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十一月九到十四日,桃園鴻禧大溪球場將有一場籌備經年的高爾夫盛會「約翰走路菁英賽」,世界排名第一的名將老虎•伍茲、排名第七的「轟炸機」厄尼•艾爾斯、斐濟「黑珍珠」維傑•辛都將與會,台灣高爾夫球界早已經期待多時。
而由於921大地震之故,主辦單位已決定將所有門票、球賽的紀念品,伍茲球具、簽名球等義賣收入全數供作賑災之用,預計二十天內要募集台幣三億元。
總獎金超過新台幣四千萬的這場大賽將讓台灣成為全球高爾夫迷矚目的焦點,屆時爭議不斷的台灣高爾夫運動勢必成為話題。
其實,高爾夫運動在台灣歷史久遠,近年更已頗為普及,大約有四十萬的運動人口,球衣、球具等相關產業也非常蓬勃,台商還到越南等國設廠生產,不少球友甚至負笈歐美,專修高爾夫球技、管理等課程。
從台灣最早記憶中苦學有成的呂良煥、謝敏男、陳志忠、涂阿玉等高爾夫名將,到今天認知中打球仍屬中高收入的新貴運動,台灣的高爾夫運動是怎麼發展的?什麼是台灣的「高爾夫文化」?
921大地震震出台灣的災難形象?
「為扭轉台灣等於『災難』的負面形象,我們將如期舉行一場世界知名的高爾夫球賽,並且在一個月內,徵集三億元台幣的慈善募款,以供災區醫院公益之用。」
這是大聯合酒業集團亞太區行政總裁熊震寰十月中旬在來來飯店的公開宣言。「不受震災影響,台灣還是大步向前走﹗」熊震寰說。

右)這三位幸運的業餘選手十一月間將與「老虎.伍茲」配對打球,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台灣向前走」的宣言為約翰走路盃高爾夫球菁英賽揭開序幕,其實更早之前高爾夫球界早已動員起來。比賽預定場地鴻禧大溪球場早在一年前就已比照國際標準比賽場地重新規劃,除了加強球道與果嶺的困難度外,果嶺也刻意縮小,環繞果嶺四周的沙坑、球道邊坡也都重新設計。
國內的高爾夫球選手更引頸企盼這場賽事來臨。十月十五日在桃園大溪舉行的約翰走路職業業餘配對賽,先舉行十一場巡迴賽選出九十八位入圍業餘好手後,再選出排名前十二位的與賽者,分別與世界名將老虎•伍茲、厄尼•艾爾斯、維傑•辛、尼克•佛度同組競技。配對賽排名第一的金采清潔公司業務專員江貴熙在得知可以與「老虎」配對打球時,高興得從椅子上跳起來,並且立刻宣布購買五套約翰走路公司提供的義賣品作為賑災之用。
高爾夫運動發源於歐洲,國際高壇最具規模的賽程為英國公開賽、美國職業高爾夫球賽、美國公開賽、美國名人賽的「四大賽」,倘若在同一年內獲得四大賽優勝,即贏得高球「大滿貫」頭銜,這是高爾夫職業選手的最高榮譽。但近年來企業贊助的國際大賽如歐洲的登喜路、馬爹利盃,亞洲的約翰走路盃菁英賽也因為獎金高、名將雲集而有很高口碑。
緯來體育台經理林東豪指出,國際職業高爾夫球賽的「位階」主要看獎金多寡,以及能否邀請到世界排名的好手參加。約翰走路菁英賽盃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高爾夫球賽,它的歷史已有十年,但獎金向來很高,因此被歐、亞、澳三個國際高球巡迴賽共同認定為高壇重要賽程。
今年在桃園大溪球場舉行的九九年菁英賽總獎金共八十萬英鎊,相當於四千多萬台幣,光是伍茲的出場費便超過一百萬美金。「相較國內職業賽像中華民國公開賽、PGA公開賽,及三商名人賽一千萬的總獎金,」林東豪說,這次比賽可真是破了紀錄。
獎金高之外,中華高爾夫協會秘書長簡龍國指出,約翰走路菁英賽將有一百三十二位高爾夫職業好手來台,許多名將「過去只能在電視上看到」,如今可以親睹球技或同台競技,國內好手可藉此觀摩球技。而更重要的是,「藉著在世界各國有十億收視人口的體育頻道轉播,台灣的國際形象──包括在921大地震後的心情可藉此讓全世界知道,」熊震寰說。

左)被稱為紳士運動的高爾夫,觀賞球賽時保持距離、關掉手機,在比賽球員揮桿時噤聲是基本禮儀。(薛繼光)
高爾夫球界為約翰走路菁英賽喊話的熱情感人,但翻開一頁高爾夫球發展史,台灣高爾夫運動的形象其實頗為兩極。
台灣高爾夫球運動開始於日據大正三年(民國三年)的淡水球場(今稱台灣高爾夫球俱樂部,或老淡水球場),原先只有三個洞,五年後才改為九個洞,昭和四年(民國十八年)增至十八個洞。二次大戰期間,球場曾被關閉供作戰備之用。前九洞改種蕃薯、蔬菜,靠海的後九洞改為要塞、碉堡。光復之後,在美軍顧問團及軍方的參與下,老淡水球場重新開張。但這個球場在民國六十四年以前,皆委由美軍顧問團管理,這也是台灣第一個高爾夫球場。
好事者對「高爾夫」有「高而富」的戲稱,在台灣,打高爾夫球的人也常被貼上「上流階級」的標籤。尤其在高爾夫球場還寥寥可數的年代,「打球的人要嘛就是『星光閃閃』的將領階級,要嘛就是少數擁有球證的企業界人士,」曾經營林口長庚球場十七年的簡龍國說,「高而富」之說其來有自。
民國七十年代以前,台灣可供打球的地方北部僅有老淡水、國華、台北球場,中部有清泉崗及豐原球場,高雄也只有澄清湖等二十餘家球場。七十年代之後,台灣股市、房地產狂飆,遊離的資金部分投資到球場經營,「許多企業老闆因為熱愛打球,於是買地蓋球場以自娛娛人,」中華高爾夫球場事業協進會秘書長何敏說。短短十年之間,球場由七十年代之前的二十餘家,激增為現今體育委員會登記有案的八十三座。
球場增多自然刺激高爾夫運動的快速發展。根據中華高爾夫協會的估算,台灣地區的高爾夫人口從二十年前的五千餘人,到民國八十年增加為四十萬人,球隊超過一百支,並且以每年百分之五的速度成長。羅開高爾夫行銷顧問公司則預估台灣高爾夫運動人口會超過八十萬人。
在老闆帶頭打球下,許多大企業紛紛成立球隊,如來來飯店成立高爾夫球俱樂部,中國信託定期舉行信託盃國際賽。各企業更出錢贊助高爾夫比賽︰約翰走路盃、BMW盃、賓士盃等,幾乎每個星期都有球賽。
但另一方面,球場大量而快速地開發,高爾夫球場破壞山坡地、大量用水、草皮施打農藥、球場侵佔國有地等負面消息不斷傳出,導致環保人士在民國七十年代末期發起「反對高爾夫球場開發」運動,獲得廣大民意迴響。巨大的社會壓力也使得主管球場管理的教育部(後改為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在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宣布暫時凍結球場申請至今。

上)高爾夫球場處處賞心悅目,觀賞球賽時許多人攜家帶眷,仿彿郊遊。
對高爾夫球友來說,一談起高爾夫球場背負「破壞生態」的污名,大多不以為然。「在球場我只看到綠樹、草皮、會館等如畫的造景,看不到破壞環境,」來來飯店財務經理蘇娟慧說。「甚至山野裡少見的動物如山羌,在高爾夫球場也能碰到,」力主輔導現今未立案球場納入政府管理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副主委黃文忠也說。
緯來體育台林東豪表示,若球場真有破壞生態之舉,也是「不肖份子」所為,而這其實可藉著控制藥量或是揀選草種、慎選球場開發地點讓打球對環境的傷害減至最低。「運動與環保問題要分開看,」家住林口,也常打球的輔大體育系主任陳鴻雁說。
對許多球友而言,打高爾夫球的樂趣很難被其他球類取代。黃文忠表示,高爾夫球場多半在郊外,一場球打下來三、四個小時,走走揮桿、呼吸新鮮空氣,對心肺功能很有幫助。揮桿時得抬頭挺胸,下半身要站穩,腳、膝、背都要打直,為觀察風向、草紋有時還要蹲下來,藉著身體的轉動,手臂、手腕、腹部肌肉都動到了,是最好的全身運動。
蘇娟慧甚至認為,少有運動像高爾夫球這樣能讓人們感受到自然。「在球道等球友揮桿時,微風輕拂過臉龐,透過樹看到天是藍的,鷺鷥在樹梢飛起來,」篤信基督教的她在球場經常有想唱詩歌的感覺。尤其是清晨打球時,踩踏在有晨露的草皮上,剛剪過草後帶著土味的草香,夏夜的蟲聲,甚或雨天的迷濛場景等都令她感到造物者的神奇。

一場十八洞的球打下來要走三、四千公尺,光是走路就是體耐力的考驗。(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蘇娟慧年紀才四十出頭,像她一樣打高爾夫球的年輕族群,許多都隸屬於某一個企業球隊,為了身體健康或為聯繫同行之誼而打球。他們大多自己購買球券,有時也享用公司購買的團體優惠券,跟往昔動輒購買數百萬元球場會員證的「高而富」族群相比,新興的高爾夫族不在乎是否擁有球場會員證,「甚至會認為只忠於某一家球場的會員,不能享受到其他球場不同的地形變化,」球齡有兩、三年的香港登喜來台灣分公司行銷企畫經理黃淑鈴說。
進入九○年代,打球的趨勢是球友的年齡層逐漸從中老年降低到青壯族群,但「台灣因為地狹人稠,土地成本太高,因此打球的費用沒法降低,」高爾夫球場協進會秘書長何敏說,現在在台灣,一般球場的球券從兩千到六千台幣左右,這還不包括開車到球場的交通費及餐費,加上球具配備動輒上萬,在台灣,毫無疑問高爾夫運動仍屬中高收入階級的專利。
中華民國造園學會在民國八十七年分析球友背景發現,二十至三十九歲的打球人口已經與四十歲至四十九歲的比例差不多。球友收入多在五萬以上,職業以民意代表、行政主管、企業經理人最多,其次為專業人員,技術及服務人員、農林漁牧人員很少。
在商業活動頻繁的台灣,企業經理人是不是特別喜歡打高爾夫球?中華徵信所今年調查各級企業經理人的休閒活動也發現,喜歡「打高爾夫」的人有兩千六百多人,遠高於第二名「閱讀」的一千一百多人。「要培養企業的幹才,高爾夫是必修課程」、「高爾夫讓你有機會問鼎總經理」等高爾夫行銷公司廣告用詞於焉出現,除了運動健身外,高爾夫球似還被附加加官晉爵、交際談生意等其他目的。

高爾夫是企業經理人最愛的運動,運動兼聯誼,不少生意就此拍板定案。(薛繼光)
高爾夫球會成為專業經理人的「最愛」,因為具有「運動起來不大激烈,可以邊走邊聊的運動特質,」緯來林東豪說。而且在台灣,「有時生意不是在辦公室解決的,」在台塑工作的簡龍國說,「打球後精神愉快,腦筋特別清晰,判斷跟決策都容易下,何況大家事業都忙,藉著打球相聚,交流市場行情、工作經驗,總比打麻將,上酒廊、唱KTV來得健康吧。」
對許多球友來說,球場如人生,打球還打出他們對人生的體會。有七十幾桿實力的中國信託總經理辜仲亮就曾表示,他從揮桿中體會了商場大千,也領悟到企業的經營之道。「人生許多決定像揮桿,每一球都是抉擇,千萬不可因一次揮桿不佳而氣餒。」
蘇娟慧也表示,她會打球原是上司要求,和為身體健康著想,打了幾年後卻體會「走完十八洞的體耐力訓練,打球過程中得要專心一致、控制情緒,到果嶺觀察地形、風向據以擬定擊球計畫等,」她說,對主管的訓練有莫大幫助。打球之後,她覺得工作越來越順手了。
高爾夫球友普遍認為,球場對環境生態的影響,以球會友的「高爾夫文化」都有著正面的意義,但體育記者陳嘉惠卻以「運動文化」的觀點提出另一種解讀。
他認為,打球的人一談起高爾夫便樂在其中,但大家能否警覺到在媒體「哈哈鏡」下,政府官員、名流大亨慣常以高爾夫「球敘」作為縱橫裨闔的手段,大家已不以為意,並在平日的運動生活中步步模仿?「躋身高爾夫族群,彷彿就晉升名流階級」的社會心理是真相或假象?在以炒作國際球員市場價格,及以美國為中心的運動世界體系下,大家能否看清台灣也已籠罩在「高爾夫全球化效應」中?

誰打高爾夫?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造園學會民國87年9月10日到10月25日問卷調查樣本數:台灣北東南中部13家球場、1269名球友。
與其他的運動一樣,高爾夫球本就是愛好運動人士所選擇的千百種運動項目之一。然而,根據中華民國造園學會的研究指出,一個十八洞的球場約佔六十公頃,平均一天可服務三百二十人次,耗水量是一千一百五十到三千五百公噸,平均起來每人次的耗水量是七到十五公噸,約一般人日常生活量的十五到三十倍,高爾夫的消耗資源由此可知。
陳嘉惠指出,在地小人稠、資源有限的台灣,高爾夫的成長應做更審慎的設計規劃,但過去在經濟力的炒作下,台灣的高爾夫球場卻在十年之內急速暴增。比起歐州從十六世紀逐步發展的高爾夫,台灣的高爾夫運動的確發展過快。「別的國家三、四百年的發展,我們集中在十年完成,」陳嘉惠說,台灣的高爾夫運動因此蒙受更多如「破壞生態、特權專利、打交際球」等惡名。
簡龍國表示,因於台灣高爾夫發展過程曾經有過扭曲,目前台灣高協最想作的是「回歸高爾夫球」的運動本色,「至少找回『打高爾夫球的尊嚴﹗』」他建議,無需大空間的「室內高爾夫」應推廣,可以全家一起玩,十分平易近人。
一般印象中的「高貴」球場,簡龍國也認為可以想點辦法讓它更親近民眾,例如開放舉辦園遊會、慈善募款等公益活動,讓大家有機會接近,或是開放一天不要球券或打折低價促銷的「高爾夫球日」,讓沒打過球的人也都能來碰碰球桿。
而如果有適當的地點,亦可由政府出資設立公共球場,以低廉的球券使不分貧富,想參與的人就有機會打球。像在英國八英鎊(相當四百元台幣)就可打球,一般人就不會對打高爾夫者投以異樣的眼光。「公共球場還有一個目的是刺激私營的球場不能太過一意孤行採高價位,」體委會副主委黃文忠說。
如此一來,能讓更多人認同高爾夫,不再感覺此球高不可攀,打球的人越來越多,球技精進的人或也不乏其人,才不會像現在「一個約翰走路菁英賽,想要找出在亞巡賽獎金排名前三十名的職業選手六位參加,才發現根本找不出來,有應賽資格的只有兩位,」陳嘉惠說。最後主辦單位放寬標準,以亞巡賽五十名左右的好手汪德昌、張澤鵬、葉偉志、呂文德及去年轉入職業的洪家煜五位好手與賽。
在打高爾夫最為「高而富」的年代,許多貧苦人家的孩子到球場幫富豪階級背球桿、當桿弟,打出亞洲少數職業高球菁英的名號,當年桿弟出身的呂良煥、謝敏男、陳志忠都有同樣艱苦奮鬥的故事。
現今社會更富裕了,打高爾夫的人更多,但論競技目標,我們高爾夫球水準卻遠不如異軍突起的韓、泰等國。高爾夫「污名化」若去,當年台灣名揚國際高壇美名或可重現?

今年九月的馬爹利名人逐洞賽,來自美國的科瑞.培文曾來台參加,他打球時幽默感十足,風靡不少球迷。(薛繼光)

放眼世界職業高壇,選手成名年齡越來越早,培養高爾夫選手宜從幼年開始,江山代有才人出,台灣新起一代可有「老虎」的影兒?(薛繼光)

民國七十年代女選手涂阿玉曾風靡日本,掀起一陣旋風。向來女性高爾夫運動人口很少,能成為世界排名中職業選手,涂阿玉是少數幾位。(鄭元慶攝)(鄭元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