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飛處,陸地不遠
海鷗喜歡浮在海面上划水前進,潛水取食時,並不全身進入水中;燕鷗則不善於游泳,國外生態學者所著的「以自然為嚮導」書中指出,牠們通常都在魚群上空盤旋,見到獵物再俯衝直下捕捉,且能全身潛入水中捕食。
以活動環境來區分,燕鷗和海鷗都屬於海鳥。全世界海鳥有三百多種,只佔鳥種的百分之三,但牠們出現時的數量往往頗為可觀,曾有上百萬隻聚集一處的記錄。澎湖的貓嶼,在未受到太多人為干擾前,即是成千上萬隻玄燕鷗與白眉燕鷗的家。
大部分海鳥在色澤上也相當一致,羽毛都是黑、白、棕或灰色的組合,只有少數幾種身上有其他顏色點綴。牠們也不似陸鳥,由於求偶需要,雌、雄鳥的羽色非常分明,易於分辨。
根據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小如的解釋,海鳥飛翔在陽光閃爍的海面上,黑白羽色可能較具有保護作用,能增加牠們生存的機會。
但海鳥的嘴在顏色和形狀上則「五花八門」,有的尖銳如匕首,有的彎如利鈎,或帶有具大喉囊……,成為海鳥身上最醒目的部分。
某些海鳥,如「雷森信天翁」長期生活在海上,到了七、八歲,才飛上陸地繁殖;海鷗則常在近海地區或大型內陸湖泊邊活動。
牠們白天飛到海上捕魚,晚上便回到岸上,最遠不會飛離海岸廿公里,因此水手們在清晨或傍晚看到海上成群的燕鷗或海鷗,往往心中大喜——因為陸地已不遠了。有些海鷗甚至常在港口或海邊公園草地上追逐,搶食遊客留下的殘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