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寶島台灣擁有百分之九十二強的相機持有率;每年彩色照片沖印量則超過新台幣卅億元。
在大家習慣於人手一隻相機、滿街快速沖印的今天,忽然有人問道:是誰在台灣拍下第一張照片?他使用什麼相機?什麼又是他鏡頭下關懷的題材?百年來的攝影如何進展?
一群年輕的攝影工作者,正在尋找這些答案。在文建會的主持下,他們四處尋訪,第一階段的資料蒐集工作,已有了豐碩的成果,但仍然期待社會大眾和海外華僑提供有關資料。
寶島攝影史上的種種問號,有待專家從事第二階段的分析研究,但從這些先睹為快的資料照片上,我們不難歸納出一些相關背景。
西元一八五八年,台灣在天津條約中開放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傳教士自此大量湧入。一般認為,台灣的第一張照片,或許出現在這段時間。
在政治、商業、宗教的探勘下,洋商、傳教士按下了他們的快門。至於鏡頭捕捉的焦點,自然是在文化差距中,令他們急於探索的滿官、漢民、生番了。
一八九五年之後,福爾摩沙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日人初得此地,便極力蒐集有利其統治的資料,照片的數量因此驟增。這些照片出現在官方的刊物,或是明信片上。
我們於是看到了明信片上的山胞、迎城隍的蜈蚣陣,拓寬後的寬敞道路、嶄新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和鄉間風景。鏡頭的觀點顯然仍是殖民心態下的好奇、研究、宣傳;內容也不外奇風異俗的推介與殖民地建設的宣揚。
日據後期,台灣主要城市的寫真館(照相館)林立,私人擁有的相機也增加不少,沙龍攝影、塗色照片成為一時風尚,照片上出現了齒露金牙的美人照、家族合影,和典禮儀式的紀念相片。
光復後,鏡頭下的台灣終於從殖民陰影中掙脫,換上一副中國人自己的眼睛。
一串由殊異而普及,由樸質而細膩的攝影歷史,彷彿隨著四十年代中國小姐魚貫而出的行列,健朗、自信地走向令人期待的未來。
清九品官蕭贊堯,出身茄冬蕭宅。照片拍於一八八五年,也就是甲午戰爭割台前十年。(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這原是一張明信片。漢文台灣日日新報上標明的日期是明治卅七年七月九日,也就是光緒卅一年,西元一九○五年。「破」報而出的,仍是外國人好奇的對象——山地原住民。(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一八八四年,第一台英製進口印刷機的肖像。這是在台南馬雅各紀念教會找到的存檔資料。(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這是西元一九○一年的貴陽街騎樓景象。當時是日據初期,人們的穿著髮式,仍然是漢式打扮。(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鏡頭下的主角今年七十八歲。這是台灣業餘攝影先驅李釣綸先生四歲時的「定裝照」。在當時,到相館拍照這件事,就像他身上肚兜褲一樣,——都是有錢人家才辦得到的。(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這是「國語學校」女子班上課的情形,所謂的「國語」,在殖民時代指的其實是「日語」。當時的女子教育,仍重技藝。
西洋鏡?這是幻燈片的老前輩——玻璃幻燈片。這些八十年前由傳教士由美國帶來作為宣教之用的片子,如今已經發霉了。(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五十年前,台中真美照相館廖萬元先生在日本oriental寫真學校習得修相技術,回國後製作了這幀手染彩色照片,還神奇地把影中人的單眼皮,「染」成了時髦的雙眼皮。(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七十年前的台北小南門。門旁有駐軍防守,似為往來要塞。(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這是日據時代台北街頭迎接城隍的蜈蚣陣。這類以民俗祭典為題材的風景片,最受外國人歡迎。(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台南青年路舊稱「狗屎巷」,從這張六十年前的照片中,實在找不出「名副其實」的蛛絲馬跡。(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日據時代的新埔街景,照片上顯示的日期,不知是拍攝之日,或是保存日期?(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日據中期,人力車還是台北街頭重要的交通工具。圖中孩童已作日式打扮。(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日據晚期,漢人開發苗栗大湖,與原住民通婚。據說此後漢番之間不但少有戰事,且相處融洽。(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這是日據中期角板山上的台車,人、貨皆可運載。(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老前輩的眼睛怎麼了?這是日據時代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室洗眼的記錄照片。(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日據時代艋舺早市小吃攤的熱鬧程度,可媲美今日萬華夜市?這也是一張表現風土民情的明信片。(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彰化基督教長老會保存了這幀日據時代,中學生參加角力賽的開幕典禮。(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這是台灣光復初期,高雄煉鋼廠處理鐵砂的情景。(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明信片上的花蓮港尚未開發,輪船隻能停在外海,再由小船接駁,而小船還得靠人力拉上岸。這是日據時代。(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傅良圃神父在民國四十二年拍下這幀農人以鐵馬載豬,打算到市集販賣的情景。顯然,今天豬兒們的待遇要好多了。(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
民國四十八年,第一屆中國小姐選拔活動在台北舉行。當時的嬌嬌女,如今該都兒女繞膝了?(百年攝影工作小組提供 文.克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