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內,要想瞭解海外華人對總統選舉的看法,無異向茫茫空氣問話。
幸而國際電腦網路的發展,讓我們可以用最經濟的方法,接觸到許多雖然身在異邦,卻高度關注國內政治的「網路族」。
他們大部分不會回國投票。是因為華僑選總統的辦法不合理嗎?我們由網路上得到的答案並非如此……。
這些網路族只是美國華人中一批電腦網路的使用者,無法代表全世界的海外華人,是首先要聲明的。
美國一家專門鎖定華人市場的電腦網路公司SINANET,幫我們將這份問卷掛上他們的網路。從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開始一個禮拜,就回收到一千一百零八份有效問卷。
由於這是國內媒體第一次在SINANET上做的民意調查,所以,我們不妨先瞭解受訪的美國華人網路族基本背景。
這一千多人中,將近一半的人落在三十至三十九這個年齡層,其次是二十一至二十九歲的人,再來是四十至四十九歲的人;其他年紀的就寥寥可數了。
「蘇武牧羊」才三年
在所有受訪者中,在工業界任職的,佔最高比例,就學中的次之,學術研究機構的也不少;以性別來看,男性佔絕大多數,超過八成五。
以上背景,與過去我們所知道的「早期留學生多攻讀理工科系,拿到學位後不是進入工業界研發單位,就是留在學術界」的印象,頗能呼應。
受訪者當中,移民的比例超乎預期的「低」,才剛剛過半;非移民,也就是從台灣出去的海外國民,高達四成——這大概因為受訪的網路族中,有三成以上是留學生吧。
和過去「蘇武牧羊十九年」的印象不同,所有的受訪者中,竟有八成以上在過去三年內曾回過台灣;過去一年間曾返國的,更佔總受訪者一半以上,顯示他們與國內關係相當密切,互動頻繁。
從省籍來看,這群美國的華人網路族中,最多的是外省移民第二代,超過四成,比台省閩南人還稍稍多了兩個百分點;在政治取向方面,新黨的支持者最多,幾近一半;其次依序為民進黨、國民黨的支持者。
公務員最不滿意?
這些受訪者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已經知道今年三月的總統大選了。顯示這個電腦網路族群,對國內政治保持著高度關注。而他們知道華僑擁有投票權的,所佔比例也相當高;不知道的只有一成多。
對於投票資格的規定與限制,他們瞭解到什麼程度呢?表示清楚和略知的,加起來超過八成,顯示這幾個月來僑委會的努力宣導,在這群人中達到了相當的效果。
受訪者認為這些規定合理嗎?
認為可以接受的,佔的比例最高,約有四成;有趣的是,認為非常合理和非常不合理的,竟然勢均力敵,都將近三成。顯見這群網路族中,意見兩極的也有不少。
從交叉分析來看,竟然是公務員認為不合理的比例最高(四成多),其他的公務員僅表示可接受,沒有一個公務員認為非常合理;就學中和從商的人,對這些規定的滿意度較高,認為非常不合理的不到四分之一。
女性更無機會選總統
以性別來看,顯然男性的滿意度較女性為高,有三成的男性認為非常合理,但女性如此認為的只有一成多。探究起來,這可能跟女性必須在家看著上學中的孩子,更不可能回台灣投票有關。
從省籍和政黨支持傾向來看,以閩南人、民進黨的支持者對這些規定的滿意度最高;客家人次之;新黨的支持者、外省移民及移民第二代,是比較不滿意的。
對投票規定的滿意度,和投票意願間也有明顯關連。一般來說,滿意度愈高,回來投票的意願愈高。認為非常不合理的人當中,卻也有大約一成的人會回來投票。顯然這群人就像新黨舊金山分部聯絡人戴錡所形容的:「先罵半個小時再訂機票」。
受訪者認為哪些規定最該修改呢?在開放式答案中,明顯分成兩種立場:許多人認為雙重國籍者、沒有納稅、服兵役的人,不應該有投票權;更多的人則是希望投票方式改成通訊投票、不在籍投票。
在這份問卷接觸到的網路族中,有投票資格的將近八成。顯然這群網路族中,絕大部分是從台灣出去的。其他沒有投票資格的受訪者仍然答完問卷,顯示他們雖然沒有投票資格,但對中華民國選總統一事,仍抱持著高度關心。
理念與現實的戰爭
有投票資格的受訪者中,有多少人願意回來投票呢?
肯定會回來的人只有一成多;明確表示不會回國投票的人,卻佔了一半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回答,顯示還有很大比例的人尚未下決定。
為什麼那麼難以作答呢?在開放式問項中,絕大多數不願意回來的原因,都是「沒有時間」、「機票太貴」等現實面的困難;為什麼願意回來的原因,則多半是「我是一個中國人」或「我是一個台灣人」等理念上的意氣激昂。顯然許多尚未決定的人,是陷入了理念與現實的矛盾之中。
什麼樣的人願意付出時間、金錢,回國投票呢?我們發現,回國愈頻繁的,投票意願愈高。另外從年齡層來看,三十至三十九歲的人最欠缺投票意願,顯然這個年紀是孩子還小、事業也還待衝刺的階段,最不可能回國投票。
影響只有一點點
以政黨背景來看,國民黨的支持者回國投票的意願較高;民進黨的支持者次之;新黨支持者回國選舉的意願是比較低的。
對照這三黨海外支持者的工作性質,可能可以找到一個解釋:新黨支持者在美國工業界任職的比例,高於民進黨和國民黨;而民進黨支持者在學術機構任職和就學中的比例,高於新黨。而一般來說,在工業界的工作,時間彈性小於學術機構和學生。
至於華僑投票,是否會對總統選舉造成影響?認為完全沒有影響的,佔了四分之一;認為影響很大的只有一成多;大部份的人認為,華僑回國投票,對選情有些微的影響。
從交叉分析來看,認為影響很大的人,願意回國投票的比例也最高;認為有些微影響的,和認為完全沒影響的,回國投票的意願則呈相對遞減。顯示這群網路族的受訪者,在認知和行動間有清楚的一致性。
而從政黨來看,國民黨支持者對海外選票的影響力最樂觀;新黨的支持者態度較保留;民進黨的支持者態度最存疑。
落地生根還是葉落歸根?
海外華僑或雙重國籍者應該參與國內的政治嗎?認為「當然應該」和「在合理範圍參與」的,竟然高達八成以上;只有少數受訪者認為應避免介入。或許這是因為美國默許雙重國籍,移民在當地擁有較高的政治自由與安全感;或許基本上願意回答問卷的人,就是對國內政治關注程度較高的。但這仍然為美國地區華人每到台灣選舉就募款、演講、組團回國助選,提供了有力的說明。
從交叉分析來看,執行政府政策的公務員最支持華僑參政,而反映著國內一般民意的在學學生最反對。以省籍來看,外省人不管第一代或第二代,認為應該參與國內政治的比例,都高於閩南人,更高於客家人。顯然客家人明哲保身的觀念,重於其他族群。
在與支持政黨作交叉分析後,可以發現民進黨支持者對僑胞參政的態度最保留,新黨支持者最肯定,國民黨支持者態度較中庸。
移民和非移民對於華僑參政的支持度也不一樣。移民認為應「避免介入」的不到一成,非移民抱此看法的,卻將近兩成。
受訪者對華僑參政的態度,和回國投票的意願之間,則呈正面關連。對華僑或雙重國籍者參與國內政治的認同度愈高,回台灣投票的比例也愈高。
誰在海外最活躍?
這些受訪者身邊,是否有總統選舉的各種活動呢?回答很多的,只有大約一成;偶然有的,佔了三成五。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中,超過一半的人從未接觸到總統競選的政黨活動。顯示這些人雖然關注國內政治,但卻少有機會表達他們的看法。
從交叉分析來看,有四成多的公務員身邊有選舉活動,比例最高;學生身邊有政治活動的比例最少。移民者身邊有很多選舉活動的比例,高於非移民。這顯示非移民在國外只是暫時性的,把出國的目標(如讀書)完成才是正務;移民已經安家落戶,參與政治的需求再度抬頭。
在國外哪一個政黨最熱中總統選舉呢?我們從交叉分析發現,新黨支持者表示身邊「偶有」、「很多」選舉活動的,略高於國民黨及民進黨。
政黨的造勢活動和投票意願間,也有明顯的關連。身邊選舉活動愈多的人,愈會回國投票。這情形在三黨都是一樣,顯然海外的選票,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受訪者背景 |
年齡
|