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不可一日不讀書!
古人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即將來臨的資訊時代,更是一個以知識為財富的世界。
而出版業的榮枯,除了反映國民知識水準的良窳,也正是一國興盛與否的指針。
國內的這項指針在長期停擺後,去年突然徐徐上升,它在暗示些什麼?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什麼是競爭的本錢?
大家都知道——擁有智慧、知識和學問是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的最佳籌碼。
如何獲得這些攻無不克的「利器」?
答案是——讀書。
一本言之有物、系統清晰、條理分明的好書,是人們思想上最好的領航者。它可幫人從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中理出頭緒,氣定神閒地面對洶湧而來的萬千資訊。

圖2.:「大部頭」套書的推銷員,鼓起如簧之舌向路人推銷。(張良綱)
「文化春天」的腳步近了?
然而,廿、卅年來,臺灣文化界流行一句老掉牙的話:「你要害誰,就叫他去辦雜誌、搞出版。」彷彿傳遞資訊的出版業是三百六十行中的「異端」,不太好惹。
尤其令人遺憾的是,這句話到近年似乎仍然適用。
一國的出版成績,係由業者與社會大眾共同決定。中國由最早在龜甲鑿文、在鼎上刻字、在竹簡為文……,一直演變到今日的紙上作業、電腦排版,出版技術的進步可謂一日千里。但讀書風氣卻未成正比上升。
環顧我們的出版業,國民閱讀習慣未普遍建立是一大發展侷限。
我們的雜誌、圖書,賣上一萬本便屬暢銷,與「出版王國」日本暢銷書的動輒數百萬本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出版人不禁「無語問蒼天」:「我們的讀者到那裏去了?」
令人欣慰的是,文化人多半懷抱理想、而又執著,縱使明知出版社經營不易,仍以傳播資訊、遞送知識為己任,屢敗屢戰、前仆後繼,為我國出版業的發展傳承一脈,靜待時機來臨。
而「文化春天」的腳步似乎近了。去年我國平均每人買書的費用為新臺幣六百七十八元,雖然較先進國家仍有段距離,但已比前年的四百一十元,成長了百分之六十五。

(張良綱)
感性、知性,各領風騷
是科技進步、知識爆炸、「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淘汰」的壓力,趨使人們親近書本?證諸去年出版界的情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過去國內的出版市場,都是消遣性的小說、散文獨領風騷;去年許多知性的書籍,如探討經營管理的「追求卓越」、「一分鐘經理」;預測未來的「大趨勢」、「第五代」;屬於社會學範疇的「愛、生活與學習」、「積極自我的開拓」;關心環境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大地反撲」;……都創下銷售記錄。
圖書的種類也愈來愈「多樣化」,除了各種感性、知性書籍外,健身、旅遊、食譜……等類書,也頗受歡迎,顯示國人已注意生活素質的提昇。
印刷精美,甚至還配合錄音帶一起出售的兒童讀物,也大行其道,吸引了無數望子成龍的父母。
因此有人形容,去年的出版業像是繁花似錦的花園,展現幾十年來未有的生機。然而在花朵綻放之際,也有莠草暗生——一連串的倒風、猖獗的翻版、盜印,破壞了整座花園的觀瞻。
這些「莠草」怎麼形成的?在未來幾年,出版界如何播種栽植,使繁花更茂、雜草漸除,營造一個美麗的文化花園?

(張良綱)
千方尋覓「千里馬」
出版業可分為上游——出版社,現約有二千五百家;中游——卅餘家書報社;及下游——二千多家書店。出版社負責出書,書報社代理發行,書店則專司銷售。三者唇齒相依、禍福與共。
出版社是製造書的「工廠」。好的出版者,對作者來說,是伯樂,能以慧眼識得千里馬;對讀者來說,則是「獵犬」,隨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挖掘好作品獻給讀者。
出版人如何識得「千里馬」?
「經常從書報雜誌上『挖寶』呀」,最近出了一系列「知性」書籍的聯經公司業務經理東年表示,看到有見地的文章或評論,就開始注意作者,「追蹤」一段時間後,如果覺得他的作品值得出版,就和他聯繫。此外也須和重要的學術機構保持聯繫,消息才靈通。
文藝創作方面也是一樣,出版者平日對文壇動態必須多注意和瞭解。
舉例來說,「純文學」的林海音、「爾雅」的柯青華、「九歌」的蔡文甫等,因本身也寫作,在文藝圈中廣結善緣,對作家動向暸若指掌,也因此能「拉」或「逼」到許多好稿子。

圖1.:讀倦了,小朋友抱著書墮入夢鄉。(張良綱)
慧眼才能識英雄
除向名家邀稿外,培植有潛力的新人也是極佳方式。但新人的地位尚未穩固,市場前途難卜,所以必須有相當勇氣和魄力的出版者,才會走這條路。
在培植新人方面,出版界曾有一段佳話:小說家司馬中原以寫短篇崛起文壇,引起皇冠出版社負責人平鑫濤的注意。當平獲悉司馬想寫一個長篇,卻因長篇耗時,而這段時間家中有斷炊之虞時,便將他全家接到臺北,供吃供住,還有零用金,讓他專心寫作,終於等到了一部名著——狂風沙。
得到好書出版,出版社得依行情付稿酬。目前付酬方式有賣斷和抽版稅二種。
賣斷是一次拿錢,日後書銷暢與否都和作者無關;抽版稅則不領稿費,通常抽書價的百分之十至十五(依例出版社會將第一版版稅先全額付給作者,以後就按銷售數量計算),屬「細水長流」式,但書若銷路不好則所得較少。二者各有利弊,通常都由作者自行遴選。

圖2.:新學友書局提供顧客看書的享受,圖為小女孩坐在椅上盡情翻閱。(張良綱)
內稿外稿各有所長
除了邀稿外,出版社的稿源還有:自行製作及譯自外文書刊。
自行製作文稿的出版社,多有固定的出書方向,也擁有一批記者、編輯。以漢聲出版公司為例,他們認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風俗是值得發展的方向,便積極策畫、籌備,由社內總動員分路線採訪、寫稿,再結集出書。漢聲的「中國結」、「中國米食」、「中國童話」都十分叫好叫座。
翻譯國外暢銷書,可以引進國外最新資訊,但翻譯什麼書?資料從何而來?
「紐約時報每週出版的書訊,是最好的消息來源,雖然暢銷書不一定是好書,但多半不致太差,仍值得翻譯」,平鑫濤說。
皇冠出版社極受讀者青睞的「每週一書」,便是有計畫地引進美國普立茲文學獎及排行榜的暢銷書(包括小說及非小說)。
目前國內出版業多仍是「文人編書」性質,經營者往往是理想滿腹,卻不善營商。如何才能在市場站穩腳步?
「砲口對準目標,集中火力打,就容易打中」,爾雅出版社負責人柯青華指出,時勢所趨,出版社必朝「大」和「小」二種方向發展。財力雄厚、人力充裕的大出版社,如聯經、時報等,各類書都可涉獵;小出版社資本有限,就得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往「專業化」發展,才能建立「品牌形象」。

圖3.:雖然路邊攤的盜印、翻版書價格很便宜,但生意卻頗清淡。(張良綱)
宜朝「專」「精」路線發展
「在日趨多元化的社會裡,每種知識、學問都有『知音』,只要朝專且精的方向發展,不難各立山頭」,以出版旅遊休閒叢書起家的戶外生活出版社社長陳遠建說。
除了戶外生活外,遠流朝心理方面發展、藝術圖書公司主打美術、經濟與生活出版社走經濟路線、洪健全的兒童讀物……等,也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就在出版界展現大好氣象時,突然傳來一陣倒風。從去年初的「桂冠」周轉不靈,到年末「水芙蓉」的惡性倒閉之間,國家、出版家、水牛、遠景,一波又一波地陷入經營困境,或停或關,震驚了出版界及社會大眾。這其中固然有的是個人因素造成的,但有的則肇因於出版界普遍的弱點——管理,尤其是市場管理能力不強。
柯青華指出,早期出版社做生意多採「穩紮穩打」式,略嫌刻板消極。
爾後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人投入出版陣營。他們勇於嘗試與突破,書本換上彩色封面,內文編排與用紙也更為考究。他們還推出「大部頭」的套書,並大力宣傳打開知名度,加上國人買書費用提高的「天時」,造就了許多「暢銷書」。

圖1.:全國書展會場上,參觀者聚精會神地看書。
「瞻前」要記得「顧後」
「也就因有些書賣得好,出版者食髓知味,便想乘勝追擊。卻忘了有時成功只是『偶然』,而非『必然』。不認清此點,貿然擴充,大手筆地出書、發售,以為財源也會滾滾而來,不料事實沒有這麼美滿,幾個月後書因滯銷而退回,只留下一倉庫的書,卻有許多紙費、印刷費、廣告費待付」,柯青華說。
他形容:「出版就像打仗,需事先研究戰術和布署,若前方節節進攻(大量出書),而後勤卻空虛(沒有資金),一旦情勢逆轉,前線兵敗(滯銷或短期收不回資金),就無後路可退,焉能不倒?!」
因此,「出版者須持有一顆『平常心』,在低潮時固然要提振精神、保持樂觀;得意時更須保持清醒,不要只是『瞻前』,還要記得『顧後』」,柯青華強調。
有些出版社折衷保守與激進的作法,出書謹慎,不跟隨時潮、冀求「暢銷」,而希望「長銷」,也注重書的紙張、編排與印刷,配合相當限度的廣告。在出版界屹立的「五小」——純文學、爾雅、洪範、九歌、大地,就是這類規模不大、而被歸為『硬堣l』的出版社。
另一個致命傷是出版界的「一窩蜂」,國外出了一本書,就有多家搶著翻譯、翻印,在市場上打得難解難分,「眾」敗俱傷。而盜印者早在暗處虎視眈眈、伺機而動。
為查緝翻版、盜印,新聞局曾組「順風三號」進行掃蕩,雖有斬獲,但因處罰不重,仍難根除。
此外,運銷管道的不通暢,也頗令業者氣餒。

(張良綱)
期待大發行公司成立
出版社的出書,有的直接批給書店,有的則透過專司發行的畫報社(即經銷商)發送到全國各書店。
直接交由書店代售,出版社必須挨家送書、收款,能顧及的點有限;而某些書店還會拖欠帳款,出版社派人收款時,不是白跑,就是所收的帳還不夠旅費開銷。
為了省事及擴充銷售點,大部分出版社都委託書報社代銷,但多數書報社的財力、組織並不健全。七十一年賢文書報社宣告倒閉,次年忠佑、四季二大書報社亦因資金周轉不靈而關門。出版界深受震撼,卻又無計可施。
因此,出版業者都很羨慕日本的業者。「他們只要效力編務,銷售事宜可以完全委託大規模專業化圖書販賣公司」,時報出版公司一位高級主管指出:「日本有東販、日販二大圖書販賣公司,以企業化的經營、科學化的管理,加上專業知識、經驗與能力,不但賣書,還會依市場情形,建議出版社出書的方向與數量。」
去年九月,聯經公司成立經銷部門,大力開拓銷售點,出版社都樂觀其成,希望這個財團支持的經銷單位,能有日本東販、日販之風,以改善圖書的經銷情形。
書店是出版業的下游,也是和讀者「短兵相接」的前線。

圖2.:在「書香園」小憩,除喝咖啡外,還有許多雜誌、書刊可看。(張良綱)
「雜貨鋪」到「超級市場」
老式書店像是雜貨鋪,除了書、還兼賣文具、卡片等,空間窄小、雜亂。
「不是我們不願整修門面,實在是利潤有限,無力改善環境」,一位書店老闆大嘆苦經:「我們批書是訂價的七折,而書店間競爭激烈,常以訂價的八折、九折出售,扣掉房租、水電、人事、稅金……等開銷便所剩無幾。」
二年前,高砂紡織企業「身先士卒」,投資設立金石堂書店,打破傳統書店陳舊保守的經營方式——走道採大型百貨公司標準,較傳統書店寬敞;所有刊物均分類擺置書櫃上,書櫃約與常人同高,消費者能輕鬆自由取閱;規模也大,同時陳列出售的書就有五萬種。
而業績也予此種魄力熱情的回報:到去年底,月營業額已由最初的新臺幣廿五萬元成長至二百萬元。
「各種零售業的發展趨勢,都是由小雜貨店走向規模大、貨色多、環境寬敞整潔、方便消費者選購的超級市場,書店也該如此。」金石堂總經理周正剛表示。
金石堂以電腦處理進貨及銷售資料,隨時掌握確實的存貨數字,俾能及時補書或停止進書;同時用電腦統計銷售資料,每月公佈「暢銷書排行榜」,供作讀者參考,也間接刺激了購買慾。
此外,他們還設計一連串動態活動,如演講、書展、座談和新書發表會等,也都招徠不少讀者。
由於經營得法,去年五月金石堂又在書店林立的重慶南路設立分店;今年還預備「南征」——至中南部開設連鎖店。

圖3.:行政院長俞國華(右)應邀在本屆金鼎獎典禮致詞,左為新聞局長張京育。(張良綱)
書店有責任提供「看書」的享受
與金石堂「超級市場」式的經營方式有別;新學友書局較偏向「家庭書房」的風味。
新學友書局位於大廈林立的臺北市東區,佔地約二百坪,分為三層樓。
一、二樓賣書,特別的是二樓書櫃前有許多椅子供人坐下來盡情翻閱書籍,而且沒有店員在旁「緊迫盯人」。「看書本是享受,書店有責任提供顧客這種享受。」負責人廖蘇西姿說。
正由於這裏沒有一般書店的商業氣息,附近居民都樂意到此一遊。剛開始書看得多買得少,後來聲名鵲起,北市各地要看書、買書的都慕名造訪,生意也就興旺起來。
三樓是附設的咖啡店——「書香園」,裏面設有書櫃和書架,陳列數十種中外雜誌及二千本圖書任顧客自由借閱。濃郁的咖啡和書香,吸引許多人「聞香」而來。
此外,全國第一家「書」的百貨公司——光統圖書百貨公司,也將在今年二月開幕。光統共有七樓,佔地約四百坪,預計陳設圖書十萬冊。這項大手筆,是由出版界一霸光復書局投資設立的。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處長唐啟明興奮地表示:「這顯示我們的讀書風氣及購書能力日增。因為在自由經濟下,唯有市場看好,才會引起投資意願。」
「臺灣工商業已升級,文化出版業也必須跟進。傳統書店的經營方式,實在不能怪客人不上門。」光復書局兼光統董事長林春輝認為,並非國人不愛看書、買書,而是沒有舒適、方便的購書環境,自難吸引顧客。
光統籌備處負責人曾順隆表示,未來該店將採電腦編目和分類,並印製詳細的目錄,提供顧客參考,以節省找書的時間。
全國書展吸引萬千人潮
出版——從誕生到銷售,只是一本書生命的開端,肯定它價值與意義的應是讀者。只叫好而不叫座的書,並不能算成功。
出版人樂道日本的社會讀書風氣,感嘆國人買書、看書的習慣不夠;但在去年十二月舉行的「金鼎獎活動之一」——全國書展六十萬人參觀的空前盛況,則令人信心倍增。
書展期間,許多民眾呼朋引伴、扶老攜幼到場參觀,不僅捧「人場」,還大捧「錢場」。
雖然國父紀念館展覽現場不賣書,但利用郵撥或往書店選購者極為踴躍。以聯經公司門市部而言,書展期間收入達新臺幣一百四十萬元。參展各單位的總收入則打破千萬元大關。可見我們社會實不乏愛書人。
如何更進一步來喚起更多愛書人,並讓他們把喜愛化為具體的購書行動呢?
「建立書評書介制度是當務之急」,純文學出版社主編夏祖麗說。
書評書介是最佳「推銷員」
根據七十三年一項「國民讀書傾向與習慣」調查顯示,激起民眾購書慾望的因素中,報刊的書評推介佔首位(比率佔百分之四十)。可見大部分讀者亟需指引,以省卻「瞎撞」的時間。
但是目前報章雜誌卻沒有足夠的園地可發表圖書評介。書評書目已停刊,現有關的專業雜誌僅新書月刊和文訊雙月刊。
「好的書評也很難求」,新書月刊總編輯周浩正說,書評是根據某種理論來評書,須具備學術基礎、高品味和足夠的「道德勇氣」,才能剴切指出書的優缺點。目前國內極缺專業的書評家。
那平常看到的評介文章又是什麼?
「嚴格說來,那是書介而非書評」,周浩正說,書評好比研究報告;書介就是讀後感,淺白易懂,但較不周延。二者性質、功能有別,但當書評缺乏時,書介也發揮了導引讀者的功能。
「尤其是作家寫的書介,更有參考價值」,夏祖麗說:「作家主動為文推介一本書(非應酬之作)時,定是書中內容對他有重大啟示、或作者技巧值得讚賞……,他寫出來後,能幫助讀者建立如何閱讀好書的思路條理。」
周浩正還建議:「可成立一個類似張老師、生命線的『讀書諮詢專線』,俾便讀者在有任何關於『書』的疑問時查詢,也有助提倡讀書風氣。」
政府也不停在「推波助瀾」
就在出版界力圖奮起、讀者也熱誠配合時,延宕多年的著作權修正草案已於去年十一月立法院一讀通過,進入審議階段,是出版界的一大喜訊。
新聞局出版處處長黎模斌指出,草案採創作保護主義,也就是著作物一完成,作者即享有著作權。為了有效遏阻盜印、仿冒事件,案中也加重罰則,規定凡以重製、仿製他人著作為常業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實政府對提倡社會書香氣氛、獎勵優良出版社,一直不遺餘力。
早在民國六十五年,文化事業的「保母」新聞局就創辦金鼎獎,鼓勵業者出好書;七十一年起增設獎金,得獎可以同獲精神與實質獎勵;七十二年起又增辦全國書展及演講會;還與民間合作至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行書展,以打開國外市場。
去年,蔣總統明令公佈實施的「出版獎助條例」,由新聞局補助重要學術專門著作出版、優良出版品輸出國外郵資或運費,以及出版事業參與文化交流活動等,是更進一步的具體鼓勵行動。
「起飛」前的契機
物質生活進步到相當程度後,人們便有餘力講求精神生活,據國外資料顯示,一國國民平均所得超過三千美元時,文化出版事業便會起飛。
去年我國國民平均所得達二七五五美元,正是出版業「起飛」前的契機。期望政府與民眾合力剷除各種「擋路石」,讓我們快樂地邁向書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