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瘋媽祖、四月迎王爺」。春耕正歇,一連串的廟會硝煙未退。
一片繁華富麗中,廟會內容越發五花八門、屢有新貌;花費更是動輒百萬、一「燒」千金。
是什麼使得今日廟會量增質變、發燒膨脹?熱鬧的背後,又真正達到了敬神娛人、天人交融的境地?
「來去看做戲仔!」
神明生日的下午,在隔壁阿娥的召喚下,阿姊一溜煙就鑽到廟前戲棚腳,看著口刁香菸的歌仔戲演員塗紅抹紫在上菕A顧不得家中廚房正殺雞宰鵝,忙得七葷八素。
外地念書、工作的阿叔、阿哥昨晚就陸續回來,久久不見的鄰莊姑婆也帶著小堂妹來作客。阿爸和其他男人們都去抬神轎、做宋江腳,給神明鬥熱鬧。
晚上圍著滿桌雞鴨,數著客人有多少,明天好和阿娥比看誰家最熱鬧。

這尊由大陸迎回的媽祖像,正由台北松山機場搭機前往澎湖進香。(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全民運動大拜拜
曾經,廟會就這麼表達著人們對神明的祈求和敬謝,而聚合村民一起歡樂、休息,再出發。廟會不僅是宗教精神的寄託,也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時至今日,廟會次數規模、參與信徒的人數,非但未在五、六十年代所謂「現代科學昌明」下,在都會絕跡,在鄉里式微,相反地,包括進香、建醮、節慶、消災各種宗教活動,反在官方、民間一同鼓勵下,不分城鄉,蓬勃發展。民俗學者因此戲稱,台灣除了政治,大概只有宗教活動可以引起全民如此熱中。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調查,台灣地區登記有案的寺廟,在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到八十年四月一年間,共有一萬五千多次活動;平均下來,一天即有四十餘起。而最近的幾個有名例子,似乎更能說明頻繁次數以外的事實。

廟會是民俗文化最自然的生存空間。圖為南鯤鯓廟會參加陣頭比賽的十二婆姐陣。(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五百萬王船,二千萬鞭炮
四月廿五日,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在台南縣土城鄉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影視明星在廟前搭起的平台上載歌載舞。這是自元宵廟會至今,連續三個月活動的尾聲。活動中,最高紀錄,一天可以招徠四百五十六部遊覽車的香客前來參與。
同時間,北港朝天宮的媽祖遶境活動,人潮如湧、炮仗連天,整個活動下來,光是信徒所放鞭炮估計超過新台幣二千萬元。
而高雄縣茄萣鄉金鑾宮五朝建醮大典,廟方一改過去三合板釘制王船的習俗,以真材實料建造一艘長六十台尺、寬十四尺八的王船。信徒並添購真正的電視、冰箱及大批米、鹽、金帛,估計全部花費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四月廿八日,在上萬名信徒簇擁,及一百多隊藝陣、神轎護送下,王船在海邊化為灰燼。
究竟是什麼使得廟會量增質變、膨脹發燒?信徒一擲千金,面帶得色?

乩童傳達神意,信眾敬謝神恩;廟會之中,人神交融。(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人旺、財旺、神旺旺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瞿海源表示,廟會活動基本上由兩個主軸在支持,一是地方力量的聚合;一是謝達神恩,即人和神「交換」的關係。這兩者因社會變遷,廟會的樣貌也自然隨之改變。
例如台北松山慈佑宮卅年才一醮,卅年間這個地方的人口數、財力都不可同日而語;水漲船高,舉辦的廟會當然盛大。
再者,由農業結構過渡到工商業社會,不僅人所面臨的問題、煩惱增多,一本生萬利、僥倖致富的機會也大增。人神「交換」的關係,也藉廟會誇富還願——神明有求必應,回報自然也大。嘉義縣潭大村的一座萬善公廟,便是六合彩賭徒得獎後,為老大公(孤魂野鬼)蓋的新家。新廟落成時,廟前舉行盛大慶祝,請來廿多部電子琴花車助陣。這樣的例子絕不在少數。

廟會期間,最可看出一座廟的「神」際關係及人際關係。(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寺廟升級,廟會助陣
此外,處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寺廟也緊跟上「企業化經營」的腳步。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多由俗世上堪稱有成的人組成;廟的名份高低和信徒多寡,便成為歲末成績單上兩大主科。「在他們的主持下,一切以擴張廟務為目的,小廟想『升級』為大廟、大廟想變超級大廟;廟會便成為提升名位的一種方法」,瞿海源表示。
俗話說「人旺廟就興」,舉辦盛大廟會,加上媒體強力報導,的確可以使地方廟宇吸引四方信徒,驟而「升級」成全國性大廟。台南縣土城鄉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便是一個例子。
聖母廟早在民國六十四年便以「將興建東南亞最大廟殿」為號召,廣泛引起注意。廟方並派遣一支廿一人小組先遣部隊,至全省廿一縣市拜訪各大小廟宇計五千座,打好神和神、廟和廟的「公關」。該廟靠著這些廟每年固定帶著信徒前來進香,打下基礎,籌得初期建廟經費。信徒於是從十多年前沒有一個外來香客,到今天一年有一萬輛以上進香遊覽車。

隨著所得提高,用在敬謝神明的紙錢也愈發大手筆。(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拜拜兼觀光
「現在人啊,哪埵魚黕N往哪堨h,要辦活動就要大,不上百萬的家家酒,那會有香客要來」,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副主任委員陳順發說來氣派十足。
民間信仰原本便具有「多神崇拜」性格,信徒往往撿知名度高的廟來拜,對信奉神祇並無一定忠誠度,更助長了這種拜拜兼觀光、四處看熱鬧的風氣。
在南鯤鯓,一輛來自鹿港的進香遊覽車上,一位歐巴桑興高彩烈地表示,「今天裡,除了南鯤鯓,阮還有去朝天宮、奉天宮、鹿港天后宮、麻豆代天府、太子宮、土城聖母廟進香,攏是有名的大廟!」
這也難怪今年三月由廿一世紀基金會所發佈的「台灣的休閒文化」報告中,國人最普遍的休閒活動是燒香拜佛、上KTV和郊遊;遊客成長最快速的旅遊點,則是佛光山和指南宮。
為了吸引這些湊熱鬧的週邊信徒,許多寺廟無不抓破腦袋「想出頭」(變花樣)。而在神明生日等宗教性廟會外,也在元宵、春節時增辦一些節慶性廟會,活動千奇百怪、無所不包。

衣錦還鄉。不過錢還人不還。台南縣西山莊七戶人家邀集出外人,合力蓋起了這座耗資二千萬元的大廟。(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媽祖與港星同樂?
最常可見便是歌舞聯歡外加電視轉播,幾乎已然蔚為「新民俗」。
「農曆正月十四日由台視田文仲、劉嘉芬主持,邀請楊麗花、莫少聰、大小百合、郭金發港台巨星同樂。十五日並施放耗資百萬、一生難得一見的蜂巢炮、瀑布煙火,特邀全國信徒同樂。」這是報紙上一則佔四分之一版面的廣告。
你辦歌舞聯歡,我辦卡啦OK,還有體育休閒類的自行車比賽、模型飛機、搖控汽車大展、蘭藝雅石、全國商品展……。
競爭之下,比完歌舞也比文藝;你有拋繡球招親,我辦坐牛車繞大廟;你辦十四名家藝術展,我對上手工燈籠展。允文允「舞」,各顯神通;熱鬧之餘,卻也讓人懷疑起廟會是否有「變質」之嫌?
學者以為,新型態娛樂加入廟會是必然之事,「在多元社會下,傳統戲曲本來就不可能獨佔整個廟會文化」,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教授邱坤良表示。
然而過度強調娛樂、觀光,在型式上似乎豐富了廟會文化,在實質上,會不會使廟會趨向庸俗與粗糙?

看門道還是看熱鬧?廟會活動經常吸引外國觀光客駐足。(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娛人不敬神
像是時而穿插低級笑話的歌舞聯歡,或是千篇一律的電視轉播,只見巨星雲集,不見節慶特色,或地方風土習俗。而作醮一請十幾團脫衣舞,以前一團就被人指責,現在是對著神明脫,「實在是在開玩笑!」看在從小跟著廟會長大的明華園歌仔戲團團主陳勝福眼中,更是感觸良多:「現在的廟會真會開錢,開的很浮誇,卻不見敬神內涵。」
新型活動如此,傳統陣頭也有質變之虞。像是原為神明開路的八家將,一旦開臉(上菕^之後便有其神聖性,必須禁言禁食。現在的家將,卻是不受傳統禁忌約束,即使開了臉,照舊抽煙、嚼檳榔。馬步、抬腳「青青菜菜」(隨隨便便),而做起原本沒有的砍肩刺頭,卻不落人後,「在重金懸賞下,頭上開朵血花賞一千,背上給五百,已成公開秘密」,陳勝福不得不搖頭嘆氣。
廟會活動,原本兼具「敬神娛人」的目的。「如果只著眼世俗的聲色娛樂,停留在本能的慾望發洩,已失去調節人類身心的宗教功能」,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生黃美英表示。

歌舞團大敗傳統歌仔戲,吸引大量「拜拜兼觀光」的香客。(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錯解觀光
廟會的觀光功能並非不可發展,昔人不也寄春郊於廟會之中!
但今天所謂的觀光,卻多表面誇大,講究錢花多、規模大、花樣多,「力氣全花在作樣子身上了」,邱坤良一反十年前舉辦民間劇場的投入而痛下針砭。他覺得面對今天虛胖的廟會,學者站在保護和鼓勵的階段已經過去,該對民間廟會做「質」上檢討了。
像是鹽水蜂炮,原本是為驅除瘟疫而放,有其歷史特色,有的寺廟只見人潮帶來的香火錢,也跟著買上五、六百萬鞭炮來放,成了是單純的娛樂觀光,意義盡失。
去年八月底,台北大稻埕舊商圈的「代天巡狩三王府」,也創新地舉行了台北首見的「王船祭」,引起萬方矚目。這次盛大的廟會卻在王船重量已達港警隊規定的小船標準,必須領照才可流放出海,再加上起程前未見應有的的宗教儀式,只有在「觀光噱頭」的質疑聲中草草結束。

極盡聲色感官刺激的「電子琴花車」,已不見酬神內涵。(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創新生命力
事實上,合於當地風土、背景的創新,可更添廟會活力,也活絡社區民眾的情感。近來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停辦四十三年,直到去年才復辦的頭城「搶孤」,是農曆七月關鬼門前的一種施捨儀式。因為頭城是蘭陽平原拓墾的第一站,流血、衝突特別多,孤魂野鬼也多。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重新盛大舉辦,確能引人發思古幽情。
此外,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澎湖天后宮,今年以六十三艘漁船舉行三天的海上遶境祈福活動,以慶祝建廟四百周年,也是廟會方式創新的佳例。
天后宮原是澎湖地區信仰中心,馬公地名便自「媽宮」而來,然而由於此廟一度曾被權充監獄,香火中斷廿年。天后宮後來雖擁有一級古蹟頭銜,香火卻一落千丈,一年香火錢不超過六十萬。
五年前,馬公地區南甲海靈殿接管天后宮後,為重新振興天后宮香火,便思索如何創新廟會,吸引信徒。
「當時有人建議,澎湖人都是討海為生,以海為田;而且澎湖離島多,海上行走就和陸上一樣自然,所以我們決定舉辦海上繞境活動」,天后宮副主任委員項茂松表示。
果然成果不差。項茂松回憶,第一年海上遶境,各離島居民知道媽祖出巡來賜福,非常感動,在信仰最虔誠的通樑港口,沙灘上跪滿居民,久久不起。而隨著媽祖親臨村莊,天后宮也和各村莊廟重新建立關係。
現在天后宮一年香油錢可達一百七十萬,而此次活動,民間捐款便有一百萬。捐款除了代表財務改善,也透露著天后宮在澎湖當地的信仰地位,已逐漸復甦。

裝扮:原本穿著清朝兵服,在澎湖由擔任的信徒自行設計,花色俏豔。衣服補丁、臉上塗紅,有時還加個大鼻子,表示當差時一路跌撞、十分辛苦。(卜華志)
出錢容易出力難
廟會愈辦愈大,信徒四面而來,但廟會另一個重要功能——「經由集體參與,達到社群整合」的目的,卻受到學者的懷疑。
過去藉著討論要收多少丁口錢、要請什麼戲的過程,村民情緒在參與、忙碌中期待,到節慶時達到高潮而紓解;然而現代人卻是「給錢越來越多,要人越來越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林美容指出。
尤其是信徒由地方逐漸擴至全國,廟務改由少數管理員參與的大廟,往往更削弱當地居民們參與廟會籌畫過程的機能。
少數有心的廟方,已注意到這個廟會擴大之後的流弊,開始設計一些特殊活動,維繫或吸引更多當地人參與廟會。
像是北港朝天宮每年媽祖誕辰,資助地區鄰里、舖行(工會)一半製作費,鼓勵大家踴躍出陣,保留北港藝閣特色不衰。
王爺廟龍頭南鯤鯓代天府也針對地區特色舉辦「挖蚵」比賽,邀請社區媽媽土風舞表演,網羅地區文藝人士編纂刊物。這些都是動員、凝聚社群的新方法。
在新港,當地文教基金會發動義工和當地居民,沿街打掃進香所留下的大量紙屑、煙火盒。平日手捧課本的學生、數鈔票的會計小姐……捋起袖子,以掃帚代香,加入這一場地方廟會。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稱這是「另一種謝神的方式」。

身份:廟會中最受歡迎角色,也叫探馬仔,源於軍隊中的「探子」。在神明出巡前一晚請得令旗,並徹夜守衛廟門口;出巡當天清晨至大街小巷巡查;神明要入村莊前,則一「馬」領先,通報眾人。(卜華志)
地方文化節
儘管部分廟會在誇大之後日益喪失本質,但民俗學者仍對廟會的民俗文化保存功能寄予厚望,甚至認為可以藉此發展出「地方文化節」。
「因為,除了廟會,一般鄉里生活中再沒什麼活動可吸引大量民眾參與」,林美容表示。在追求個人成就,而忽略社區關係的現代社會,廟會的力量值得開發。
何況身處工商社會,一個屬於自己家鄉的節慶,更可以調節都市中的冷漠與疏離,找回對土地流失的感情。
然而,無論廟會多堂皇,活動內容多創新,保存了多少民俗、文化,廟會是否保存宗教本質,仍是最終的檢測,「如果宗教活動不能提昇人的精神,只純供娛樂消遣,長遠來看,只有負面影響」,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瞿海源表示。邱坤良也贊成「宗教活動沒有宗教功能,便是反功能」的說法。

配備:雨傘挑著豬腳、酒壺,藤籃中有餅乾、口袋裡有銅錢,散予信徒吃了長生、平安、收著聚財。(文.蔡文婷)(卜華志)
柔軟一顆心
久居宜蘭的作家李潼在參與頭城搶孤活動後,回憶起當天的感動:「在人鬼神同在的場合中,可感受自身的渺小。而在命運共同的期許下,每當爬孤棚的人滑下時,眾人的惋惜聲,像是要把他安全的托住。人與人雖然不認識,但是只要你開口,必有搭腔,人彷彿都和善了起來。我相信,這樣一場廟會,是可以柔軟現代社會久經隔離,那顆堅硬的心。」
優劇場團員陳板,帶著相機、筆記打算作白沙屯媽祖進香的田野調查,他對過程中的簡單、安靜有些意外,於是收起相機、筆記,安心做個進香客。
在八天七夜的行路中,他走掉了兩片腳指甲,白天考驗自己,夜裡面對自己,於是體會出隨著媽祖走路的原始敬意。
一到大甲時,他不自禁地哭了,他說:「我信了,不是迷信,而是感受到神,得到力量。」
〔圖片說明〕
P.74
(左)一柱清香、跪地恭迎,老老少少的澎湖人對媽祖海上出巡表達最高敬意。(卜華志攝)
P.75
這尊由大陸迎回的媽祖像,正由台北松山機場搭機前往澎湖進香。(卜華志攝)
P.76
廟會是民俗文化最自然的生存空間。圖為南鯤鯓廟會參加陣頭比賽的十二婆姐陣。(卜華志攝)
P.77
乩童傳達神意,信眾敬謝神恩;廟會之中,人神交融。(卜華志攝)
P.77
廟會期間,最可看出一座廟的「神」際關係及人際關係。(黃麗梨攝)
P.78
隨著所得提高,用在敬謝神明的紙錢也愈發大手筆。(鄭元慶攝)
P.79
衣錦還鄉。不過錢還人不還。台南縣西山庄七戶人家邀集出外人,合力蓋起了這座耗資二千萬元的大廟。(黃麗梨攝)
P.79
看門道還是看熱鬧?廟會活動經常吸引外國觀光客駐足。(鄭元慶攝)
P.80
歌舞團大敗傳統歌仔戲,吸引大量「拜拜兼觀光」的香客。(黃麗梨攝)
P.80
極盡聲色感官刺激的「電子琴花車」,已不見酬神內涵。(鄭元慶攝)
P.82
停辦四十三年的頭城「搶孤」吸引了四十萬人潮,廟會魅力可見一斑。然而在強調觀光功能下,如何保存廟會自主性,必須審慎處理。(楊文卿攝)
P.83
廟會之中辦商展,休閒功能日增,內容也日趨多元。(黃麗梨攝)
P.84
(上)拜拜,是現代人最普遍的「休閒」活動之一。(鄭元慶攝)
P.84
(下)洗滌俗塵、祈得平靜,才是廟會的根本精神。(鄭元慶攝)
P.85
繁華廟會,在富麗蓬勃表象下,廟會內涵是否也能日漸豐富提昇?(卜華志攝)

停辦四十三年的頭城「搶孤」吸引了四十萬人潮,廟會魅力可見一斑。然而在強調觀光功能下,如何保存廟會自主性,必須審慎處理。(楊文卿攝)(楊文卿攝)

廟會之中辦商展,休閒功能日增,內容也日趨多元。(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上)拜拜,是現代人最普遍的「休閒」活動之一。(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下)洗滌俗塵、祈得平靜,才是廟會的根本精神。(鄭元慶攝)(鄭元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