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瞿海源〈台灣宗教社會學的發展〉的調查顯示,台灣民間信仰人口(包含佛教與道教)占半數以上。
換句話說,有超過半數的台灣人在「新年頭舊年尾」從事拜拜祭神活動,農曆12月24日送神,初四迎神;大年初一到初五,即所謂的「新正」,虔誠地祭拜神明並相信「有拜有保庇」,盼望未來的一年能得到神明的眷顧。

芹(勤)、蔥(聰)、菜頭(好彩頭)…,這是拜文昌帝君的特殊供品。
升官發財、健康幸福是所有人的新年新希望。求財、求平安應該拜什麼神呢?
剛出版《找神!拜對正廟有緣神》的文哲作家林金郎表示,神明理應無所不能,但一般人卻約定俗成地把神明做區分,讓祂們各擅勝場,各司其職。
於是,求平安的人習慣拜天公(玉皇大帝)、保生大帝、媽祖;求功名則選擇拜文昌帝君、朱衣神君;求財拜文財神比干或武財神關公及五路財神;求姻緣則要拜月下老人;求子則非拜註生娘娘不可。
各行各業也有不同的守護神,農業拜神農、漁業拜媽祖、建築業拜魯班、醫藥業拜華陀、文教業拜孔子。
林金郎指出,每個人都可以依工作、個性以及紫微斗數中的命宮或福德宮找到與自己最速配的「有緣神」。
例如,文創產業,或從事各類文學創作、個性喜歡自由,不拘泥於現實、命宮或福德宮為文曲星的人,適合親近文曲、文昌、文殊菩薩等神祇。經商、貿易、有商業頭腦及實踐力、命宮或福德宮為武曲星者,則與關聖帝君、財神有緣。

龍山寺Q版財神。
台灣是移民社會,舉凡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等漢人信仰的神祇,也多由唐山跨海來台,但有些神明來台後卻逐漸發展成龐大的新興教派,例如崇拜關聖帝君恩主公即台灣特色。
此外,台灣還有些特色廟宇,例如全台灣唯一祭拜韓愈的屏東內埔昌黎祠;全台灣唯一奉祀朱熹的嘉義北港朱子公廟等。
什麼時候拜什麼神,與每個人的生命歷程相關。參加學測、指考的考生必拜文昌帝君;每到考試季節,必然香火鼎盛。近年有些廟方還會貼心地在案前擺放透明壓克力箱,供考生投放准考證影本。
有意思的是,祭拜文昌帝君的供品各有其意涵:芹菜(勤)、水(文思泉湧)、蘿蔔(好彩頭)、蔥(聰明)、粽子(高中)、蒜(會算)……,無一不與增加考試的能力與運氣相關。
到了適婚年齡,單身者希望找伴侶、情侶希望結連理,都會參拜一下月老。
拜月老得準備特殊的供品,鮮花,代表愛情;紅棗,象徵「早找到」;糖果,代表甜蜜;夾心餅,表示兩人同心;桃子,象徵桃花;女生還可以準備口紅、粉餅,以示增加魅力。
拜註生娘娘則要準備瓜子、花生、核桃、棗子、桂圓(象徵「五子登科」);麵線、紅蛋(誕辰);鮮花(開花結果)等與生子、結果相關的供品。

3月瘋媽祖,大甲鎮瀾宮媽祖出巡已是年度盛事。
拜拜,是民間信仰,也是暢旺的經濟活動。
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講師、資深產業分析師鍾文榮眼中,信仰行為就是一種經濟行為,有供需市場與競爭,也或多或少有其功利性。他在《拜拜經濟學》一書中指出,民間信仰的功利色彩濃厚,「拜拜接近『賄賂』行為,要先有input,才會有output。」
而廟宇的數量也與經濟成長相關。在大家樂、六合彩風行的年代,有應公、十八王公等陰神盛行,求明牌者絡繹不絕,然一旦失靈「摃龜」,神像被棄之如敝屣者也時有所聞。
近年經濟不景氣,再加上台灣廟宇已呈飽和狀態,中南部很多廟宇不敵競爭,甚至走上被購併或倒閉一途。
還有廟方逆勢操作,先「放款」再「收息」的「發財金」,就有人戲稱是穩賺不賠的「高利貸」。
2015年元旦假期天清氣爽,南投紫南宮照例發放招財「錢母」,隊伍綿延長達8公里,創歷年來新高。廟方原準備發放一萬2,000枚羊年招財錢母,因排隊人龍不斷,一路追加到超過2萬枚。
南投紫南宮也是全台發放發財金規模最大的廟宇,每逢大日子,每天借出的金額超過3,000萬,尤其逢年過節,借金隊伍總是大排長龍六、七天。紫南宮網站首頁貼出求發財金相關訊息表示,為讓全國信眾都能「有求必應」,除了除夕之外,全年無休。

滿滿的祈願板,盼能獲得神明的眷顧。圖為屏東東港東隆宮。
紫南宮預借信眾發財金金額以擲筊決定,一次就獲得聖筊(一正一反)者可求金600元,第二次獲聖筊可求500元,依次遞減,6次都沒能獲得聖筊者,只好下次再來。
多數信眾會依約在一年內還金,無論寄現金袋或本人親還皆可,信眾只要覺得自己得到神明保佑,獲利賺錢後,通常會「加倍奉還」。一位建築業老闆,借600元還66萬的故事,一直都是紫南宮放在網站上傳頌的佳話。
借發財金發財或許不全然是「神話」。曾親身體驗求發財金的鍾文榮指出,對廟方來說,這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信眾借了600元發財金當作「錢母」,感覺如有神助,相對地較積極、勇於冒險,獲利相對也就提高。
日月潭的文武廟則發行所謂的「轉運金」,信眾只要捐100元香油錢,就可以換得名為「天祿神鈔」的轉運金。
神鈔大小與真鈔相同,正面是保平安的關公聖相,反面是招財的天祿(貔貅),信眾認為,收藏在皮夾中,可招財轉運。文武廟企畫組長童萬益指出,神鈔很受歡迎,每年約可換出兩萬張,廟方還不時會收到海外匯款回來還願,其中以東南亞華僑居多。
文武廟位於觀光風景名勝日月潭畔,因而吸引不少觀光客到此參拜。童萬益指出,前幾年功德箱裡出現不少新加坡、馬來西亞幣,這兩年則以人民幣、韓圜較多。拜網路發達之賜,跨海捐獻的信眾,還可以透過網路傳遞,看到自己名列功德碑上。
心誠則靈民間信仰隨社會環境轉變而有所興革。林金郎指出,台灣的宗教信仰有M型化的趨勢,宗教學者視之為風俗民情,江湖術士則又太過世俗化。
「在科學時代不能沒有信仰,在文明時代不能迷信。」研究宗教多年的林金郎表示,信仰與迷信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舉凡過度崇拜,講究儀式、繁文縟節;血食供奉或交易者,都是陷入鬼神崇拜的迷信行為。
林金郎指出,以前的人食物缺乏,拜拜時殺豬宰羊,除了敬神,也可趁機祭祭自己的五臟廟。但隨著時代進步,現代人衣食豐饒,不需要藉拜拜來進補,再加上近年環境惡化問題嚴峻,大量燒香、燒金紙造成空氣污染,於是很多廟宇紛紛貼告示要求香客一香一爐,不燒金紙,以鮮花素果替代牲禮。
正信佛教原不燒香、金紙,也不供奉供品。但台灣佛、道不分的現象十分普遍。可喜的是,簡化祭拜儀式已成趨勢。
2014年8月26日,北台灣民間信仰中心、一年有600萬人參拜的行天宮,擲筊決定撤掉香爐和擺放供品的供桌,信眾只需雙手合十,虔誠以心香禮敬神明。
「不燒香怎拜拜?」此一大變革對部分信徒而言衝擊很大,覺得若有所失,還是有人堅持將供品拿在手上參拜。
鍾文榮指出,台灣民間信仰釋道儒不分,雖然正統佛教不燒香,但民間求神拜佛時,總覺必須要有憑藉物,才能將需求上傳給神佛與天庭。香,便是發送訊息的天線。
林金郎倒是十分推崇行天宮的改革。「信仰要展現的是虔誠、慈悲、清靜、改變的心,而不是透過繁文縟節的儀式把問題都丟給神明。」
神明也要進化少了裊裊香煙,如何傳達心意?事實上,少了香爐與供桌的行天宮,依然「香火鼎盛」。
一個歲末寒冬上午,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上的行天宮本宮,正在進行祭解儀式,過去供品滿桌,香客摩肩接踵、舉香過頭的險象環生場面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禮敬。
廟堂中殿依然滿是信眾,大家虔誠地雙手合十,跟隨師傅誦經、頂禮,氣氛顯得莊嚴祥和。
位於萬華的龍山寺是二級古蹟,再加上剝皮寮等觀光景點加持,已然是國際化的廟宇,特別是來自日本和大陸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廟方雖未跟進撤香爐供桌,不燒金紙卻已行之有年。
廟方一方面簡化拜拜儀式,一方面也因應市場所需做調整。
因應工商業社會,男女之間的媒合越來越難,為滿足追求婚姻族群的需求,近年月下老人在信仰市場也越來越夯。舉凡七夕、情人節,都成為供奉月老廟宇的一大賣點。此外,各大廟宇也會不時以做醮、擲筊比賽等活動來「刺激消費」。
拜拜電子化,則是近年最大的突破。
廟宇唯恐喪失信眾群,紛紛開始往下扎根。網路時代,廟宇設立網站、臉書粉絲團已經很普遍。以日月潭文武廟為例,臉書粉絲團就有三、四萬人之多。
點光明燈、安太歲都可以在電腦前面完成,「跨海」點燈、捐香油錢也非難事。「安太歲電子化,就像買保險一樣,」鍾文榮說。
除了電子化大開方便門之外,近年在Q版神明公仔、電音三太子等的文創紀念品、改良陣頭的推波助瀾下,增加不少民間信仰的樂趣,也強化了神明的「親和力」。
「神明也進化了,」林文郎說,電音三太子將陣頭與街舞結合成為一種表演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心即神,神即心台大社會所研究生劉怡寧、瞿海源在〈塵世的付出,來世的福報──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捐獻現象〉一文中指出,台灣人民最主要的捐獻對象是宗教團體,幾乎占一半資源。其原因不外是對社會及未來的不確定感,生活的空虛與疏離。
「神明是人心靈的反射,但一般人無法直接透視自己的內心,只好從信仰的層面著手。」林金郎將拜拜視為一種健康的心靈活動。正如《關聖帝君覺世真經》言:「凡人心即神,神即心。」他認為,正道的信仰不是迷信,而是一帖心靈良藥。
俗話說:「有拜有保庇」,只要不過度迷信,信仰確實能增進人生活的力量。
新年到了,你希望得到財神爺眷顧嗎?
依照「有緣神」理論,武市(生意人)應該拜武財神關聖帝君;文市(上班族)應該拜文財神比干,不過奉祀比干的廟不多見,林金郎只在高雄燕巢的天官財神廟裡找到。他表示,拜神不需要捨近求遠,住家附近的土地公就是土地財神,此外,大廟裡供奉的彌樂佛,就是歡喜財神。
奉祀財神爺玄壇元帥的草屯敦和宮牆上寫著:「道德平安、道德吉祥、道德生財」,這是信仰的最佳註解,也是人們衷心祝禱的心願。
虔誠地點炷「心香」,讓我們一起祈禱羊年事事順心,洋洋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