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台灣、五十歲以上的人,如果習慣讀聯合報,大約都可以說一句「我是看何凡的『玻璃墊上』長大的」。

何凡和林海音並肩走過五十載歲月。(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玻璃墊上」辛勤耕耘
何凡先生在「玻璃墊上」勤耕了卅多年後,經過精選收集了大約六百萬字,彙編成廿五卷的「何凡文集」。對於這樣一部大書,何凡先生自己說:「……有的竟有『沒想到我還寫過這篇文章』的感想,這像是多妻的男人忽然發現陌生的子女,充滿了意外的驚喜。」(我深知何凡先生的為人,所以不會抓住這句幽默來另作文章。)可以想見他寫作題材之廣、關心的層面之大、不僅是位資深的作者,也是位廣博的專欄作者。
對於讀者來說,這部大書正像何凡先生的二女兒夏祖麗所說「是一部近卅年來台灣社會的發展史」。已故作家吳魯芹先生認為何凡是「最早灌輸現代化觀念、提倡改善生活素質的一人。在西方國家,這一類的專欄作家,統稱之為Social Critic,與文評藝評有別,他們立論的對象就是整個社會。」
在這部社會發展史中,由於何凡先生執著「鍼砭社會、宜婉宜諷、能夠微中事理,促人省悟,才有意義」,所以是發掘問題而不是吹毛求疵,是微帶辛辣的幽默諷刺而不是尖酸刻薄的漫罵。因此讀的人常能鼓掌叫痛快,有時雖明知自己也是製造問題者之一,也是含笑省悟,力求改善了。
寫專欄在國內的文壇上被歸類為「雜文」,幾乎任何學術或文學獎別都不設「雜文」獎。而有些讀者則認為這塊園地是個「出氣筒」,他們會說「告訴你一件事,替我在報上罵一罵」,但專欄要寫出特色,卻需要高手執筆才行。同樣是發掘問題,高手能「見人所未見」,這需要有「專欄眼、耳、鼻」,在芝蘭之室能聞到特殊的香味,在鮑魚之肆則能聞到不同的臭味。有些問題已是「陳芝麻爛穀子」,卻一直存在,困擾或妨礙生活,並無人注意,高手上場馬上能「明察秋毫」,揪出問題來。
明察秋毫,鍼砭社會
而同樣是「鍼砭社會」,高手能「言人所未言」,不是拾人牙慧,也不是人云亦云,當然更不是譁眾取寵或危言聳聽。一針見血,扎到痛處,搔到癢處。能讓讀的人或得到新觀念,或領悟到問題關鍵之所在,或明白自己該如何走到正確的方向。
何凡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專欄高手。
我有幸跟何凡先生在「聯副」做過一陣子「樓上樓下」的「鄰居」,在寫作專欄時曾偷學過這位高手寫作的不止一兩招,來增強我自己的專欄素質;同時我也是「玻璃墊上」的忠實讀者。我個人覺得何凡先生的文集特色是:
一、有情的
夏祖麗說她長大後,「卻能感覺出他那份拙於傳達的愛心,有時是更寵愛我們的。」何凡先生是位有情人,他不但愛妻子兒女,更關愛這個社會上的人。
雖然他曾經為了少數的計程車「惡司機」而鍼砭過很多次,但他在「被『熬』的司機」這篇中,為司機們在工作時間,車行制度等等不合理的情況下受煎熬而呼籲改善。
他心疼小學童「幾乎每天都把全部課本裝在書包裡,外加老師『介紹』的參考書、作業。手裡還要拿著大鐵餅乾盒、硯台和碰不得的勞作;另一肩上則揹著水壺、或手持水瓶,這樣在馬路上行軍、或是上下擠車,真是危險。」他不忍見一位父親因有一妻九兒、為孩子繳不出學費而自殺,認為這是「家口拖死人」。他抨擊西德製造的「泰利多邁度」鎮靜劑,使孕婦服用後產下「缺胳膊短腿,或像海豹肢」的怪嬰。他也關懷台灣的珍禽異獸在人們濫殺濫捕下絕種,不但被世上進步國家視為野蠻,也是自斷生機。至於青少年吸煙,身體受到煙毒的傷害更讓他憂心,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從小就抽煙,很可能一輩子脫不了圈套。」
從「何凡文集」中處處都可以看出他是位有情人。事實上沒情的人也不可能關心人類社會的問題,更不可能作好一個「鍼砭社會」的專欄作家。有情才有心,有心才能發現問題。
關愛民眾,熱愛世間
二、講理的
何凡先生的專欄常讓讀者在讀了以後會興起「言之有理」的感觸。像在「小大人」這篇裡,何凡先生認為「有些父母為了孩子能在人前出風頭,常常以耍猴馴獅的苦功,去教導孩子歌舞演講和各種技藝。聽見了觀眾禮貌的掌聲,就是父母最大的光榮。……孩子聰明伶俐本是好事,但是以『明星』為目的來培植他們,硬造成了『小大人』,就是違反了自然的程序。」這些觀念在廿年後仍然言之有理。
在「人情味兒成災」中有「國人常常以有人情味兒自豪,但是味兒太濃的時候,卻成了災害,試想花盤纏請學人回國,是希望他們貢獻所學,以為國用。但是在他們回來以後,又用應酬佔去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這不是瞎忙一場嗎?」廿多年後,由於國人更有錢,應酬場合更多,回國學人吃到瀉肚子的大有人在。在「建築道德」中有「那些蓋房子的傢伙真成為街頭一霸,他們的眼尖根本沒有街坊鄰居……在文明講理的國家,這種侵犯他人的安靜與清潔的行為是不容許的。……日本建築商如果動工時妨害他人,就會受到攻擊而影響業務,中國的建築商卻靠他人而獲利。」
社會脈動的代言人
像這些被已故文學家梁實秋先生認為「把我想說的話,從我嘴堳鶪F出來」的話,就因為言之有理而讓人深感這位專欄作家,正是大家信賴的代言人。由是大量的讀者會寫信給他,告訴他「想說的話」。一位好的專欄作家在跟讀者的雙向溝通上,往往會超過其他文學作品的作者。社會上有些不合理的現象也就在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改進。
三、守法的
一個講理的社會也必是一個守法的社會。何凡先生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點」出守法的重要。攤販不守法,霸佔街道,把行人逼到快車道上而有些竟慘死輪下;人民不守法製造噪音與髒亂,結果大家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糟;司機或行人不守法,車禍自然不斷;出版商不合法,台灣就成了「海盜之邦」;做官的不守法,會禍延國民;商人不守法,消費者倒楣。在公寓剛剛興起不久時,何凡先生更寫了一篇「公寓生活十誡」,要想在這種環境生活得愉快、最好能遵守公寓法。
法治社會裡,當然要先人人守法,才能有良好的治安。雖然何凡先生被他的子女們笑說是「出生在清朝的人」,但他的觀念往往比現代人更現代,他早早看出現代社會中很多問題的癥結是種因在某些人的不守法。
他對於不守法的看法,卻不是像大多數人認為的「中國人天生就是低一等,所以不能希望和先進國家比。」他「以為投機取巧乃是人性的一面,知法守法卻是後天的訓練。」必須要「法條嚴厲,執行徹底,使想犯法的人覺得犯了即難倖免,於是衡量輕重的結果,覺得還是乖乖兒的聽那條法律的約束為更便宜。久而久之,自然會養成守法的習慣了。」在大部分是華裔的新加坡,國人守法,治安良好,應是何凡理論的最佳詮釋。
四、前瞻的
「玻璃墊上」的前瞻性,在卅多年後,重讀「何凡文集」的前幾卷,更有很深的感觸。在民國四十二年何凡先生剛寫「玻璃墊上」專欄時,就提倡戒煙,說「如果煙草毒兵不能除,只好請煙退讓,因為享神仙之樂而為鬼是划不來的。」現在禁煙幾乎已是最時髦的事情了。
觀念前瞻,洞悉未來
四十三年來,何凡先生就說過「丈夫的待遇不夠養家,妻子自然要出去做事幫一把。妻子騰不出空兒來,丈夫自然要做飯、抱孩子,這才是平等與合作。」但有些在四十三年左右出生,現在卅多歲的男女,還僵持在不懂平等與合作的陳腐觀念下而鬧得家庭不和呢。
也是四十三年,何凡先生在「住者有其屋」這篇,就談到行政院的「都市住宅興建籌備委員會」就要成立,達到「住者有其屋」的目的。「夏夜院中閒坐,看見蝸牛在牆上爬來爬去,常常覺得牠們的『形勢』似乎比人還強。……牠們既不怕失掉職業要搬家,也不怕房東鬧漲房租。」卅多年後出現「無殼蝸牛族」,前後對照,不由人會心一笑。
四十四年的時候,他就贊成汽車要有安全帶裝置,反對買東西討價還價,提倡「自己做」、免拜年啦,憂慮青少年犯罪問題等等,而超級市場,速食店種種當時的「新名詞」,今天都成了「確有其事」。這都可以看出何凡先生的前瞻性,當時讀了覺得新鮮,現在就是敬佩了。
至於何凡先生的幽默,也是他專欄的特質之一。這些幽默常使讀者本來隨著問題或現象而為之氣結時,突然忍不住湧上笑意,不愉快的情緒中摻進了寬恕、同情,或一些無奈,進而能夠更冷靜理智的思考、分析,作家吳魯芹先生生前說他「也有幽默感,並不像訓育主任那種板起臉來教訓人。」讀者大都不會反對這句話。
以幽默情緒,帶動思考分析
「何凡文集」的確是近卅多年的台灣社會發展史,這部發展史中有你有我,我們跟何凡先生一樣「目睹國家地位,人民生活和社會道德的升沉進退,感到每個人皆當投身這個建國復興的戰場,認清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嚴重性,這也就是如台語說的『愛拚才會贏』。」
我們要對於這樣一位四十年來「搖動原子筆報國」的專欄作家,致上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