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行動不便的高齡長者,拄著拐杖,搖搖晃晃地搭乘公車,要下車時,一手扶著拐杖,另一手忙著掏錢包,若這時一不小心鬆手,拐杖掉到地上,就得在晃動的車廂中,吃力地彎腰拾起,令人十分擔心他的安全。
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所學生范承宗、鄭宇庭以此為靈感,設計出不需手扶就可自行站立的「平衡拐杖」,今年在來自全球52國、總計8,007件共同角逐德國iF概念獎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勇奪第4名。
幸運的是,這件學生作品一獲獎即受廠商青睞,希望能商品化,然而製作過程才發現困難重重,但讓設計走向商品化,卻是得獎後的必經道路……
世界公認最具權威的國際大獎iF,為鼓勵年輕設計師,自2008年起修改獎項分類,成立概念獎,限定在學學生或畢業兩年內的新銳設計師方可參賽,且從報名到獲獎展覽,完全免費。這場被全球設計學子視為「武林大會」的競逐舞台,激烈程度更甚由企業比拚的iF產品設計獎項。
值得慶賀的是,在今年100件得獎作品中,台灣一舉奪下31項,獲獎數高居世界之冠,超越亞軍南韓的24件,以及季軍中國大陸和德國的15件。
同時,iF也以近三年全球大學參賽的獲獎積分進行排名,台灣科技大學與南韓三星公司設置的藝術設計學院並列世界第一,其他包括成功大學、樹德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在內的全台14所大專院校,名列iF百大學校,成績傲人。
除了iF概念獎以外,近年來台灣學子在國際各大設計獎項皆有亮眼表現,累積獲獎數也超過百件。

成大工設所博士生李易叡以結合數位化量測功能的「Pen Ruler筆尺」,獲今年iF概念獎第二名,創歷年台灣學生參賽的最佳名次。
得獎令人雀躍,然而,回顧歷年得獎作品,最終能把概念具體化,商品化量產問世,走進大眾日常生活中者,估計不到一成,至今仍占少數。難道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設計,永遠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嗎?
曾於台灣聲寶企業、美國知名青蛙設計公司任職,也曾自己獨力開業的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副教授鄭金典分析,學生作品未能廣泛商品化,主要有二個原因:一、學生對商品化知識的掌握度不足;二、廠商對設計價值的投資意願程度不高。
首先,以概念為出發點的獎項評選標準,在於設計者能否對生活情境的各式難題,提供一個富創意、樣式新穎且看似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製程細節不是首要重點。
對參賽學生來說,奠基於創意的概念商品,以創新發想為優先考量,而能不能商品化,或者商品化過程中涉及的製造技術、成本、定價等環節,都必須仰賴有經驗的廠商共同參與解決。
其次,還得視廠商有無「冒險精神」,要開發新商品,得評估製造成本、利潤、市場規模,並不能保證叫好又叫座;而廠商對設計價值的認可與願意投入的資源不一,即使對新設計有點心動,經營思維卻未必能跟著轉變。「如果廠商向來都是以賣一件定價30元的商品維生,未必能一夕之間想像透過設計加值,得轉而製造成本30元,卻能賣100元的商品,」鄭金典比喻。
以平衡拐杖為例,雖然市面上已有三腳拐杖,可直接立在地上,但這類拐杖行走時底部需要較大面積,不適用於走樓梯或狹窄的騎樓;而平衡拐杖只有單腳,可靈活行走於各種道路,在高齡化已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下,市場潛力大。因此得獎消息一出,立即引來包括台灣、加拿大、丹麥等各國近10家廠商接洽,有意量產發行。

漫畫手提包「Jump From Paper」玩弄真假,幽默感十足。
然而,要讓平衡拐杖「屹立不搖」的關鍵,依設計者原意,是使用與「不倒翁玩具」相同的原理,於拐杖底部置入鉛塊以保持平衡。
但兩名設計的同學,在與台灣一家醫療器材廠商共同開發的過程中,卻赫然驚覺,一般拐杖平均長度約在110~130公分之間,若依比例試算,要讓拐杖不倒,至少得置入2公斤重的鉛塊:與市面上目前拐杖多在400公克內的重量相比,對老人家而言,沉甸甸的拐杖反倒成了負擔,因此至今仍在研發其他可行方案。
商品化難度高,但不是沒有成功的前例。同為台科大的學生作品,邱啟審設計的伸縮椅「FlexibleLove」,是少數能打通各關卡終至量產,且受到廣大迴響的代表作。
來自苗栗,6年前就讀台科大工設系的邱啟審,在家鄉附近的工廠,意外發現蜂巢紙居然可以取代傳統木材、製作成紙棧板,他便運用蜂巢紙延展、耐重的特性,製作出一張如手風琴般能拉開的座椅,可以是23公分寬的單人座,也能拉長暴增為720公分,讓16位壯碩的足球隊員一字排開坐下。
環保又前衛的設計,甚至讓在科技創新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美國「連線(WIRED)」雜誌,稱之為「世界上最酷的椅子」。其售價依尺寸不同,在新台幣12,650~23,150元間,上市5年來,已銷售全球20個國家,總銷量超過5,000張,目前更於紐約MOMA博物館展出中。

台科大學生設計的作品,即將量產問世:1. 趣味文具「巢」。2. 廚房用品「易倒冠」。3. 漆器擺飾「Letter Cutting」。
而讓「FlexibleLove」得以問世的幕後推手,則是邱啟審的同系學長——林飛比與他的「品展設計發行公司」。
71年次的林飛比,在求學過程中,眼見許多創意驚人之作,因為缺乏行銷、製造、法令、資本等支援,最終成了曇花一現,決心投入設計發行的領域,而十分顛覆、有趣,又具現代美感的「FlexibleLove」,成了他眼中再適合不過的創業首作。
林飛比把市場定位在生活品味、消費能力較高的西方國家,第一步就申請美國和歐洲專利與商標,確保產品不被複製。而專利與商標皆為「屬地主義」,各地區得分別申請,因此創業初期,近2/3資金(約新台幣50萬元)都用來投入專利費用。
緊接著,他相中伸縮椅動態、玩樂的特性,拍了一段短片,以一身黑衣裝束在全白空間裡,示範「FlexibleLove」的各式變化,再上傳至YouTube。結果,影片像病毒般快速散播,話題發酵,各國買家紛紛下單,「我知道網路傳播絕對有效,但效益比想像中來得更快,」他回憶道。
「唱片廠牌與搖滾明星」,林飛比如此定位「品展」與設計師之間的關係,公司致力於挖掘出有潛力的設計作品,經市場評估後,再將其商品化,從行銷策略、通路銷售、智慧財產、商品製造,以及品牌經營管理,都得同時兼顧。
設計師則需參與最初的產品原型,到量產前、銷售後的設計修改,如此才能做出獨特又符合市場期待的設計品,並以權利金抽成方式彼此長期合作,以「FlexibleLove」為例,依當月銷售情形,目前設計師邱啟審每月仍持續收到約1萬~12萬元不等的權利金。
而面對為數眾多,有待商品化的創意設計,又如何判斷誰是明日之星?

台科大學生設計的可拉長的伸縮椅成功商品化,2009年也推出比原版的蜂巢紙更防水、耐用的染色牛皮紙版本。
林飛比認為,好設計在未被商品化前,設計本身就會透露其定位,比如:使用者的輪廓樣貌?生活型態?定價高低?因此看到產品的第一眼,就能直覺推估是否具有市場潛力。
再者,排除有文化隔閡、生活方式侷限的設計,以全球市場為目標,銷售潛力大。像是台灣某創意品牌推出的筊杯造型橡皮擦,讓學生進考場若遇到答不出來的問題,還可以擲筊恭請神明指點,其令人莞爾的幽默感,可能僅有台灣民眾才能領悟。
或如日本名設計師深澤直人,因應日本乾燥氣候,設計了一款外型像甜甜圈的加濕器,陶瓷般的光澤,優雅俐落的外型,煞是迷人,但對氣候潮濕的台灣而言,則全無用武之地。
去年9月,「品展」推出了另一品牌新作——從紙上跳出來的提包「Jump From Paper」,畢業自台科大的設計師林雨柔與蘇筱茜在逛街時,看著滿牆的精品包,無奈口袋空空,轉念一想,何不乾脆自己畫一個包?作品也成為她們在新一代設計展中亮相的畢業製作。
美式漫畫風格,以及彷彿躍然紙上的趣味元素,讓林飛比一眼相中,馬上聯想到目標客群為18~35歲的大學生和年輕上班族,他們喜歡新鮮、有趣的東西,買這產品不是為了當成日常提包使用,反倒是為了吸引目光與引起話題。
取得設計師同意後,接下來就是拿設計原型去測試目標客群的反應、由工廠評估製造可行性,並蒐集相關產品法規等等,當前置情報彙整完畢後,再針對產品做調整以符合市場期待,才能上架。
而既然已勾勒出客群樣貌,推廣內容與曝光媒體就相對清晰,林飛比透過朋友牽線,讓包包在《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等綜藝節目曝光,不僅在網路引來高詢問度,連帶也因台灣電視節目在華人地區的影響勢力龐大,開啟進軍香港、新加坡、大陸等地市場的機會。

林飛比眼光獨到,鎖定精品中式家具精品市場,發行可平放當板凳,也能變形為躺椅的六腳椅「咚咚鏘」。
為了促成更多學生作品商品化,大學設計科系也紛紛開始行動。
歷史悠久,向來以研究見長的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在工設領域的期刊論文排名,已高居全球第二,學術能量豐沛。
近年來則以「國際化」為發展重點,透過海外實習、跨國學習工作營,練習以英文向企業提案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成大工設系主任陳建旭以2008年在日本舉行的海外學習設計營為例指出,日本千葉大學與成大同學共同組成跨國團隊,由日本化妝品公司「佳麗寶」企劃出題,為該公司設計即將上市的系列化妝品瓶罐與包裝。
由於企劃案明列尺寸大小,以及附加乳霜刮勺、有明確目標客群等條件,同學可藉機學習,在製造成本、量產可行性均有條件的限制下,如何才能落實創意。
成大曾劍峰老師的「工業設計」課,也邀來專做運動器材的聯新公司出題,讓同學從活力板、滑板車、雪撬中,擇一改良設計。
例如大四的李京樺就改良舊式活力板(有路上衝浪板之稱的運動器材),由兩塊板子與中間彈性物質結合的機構設計,設計成一體成型的塑性板件來達成活力板的運作,把量產上的工序整合為一,獲廠商相中買下構想,實際量產。

台科大學生設計的可拉長的伸縮椅成功商品化,2009年也推出比原版的蜂巢紙更防水、耐用的染色牛皮紙版本。
台科大則參考韓國三星藝術設計學院、美國藝術中心學院的作法,於今年初成立「創意設計中心」,一方面強化設計實務教學,舉辦國際設計營,另一方面尋求產業合作,開發前瞻概念(如電子紙)與文創產品,延攬創作人才到學校擔任專案講師。
專案講師之一,是年僅26歲的台科大畢業生陳彥廷,他去年甫自美國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目前除教授大二「創意企畫」課程,也負責建構產學媒合平台,從旁提供諮詢輔導,讓學生創意與落實商品化間,不再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
陳彥廷在台科大就讀時期即得獎連連,至今擁有近80座國際設計獎項的輝煌紀錄,今年更破紀錄地一人獨得三項iF概念獎,堪稱「得獎達人」。
創意設計中心成立後,推出的第一項商品,正是他去年奪得美國IDEA設計大獎的「易倒冠」,以可自由凹凸的矽膠罐蓋為特點,蓋上設有孔洞,只要輕按就可化身為方便傾倒糖、鹽的漏斗。
獲獎後,陳彥廷立即註冊「易倒冠」的台灣專利權,4萬元申請費,由校方全額贊助。商品化後,廠商負責製造、行銷成本,設計師則依銷售量、產品定價,按比例收取權利金。
「從概念設計到化為商品,是另一階段的全新學習體驗!」他說,接觸製造流程後,才知道食用矽膠種類繁多,甚至分為單色或雙色印刷,效果及成本各不相同;而矽膠罐蓋的厚薄度也得歷經多次調整,才能讓傾倒的效果最為流暢。
至於曾讓陳彥廷奪下iF及紅點雙料大獎的剪紙系列海報、影片作品「Letter Cutting」,利用英文羅馬字體與中國傳統剪紙,搭配出自成一格、意在言外的獨特美感,也引來廠商提出轉化製成漆器擺飾的構想。
而設計出平衡拐杖的范承宗,和大學好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生王伯晉共同設計的作品「巢」,以加裝磁鐵的蛋型裝置,可輕鬆地收納迴紋針,饒富趣味。
這款奪得今年iF概念獎的作品,因構造簡單,模樣討喜,已被廠商相中,近日即將正式商品化上市。
商品化市場考驗猶如一場馬拉松賽,有了設計力的穩健腳步,還得化為商品才能取得獲利的門票。在獲獎振奮人心後,第二波挑戰賽已鳴槍起跑,台灣設計要繼續加油!

台科大學生設計的作品,即將量產問世:1. 趣味文具「巢」。2. 廚房用品「易倒冠」。3. 漆器擺飾「Letter Cutting」。

學生獲獎的概念作品創意無限,其中有多少能克服重重關卡,成功量產問世?是台灣設計力登上國際舞台後的挑戰。

台科大學生設計的作品,即將量產問世:1. 趣味文具「巢」。2. 廚房用品「易倒冠」。3. 漆器擺飾「Letter Cutting」。

台科大學生設計的可拉長的伸縮椅成功商品化,2009年也推出比原版的蜂巢紙更防水、耐用的染色牛皮紙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