘內便吞噬了整片蔗田,噼噼啪啪的聲響,隨著騰空的烈焰,一路喧騰過去,像是過年的鞭炮聲似的,圍在田邊觀望的蔗農,忍不住要興奮起來。
甘蔗燒過,採收機便開始作業。來自澳洲的自截切斷式採收機,配合著大貨卡,在蔗園裡真是威力無比、所向披靡。它轟隆轟隆地駛進蔗園,一路快速行去,上面的大剪子先剪掉蔗葉,下面的刀子截斷蔗根,然後一截截裁好的甘蔗,經過吹風機去掉雜物,已紛紛掉進在旁亦步亦趨的大貨卡裡——速度驚人,而且一排排甘蔗,無一能夠倖免。一個小時下來,採收機可收穫三十噸甘蔗,比起人力採收,要高出一百五十多倍
糖廠裡的壓搾機也開動了,鎮日隆隆地響個不停。加熱器、蒸發罐、結晶罐、分蜜器等也都是整天作業,廠房裡處處燈火通明,通宵不息。
台糖公司各個自營農場的田間作業已是機械一貫操作。
壓蔗製糖,賺錢的行業
而最活躍的,便是那些拖運甘蔗的小火車。它們拉著高亢尖銳的汽笛,在密如織網的鐵道間穿梭來回,一忽兒拖滿了一車車的甘蔗進廠來,一忽兒又載滿了蔗渣離去。
在這副繁忙興盛的景觀下,不難看出當年日本人何以對這熱帶產業那般覬覦;也不難想像這一股力量,如何支配了早年台灣的農業經濟。
臺灣糖業發源得很早。元朝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略」中,已經有臺灣人「煮海為鹽、釀蔗為糖」的記載。
荷蘭人佔據臺灣時,製作蔗糖的技術,已經由大陸傳來台灣,蔗糖在當時已是出口貿易的大宗。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又從福建引進竹蔗品種,大量栽植。這時臺灣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產糖地,所產的蔗糖外銷到日本、呂宋等地。當時的糖是用人工或畜力推動石磨、榨取蔗汁製成。
日本人佔據臺灣期,為了供應其本土巨大的砂糖消費量,對台灣的糖業特別重視,大事獎勵種值白甘蔗,並將舊式糖H擴建為新式糖廠。臺灣糖業因而更趨興盛,砂糖產量最高曾躍居世界第三位。
民國卅四年八月,我國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當時掌握臺灣糖業的日本會社所屬全部糖業機構,由我政府接收。臺灣糖業的監理機構於同年十一月成立。當時原有製糖工廠四十二所,遭盟機轟炸受損的有卅四所。台灣糖業已瀕沒落,陷於半停頓狀態。
台糖公司各個自營農場的田間作業已是機械一貫操作。
百廢待舉,重興糖業
監理工作自卅四年十一月開始後,由政府組織糖業監理委員會,派員分別監理各會社及糖廠。這其間的業務及生產工作,仍由日人照常進行,監理人員藉此熟習業務內容,以便接收後生產作業得以順利開展。次年三月,糖業監理委員會結束,由行政院資源委員會,會同前行政長官公署,著手組織臺灣糖業公司,於卅五年五月一日正式成立。由於糖是民生必需品之一,影響國計民生至鉅,故決定由政府經營,採國省合營形態,開始著手從事糖業復興的工作。
台糖公司成立之後,糖和米乃是當時臺灣經濟的兩大支柱,因而有「南糖北米」的說法。米主要是供應本地需要,糖則絕大多數外銷以賺取外匯。
從民國四十一年到五十三年,砂糖的出口值一直佔外銷品第一位,最高時曾佔外匯總收入百分之七十四,臺糖在國際糖協中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使得臺糖在當時的農業經濟中,一支獨秀,寫下無比輝煌燦爛的一頁。
民國五十三年以後,由於經濟結構轉變,輸出物品由農產品改為工業產品,加上國人對糖的消耗量與日俱增,砂糖在外銷總值的比例上已開始降低。但對於國計民生,仍有其不易的重要性。
臺糖公司的甘蔗來源,可分為契約蔗園及自營農場兩種。
自營農場是各糖廠所直轄的農場,由農場雇請工人從事栽種。據統計,臺糖公司每年所需要的原料甘蔗,約三分之一來自自營農場,其餘三分之二則有賴契約蔗園的供應。
在交通不便的小塊蔗田裡,甘蔗的採收仍仰賴人力。
實施保證價格制,確保糖業穩定發展
所謂契約蔗園,是蔗農與糖廠訂約,在自己的土地上種甘蔗。糖廠提供貸款,配給肥料,並給予技術輔導。甘蔗收成後,由糖廠負責搬運到廠,榨成砂糖後,蔗農可得糖產量的百分之五十五,其餘百分之四十五歸糖廠所有。蔗農可以分糖,但也可以將自己部份的糖,根據保證價格賣給糖廠。
糖廠與蔗農間約定的保證價格,是每噸糖新台幣一三、四○○元。若該年的國際糖價超過這個標準,就從餘額中提取一定的比率移做蔗糖平準基金。臺糖公司利用基金的孳息收入,補助及獎勵蔗農改進生產技術。若是外銷糖價低於保證價格,差額就由平準基金裡支出。在這個辦法下,臺糖的經營得以保持穩定,避免受國際糖價漲落的影響太大,蔗農的收益也因此獲得保障。
但是,近年來由於經濟結構的轉變,農村人力紛紛湧向都市及工業區,臺灣農村普遍發生勞力不足的現象,台糖公司也面臨了蔗作面積銳減,導致生產不足的困境。
為了因應經濟結構的轉變,臺糖公司幾年來一直致力於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推展田間作業機械化,以保持每年八十萬噸左右的產量。
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必須從改良甘蔗品種著手。
製糖的甘蔗,不同於一般食用的紅甘蔗,它的糖分含量較高,纖維較粗硬。但白甘蔗的品種仍有許多,且一直在培育改良中。
滿載甘蔗的卡車正在「過磅」,準備送往糖廠壓搾製糖。
不斷改良蔗種,以提高產量
臺灣光復以後,臺糖為改良蔗種,曾分別由夏威夷、菲律賓、澳洲及南非等地引進甘蔗品種八百三十餘種,其中以南非聯邦納他爾甘蔗試驗場贈送的N:Co310蔗種,在台試種結果最為成功,產蔗量與產糖量均高,更可宿根連續種植,深為蔗農們所歡迎。
民國四十三年時,南非N:Co310甘蔗的種植面積佔了全臺蔗作栽培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一,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在解除當時經濟的困窘上,擔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到了民國四十八、四十九年以後,這個蔗種開始衰退,由臺糖自行育成的新品種逐漸取而代之。目前臺糖育成的「F」品種甘蔗的種植面積已佔百分之八九.六。
通常,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下,適種的蔗種也不相同。臺糖公司往往在一個時期內,同時推廣數種甘蔗,以免某一蔗種遭到病變時,造成全盤皆失的困境。
蔗苗發育的好壞,影響到整個蔗作收成的成敗,因此蔗農及糖廠對於蔗苗的栽培都不遺餘力。往昔,蔗農所種植的蔗苗,都採用傳統的雙蔗苗,就是將蔗苗截成數小段,每小段只存留兩個芽苗,種在蔗溝中待它發育。
雙芽苗遇水容易腐爛,栽種時又相當耗費勞力,在農村勞力日漸不足的今天,雙芽苗的栽植已顯得不合時宜了。
機器採收甘蔗,節省農村勞力。
作業機械化,大大節省了人力
近兩年來,臺糖公司開始採用全莖苗的栽種方式。新的蔗苗不需再經切割,而以整枝來裁種。這種全莖苗可採用機械種植,一次種植兩行,裝一次苗可植四、五百公尺,大大地節省了人力。而且全莖苗的萌芽率與雙芽苗相似,幼苗的耐旱及耐水性卻比雙芽苗強,值得全面推廣。
在臺糖的自營農場裡,收穫之後的蔗田,已開始在進行全莖苗的栽種了。四個女工分別坐在機器的兩旁,將蔗苗經「餵苗槽」放入植溝中,拖在後頭的機械立即剷土掩埋,非常乾淨俐落。機械移動的速度很快,轉瞬間那一畦畦的蔗田便已栽植完畢。巨大的植苗機很快地駛向另一甲地。在和煦的冬日陽光下,那片植好的苗溝裡,露頭的蔗苗顯出蓬勃的生機,它們孕育的,是再一次豐收的新希望。
以往,蔗園裡的各項作業,都有賴人力、畜力。在鄉間,經常都可看見滿載甘蔗的牛車,以緩緩的步伐走過。現在從犁地、耙地、翻綠肥、作植床、中耕除草、開根、培土、植苗到採收,田間作業的每一步驟都已改為機械一貫作業。廣大的蔗園裡,到處都可看到大大小小各種曳引機活躍的影子,它們的引擎聲劃破了鄉間的寂靜,都在為臺灣糖業的發展賣力地操作著。
為了便利機械化作業,臺糖正逐漸將自營農場重新規劃,擴大區號面積,採用「種植別大集團」的經營制度。另外積極推展家庭農場,將多數蔗農的土地合併在一起,擴大經營規模,形成機械耕作的大型農場。
家庭農場中,由蔗農推選一人擔任場長,總理農場一切事務;其下設作業幹事若干人,協助種蔗、機耕、水利、病蟲鼠害防除等事務;另設會計、出納各一名,均按月支薪。其餘蔗農可以另外謀職就業,每年收成時依土地面積大小收取報酬。
巨大的蒸發罐。
推行家庭農場制,解決農村勞力問題
由於家庭農場是以機械大規模耕作,節省了許多勞力,因此農村中人力缺乏和老化的問題都可獲得解決。這些勞力可投注到另外的行業,或由農場聘請在場內工作,另支酬勞,無形中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家庭農場是將來解決台灣農業問題的一個好方法,臺糖已率先邁開了第一步。
臺糖公司多年來對於臺灣農業經營的現代化,一直具有示範及推動的作用,糖業研究所尤其功不可沒。
糖業研究所設立於日據時代,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從事甘蔗育種、甘蔗農藝、植物營養、植物保護、製糖化學及副產品發展研究等工作。
在這個環境幽美的研究機構裡,萃集了園藝、土壤、植物、昆蟲、機械、水利灌溉……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並有充實且現代化的研究設備,使糖研所在東南亞的糖業研究上,居於領導的地位。
臺糖的另一個研究機構,是設於苗栗的畜產研究所。
臺糖公司為了利用豬糞尿製造廐肥,提高自營農場的地力,以增加甘蔗產量,從民國四十二年開始養豬。
民國四十三年七月一日成立種畜場,分設畜牧、獸醫、研究三組,從事飼養管理研究、引進種豬繁殖推廣、豬病防治以及技術人員訓練等工作。民國六十二年,種畜場改名為:畜產研究所,「臺灣養豬研究所」,以及「經濟部農業現代化訓練中心畜殖技術訓練班」均歸併其內。
壓搾機將甘蔗榨汁。
關係企業都經營得法
畜研所不僅負有引進種豬,繁殖供應臺糖及民間各養豬場的任務外,在研究大規模科學化養豬的工作上,績效卓著,不僅使臺糖公司的養豬事業擴展迅速,更帶動臺灣整個養豬事業邁向企業化、科學化的新境界。
臺糖公司不但在養豬方面很有成績,在副產品的充分利用上,亦不遺餘力地研究與發展。
蔗渣是製糖的主要副產品之一。蔗渣在過去泰半做為製糖燃料,或製作甘蔗板。自從園內造紙工業發展後,臺灣公司為了充分利用及提高蔗渣的經濟價值,在屏東興建紙漿廠,六十七年底開始生產高級漂白蔗渣紙漿,每日產量三百公噸,供應國內造紙工業所需。
糖蜜是製糖的另一重要副產品。糖蜜除了直接銷售,供作國內味精工業原料外,還可醱蒸餾製成酒精,或製成酵母粉、健素及各種健素糖。利用酵母與黃豆粉摻和,還可製造各種飼料。
臺糖公司現有三所酒精工場,年產酒精二至三萬公秉,供工業、飲料、醫藥之用。在能源危機普遍嚴重的今天,酒精的生產或可在將來取代石油為能源,所以頗受重視。
酵母工場設於新營副產品加工廠,新營副產品加工廠、小港糖廠及竹南畜產研究所,則分別附設有飼料工場。
小港糖廠並附設有制油工場,生產黃豆油及黃豆粉。黃豆油可供應國內市場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需要量。黃豆粉則供應臺糖公司各飼料工場配製各種飼料。
糖廠生產的粗砂糖,在倉庫裡堆積如山。
充分利用副產品,績效首屈一指
此外,為了提高糖蜜的利用價值,並推廣研究成果於工業上——臺糖公司正在興建一座離氨酸工場。離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之一,目前國內尚無生產,它有助於改善豬隻每日增重、飼料利用效率、背脂厚度、腰部及腿部肌肉生長等,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必有貢獻。
在世界各國製糖業對產品的利用上,臺糖公司可說是首屈一指。這種多角經營的方式,不但對分擔低糖價的風險、穩定糖業經營上,頗有功效,對國內其他生產事業也有刺激與推動的作用。目前副產及附產事業已佔臺糖公司營業額百分之四十左右。
臺灣的糖業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曾經在臺灣的經濟史上,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而今,時空環境已有很大的變化,它仍能順應經濟結構的轉變,不斷改進生產作業,並調整經營方針,充分顯示出它生生不息的雄渾力量。
是所內養蟲室所做甘蔗嵌紋病媒介蚜蟲的研究。
是試管中甘蔗組織培養的研究。
台糖公司的連鎖養豬事業,採科學化的經營方式,這是屏東六塊厝養豬場中,機械餵飼料的情形。
台糖公司附設的飼料工場,大量生產養豬飼料。
糖蜜醱酵後製成營養好吃的健素糖。
以糖蜜製造酵母的巨型醱酵槽。
糖蜜可以製造酒精,這是設於新營副產品工廠的酒精工場。
台糖公司屏東紙漿廠,利用蔗渣製造高級紙漿。
台糖公司屏東紙漿廠,利用蔗渣製造高級紙漿。
小港糖廠附設的制油場,生產黃豆沙拉油。
是糖研所研究成功的「蔗渣濕堆」,可防止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