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自去年八月開始,陸續推出有關孩子課外學藝的報導。本期要以「假如您想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做為這一系列報導的結束。
夏令營是由國外引進、調劑孩子暑期生活的活動,在近幾年來蓬勃發展,多如雨後春筍。假如您想讓孩子參加夏令營,下面內容您一定想知道。
每年七月,正是「夏日炎炎正好眠」時節,值此不是「讀書天」,孩子們有幸能「收拾書包放暑假」,逍遙地過二個月。
更幸運的是,在現代社會裡,家長都有心、也有能力使孩子的假期過得豐富;而社會上也有很多專為兒童、青少年準備的「夏令營」,共同為孩子安排一個有趣又有意義的暑假。

圖2:天文營裏,天文台工作人員指導孩子操作望遠鏡。
夏令營一年比一年蓬勃
「夏令營」活動在國外風行已久,國內早年也有些學校、教會,在暑假裏辦些活動;但正式打出「夏令營」名號的,則是基督教青年會在民國四十年時舉辦的「夏令少年營」。
早期的夏令營,都採野營方式,讓孩子離家到郊外露營幾天,既接觸大自然,又可培養獨立精神;在與同伴共搭帳棚、升營火及團體遊戲中,還可培養合群性格,因此頗受歡迎。
近年來,夏令營尤其有「愈演愈盛」之勢,各種各樣的夏令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依其性質,有的以教授知識為主,如電腦營、天文營、消費生活營等;有的則以學習才藝為目的,如音樂營、美術營、勞作營、童玩營等;也有的偏重娛樂,但仍「寓教於樂」,在野外活動中,教給一些屬於大自然的常識,如童軍營、大自然營等;也有的標榜「綜合性」;……林林總總,提供了很大的選擇空間。
活動型態,也分成二種:「白日夏令營」——白天活動後,晚上回家;及「過夜夏令營」——晚上在外頭過夜。在外過夜者,除野營外,也有的住在室內。
活動時間多在二至七天之間;收費則依活動性質、場地、使用設備……的不同,而有高低。
通常,二至三天的夏令營,收費在新臺幣1,000至1,200元之間;四到五天的,在1,500至2,000元間;六到七天的,則在3,000至3,500元間。但也有些夏令營走「高價」路線:招收學員較少,輔導員較多且素質整齊,宿舍設備較佳……,收費可能比相同類型與天數的夏令營貴上一倍。

圖1:參加兒童電腦夏令營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地學習操作電腦。(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有意讓孩子的暑假豐富、快樂
夏令營活動所以蓬勃發展,除因經濟繁榮,國人經濟能力提高、負擔得起這些費用外,也因為很多家長都感覺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讓孩子從小就多接觸、吸收各種資訊,培養各種技能。
而現代父母每天為生活奔忙,無暇親自「耳提面命」;且有些知識與技能,也不是父母有能力教授的。因此不妨趁著暑假,讓孩子多參加安排好的活動吧!
「需求」刺激「供應」,許多民間團體、私人單位,積極舉辦夏令營。雖然大部分是看中這個「市場」,以營利為目的,但也有的是真正有心為下一代做點什麼。夏令營多了以後,倒是難為家長選擇。
為孩子選擇夏令營,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興趣,然後衡量家裏的經濟狀況,選定某種類型及天數的參加。
與為孩子選擇參加課外學藝活動不同的是,通常夏令營的報名地點並非活動場地,無法當場觀察環境、設備、教材及活動方式,因此比較可行的方法,是選擇口碑好、歷史久的營參加。
綜觀今年舉辦的夏令營,較具代表性的有:兒童天文營、時代兒童電腦夏令營、小小消費生活學習營、大自然兒童夏令營、金山塑沙夏令營及中華兒童夏令營。其中除天文營為白日營,其餘均是過夜營。

中華兒童夏令營的兒童,多數是來自海外的華僑,因此活動以介紹中華文化為主,圖依次為寫春聯、舞獅、學畫臉譜。(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天文營」訓練觀測力
兒童天文營是由天文臺主辦的活動,共分三個梯次,每梯次三天、招收一百人,免費參加。
天文臺對推廣天文教育一向不餘遺力,今年已是第四度舉辦夏令營。天文是門高深、專門的知識,為什麼要向小朋友推廣?有了天文常識,能有何助益?
天文臺臺長蔡章獻說:「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有相通之處,多看多聽,就能觸類旁通;且天文學特別重視觀測,可訓練觀測力,而良好的觀測力,是研究各門自然科學的基礎,最好從小培養。」
三天的活動時間裏,除聽講基本天文知識外,小朋友還參觀臺裏的圖片、儀器及星球模型。小朋友興高采烈地參與,在老師語聲剛結束及下課的空檔,都可見一隻隻小手高舉,似乎永遠有問不完的問題。
各種課程中,小朋友最感興趣的是「星象放映」。圓形的星象廳,像個大電影院,四周全是銀幕。熄燈後,只見銀幕上星光閃閃。小朋友在此環境中學習認星星,都覺得很有趣,因此記得特別快,老師介紹一遍後,幾乎已都能指認出來。
「推廣天文教育,須有完善的設備和專業的師資,這在一般學校很難做到,天文臺責無旁貸。看到小朋友的興致這麼高,也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及信心,希望明年能有更充裕的經費及更多的人力,可提供更多機會讓小朋友參加。」蔡臺長說。

2.3.4:中華兒童夏令營的兒童,多數是來自海外的華僑,因此活動以介紹中華文化為主,圖依次為寫春聯、舞獅、學畫臉譜。(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電腦營」十分熱門
電腦營是今夏最熱門的活動之一。
電腦日趨廣泛的應用,已為未來描繪出「資訊社會」的藍圖,因此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及早接觸電腦。
街上電腦補習班林立,但因孩子平日要上課,能抽出來的時間有限,正好趁暑假前往學習。許多電腦補習班於暑假特別打出「兒童電腦夏令營」的名號。
如前所述,「過夜營」可讓孩子學習獨立和適應團體生活,且往往因活動時間較長,也可安排一些餘興節目,以為調劑,並提高學習興趣。因此也有電腦營採「過夜營」方式,「時代兒童電腦夏令營」便是一例。
「時代兒童電腦夏令營」由中國時報社與淡江大學聯合主辦,在淡大舉行,由淡大電算中心老師任教,也使用中心新添的設備。
淡江電算中心用的是大型電腦,與一般電腦班(營)所用的個人電腦不同。
孩子們都是初學電腦,活動時間又僅六天,頂多只能入門,大電腦的容量和功能他們幾乎都用不上,為什麼要使用大電腦呢?

2.3.4:中華兒童夏令營的兒童,多數是來自海外的華僑,因此活動以介紹中華文化為主,圖依次為寫春聯、舞獅、學畫臉譜。(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培養孩子對電腦的認識與興趣
電算中心主任曾振遠說:「一般補習班裡,每位小朋友都使用一部獨立的電腦,老師必須到每個人的位置旁,看著螢幕,才能知道小朋友學習的情形。採用大電腦,則每位小朋友面前的只是終端機,全部連線,所有輸入的程式、資料,均由大電腦接收、處理;老師面前也有部終端機,可隨時調出任何一位小朋友設計的程式,瞭解那些人須加強輔導,那些人已遊刃有餘,可再予深入。」
短短六天的學習,孩子們究竟能學到多少電腦知識呢?
「心理意義大於實質效益」,曾主任說:「六天的確只能學到基本概念,而且活動結束後,小朋友若沒有繼續接觸電腦,也很容易遺忘。所以電腦營的主要功能,不在教給他們多少實用的操作技術或程式設計方法,而是培養孩子對電腦的認識與興趣。」
白天小朋友認真地上課、實習,晚上則有輕鬆悠閒的一面。團體遊戲、土風舞會、電影欣賞、合唱比賽等歡樂的活動,讓小朋友間建立了友誼。
結業典禮時,一位小朋友細數新交的友人:「王德頻、吳秦芳……,還有電腦。」

圖5:大自然夏令營以露營方式進行活動。(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消費生活營」活動有趣又有意義
小小消費生活營由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主辦,目的是幫助小朋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得到一些消費知識。
生活習慣要從頭養成起:早上教小朋友如何刷牙、選牙刷;午餐時,提醒小朋友飯前洗手,吃飯不要偏食,要記得公筷母匙的原則,飯後要漱口……。
為加強小朋友對偏食之害的認識,特別以短劇來表現。由輔導的大哥哥、大姊姊分別扮演醣、脂肪、維生素、蛋白質和礦物質五種營養,逗趣的表演,活靈活現地告訴小朋友:唯有不偏食、均衡攝取營養,才可以打退侵犯身體的病菌,也才不會變成小胖子、小瘦子或小矮子。大哥哥、大姊姊還教小朋友在那些食物中可以尋到它們的行蹤。
「消費」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環。現在小朋友的零用錢都頗充裕,教會他們適當地消費是很重要的事。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近年來致力推廣保護消費者運動,在這次夏令營中,特別請營養學及兒童教育專家參與設計,安排了許多課程,教導參與活動的小消費者,如何購物才不會上當。

圖1.2:大自然夏令營的兒童,用竹子製作手工藝品。(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專家參與設計課程
在「小小實驗室」課程裡,色彩繽紛的糖果和蜜餞,可以浸出濃豔的色水來,小朋友看了咋舌不已。老師這時說:「顏色太鮮豔的食品,幾乎都含有很多色素,而色素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所以最好少買顏色鮮豔的食物。」
由於小朋友常會「迷信流行」,往往新產品打出廣告,孩子就十分好奇地去買。「烏龍廣告排行榜」讓小朋友選出曾經讓自己或家人、朋友上當的「烏龍」廣告。這項遊戲的意義是,提醒小朋友莫輕信廣告,也讓小朋友知道那些東西不要買。
此外,買東西時還要注意些什麼?「看包裝上有沒有商品標示,內容應包括:製造日期、有效期限、物質成份與含量、廠商名稱和住址。」小朋友個個說得頭頭是道。
除「紙上談兵」地教小朋友如何避免受騙外,老師也帶小朋友上街購物,讓他們實際運用所學的消費知識,也趁機教小朋友購物要符合「經濟實用」的原則。

圖1.2:大自然夏令營的兒童,用竹子製作手工藝品。(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由實際購物中體會消費原則
購物以每八人為一組,由其中一位小朋友擔任組長,率領組員一起去「採購」惜別晚會交換禮物時所需的禮物,每樣東西均須全體通過才得購買。
沒有人知道自己將抽到那樣東西,唯一能做的,就是使組裏所買的每種東西,都是自己想要的;而「經費」有限,若一位小朋友多用,其他小朋友就得少用。因此每位小朋友都善用「否決權」,每買一樣東西,都要經過七嘴八舌地討論,是否太貴了?是否實用?……好不容易才獲通過。
雖然小朋友們選擇的禮物,以大人眼光看來,不見得都是值得的,但這麼一趟下來,小朋友對購物多少都有新的體會。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秘書、此次小小消費生活營主辦人王淑珍說:「國內經濟發展的速度太快,國人消費能力大增,卻沒有充分、正確的消費常識;再加上廠商也沒有足夠的商業道德,因此消費者的權益屢受侵害。我們希望小朋友回家後,將在這兒所學到的消費常識告訴父母,讓父母也懂得運用。」
消費生活營鼓勵小朋友將所學、所得告訴父母;金山塑沙夏令營則主張親子同樂。

圖3.4:美術夏令營的小朋友,以野生植物為材料習作貼畫。(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金山塑沙營」鼓勵親子同樂
「這是父母瞭解孩子的最好機會」,帶隊的黃才郎老師說:「很多父母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孩子的作品,常以『像不像』、『好不好』為品評標準,甚至與別家的孩子相比,這樣很可能斲傷孩子的創造力。因此我們邀請家長參加,希望他們能了解孩子的創作動機,產生和孩子一樣的感動,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
這也是一次旅遊活動。行程是由臺北乘火車至淡水,再由淡水坐汽車到金山;周遭景觀也由城市轉成鄉村,再跳入漁港。三種截然不同的風景,讓都市來的孩子「激動」極了,頻頻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才能豐富孩子的創造力。」黃才郎說。他鼓勵孩子用「心」去看、去聽,用手去觸摸、去感覺。
在「自然貼畫」時間裡,沒有彩色筆、水彩和顏料,而是孩子們去採野花、撿野果、拾落葉來做材料,把花葉揉碎後的汁液當做顏料,自由地創作。
在「自由造形」中,孩子們隨意去尋任何可以找到的東西,如幾個汽水罐、一雙鞋子、一塊黑布……,最後透過他們的想像力,組合成各種各樣異想天開的造形。

圖3.4:美術夏令營的小朋友,以野生植物為材料習作貼畫。(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擴展生活經驗,以豐富創造力
「塑沙」活動一開始,孩子們忙著提水、挖沙,及討論塑成什麼。「沙子」很頑皮,孩子們如用力不夠,就塑不出形狀來;太過用力,好不容易塑出的東西又塌了。他們一個個滿頭大汗,手上、身上、臉上全是沙。
跟著老師又捏又摸後,終於慢慢抓到竅門,一點點地塑出一個個不同的形狀,小臉上也露出得意的神情。
這些活動的安排,除為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外,也希望讓他們瞭解,萬事萬物都有其美,就看如何去欣賞、體會了。
有小朋友拿著樹枝在沙灘上畫出了飛機、寶劍、軍艦、太空戰士、大鱆魚,還有些叫不出名來的東西,沒有人在意畫得「像不像」或「好不好」,只要孩子能縱情揮灑,就盡夠了。

圖5:大自然夏令營在溪中舉行拔河比賽。(各夏令營提供/楊永山)
「大自然營」帶孩子回歸自然
「現代孩子活動空間太小,白天在窄窄的公寓房裏活動,他們的心胸與想像力,難免也變得窄小起來。」大自然兒童夏令營主辦人張正雄老師說:「到大自然裡,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的空氣、在原野上盡情奔跑和跳躍、在草坪上打滾,除體力得以發洩外,身心亦跟著舒暢,也才能激發想像力及創造力。」
大自然營的營地選在風景優美的烏來,在兩條溪流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是少數真正採野營方式的夏令營之一。
「就地取材」是大自然營的特色之一。
鋸一段竹筒來裝米煮飯,削兩根細細的竹子當筷子,晚上的米飯裡,就傳出陣陣竹子的清香來。
採集標本,以當地有的動、植物為主。
製作童玩,則撿現成的竹葉、竹片為材。
孩子們在「取材」的過程中,也學到辨認植物、認識昆蟲,及許多活生生的知識。
「只要能領略大自然之美,就會關心、愛惜自然環境。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對自然的感情,未來他們就能發諸內心地愛護自然;而自然也會回報我們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張老師說。
「中華夏令營」以海外小朋友為主
在各類夏令營中,綜合性的「中華兒童夏令營」是較為特別的一個,今年已第四度舉辦,參加者多是來自國外的華僑子弟。
這些來自海外的小朋友,大部分是跟著爸媽回國探親、訪友或洽公,也有的是自己專程回來參加這個夏令營的。
「希望孩子在這兒多學點中文,多認識點自己祖國的文化。」來自洛杉磯的一位家長,道出大部分家長的心聲。
因為有這樣的企盼,中華營的活動宗旨就是:讓孩子走入中華文化的天地裡。
但是,「孩子多半不會聽、講國語,對中華文化又陌生,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恐怕不易理解。所以課程和活動的安排,都必須費心安排,既不能太艱深,又希望能表現出精髓。」營主任陳淑媛說。
基本課程是學習語文,讓海外小朋友學說國語,國內小朋友則學英語。
除語文課程外,來自海內外的小朋友都混合上課,增加彼此溝通與練習語文的機會。
以寓教於樂方式,介紹傳統文化
在介紹皮影戲、紙偶戲和布袋戲等民俗藝術課程中,小朋友不但認真聽講,還自己動手做玩偶。
「國劇欣賞」課程,孩子最欣賞的是「身段武功教做」。看老師翻身、踢腿、連續翻觔斗,他們都興奮地拍手叫好。但有些比較細膩的動作,他們就不懂了。例如老師比劃手勢、表演開門的動作,臺下會突然冒出一句:「What's that?」這時老師得詳加解說,並鼓勵他們試著學做。
在舉行「中國童戲」時,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了九連環、滾鐵圈、扯鈴、踢毽子……等傳統遊戲讓孩子玩。雖然他們使得不熟練,甚至有點手忙腳亂,但都玩得津津有味。
海外小朋友和國內小朋友,雖然言語上的溝通不很順暢,但加上比手劃腳,也都能瞭解對方的意思,很快就打成了一片。因此有的已訂下「明年之約」——再一起來參加夏令營,也有的互換地址,預備通信。
剛來的時候,有些孤身回國的孩子因想家而哭了;到結業時,孩子們又哭了,卻是因為捨不得這兒。
雖是「蜻蜓點水」地接觸,但從夏令營中得到的點點滴滴,已在他們純稚的心靈中,埋下中華文化的種籽。
回味無窮
夏令營的活動時間雖然只有幾天,卻往往成為孩子暑假生活的「精華」。整個暑假,他們可以由等待、期盼,到實際參加,再到結束後,留下回憶不完的新鮮事,談論不完的新朋友,炫耀不已的新本事……,使暑假過得多麼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