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是個宗教自由的國家,正統的宗教在我國受到絕對的尊重。宗教事業亦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無論本地或外來的宗教,在自由中國台灣都擁有相當數目的信徒,他們各自組成宗教團體,聚在一起研究和宣揚教義,或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所發揮的功能,是積極而有益的。本刊從二月號「基督教在台灣」開始,要一系列報導台灣的各種宗教活動。本期的「軒轅教在台灣」,向您介紹軒轅教創立的經過,以及這些年來軒轅教事業在台灣發展的情況。從中您或可看出,國內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進步之外,宗教活動的發展,亦能隨著時代的進步,呈現出一種積極、進取的作風。

軒轅教最大的神宮在淡水鎮上,就叫做黃帝廟。(恆水)
一個既年輕又古老的宗教
軒轅教是自由中國台灣最「年輕」的宗教,它是由立法委員王寒生在民國四十六年創立的,到現在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但已擁有八萬多的信徒,十六個宗社(教區)、四座神宮、和香港一個分會。
王寒生對中國學術很有研究,他對道、儒、墨三家思想都曾下過苦功研究,對三家學術也都有著述。他還提倡「心法」,這已是絕學,從宋儒理學大師以後,就已失傳;王寒生經過多年的研究,再度找到它的門徑,他相信再十年的功夫,就可以用心法窺測到天人之間的奧秘。
王寒生已高齡八十有二,談起他創教的經過,一時神采奕奕,侃侃而談。
他說,民國三十八年,當我跟隨中央政府到台灣來時,對於曾是四強之一的我國,竟在旋踵間失掉大陸;感到極度的痛心與困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理出了一個結論,我以為大陸的失敗,外交、財經、軍事等方面的過失,都是小事,最嚴重的,恐怕是在民族自尊的喪失。
王寒生認為,要救國,必須積極發揚民族精神,重振民族自尊與自信,而欲做到這些,必須先重整中華文化。但中華文化的內容太過龐雜,或許透過宗教作基礎,可能比較簡易些,所以他主張恢復中國人固有的宗教,他因此創立軒轅教。

(恆水)
綜合儒、道、墨三家思想
「軒轅教是最年輕的宗教,也是最古老的宗教。」王寒生說,中國原始宗教,約在一萬年前已經開端。而中國正式開國,從軒轅黃帝開始。「路史後記」中說:「於是始有天地神明事務之官,各司其序,俾不相亂。」宗教也正式從黃帝開始。軒轅教創立的目的,旨在恢復古代的宗教與一貫的道統。
王寒生進一步解釋說,中國人一貫的道統,是從黃帝、文、武、周公、孔子,到近代國父,其中中國文化的精華:儒、道、墨三家,都是繼承這個道統而加以發揚光大的。所以軒轅教的理論基礎是綜合儒、道、墨三家宗教的思想,並上宗黃帝。
在創教之前,王寒生講學四年,打算從學術的傳授中,讓人們瞭解中國在東漢之前就有宗教。他借用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的禮堂,向社會上許多有興趣的人士,講解墨子、易經、道德經、南華經、中庸、大學等。
經過周密的準備,王寒生在民國四十六年正式創立軒轅教而開始傳教。
在二十世紀的科學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發展進步,一般人已不再迷信,要創一個令人信服的宗教已相當困難。王寒生開始傳教後,許多親友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我是在浪費時間,但我對這個宗教很有信心。」
王寒生接著談到軒轅教的前途。他說,世界宗教派系很複雜,但歸納起來,可稱為世界性的,只有幾個宗教而已。一個新興的宗教,更要經過無數的考驗,才能脫穎而出。

掛在軒轅教廟宇門口的八卦圖。(恆水)
神學、哲學與科學的融合
王寒生認為,軒轅教的思想本質是:「神學、哲學、科學合而為一」,突破了許多宗教的傳統,因此他相信軒轅教可以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以宇宙的主宰來說,軒轅教和其他宗教一樣,主張有創造萬物的神,祂就是「道」,萬事萬物都由「道」衍生出來。「用現代的術語來說,道是萬有的質點,萬有一切都由基本質點構成。」王寒生說:「科學與宗教不相違背,而是相輔相成的。」
軒轅教也主張有神明,但神明是從「道」修來的。黃帝經上說:「道者,神明之原也」。經法上又說:「神明者,處於度之內,而見於度之外也。處於度之內者,不言而信。見於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處於度之外者,靜而不可移也。見於度之外者,動而不可化也。靜而不移,動而不化,故曰神。」軒轅教主張每一個人都可修成神,所以是一種多神教。
對於因果的關係,軒轅教用「波動力學」來解說,認為因果的現象,類似現代物理學家所講的波動,有峰有谷,有起有伏。起是因,伏是果。軒轅教同時用易經的錯卦加以補充說明。
軒轅教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也就是無我,而又無所不是我。」它的修持步驟分為三個階段,先由「人道」的克己,達「地道」的救世,最後達「天道」的天人合一。人道是淨化自己——明明德,地道是兼化社會——兼善天下,天道則是昇化——天人合一。

軒轅教徒在參與祭天大典時,虔誠肅穆的神態。(恆水)
拜天與祭黃帝
軒轅教以「尊天、法祖」為兩大信條。尊天的具體表現是遵循古禮,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行祭天大典。這是該教一年三個大祭之一。王寒生說,「天」是「一大」,也就是「太一」,是最崇高的神,最高的真理,和至善的範疇。「天」在中國學術方面的根基深遠,在民間的風氣中,更是普遍,一般人稱天公、或稱天老爺,是信賴崇拜的根源。
「法祖」主要是祭拜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黃帝。每年農曆四月五日為黃帝誕辰,該教訂為民族紀元節,舉行大祭。九月九日(重陽),則為第三個大祭:黃帝鼎湖昇天大祭。
軒轅教並恢復「來復日」,也就是週日聚會聽大宗伯講道。「來復日」名稱出自易經。
除了一般的宗教活動以外,軒轅教還設立武術班,訓練教徒各種拳術以健身,以九宮拳為基本拳法。
軒轅教的組織,設教主一人,稱為「大宗伯」。現在的大宗伯是創教人王寒生,繼承人由大宗伯自己選。另外十六個宗社,各設宗正一人、講師一人、祝師一至三人。每週各個宗社各講道一次。每月各舉行歸宗(入教)儀式一次,每次入教人數由三十至一百人不等。
軒轅教的經典,包括儒、道、墨三家的主要經典,像中庸、大學、孝經、南華經、道德經、易經等。其中以黃帝經為最重要,但黃帝經古文艱深,一般人很難懂,王寒生已逐章加以註解。

軒轅教徒在廟前練習拳術。(恆水)
廟中供奉黃帝
在淡水私立淡江文理學院後面,一片寬廣的梯田盡頭,有一座美崙美奐的紅色廟宇,在一片翠綠中顯得特別醒目,這是軒轅教最大的神宮。
軒轅教除了創教以後所建的四座廟宇,供祭祀黃帝外,還有近百座本來隸屬於道教或其他民間信仰的廟宇,「列位」入軒轅教。
從軒轅教這些年的興起和積極的活動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自由中國人民在憲法保障之下,人民充分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而宗教在社會中,也能發揮它積極的功能。
在一家貿易公司當主管的林育培,是位虔誠的軒轅教徒,也是教內青年組的主任。他說,以前他曾對於人的來處與去處,人在世間該如何安排生活……等問題,感到很困惑。大學二年級時,他開始接觸軒轅教,他覺得從軒轅教中,得到了令他滿意的解答。
歸宗為軒轅教徒的前兩個月,林育培每天跟在創教人王寒生身邊,幫他處理雜務,或在講道時,幫他翻譯成閩南語。他仔細觀察王寒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要詳細瞭解王寒生講些什麼、做些什麼和想些什麼,最後,他終於完全信服,走進神宮行了歸宗儀式。

年輕教徒持香祭神。(恆水)
信仰給人定力
他自己感覺自從歸宗以後,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有了很大的轉變,在生活中無論是失敗、是成功,無論是得意或失意,無論開心或憂愁,他都能保持穩定和安靜,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頹喪,總能滿懷信心地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他說,這都是信仰給他的領悟和幫助。
另一位年輕的教徒陳國明說,軒轅教不但滿足了他追求信仰的需要,同時滿足他追求學術的慾望。
這位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的信徒說:「從大學期間所修的課程中,我得到許多有關西方文學、哲學等方面的知識,但總覺得不能滿足;想鑽研中國的古經典,又不太懂文言文。後來我聽王委員講經、講道,逐漸對我國固有的文化產生興趣,慢慢地學習研究,現在讀文言文已經不成問題了。」
「讀了許多古書,發現中國文化的確高深。」陳國明說,發現了這一點,他感覺欣慰極了,不僅打算努力鑽研,同時民族自信心亦油然而生。
從儒、道、墨三家的經典,也就是軒轅教的主要經典中,陳國明不但得到了心靈的滿足,他同時打算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試將這些中國的經典譯成英文,讓外國人也得共窺中國傳統文化的高深。
心折於它的注重倫理道德
林氏宗親會的總幹事林慶川,也是一位軒轅教徒。他之所以接受這個新宗教,是因為該教注重倫理道德的精神,與他原有的觀念相契合。
「我在宗親會編族譜時,發現每一本族譜,一開始就說明該姓是黃帝的第幾世子孫。」這位有深厚倫理觀念的信徒說:「黃帝是我們共同的老祖宗,實在是祭之有理啊。」
林慶川說,黃帝在我國民間一直有人設廟供奉。現在的中醫師公會、米糕公會、和縫紉公會也是定期祭拜。軒轅教奉黃帝為教宗,是要提醒教徒以及所有的國人:不忘飲水思源。
民國四十四年元月,先總統蔣公在石牌陸軍大學舉行總理紀念週時,對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的根本問題發表談話,其中曾數度提到我們中國的固有宗教問題,他曾說到「我以為我們今日如要復興民族,……亦就先要復興我們的民族文化。於是我們對於這個文化基礎——「天人合一」的哲學問題,必須求得一個徹底的解決,……如果對於我們本國自己的文化精神和傳統哲學,亦棄如敝屣,不肯回顧反省一下,如此虛有民主與科學的皮毛,而沒有精神的軀殼,乃欲求國家與社會的進步,其非緣木求魚?……尤其是到了今日,還有些人暢談中國文化的特色,為無宗教,中國傳統思想為無神的論調。……我以為此說是無根據的,……漢唐以下,外來的宗教固不是本國的宗教,……但我們至少不能不承認道家是我們中國固有宗教之一。……
軒轅教大宗伯王寒生特別提醒大家注意蔣公的這段談話,他說,我國確實自東漢之前就有宗教,道家便是固有宗教之一。而他更強調一點,就是如欲恢復民族精神,恢復固有宗教體系一種最好的方法。這也就是王寒生廿三年以來,盡心獻力軒轅教傳教活動最主要的原因和堅定不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