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工商社會常是冰冷、無情的,易使人際關係變得緊張而對立。幸好有人認為,與其擔憂、抱怨或觀望,不如儘量付出愛心。
於是,有人默默守在電話機旁或晤談室中,等著向沮喪無助的人伸出溫暖的援手。
「生命線」的義工們,就是不計名利、使社會更溫馨的有心人。
靜靜的聽對方細訴,為什麼不想活?
悄悄的把死結打開,鼓舞求生願望!
無名英雄守住生命線,從死亡邊緣進行搶救。
——65.1.3.中國時報
短短的三行字,把「生命線」的工作表現得淋漓盡致。
電話協談是求助者最常使用的求助方式。(旅影)
感謝那實際的分析與輔導
已是夜深人靜時分,林念守著桌上的電話。平日此時她早已入睡,但今天是她加入「生命線」以來首度值夜班,緊張中帶著點興奮,使得她一點也不覺得困。
林念今年卅歲,是位家庭主婦,大學畢業後一直待在家裏理家帶孩子,算得上是賢妻良母。誰知二年前事業開始發展的丈夫有了外遇,林念有晴天霹靂之感。
她一向待在家裡,多年未與社會接觸,丈夫就是她日日所攀附的支柱,竟爾有傾頹之虞;丈夫雖表明瞭外遇事件不過是「逢場作戲」,但卻不肯了斷。林念惶恐、委屈、傷心,甚至忿怒,卻無計可施。
她的一位大學同學知道此事,非常熱心地來看她,為她分析她的婚姻,幫她找出與丈夫相處間的各種問題。這位同學一直在做事,見多識廣,想法很實際,沒有一味要林念檢討自己:是否發胖了?是否不加修飾了?是否沒有進步而婆婆媽媽了?是否不夠溫柔體貼?……反之,她的結論是:林念,你的問題是你在這個家庭中太「無我」了,太賢慧了,太不懂得愛惜自己了!你都不愛自己,怎能期望丈夫來愛你?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譬如丈夫是在競爭激烈的廣告界工作,常有「心餘力絀」的煩惱,忽而碰上一位才思敏捷的女性同行,不免為之眩惑——似乎比家中馴順的妻子有味道得多。但事實上他並無意拋家棄子,只是一時難敵對方的吸引力;那位第三者,其實也無意介入他們的家庭。
晤談時,求助者與輔導員面對面討論問題。(旅影)
開拓視界,面對現實
這些問題一一面對現實予以剖析之後,林念不再悲忿、沮喪。經由那位熱心同學的疏導,她也認清人性其實都是有弱點的,尤其是男性,心中總是隱藏著征服異性的慾望,除非他們沒有機會,否則難免有「迷失」的可能。
林念心平氣和下來,第一件打算做的事是找工作。但繼而一想,二個孩子習慣了媽媽全天候的周到照顧,一定不能適應媽媽去上班的生活。退而求其次,林念開始大量閱讀書報雜誌,並且從中找線索,找一個不需花太多時間,而又能參與社會的途徑。
最後她選擇了「生命線」。林念十分感謝那位好朋友在她最痛苦、失意之時,所給她的中肯、實際的勸導與幫助,她希望自己也能做個有用的「安慰使者」。
義務工作人員在擔任輔導工作之餘,協助幹事寄發會員開會通知單。(旅影)
夜深人靜,傷心人來電話
「鈴——」電話鈴聲響了,林念趕忙抓起電話。
「……喂,是生命線嗎?」
「是的,您請說話。」
「我……,我很難過,……」
「你,服了藥是嗎?」
「沒有,還沒有……,可是我已經準備好了,我蒐集了一大瓶的安眠藥,我要統統吞下去……」
「慢著,為什麼要吞藥?為什麼要做這種傻事?」
「唉,你錯了,我這不是做傻事……」
「隨意毀滅一個有用的生命,這還不夠傻嗎?你有沒有想到過,你自己死了倒是一了百了,可是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你的兒女,你的親友,他們都會很傷心的。」
「可是,我丈夫一定會很高興,他那個女朋友一定也很高興……」
「是啊,他們是有可能很高興,那你為什麼要做這種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傻事呢?」
「可是,可是,……可是我太傷心了,我找不到別的事可以做,我真的……真的找不到路可以走,我只有放棄,……我想成全他們算了,……」
「唉,你真傻,他們才用不著你來成全呢。你莫非不知道,目前社會上丈夫有外遇的事情太多了,人家都可以理智、冷靜地去面對問題,你為什麼不行呢?你為什麼只想到逃避呢?」
「那是因為她們和我不一樣,我當年是力排萬難才嫁給他的,……大家都反對,可是他說他愛我,一輩子都會疼我,……但是他,才幾年,他就全忘了……」
林念彷彿聽到喝水吞藥的聲音,心中一急,額上冒起汗來,聲音也高了八度。
「慢著,你還沒告訴我,你的小孩呢?」
「在……在隔壁睡覺……」
「你的小孩一定很可愛,是不?」
「是的,一個六歲,一個三歲,我,我很愛他們。……」
「那你捨得離開他們嗎?」
愛情幻滅並非世界末日
「……當然捨不得,可是我沒有辦法,我日子過得太痛苦了……」
「那你丈夫呢?」
「不知道,大約是和那個女人在一起吧……」
「所以你想嚇嚇他,讓他回來看到你以死諫了,好教他回心轉意?」
「不,……不,我沒有這個意思,有了這麼嚴重的傷害,他回頭我也不稀罕了……」
咕嘟一聲,林念猜想對方又吞了一顆。
「唉,何苦呢?你既然愛孩子,怎麼忍心讓孩子落到後娘手中?你沒聽說過『有了後娘,就會有後老子』的說法嗎?你既然已不在乎你丈夫了,幹嘛傻裏傻去為他死?不值得的!這種男人,不識好歹,忘恩負義,你幹什麼想不開去為他死,值得嗎?」
情急之下,林念顧不得犯了挑撥人家夫妻之情的大忌,一心只想改變對方傷心至極的心情,只想轉移她的情緒——由傷心轉為忿怒,因為林念懂得,傷心至極時會萬念俱灰,但忿怒會使人想發洩,甚至想報復。
電話那一頭幽幽訴起當年她為丈夫吃過的苦、所付出的種種代價,而後怎樣胼手胝足建立家庭,怎樣發現了丈夫的外遇……
林念一面聽,一面幫她責怪丈夫,最後,林念還鼓勵她:
「所以,你今後要好好活著,活得精精彩彩,千萬別沒出息去尋死。你要重新站起來,神采煥發地,讓你丈夫對你刮目相看。讓他將來後悔自己的『不識貨』,如果他還想回頭,他得重新從尾巴輪起……」
林念為她描繪了一個遠景,希望她能找到一條路去走。
機智與同情,救了人一命
對方似乎聽得起勁,但聲音卻愈來愈微弱了,林念知道是藥性發作了。林念估計大約只吞下三、五粒,不致有生命危險,就哄著她說出地址,派救護車前往急救。
第二天,林念探望了那位傷心人,表達自己的同情,並給她諸多鼓勵。林念並說明除非在緊急狀態,她不致鼓勵人家恨丈夫。而那位傷心人則握著林念的手說:「我懂,但是你說的很有道理。」
林念把自己的故事也大致說了一遍。此後,她倆成了朋友,都不再鑽牛角尖了,對人生採取一種豁達的態度。丈夫的外遇問題縱然尚未全然解決,這兩位女性已放棄了疑神疑鬼、四處追蹤的做法。未來發展無論怎樣,她倆相信自己有智慧與能力去面對——將未來完全操在自己的手中。
這種臨機應變的輔導案例,在「生命線」經常發生,這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生命線是全球性的組織
「生命線」是個全球性的輔導服務組織,為澳洲籍神父亞蘭沃可博士創於西元一九六三年。
亞蘭沃可是一位名佈道家。每次他在廣播或電視上佈道之後,總會接到許多電話,與他討論生命意義、生活困擾、人生哲學等問題,而且愈來愈多,使他應接不暇。
當時歐洲的心理輔導機構已頗有績效,亞蘭沃可便想到:何不利用自己的經驗,訓練更多的人,成立專職輔導機構,從電話中伸出援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經過兩年的籌備與訓練,「雪梨生命線」誕生了。
「雪梨生命線」成立不久,即引起世界各地廣泛的注意,各國紛紛與亞蘭沃可聯絡,也都成立了「生命線」。
為了聯繫各國生命線,並維持經費獨立、廿四小時服務等共同組織準則,一九六六年並成立「國際生命線協會」。每三年召開大會一次,交換輔導經驗,擬定未來發展計畫。
我國生命線成立於民國五十八年,由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擴展而成。
「自殺防治中心」專司癒後諮商
早在民國五十年初期,臺灣邁開工業化的腳步,一向習慣傳統農業社會生活悠閒、親切、無爭步調的國人,難免無法適應轉型期社會的改變。有人逐漸變得沒有自信,或盲目追逐名利;有人則自暴自棄,生活沒有目標;更有人在遭受較大的挫折或壓力時,以自殺來尋求解脫。
當時,馬偕醫院時常救治自殺的病患。有的挽回了性命,但留下後遺症;有的回天乏術;也有的雖然救回了性命,卻一再找機會自戕。
幾位熱心的醫生、護士及社會工作人員有鑑於此,以為光是救活了人的生命,沒有拉回他的心,就不能算真的救活了他。便在病患獲救後,找機會與他們聊天,從中瞭解他們的困擾與自殺的原因,協助打開心中的結,恢復求生的意志。必要時,也要求病患的親友協助解決問題。
為了集思廣義,增加服務的人力,馬偕醫院於民國五十六年,結合熱心服務的社會人士,成立「自殺防治中心」,專門輔導自殺生還者。
生命線協助脫離生活危機
「自殺防治中心」的自殺愈後輔導工作頗有成效,很多自殺未遂的人都能重新面對現實,好好生活。但工作人員更進一步想到,何不在病患萌發自殺意念之前,即有效的協助解決困難,使不發生自殺事件。
「自殺防治中心」的成員,幾經磋商,決定擴大服務內容,於民國五十八年在台北市成立全國第一個「生命線」。
嗣後,高雄、新竹、台中等地,也相繼成立。迄今全台已有十二個「生命線」。
「生命線」組織採會員制,會員每年需交會費,做為生命線的活動基金,金額由各地生命線自行決定。會員有實際從事輔導工作的義工,也有未任義工而熱心贊助的社會人士。會員得選舉理事,理事間互相選出理事長,統籌會務。理事會下設幹事,負責執行會務。
民國六十六年,各地「生命線」於台北市召開全國大會,成立「生命線中華民國總會」,規定每年舉辦全國義工聯誼會,每兩年由各地分會派兩名代表選舉理事及理事長。本屆(第三屆)理事長為「台南生命線」的李庭芳,全國總幹事為王正忠。
「生命線」成立之後,即展開每天廿四小時不間斷的諮詢服務,不論是風雨交加、家家緊閉門扉的颱風夜,或吃團圓飯的大年夜,都有輔導員守住輔導室,等著將他們的關懷與愛心付給需要的人。
舉凡一般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問題,不論是感情困擾、家庭問題、夫妻不睦、事業不順或人際關係不良等,均可透過函件、電話、面談等方式,求助於「生命線」。
義工是輔導工作的主力
「生命線」輔導工作的主力是一群熱心的義務工作人員,他們不支領任何津貼、薪水,在機構中隱姓埋名,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適切的幫助。目前,全台生命線共計有一五二○位義工。
義工資格男女不拘,但須年滿廿五歲、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目前以專科程度佔最大多數,有46%多。他們的身份有:大專學生、公教人員、私人公司職員、商人及家庭主婦,其中公教人員佔36%,為數最多。
欲加入義工行列的人都需通過「性格性向測驗」,再經半年輔導訓練,才能正式擔任工作。這六個月的職前訓練,包括前三個月的講授輔導理論與輔導技能,如輔導心理學、各種輔導理論、協談的技術、自殺協談等。後三個月是輔導實務演練,包括個案示範、角色扮演、旁聽電話、模擬回函等。
六個月的密集訓練,可使義工粗具輔導能力,但仍不足以處理較嚴重、牽涉較廣或專門性的問題。如協助解決法律訴訟、精神疾病、社會救助等需有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問題,「生命線」的龐大顧問陣容裏有各方面的專家,能從旁加以指導、協助。
輔導首重接納
當有人求助於生命線時,輔導員要怎麼去協助他們呢?
台北生命線幹事柯芳月指出:「通常,求助人找輔導員時,情緒多不太平穩。這時,輔導員必須誘導對方談話和發洩。有些投訴人情緒發洩過後,心情也就好了。」
「待求助人發洩告一段落,情緒穩定後,可逐步探討問題。引導對方認清自己的問題癥結,再尋找解決的方法。」
「有些人打電話時,已經採取自殺行動,或做好自殺準備了,這時,輔導員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電話線不斷,一面詢問他自殺的原因,一面伺機套問自殺方法及地址。」
「同時,立即通知電信局,查詢來電者的電話號碼及住址,然後商請管區警察,協同『一一九』救護車,一同前往援救。許多企圖自殺的個案,就在四個單位的迅速搶救中,挽回了寶貴的性命。」
通常,投訴人較喜歡用信件、電話,或直接到中心面談呢?本屆生命線總會總幹事王正忠指出:「打電話求助的個案,比函件或直接面談的多。去年一年中,求助於『生命線』的個案,共計三八、五○七人次,其中以電話求助的有二萬八千餘人次,佔75%。探究原因,不外電話方便,又便於隱藏身份,可有較大的安全感。」
「至於求助的問題,以家庭、婚姻問題最多,有34%;其次為男女感情,佔22%。」
義工流動率大
「生命線」輔導員的流動率很大,有些人也許是新鮮感消失,也許是對自己能力懷疑,也許時間無法調配,或家庭無法配合而求去,使機構的財力、人力受到損失。而且經驗不易累積,阻礙服務品質的改進。有些人為此大抱不平,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認為義工未取分文,離去時生命線談不上物質損失。至於人力損失,正如柯芳月的看法:「生命線的輔導訓練,即使無法培養輔導界的尖兵,也無形中使參與者改善了生活的適應力;他就算離開了生命線,仍然在社會裡,對周圍的人可以發生影響。社會裏這樣的人愈多,我們的社會就愈健全。這是生命線的另一種功效,不能算損失。」
了解人生磨難更珍惜自己的幸福
卅八歲的黃豔珠脊髓曾受傷,幾近癱瘓。目前仍須定期接受物理治療。
在她極度沮喪、瀕臨崩潰的時候,曾因丈夫的支持與鼓勵,使她萌發不向命運屈服的鬥志。再加上她一向熱心、好管閒事,便在兩個小孩上學、丈夫上班的空檔時間,到「生命線」服務。
她認為:「人在遭遇挫折時,往往意志脆弱,極需有人從旁扶持,以免跌入自憐、自苦的深淵。我很願意扮演這個扶持的角色。」
「有個男孩,由於車禍斷了雙手,變得非常消沉、自卑,他來電時不斷敘述自己的沮喪、無助,和上帝的不公平。由於我曾受過類似的打擊,極瞭解男孩悲痛、不平的心理,因此很容易進入他的心靈世界,並與他做深刻的經驗交流。」
黃豔珠對他說:「雙手斷了,沒有復原的可能,每天嗟嘆也於事無補。既然你不願做一輩子的寄生蟲,那麼,何不設法謀求自立?現在政府設有殘障技藝訓練中心,專門訓練肢體殘障青年學習技能,學成之後,並代謀工作或分發就業哩。」
由於黃豔珠經常的鼓勵,並指引可行的途徑,男孩終能面對這個不可改變的事實,進入殘障技藝訓練中心,學習一技之長,將來可以獨立生活。
有許多人以為,輔導員就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黃豔珠有不同的看法:「輔導員不見得都能幫助人解決問題,但可以幫助他認識問題,鼓勵他面對問題,進而自己來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黃豔珠擔任生命線義工已有十年,回顧自己的工作,她心懷無限感激的說:「藉著電話筒,我瞭解了各階層人士的內心困擾,也與他們做了經驗交換。可能有人感謝我,但我更加感謝他們。因為,他們使我體會了自己是多麼幸福,使我更加珍惜我所擁有的。」
好友自殺而萌救人之念
潘成嘉在「生命線」服務也有十年了。他加入「生命線」,是受到好友自殺的刺激。
十年前,潘成嘉的一位同事由於感情與事業不順遂,兩度自殺,終至身亡。
這位同事第一次自殺獲救,回到公司上班時,大家都避免談他自殺的事,辦公室的氣氛緊張而尷尬。不久,他再度自殺死亡。
這個自殺事件給潘成嘉很大的衝擊,決定加入「生命線」,學習解除生活危機的方法,拯救邁向自絕之途的人。
現在,如果再遇上相同的事件,潘成嘉將不會再手足無措。他說:「我會勇敢的與人討論他所面臨的困擾,並讓他感受到,除了愛情、事業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值得追求的東西,而且還有那麼多關懷他的親朋好友,及值得他發揮能力的生活目標。也許他就會產生生存的慾望與勇氣了。」
事實上,許多人遭受過類似的打擊,為什麼有的人會去自殺;有的人卻能從痛苦中成長?
潘成嘉認為:「這與人的個性有很大關係。通常,內向、敏感的人比較容易鑽牛角尖,遇到挫折時,往往會擴大問題的嚴重性。有人卻能以開朗、豁達的胸襟去面對問題,記取經驗,而成長成熟。」
十年,是段漫長的歲月。職司攝影的潘成嘉,因工作關係曾數度想離開「生命線」。但幾經衝突、交戰,他執著的做了下來,只是須更費心的調配時間。
輔導是社會問題的探照燈
生命線最資深的義工是第一期的林忠義,在輔導園地耕耘了十三年,輔導過各式各樣的問題。他說:「近幾年來,家庭、婚姻問題一直高居首位,而家庭婚姻問題中,又以外遇問題最多。」
林忠義在台北經營一家餐廳,他認為,配偶外遇問題,與涉足風月場所不無關係。
「但是,風月場所中的外遇,較易處理,常可用錢來解決。若是男女同事間,由於長期的相處與合作,培養出一種良好的默契,進而產生情愫,就比較棘手了。」
知道配偶有外遇時,要如何處理才好呢?林忠義指出:「有些人知道配偶有外遇後,心裡非常氣憤,動輒大吵大鬧。這樣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惡化夫妻關係。」
「知悉配偶有外遇時,首先要沉著,檢討是不是婚姻關係中發生了問題,如雙方個性不合,或是對對方的關懷、體貼不夠,或是自己婚後沒有繼續成長,或自己太不加修飾,以致予第三者可乘之機?找到問題癥結後,再尋思解決之道。」
「但並不是每一外遇事件都可以挽回或值得挽回。當事人需冷靜下來細細思量,若是覺得不值得,決定放棄,就循法律途徑解決。若是不願放棄,就必須心平氣和的與配偶共同面對、檢討問題,並表明自己不打算離婚的心意,及願意改正自己缺失的態度,一方面讓配偶及第三者瞭解自己的立場,並給予配偶重新發現自己優點的機會。」
有些人無法忍受配偶外遇的事實,傷心之餘,企圖自殺了結自己的性命。林忠義認為:「這也許可使用激將法處理。先與投訴人敵愾同仇的指責配偶負心,然後引導她剪斷對配偶依戀的情結,並且鼓勵她自己要能站起來,生活得更好、更充實,以堅強而豐富的生命力,面對未來的人生,為自己爭一口氣。」
林忠義還提到:「輔導要注意個別差異,每個人的背景與思想觀念不同,輔導的方法亦不同。相同的問題,不一定適用相同的方法。此外,輔導絕不是指導,輔導員千萬不能對個案曉以大義,講大道理。必須多聽,多以同情的態度去瞭解問題,順著對方的思維加以開導,才會有效。」
林忠義常認為,「生命線」的工作,是認識社會問題的探照燈。他說:「從個案的問題中,讓我認識社會問題的趨向。我常以此做為我生活中的借鏡,因此常能在生活危機剛萌發時,便警覺到而從速解決。」
助人助己,回饋豐富
工業社會無可避免會發生許多心理不平衡、人際關係失調的問題。儘管有許多人大聲討伐工業社會競爭激烈、人與人之間關係淡漠的問題。但是總有許多人,對我們的社會抱持信心與希望,並且將這份愛心付諸行動,以溫暖、關懷,來潤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促進社會的和諧。
生命線的義工耗費了許多時間,承擔各種個案的困難與煩惱。而他們的努力,不但增進更多人的成熟,減少社會的問題;同時,自己也從工作中,歷練得更堅強、更睿智。這正是助人、助己的豐富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