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令人嚮往的知識殿堂,本刊在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學之後,將視野轉向國外著名大學,由「光華」的編輯實地採訪,將各校特色與風采呈現給您。
本期介紹西德慕尼黑大學。它從最基本的治學觀念著手,提供世界一流的求學環境;此外,學子還可以享受到絕佳的生活情調和國際性的人文氣息。
慕尼黑大學是西德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由於德國學生念書免繳學費,慕大所屬的巴伐利亞聯邦政府,為負擔校內六萬個莘莘學子的教育費用,常有不勝負荷之感。
為了減輕財務負擔,近年來,慕大決心開源節流,展開限制學生「浪費公帑」的行動。德國各聯邦政府本著尊重學術自由的態度,從未限制學生念書的時限,有人很「悠哉」的在大學部一念廿幾個學期,直到頭頂微禿或髮根見白,還捨不得畢業。
慕大則首開風氣,規定學生最多在十三學期內,要念完原本八學期的基本以及正式學習課程,否則學校將一反傳統,主動下逐客令。
為避免絕了眾學子的後路,學校想出變通辦法,規定超過十三學期未拿到證書者,可以繼續就讀,但是得繳學費。
這是創舉。因為「學術自由包括不繳學費自由」的想法,早在德國人心中根深柢固,慕大此舉等於冒了可能被批評「不尊重學術自由」的風險。
因此,慕大師長或行政人員,總會將「可惜目前本校學生人滿為患」掛在嘴邊,言下之意無非是「你若想到本校念書,最好趁早打消此念頭」。
雖然學校想盡方法,希望學生人數別再繼續增加,但仍無法阻止每年大批新生由全國各地前來註冊。
冬雪暫歇,就有人在校區附近擺起書攤,光顧者還不少。(鄭元慶)
古老大城學生多
慕大並非西德「最高學府」,大家爭著擠進慕大,亦非為此而來。
德國向無所謂大學「排行榜」;大學都是公立,沒有私立或「野雞」大學,各個學校都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政府更致力各校重點發展,名教授也臥虎藏龍於每個學府,因此,學校不管大小,各有特色。
德國大學平均分佈在各個城市,不論幾萬人的小城,或大至幾十萬、上百萬人口的都會,幾乎是一城一大學。雖然學校各有千秋,但充滿文化氣息的古老大城如柏林、慕尼黑就成了許多學生的「第一志願」。
畢業自慕尼黑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常以「書讀了,也玩夠了!」來自詡從慕大得到的收穫。
慕尼黑具備了國際都會的各種機能,學生除了沈醉在絕佳的求學環境外,更能享受許多新奇的藝術表演、世界級的音樂會、各種展覽和體育活動。能成為慕大的一份子,必可「遊」、「學」兼得。
位在路德維西大道上的三門式凱旋門,氣派不凡,慕大行政中心離此不遠。(鄭元慶)
慕大三遷
若從建校時間來算,慕大的歷史源遠流長,在西德僅次於海德堡大學。慕大原本並不在慕尼黑,它的起源和歐洲許多古老大學相同,最初都由教會創立。教會於一四七二年,在離慕尼黑一百多公里的英歌城成立了神、哲、醫學院。一八○○年遷往慕尼黑城外的蘭德斯福。
直到一八二六年,當時的統治者麥西米倫看中慕尼黑的「風水」,慕大才結束居無定所的日子,定名為慕尼黑大學。
覓得安身之地後,慕大開始成長,陸續創立了法律、森林、醫藥、心理、教育、社會學等學院,至今慕大已有廿個學院。在本世紀,又成立名義上屬於慕大,但行政權獨立的工科大學和藝術大學。
由於學校歷史久遠,系所成立的年代間隔較長,加上遷進慕城時,慕城的發展早已粗具規模,大學也不願自絕於外界,未刻意去尋找一可容納所有校舍的區域。
因此,百年來慕大一直沒有自己的校園。各個學院、研究中心……,四處分散在伊薩河畔的慕城中。不同系所的建築,距離可遠達廿五公里,整個慕城也都成了學生活動的範圍。
若要問何處是慕大較完整的校區?應算是路德維西大道,大道上有西元一八四○年建立的行政大樓、法律系和學校總圖書館。
慕尼黑是南德首府,人口有一百廿萬,因都市計畫良好,城內不覺擁擠。(鄭元慶)
英國花園的沈思
許多不在此區上課的學生,閒時也會來這裡散步,若有親朋好友來訪,此地更是必逛之處。走在大道上,可清楚感覺慕城與一些小城的風味截然不同。
遠遠就可見到矗立在路德維西大道上,與法國巴黎相似的凱旋門。它由十九世紀巴伐利亞邦管理者路德維西一世,委託名建築師設計。大道上其他建築也都清一色宏偉壯觀,有君臨天下之勢。步行其間,彷彿可見往昔奧匈帝國盛況。
結束大道之行,再轉往林蔭密佈、濃綠淺碧、佔地近百公頃的「英國花園」。這媮鬗屬校區,卻是慕尼黑政府有意保存給慕大學生散步、聊天、思考的地方。也常見師生成群就著草坪、花叢間上課、討論或者高聲辯論。
德國人認為大學教育並不只是單純追求知識,學術思考更重要,因此每個大學附近都有廣闊、安靜的自然環境,「目的是讓師生能長期從容地悠游其間,從事思考」,台大法律系教授王澤鑑廿年前讀慕大法學院時,就常在此享受一塵不染、帶著花香的氣息。
都市如鄉村,慕城處處有公園供學子漫步、談心。(鄭元慶)
圖書館用心良苦
慕大雖打破象牙塔的界限,不在乎自己是否擁有校區,「卻又非常重視知識傳授、取得的空間」,王澤鑑當年的同校好友、台大哲學系教授鄔昆如說,尤其是每個學生必定拜訪的圖書館,更能洞見德人在學術上的用心。
慕大各系都有許多圖書館,以法律系為例,就有民法、公法、著作權法等專業圖書館。學生要寫任何法律方面的報告、論文,都可清楚、快速地找到完整的相關資料。圖書館也幾乎保存了每一本書從第一版開始的所有版本。
多年來,慕大哲學博士鄔昆如不停在腦海中回想德國人做事的「方法」。當學生在系圖找不到書,系圖會幫你寫字條向總圖借;總圖沒有,再直接寫字條向國家圖書館借。這時候,借不到的機會已少之又少。但萬一國家圖書館也沒有,他們會覺得顏面盡失。因此不管多困難,一定想辦法在二周內買到該書或要到影印本、復本,並且隨書附上親筆信函一封,向借書者表示歉意和感激——因為你的提醒,豐富了他們圖書館的典藏。
台北醫學院泌尿科主任江漢聲在慕大醫學院兩年,也領教了德人的兢兢業業。他以曾在美、日、德,求學、作研究的經驗比較,美、日重實用,你要什麼,他給你什麼。德國可不然,凡事皆得從頭來過。
想當醫生?你得先花半年時間,替病人擦身、剪髮、復健……。因為校方認為這個過程,會使準醫生真正瞭解病人的心情與需求,未來除了給予技術上的醫治,也才知如何尊重生命,不背離作醫生應有的態度。
德人極重視生活環境的整潔。難得一見的「垃圾」,成了有趣的一景。(鄭元慶)
準醫生的啟蒙課
接下來,想學開刀?可以,先學手術儀器拆卸、分解,別以為這是撈過界,想搶工學院的飯碗。老師課堂頻頻耳提面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瞭解你自己的吃飯傢伙,那還了得。經過這段訓練,學生更洞悉工具的用處,才能做最好的發揮。
對工具有了概念,實際操作後,也就會有「刀子可以更薄一點」、「鉗子可以更彎、更適合某一人體器官」的想法,然後再找學校工學院教授討論、改進。
慕大醫學博士江漢聲認為,這就是德國在各種儀器的設計、製造,都執世界牛耳的主要原因之一。
師資優良、教學認真,加上良好的求學環境,使慕名而來的學子絡繹不絕。
雖然學生多、學校負擔很大,但學校師長也為自己是西德學生最多、最大的學校暗自心喜。因此儘管學校想法撙節度日,卻絕不肯在教學上打折扣。學校反而更表現出「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將在明天毀滅,今天仍要種下我的葡萄」的德國精神。
鄔昆如又舉一例。學校為了不辜負自己是最受歡迎和擁有泱泱風範的大校,開的課比其他學校多好幾倍。比如哲學系,每一學期海德堡大學若開五十門課,慕大會開到一百廿個。這也是慕尼黑能得學子鍾愛的另一原因。
圖為名義上屬慕尼黑大學的藝術大學。(鄭元慶)
法律系學生的理想國
目前我國在慕尼黑大學的留學生將近五十位,其中以就讀法律系和德國文學系的人數最多。
由於我國法律是移植德國的大陸法系,過去國內許多法律系學生,往往在校時就想到德國慕尼黑大學深造。築夢踏實者不少,知名法學者如蘇永欽、王澤鑑就都出身慕大。
過去,德國大學的法學研究以民、刑、刑事訴訟等基本法為多,因此德國法律系畢業學生,多在大學教書、作研究。
但在德國,大學負有極重要的社會責任,必須針對所在城市的發展與潮流,不停作相關研究。慕尼黑是歐洲專利局和聯邦財政法庭所在地,因此近年來慕大的工業法和商標法的研究,也頗有成果。
我國也有留學生在此念核能法律;慕大剛好有一核子物理中心,使研究核能法的學生,能就近取得核能相關知識。
(左)德國大學是師徒制,莘莘學子得時常向教授請益。(鄭元慶)
慕城居,大不易
在追求知識的領域,慕大不惜成本,但沒有校園的慕大,對學生的「住」就愛莫能助了。
留德學生普遍有「慕城居,大不易」的說法。慕大宿舍只能容納百分之八的學生,為了公平起見,又分別規定只能在一到三年,學生只好借住教會宿舍。由於人口多,慕城住的空間本就缺乏,教會宿舍也不便宜,而且數量有限,許多學生只好去住價格令人咋舌的民家。
「對於留學生來說,能到慕大念書,多花一點錢還是值得的」,在法律系修博士學位的陳春生認為「並不吃虧」,因為在大城市,可以更完整地見識德國風貌。
聊起慕尼黑的「遊」,慕大法學博士、現任新環境基金會執行長林信和忍不住的,第一個就提到慕城有多家德國小城所沒有的大型劇院。像西德國家劇院便座落城中,隨時有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團、歌劇團、音樂家在此表演,「不只自由世界頂尖的表演者,也可以看到蘇聯最有名的藝術家」,他說。
除了匯集國際文化,德國本土文化也未被遺忘,慕城是德國的啤酒之鄉,每年九到十月的啤酒節,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歷史,仍能保有一百多年前的節慶氣氛。
即使不是啤酒節,平時慕城「店」開不夜的啤酒屋,也是學生課餘豪飲暢談、批評時事的最佳場所。
(右)除了學校校舍,教會宿舍也常是留學生落腳的地方。(鄭元慶)
適學亦適遊
慕大學生還有一個其他大學投資再鉅,也不能有的運動場地,那就是位在市中心的一九七二年世界奧運會場,它彷彿是慕大的體育中心。由於場地設施完善,曾獲許多運動競賽主辦單位青睞,例如曾有兩屆歐洲世界足球賽在此舉行,此時的慕城,又成了體育愛好者的天堂。……
為了介紹慕城包羅萬象、數量可觀、無一日間斷的活動,慕尼黑市政府每月印行一本近二百頁的當月節目手冊,四處分送。
除了國際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和德人一絲不苟的求學態度,德人的生活態度,也常發人深省。
特別注意慕尼黑生活環境的林信和記得,慕城原來在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垃圾場,在還未變成「垃圾山」前,就被分類處理,再經過消毒殺菌、防止汙水流失、去掉惡臭,成了一座座美麗的山坡。
他曾入境隨俗,學德人在窗台種花。後來花兒長蟲,他很自然的去買瓶噴蟲藥水回來噴灑,結果所有鄰居都瞪大了眼睛,覺得不可思議。原來,德人不得已才給農作物灑藥,一般家庭是絕不使用噴蟲藥的。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林信和坦然說道,這就是影響他回國後致力環境保育工作的主因。
慕城位在阿爾卑斯山下,郊區是最典型的歐洲鄉村景緻。(鄭元慶)
人事全非,景物未變?
王澤鑑教授在去年返回母校,發現慕城看來還和過去一模一樣。廿年前他走過的小街、巷道,閒坐過的酒店、觸摸過的古蹟、紀念碑都安然如故,「廿年來只多了一棟現代建築」,他說,要不是朋友提醒,他還覺察不到呢。
慕城在二次大戰中幾乎全毀,包括路德維西大道上的凱旋門和學校許多建築,但戰後德國政府費盡心血,想法依戰前樣式重整每棟建築物。
德人重視文化古蹟,可以由他們對慕城的保存上看出來。為維護慕城景觀,即使民宅也不得私自改變外貌,若有壞損,還得自己掏腰包花錢整修。政府有新的建設,比方公路必須經過老房子或古蹟時,寧可多花錢繞路,也不願去動原有的建築。
但這並不表示已有五、六世紀歷史的慕城年歲已高、一成不變。「慕城其實一直在進步」,鄔昆如教授說,學生時代他由住處到學校得騎半小時腳踏車,前幾年回學校客座,只需搭兩分鐘地鐵。
過去十年,慕城往下發展,建立了極完善的捷運系統,深入地下十多層的地鐵,四通八達。慕城一百多萬的人口,「可在一、二小時內全部疏散到城外」,他說。
「可回憶的還多著」,林信和才說完慕尼黑的生活環境,又若有所思地說:「你知不知道,慕城人每天平均才看十六分鐘的電視?」
學生餐廳食物便宜、可口,異國遊子也能吃得津津有味。(鄭元慶)
婉拒不了的「愛慕者」
慕城,留給負笈返國學生無限的思念。「重來一遍,慕大還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林信和抬起額頭、噘著嘴巴,再露出笑容,彷彿,在久經思量後,下了一個心甘情願的誓言。
不管慕大如何千方百計要婉拒四處而來的「三千子弟」,未來,慕大的學生人數仍會繼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